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戰亂什麼時候開始的

緬甸戰亂什麼時候開始的

發布時間: 2023-01-05 20:20:38

㈠ 2019年8月20日前後,緬甸戰爭打響,這場戰爭的原因及背景是什麼

此次大規模襲擊的直接導火索是在2019年7月25日和8月5日政府軍在緬甸撣邦查獲兩起毒品和武器彈葯走私案,其幕後主使是北方聯盟中的若開軍,因為其巨大的損失而引發了這次大規模襲擊,據稱案值超過千萬美元。

2019年上半年,是緬軍自2018年12月21日宣布在北部軍區、東北軍區、東部軍區、三角軍區、東中部軍區階段性「停火」的時間點(期間緬軍數次宣布延長停火期限),在此期間,緬軍雖然未對果敢紅岩解放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但卻對駐江西地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各部滋擾不斷,蓄意製造摩擦,更是數次主動挑起戰火,違背其「停火聲明」對同盟軍發動軍事進攻。

(1)緬甸戰亂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自從2018年11月若開邦戰事升級以來,若開軍已經成為與緬軍交戰次數最多的民武,無論是交戰的頻率之高,還是交戰的范圍之廣,都是近年來緬甸內戰所罕見。

軍方與若開軍針對一些戰略要地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戰,北至欽邦百力瓦鎮孟緬邊界地帶,南到民壁鎮附近。在交戰中,政府軍經常動用武裝直升機參戰,但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軍方與若開軍的戰事遠遠沒有結束,若開邦的戰事已經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㈡ 為什麼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

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原因:民族復雜各有武裝,且和解進程實現未果。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按地理劃分為8個大族群。緬甸共有7個省和7個邦,緬族占緬甸人口的六成左右,主要生活在緬甸的7個省,剩下7個大的少數族群分別生活在7個邦。撣族主要生活在撣邦,而撣邦中又有33個民族,包括果敢族。

緬族掌握國家的主要政治和經濟資源,少數民族多數生活在邊境地區,那裡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滯後,不少少數民族擁有武裝力量並各自占據一片地盤,有的還建立特區實行自治。

比如,果敢族在果敢地區建立了「撣邦第一特區」(現果敢自治區),其軍隊稱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

另外一支由克欽族人在上世紀60年代為爭取獨立而組建的反政府武裝名為「克欽獨立軍」。1994年與政府停火,成立「克欽邦第二特區」。

隨著緬甸民主進程的推進,2008年緬甸通過了新憲法。為保證2010年大選順利進行,緬甸中央政府著手收編少數民族武裝。

有些武裝比較順利地與中央政府達成和解,有些則進行了強烈抵抗。

(2)緬甸戰亂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在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英國殖民緬甸時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措施,曾造成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分裂。

1947年2月,為了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成立幾個國家的圖謀,緬族與主要少數民族在彬龍會議上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但殖民者留下的陰影還是讓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與中央政府對抗。

在緬甸,緬族雖然是主要民族,但並不佔絕對優勢,其他的主要勢力是南方的孟族,北方高原的撣族(就是傣族),西北地區的克欽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北部的佤族,此外還有欽族、克耶族、克倫族和若開族等等,很多部族都割據一方,並不服從政府領導。

1988年以來,緬甸軍政府實行新的民族和解政策,截至2011年年初,先後有40支武裝與政府實現和解,有的完全放棄了武裝,有的被改編成民兵或編入中央領導的邊防軍。

㈢ 第一次英緬戰爭是怎麼發生的

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惟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著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攻仍遭失敗。1826年2月,英軍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㈣ 英國侵緬戰爭

