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人怎麼跳舞

緬甸人怎麼跳舞

發布時間: 2023-01-03 17:07:12

❶ 緬甸舞蹈有哪些種類

緬甸的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具體可分為宮廷舞蹈、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

宮廷舞蹈是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舞蹈的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宮廷舞蹈取材於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緻、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柔韌性、節奏感的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近乎完美。

戲劇舞蹈早期的功能是祭祀,包括祭祀佛祖、天神、先祖,所接觸的人群是緬甸皇室的達官顯貴,舞蹈要求嚴格,結構嚴謹,雍容華貴。其中有一部分舞蹈素材來源於緬甸的佛教聖經——《本聖經》。《本聖經》又稱《佛本生經傳》或《佛本生故事》,佛教僧人用於講經,警示人們行善去惡,在緬甸流傳十分廣泛。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第4次佛教結集之時,開始以文字形式傳布於世,並傳播到所有信奉佛教的國家。以本生故事為題材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作品大量涌現,極大地促進了緬甸的文化發展,也為緬甸的戲劇舞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戲劇移植出來的舞蹈有傀儡舞、隱士舞、拜神舞、拔羅舞等。

緬甸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緬甸國旗上的稻穗是稻文化的象徵,緬甸內陸地區的舞蹈具有農耕文化的特徵。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沿海地區的人們的舞蹈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標志。緬甸的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民間舞蹈可直觀地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感情。緬甸民族眾多,風俗多樣,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喪嫁娶、慶賀豐登的歌舞形式各有不同。民間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圖騰的舞蹈。緬甸的民間舞蹈大都以鼓作為道具,用來慶賀豐收、舉辦婚嫁、喪事等活動。緬甸的民間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燈舞、瑞波大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鈸舞、神舞、多那耶神獸舞等。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

緬甸的舞蹈動作以精緻、靈敏、動靜相稱為特點。緬甸各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緬甸的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自11世紀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緬甸推崇佛教以來,被稱為「萬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舉行歌舞儀式慶祝。

❷ 緬甸盾牌舞有哪些特色

在14世紀,在邦亞王朝和阿瓦王朝統治的中部地區出現了士兵邊唱邊跳執盾牌而舞的盾牌歌舞——「加欽」和「雅都」贊歌。盾牌舞源於蒲甘時期軍中的盾牌戰術,表現戰爭的場景和戰士的機智、勇猛。盾牌舞在古代的作用是鼓舞士氣,鼓舞軍中將士英勇殺敵。該舞蹈皆為男子所跳,舞蹈表演時,舞者身著古代軍服,手持盾牌和刺刀。動作乾脆有力,體現軍人的氣勢,同時還伴有口中的號令,猶如沙場練兵,整齊有力。緬甸舞蹈多表現女性的美和歡慶氣氛,但盾牌舞是具有緬甸民族特色的男子舞蹈,同時也是歷史較為悠久的舞蹈。

❸ 暹羅舞是祭祀舞嗎

暹羅舞是從泰國舞蹈演變而來的戲劇宮廷舞蹈,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其目的主要是娛樂他人。在古代,其作用主要為祭祀,後來經過演變,成為達官顯貴的享樂項目。動作元素來源於祭祀和民間舞蹈,後來由專業藝人提煉,動作更加標准化。暹羅舞注重表演性情感表達,表情豐富,身體動作靈活,軟開度較強,極富造型之美。

據《東南亞傳統舞蹈述要》記述:緬甸傳統舞蹈是從古典劇、羅摩劇、阿迎戲中派生出的新葩。古典劇表現佛陀前生修行的《本生經》的故事,具有下緬甸方型舞姿造型的獨特色彩。羅摩劇專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片段,受到古代暹羅舞的影響,其舞步舒緩,舞姿修長,含蘊秀逸,嫵媚動人。除一部分是由流行於民間的佛本生故事劇發展而來的以外,另一部分是18世紀從暹羅傳入緬甸的宮廷劇經再創作而形成的,是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宮廷劇中的舞蹈後來被稱為「暹羅舞」,是現代緬甸古典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動作柔軟、關節彎曲;舞姿、表情與節奏配合和諧;手腳造型對稱;動作之間無驟然停頓,連綿不斷,和緩從容,優雅柔婉。