逐步蠶食的英國侵緬戰爭
19世紀20~80年代,英國為了征服緬甸,先後進行了三次殖民戰爭。第一次戰爭從1824年開始,到1826年結束。
19世紀20年代拿破崙帝國解後,英國加緊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1834年 3月 5日,英印總督以緬甸威脅英屬印度安全為借口,對緬宣戰。英軍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先在西線阿拉乾地區挑起沖突,吸引緬軍主力,然後以主力乘虛在緬甸南部沿海登陸,向北進攻,攻佔全緬甸。緬軍統帥部未能識破英軍的陰謀,計劃集中主力向西出擊,企圖迅速攻取吉大港和達卡,把英軍逐出孟加拉,因而忽略了本土特別是南部沿海的防禦。1824年 5月,緬軍統帥班都拉率領緬軍主力橫渡納夫河,於拉穆地域大敗英國殖民軍,從而震動了加爾各答的英國殖民當局。但就在這個時候,由坎貝爾指揮的 1.1萬名英軍,經海陸直達緬甸南部沿海,在仰光登陸後,攻陷了該城。班都拉聞訊,立即回顧救援。12月,緬軍在仰光地區與英軍展開激烈交鋒,受挫後退守德努漂城。1825年 4月初,英軍開始向德努漂城發動猛攻,班都拉不幸在激戰中壯烈犧牲,緬軍被迫撤至楊達波防守。10月,雙方進行停戰談判。1826年2 月24日,緬甸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楊達波條約》,割讓阿拉干、丹那沙林,放棄對阿薩姆和曼尼普爾的主權,賠款1000萬盧比。
第二次戰爭是1852年進行的。1837年 3月,孟坑緬王即位後,宣布不承認《楊達波條約》,英國決定再次入侵。1852年,英國海軍分艦隊以保護英商為名,劫掠緬甸船隻,並對岸防工事開炮。 4月 5日,英海軍又對馬達班港進行炮擊。12日,戈德文指揮 2萬英軍在仰光強行登陸,隨即乘船溯伊洛瓦底江北上,於10月 9日佔領卑謬。12月,英國宣布下緬甸並入英印殖民地。
1885年又進行了第三次戰爭。英國乘緬甸內戰之機,以緬甸迫害英商為借口,再次挑起戰爭。1885年11月,由普倫德加斯特指揮的 1.1萬英軍,分成水陸兩路,沿伊洛瓦底江北進。14日攻佔要塞城市敏赫拉,28日佔領緬北重鎮曼德勒,緬王錫袍被俘。1886年 1月 1日,英國宣布整個緬甸為英國的殖民地。

㈤ 緬甸戰亂何時是個頭

您好哦 也許是過年後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為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最大城市仰光遷至內比都(前稱彬馬那)。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5年7月30日,緬甸總統吳登盛簽署大赦令。2015年11月,緬甸舉行五年一次的全國大選,昂山素季領導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
望採納!

㈥ 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的過程是怎樣的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佔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12月30日恢復談判。

㈦ 三次英緬戰爭的起因結果如何

1823年,緬甸國王孟既向當時上任不久的印度總督阿美士德勛爵便要求換東孟加拉的全境以控制吉大港,但遭到阿美士德的強烈拒絕。1824年2月24日對緬甸宣戰,第一次英緬戰爭正式爆發。

當時英軍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在戰略上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先在阿薩姆挑起戰火,吸引緬軍主力於西線,而後乘緬甸南線兵力空虛的時候,直接利用海上的優勢,在緬甸南部沿海登陸意圖搶占仰光。英方在戰爭中勝出,通過不平等的楊達波條約強制緬英通商,獲得戰爭賠款100萬英鎊,並從緬甸取得丹那沙林,阿拉乾和阿薩姆,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這也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獨立的緬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次英緬戰爭戰爭爆發後,英國的侵略勢力漸漸深入到緬甸的內部,緬甸已經開始走入半殖民地的道路。第二次英緬戰爭是英國首先挑起的,1852年,英國分艦隊對緬甸進行挑釁活動,英國艦隊以保護仰光英商為借口,不僅劫持了緬甸的船隻還炮擊岸防工事。當時的英國政府還向緬甸下了最後的通牒,要緬甸對英國做出最大的讓步。英國的無理要求沒有得到緬甸的同意,於是英軍從4月5日開始就在海上開始炮轟馬大班港,當時英國軍隊的炮兵佔有絕對的優勢,因為光是分艦隊就有159門大炮。雨季過後,英國戈德文將軍帶領加強軍團開始沿著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10月9日,英軍攻佔了卑謬,後來因為作戰計劃的問題,英軍又退到仰光,所以最後第二次英緬戰爭以休戰結束。

㈧ 緬甸戰役是什麼時候

緬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從1942年1月20日至5月20日在緬甸進行的一次進攻戰役。戰役目的是切斷連接中國與英美盟國的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佔領緬甸,並推進到印度邊境。

緬甸戰役是日本第15軍實施的。這次戰役於1月20日從泰國領土發起。英國軍隊曾企圖將敵人阻止在薩爾溫江、米鄰和錫唐河地區,但未成功。1月31日,日軍佔領毛淡棉,2月23日奪佔了錫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梁,3月8日進入仰光。中國的3個軍開到緬甸也未能扭轉局勢。日軍繼續進攻,佔領了東吁、仁安羌、臘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國軍隊和中國軍隊隨即退卻並形成毫無組織的潰退。日軍佔領了緬甸,並侵佔了中國雲南省的部分地區及騰沖、龍陵等城市。

為了防止英國海軍可能參加作戰而影響緬甸戰役的結局,以及為了徹底擊潰英軍,日本海軍對在錫蘭的英國海軍基地進行了襲擊,迫使英國海軍退駐馬爾地夫群島海域。日軍採用了迂迴、包圍和果斷深入敵人後方等戰術,其作戰行動比英軍更為機動靈活。

日軍進攻獲勝的一個有利因素是,為數頗多的緬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幫助,就可以使國內反對英國統治的長期斗爭最後完成。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迅速發展壯大。許多城市為緬甸獨立軍派出的隊伍所佔據;這些地方建立的政權機構,對入侵的日軍分隊均善意相待。

但是,緬甸獨立軍的領導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詐和虛偽。不過,要撲滅對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轉向日軍,已很困難,這需要時間。至5月底,倖存的英國軍隊的大部分到達印度境內的英帕爾城。

在翻越山嶺之前,他們丟棄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達印度的只有1.2萬人,只佔參加緬甸戰役的英軍的1/3左右。與此同時,中國軍隊的第38師殘部也開到了英帕爾。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了一次暫息的機會,遂利用這一機會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

㈨ 第一次英緬戰爭始末

19世紀初,隨著雍籍牙王朝(貢榜王朝[ 貢榜王朝存在於1752年到1885年,期間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於1767年消滅暹羅阿瑜陀耶王國,並多次和中國清朝發生戰爭。19世紀中期,南緬甸受到大英帝國入侵,該王朝前後與英爆發三次英緬戰爭,終於在1885年遭受英國全面佔領,貢榜王朝亦覆滅。其領土則被並入英屬印度。 ])的統治者把他們的統治擴大到阿拉干、曼尼坡和阿薩姆,緬甸與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沖突不斷升級,成為英緬戰爭的導因。但是,第一次英緬戰爭的爆發,卻有著更深刻的原因。它實際上是英國資本主義在東方進行的殖民擴張的一個組成部分。

19世紀最初20年,英國已接近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強國。1814年,歷時11年的拿破崙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英國進一步鞏固了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並且得以騰出手來,加緊向東方進行殖民擴張。1817-1818年,英國通過戰爭最後征服了印度馬拉特諸首領,實際上已統治了印度的中部和南部。1819年,英國又占據新加坡,獲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據點。此後,英國在馬來半島地區取得了檳榔嶼和威斯利省。

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進行侵略的時候,早已把緬甸作為擴張的目標。因為緬甸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位於中國和印度兩大國之間,並且橫亘在英屬印度與馬來半島地區的英屬殖民地之間。在英國殖民主義者看來,如果控制了緬甸,不但有利於鞏固英屬印度,而且可以把英國在東方的殖民地連成一片,甚至可以進而打開中國的大門。僅在1795年到1811年之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就6次派遣使者到緬甸。這些英國使者雖然未能成功地誘使緬甸統治者簽訂不平等條約,卻並非完全空手而歸。他們利用出使的機會深入緬甸,了解各方面的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的殖民擴張出謀劃策。西姆施在1795年出使緬甸後就提出,緬甸帝國內被稱為「勃固」的那一部分地區對於英屬印度的重要性,是與三個明確的目標相聯系的。這三個目標就是:一,取得緬甸的柚木。二,把英國的產品大量輸入緬甸。三,防止英國之外的國家控制緬甸。坎寧在1810年出使緬甸後則提出,「英印方面派出一支軍隊,就足以征服阿拉干,而佔領阿拉干將給英國政府提供極好的機會,取得從吉大港到尼格萊斯灣的廣闊地區」。