暹羅舞結構嚴謹、舞蹈規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許多被人們所認同的舞蹈程式。其中古代的「古典舞十二段」和女子練習柔軟功的油燈舞最富代表性。古典舞由於受到暹羅舞的影響,著重表現身體的柔軟纏綿,舞姿溫文爾雅,修長細巧,造型清麗秀逸、彎曲度大。所以又有人稱之為「緬甸暹羅舞」。「古典舞十二段」包括細巧類型的舞姿——「細六段」和粗獷型的舞步——「粗六段」。

暹羅舞講述暹羅公主追尋駙馬的故事。暹羅公主一路輾轉,以石子記路,苦苦追尋。舞蹈以「十二段」的形式表現公主的情路歷程,分「粗六段」和「細六段」。在這十二段中分有極其詳細和程式的動作套路。如表現女性動作溫婉細膩的分為細六段:帶頭囊—照鏡—插花—抱嬰—拾玉—梳妝。每個造型銜接運用旁腰、頸肩柔轉、雙目流盼、手指靈活。而表現女主人公急切緊張的情緒則分為粗六段:平青(速舞)—平飄(勁舞)—獵鹿—獵幼鹿—卡比(戰象或跨戰)—卡瑤(叉腿)。粗六段節奏急快,舞者雙腳輪流挑起、撩起長裙裙擺,裙擺翻飛表示千里迢迢,尋夫心切。

❹ 緬甸舞蹈有哪些特徵

一、舞蹈藝術特徵與風格

(一)傳統舞蹈

緬甸傳統舞蹈是從古典劇、羅摩劇、阿迎戲中派生的。古典舞劇表現佛陀前生修行的《本生經》的故事,具有下緬甸方型舞姿造型的獨特色彩。「羅摩」劇專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片段,受到古代暹羅舞的很多影響。其舞步舒緩,舞姿修長,含蘊秀逸,嫵媚動人。

緬甸傳統舞蹈具有非常嚴格和傳統的形式和內容,傳統舞蹈動作柔軟、優雅、細膩、精緻。緬甸是佛教國家,佛教供奉蓮花,表示聖潔之意,因此手指的動作是模仿蓮花的形狀,手指的開合模仿蓮花開放的盛狀。在訓練此舞蹈時,基本站姿:腳跟相對,兩腳腳尖寬約半尺,挺胸塌腰翹臀,手掌彎折放於腰後,肘部平行,目視前方。傳統舞蹈有非常嚴格的訓練體系,有40多個基本動作和步伐,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舞蹈表演時強調眼睛、頭部的方向和身體的配合,同時腰部要求靈活,腿部和腳要保持固定距離,手、頭、腿、腳要相互平衡和協調。

宮廷舞蹈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的舞蹈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的宮廷舞蹈取材於緬甸的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確、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的柔韌性、節奏感有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有近乎完美的結構。

緬甸人大都是佛教徒,因此緬甸舞蹈與印度舞和泰舞中的特點較為相似,其最重要的三個特點是手指動作限制嚴格,動作雜技化,腳部動作有力。緬甸的傳統舞蹈的動作大多源自古代的傀儡戲,因此有些動作有逗趣、詼諧的感覺,但也有表現女性柔美溫婉的動作。

❺ 傀儡舞是如何表演的

緬甸的傀儡舞是由人通過模仿傀儡的動作來表演的一種舞蹈。因為模仿對象是木偶,因此對舞蹈演員的動作柔韌性、協調性要求較高。此舞原為祭祀先祖的舞蹈,表達世人對逝者的思念,同時希望得到鬼神的庇佑。早期的傀儡戲則是以人手持提線,木偶由線牽引,演員通過擺動木偶進行劇情表演的。木偶高1米以上,最初,木偶身上有13根提線,後來發展到60多根。舞蹈表演時木偶的手指、關節、頭頸、眼睛、下頜、腳趾都可以隨意舞動,靈活逼真程度極高。據史料記載,到阿瓦王朝時期(公元1364—1555年),緬甸戲劇已形成獨特風格。緬甸古時唯木偶戲可搭高台演出,故又名「高戲」,15世紀已出現。緬甸木偶是牽線型的,一種說法是從中國南部傳入,另一種說法是貢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時的劇務大臣吳多首創。傳統有28偶像,有動物、神仙及帝王將相等人物。初期僅有一白幕,無道具。操縱木偶者和演唱者由2人分擔。演出分三部分,首先表演開天闢地和動物舞蹈。其次表演宮中活動、王子公主相愛等。最後表演佛本生故事或自編劇目。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木偶舞台出現了女演員,偶像增多。魁梧奇偉的方相,就是最早的傀儡。傀儡最高可達一兩丈。在緬甸,可以搭台在皇宮演出,而人演戲只能在平地,高過皇帝是不可以的。於是從傀儡模仿人演變到人模仿傀儡,這在緬甸和泰國尤其常見。因此傀儡舞的發展也與時俱進。

緬甸傀儡劇至今仍保持著台前敬佛之禮儀,即在面對觀眾的場地中立一木竿,上纏椰枝、番櫻桃枝,另立一竹竿,上掛燈火,後側設一橫竿,上掛道具服飾,虛擬空間設置高僧寺院、金鑾寶殿、公主寢宮等,顯然受古代宗教傳統戲劇表演之影響。

傀儡戲中普遍伴以舞蹈表演或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據《緬甸古典民間舞》記載:「緬甸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是從緬甸傀儡戲、古典戲劇及阿迎舞等古典藝術中產生的緬甸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三十七神舞》在祭祀這些神祇時,產生了神歌。《三十七神舞》就是在貢榜王朝中期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按每一神歌頌揚的神的身份、歷史和功績創作的舞蹈。由於《三十七神舞》舞藝高難,包括軟舞、健舞、技巧舞等。因此,現在農村的拜神儀式上,能表演完整的《三十七神舞》的神婆已屬罕見。」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緬甸古典戲劇舞蹈與民間舞蹈都與緬甸戲劇文化有密切關系。16世紀,緬甸文壇上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在18世紀的貢榜王朝時,為每一位神都編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統的整套娛神舞蹈。通過民間的跳神、拜神活動的傳播,發展成為宮廷傀儡戲。後來,傀儡戲中的一些節目和各種傀儡角色的不同的舞蹈動作被大量移植到現代緬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撥羅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稱為宮女舞,成為現代緬甸戲劇舞蹈演出時沿用的開場節目,傀儡舞中的「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為現代緬甸舞的基本動作。源自稻田勞作的古代鼓舞,源自佛教故事和傳統宗教的《三十七神舞》、《多耶耶舞》等,都是當代緬甸舞蹈的先河。

傀儡舞要求手腳造型對稱,以求與傀儡的造型形似;動作連綿不斷,休止節奏較少。舞姿從容、優雅,動作節奏利落,柔軟度高,尤其是對手型及手位的要求極為精準。舞者的發型叫水發。

❻ 緬甸舞蹈的分類

緬甸舞蹈可分為兩大類:古代戲劇舞蹈是從緬甸傀儡戲、古典戲劇及阿迎舞等古典藝術中產生的。16世紀緬甸文壇上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在18世紀的貢榜王朝時,為每一神都編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統的一整套神舞。通過民間的跳神、拜神活動的傳播,發展成為宮廷傀儡戲。後來,傀儡戲中的一些節目和各種傀儡角色的不同的舞蹈動作被大量移植到現代緬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撥羅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稱為宮女舞,成為現代緬甸戲劇舞蹈演出時沿用的開場節目,傀儡舞中「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為現代緬甸舞的基本動作 。

❼ 緬甸舞蹈分為哪兩大類

緬甸舞蹈分古代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兩大類。古代戲劇舞蹈由兩方面因素構成,一是來源於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劇,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暹羅的宮廷劇。緬甸民間舞蹈也豐富多彩,有長、短鼓舞和象腳鼓舞、背鼓等民間舞。

❽ 緬甸民間舞蹈有哪些道具

緬甸的民間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民間舞蹈可直觀地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感情。民間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圖騰的舞蹈,但緬甸的民間舞蹈大都以鼓作為道具,用來慶賀豐收、舉辦婚嫁、喪事等活動。緬甸的民間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燈舞、瑞波大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鈸舞、神舞、多那耶神獸舞等,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