因此,英國殖民主義者在誘使緬甸締約失敗後.沒有也不可能放棄對緬甸進行殖民擴張,而是採取新的手法,積極支持逃入英屬印度的阿拉幹人進行反緬活動,利用他們同緬甸封建統治者的矛盾,在緬印邊境製造事端,惡化雙邊關系,准備侵略戰爭。

雍籍牙王朝的統治者對英國殖民主義者雖然打了多年的交道,但並不了解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真實情況。緬甸軍隊在對暹羅、對阿拉干、對曼尼坡等戰爭中的勝利,又滋長了封建統治者盲目自大的情緒。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英國殖民主義者是完全不同於他們過去的對手的新的強大的敵人,一開始並沒有把英國人放在眼裡。1817年,緬甸蘭里島總督致信英屬孟加拉總督說,「我王神力無窮。吉大港、達卡等地屬我王。英國東印度公司應交出統治權,向緬甸政府交納賦稅」。「如果拒絕,將派出大軍水陸兩路進發,直搗英國領地」。

在這種情況下,英緬關系在1820年前後已嚴重惡化。最後,刷浦黎島事件終於成為第一次英緬戰爭的導火線。內夫河口的刷浦黎島,位於阿拉乾和吉大港之間。對於這個島的歸屬,當時緬甸和英印當局有爭議。1823年2月,一支英軍佔領刷浦黎島,豎起英國國旗。緬甸阿拉干總督要求英軍撤離,遭到拒絕。

在這種情況下,1000多名緬甸士兵奉命於9月24日在該島登陸,驅逐英軍。不久,緬軍撤走,英軍重占該島。阿拉干總督警告英軍必須撤離,否則緬方將使用武力,奪回該島。但是,英方置之不理,島上英軍也賴著不走。

1824年1月,緬軍名將班都拉出任阿拉干總督後,立即派出軍隊,再度佔領刷浦黎島,驅逐英軍。蓄謀已久的英國殖民主義者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印當局聲稱,由於緬甸方面「進攻和殺害我們在刷浦黎島的守軍」,「實際上已使兩國處於交戰狀態」。1824年3月5日,英印總督阿姆赫斯特(1823-1828)宣稱,「為了維護英國政府的權利和榮譽」,英國正式向緬甸宣戰。

第一次英緬戰爭開始了。這是一場打得十分艱苦的戰爭。雙方都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參戰的英印軍隊前後有近40000人。緬軍在數量上更大,僅在阿拉干一線就不下60000人。緬軍已使用西式槍炮,水軍約有500艘戰船,大船長20-30米,可載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戰船配備了9-12門火炮。

1824年3月到5月,英軍分兵三路,大舉入侵。第一路侵略軍沿布拉馬普得拉河入侵阿薩姆,第二路進攻阿拉干,第三路從海上逼近下緬甸。英軍的主要顧問是曾經三次出使緬甸的伯尼上尉。

戰爭最早是在阿薩姆打響的。1824年3月13日,英軍進犯阿薩姆,沿途散發了「致阿薩姆人宣言」,把入侵阿薩姆說成對阿薩姆人的「援助」,是為了「驅逐緬人」,建立一個「符合阿薩姆人需要的、促進各階級幸福的政府」。1825年1月,緬軍在阿薩姆首府朗普爾與英軍展開激戰,擊斃了許多英軍士兵,打傷侵略軍頭子理查茲。英軍付出沉重的代價,才攻佔朗普爾,在阿薩姆戰場上取得勝利。