緬甸的民間舞蹈動作精緻、靈敏,動靜相稱。緬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時,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時,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緬甸民間音樂分類法以鼓來稱呼曲類。如瑞波地區的鼓舞就稱瑞波大鼓舞,用象腳鼓敲擊演唱、表演的即稱象腳鼓舞。其他與鼓有關的舞蹈和音樂都這樣稱呼。其主要原因在於民間舞蹈絕大多數離不開歌曲,而以鼓伴奏演唱歌曲又離不開舞蹈。

緬甸的鼓點與舞蹈有著內在的聯系。這種鼓點來源於印度的宗教音樂和舞蹈。

緬甸民間音樂和舞蹈如同它的繪畫、雕刻、建築藝術一樣,也很注重裝飾,當民間老藝人彈起弦琴唱起歌時,音樂旋律就如潺潺流水,彈到悲傷之處又如鴻雁哀鳴、孤女抽泣,舞蹈隨著音樂而抒發感情。因此,緬甸的民族歌舞,有獨特的韻律和舞蹈語匯。

緬甸的舞蹈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從印度流傳而來,後來受泰國的影響,舞蹈造型特別突出曲線,顯示女性特殊的美,可以說是「三道彎」的藝術。緬甸舞蹈風格十分鮮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為基礎,協調配合手、腳、腰(塌腰)、胸、頭(仰頭)等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舞蹈形態,形成獨具風採的人體「三道彎」的造型動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看上去很美,可跳起來很辛苦。舞蹈大部分舞段都保留一種體態,一直以半蹲的姿勢跳舞,並且時起時落。

由於中緬兩國相鄰,自古以來友好、和睦相處,因此兩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緬甸舞與我國的傣族舞有些相似,卻不盡相同,傣族舞偏柔韌,起伏比較大,而緬甸舞的起伏不大,比較典雅優美,或蹲或跪做出各種優雅姿態,表演須具有扎實的基本功。

緬甸與我國雲南接壤,自然生態相像,所以舞蹈文化也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比如「三道彎」的審美,比如同樣的手形。但是又因兩國歷史和舞蹈長期的變異和發展不同,舞蹈的風貌完全不同。傣族舞蹈的手型模仿孔雀,動作幅度較大,較為舒展。而緬甸舞蹈的手型意為蓮花開放,且手部動作語言頗豐。傣族舞蹈的「三道彎」注重的是左右擺動的跨步動作和造型,而緬甸的舞蹈則注重腳下的半蹲和程式化的腳下距離,挺胸、翹臀,雙手放在腰間。我國雲南的傣族舞蹈多模仿生靈,表達情感,動作舒張,節奏平穩,伴有膝顫,屈伸,張力十足,動靜結合,造型優美,音樂帶有我國傣族傳統的風格特徵,而緬甸的舞蹈脫胎於緬甸的傀儡戲,動作多以「傀儡爬跳」為主,注重眼神、手部動作,腳下緊湊且屈膝而舞,具有鮮明的緬甸特色。

❾ 緬甸舞蹈的特點

古典戲劇舞蹈除一部分是由流行於民間的佛本生故事劇發展而來的以外,另一部分是18世紀從暹羅傳入緬甸的宮廷劇經再創作而形成的,是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宮廷劇中的舞蹈後來被稱為「暹羅舞」,是現代緬甸古典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動作柔軟、關節彎曲;舞姿、表情與節奏配合和諧;手腳造型對稱;動作之間無驟然停頓,連綿不斷,和緩從容,優雅柔婉。
緬甸民間舞以各種鼓舞為主。有瑞波大鼓、長鼓、兄弟鼓(雙鼓)、短鼓、象腳鼓、背鼓等鼓舞;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此外,民間還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偶像的舞蹈。
緬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時,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時,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獨立後的緬甸歷屆政府曾授予優秀舞蹈藝人以「著名藝術家」稱號。1952~1953年先後在仰光、曼德勒成立歌舞學校,專門培養現代緬甸舞蹈人才 。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