在阿拉干一線,緬軍在班都拉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主動出擊,渡過內夫河,攻佔英印在吉大港地區的重鎮拉特納帕蘭,擊斃英軍上尉諾頓。駐守該鎮的1000多名英軍士兵,只有約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英國殖民當局十分驚慌,加爾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攜帶著財產逃離該城。英印當局急忙調集軍隊增援吉大港。但是,由於從海路入侵的英軍在1824年5月攻佔仰光,班都拉奉命回師緬甸南部地區。這樣,阿拉干戰場的軍事形勢就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英軍開始轉入攻勢。1825年3月,英軍攻佔阿拉干首府末羅漢,隨後佔領阿拉干全境。由於遭到緬甸軍民的頑強抵抗,又因水土不服傳染上流行性疾病,英軍損失極為慘重,傷亡200,病死1400,染疾病的不下4000。英軍總指揮摩利遜將軍也染疾,在送回英國的途中死去。

第一次英緬戰爭的主戰場,是在伊洛瓦底江流域。

1824年5月9日,一支由66艘軍艦組成的龐大的英國海軍艦隊,載著11000多名士兵,離開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地區。當時緬甸沿海地區兵力空虛。5月11日,英軍佔領仰光。當地居民已帶著糧食和牲畜撤離,留下一座空城。英軍遠道而來,「既無所掠,糧運又不繼」,處境十分狼狽。此時雨季已經到來,只剩下4000人還能作戰,其中大約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

但是,英軍佔領仰光和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鎮,從南面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的確震動了緬甸封建朝廷。緬甸政府急忙從首都阿瓦調集士兵,同時決定召回在阿拉乾的緬軍主力。班都拉立即率領60000士兵,其中槍兵35000,步兵10000,騎兵700,攜帶著數百門火炮,冒著季風雨和酷熱,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脈,於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此舉使得英國侵略軍軍官也大為震驚。後來,有的西方史學家把它看作可以與古羅馬時期迦太基的大將漢尼拔率領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相媲美的壯舉。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指揮緬軍,向仰光英軍發起進攻。此時,從印度開來的援軍已到達仰光,英軍實力大為增強,而緬軍翻山越嶺,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參戰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軍落後,因此,幾次進攻瑞大光寶塔附近地區,都被英軍擊退,造成軍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緬軍傷亡不下5000人。英軍也損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帶著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達柳漂。

1825年3月,英軍大舉北侵,准備進攻達柳漂。英國將領科頓寫信給班都拉,要他率軍投降。班都拉在復信中義正詞嚴地回答說:「你會看到,我將堅定地保衛我的祖國。如果你作為朋友而來,我讓你參觀達柳漂;但是,如果你作為敵人而來,那就來吧!。」

在科頓誘降失敗後,英軍就進攻達柳漂,但被緬軍擊退。3月25日,英將坎貝爾率領增援部隊趕到。4月1日,英軍發起大規模進攻。班都拉臨危不懼,從容指揮作戰。不幸,一顆炮彈落在他身旁。這位傑出的愛國將領當即身亡。緬軍失去總指揮,陷入混亂之中。英軍攻佔達柳漂後,繼續北上,佔領卑謬重鎮。只是因為雨季來臨了,英軍才沒有繼續北進。

班都拉之死和達柳漂、卑謬的相繼失陷,在緬甸上層統治集團內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一些官員主張同英軍議。1825年9月,緬王派出代表到卑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軍談判。英國侵略軍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緬甸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賠款200萬英鎊。這是緬甸封建王朝聞所未聞的,緬王感到有損自己的尊嚴。緬方宣稱割地賠款不符合緬甸的習慣,拒絕了英方提出的條件。

談判失敗,戰局重開。緬甸統治階級想集中優勢兵力,一戰挽回敗局。1825年10月,緬軍60000多人,包括約8000名從撣邦徵集來的撣族士兵,向集結在卑謬的約6000人的英軍發起反攻,曾一度重創英軍,擊斃英軍上校諾克道爾。但英軍畢竟是用先進武器裝備起來的近代軍隊,而緬軍匆匆召集起來,僅在人數上占優勢,反攻很快就遭到失敗。卑謬之役,英軍傷亡180多人,而緬軍死傷2000多名。

卑謬反擊戰失敗後,緬軍力量大受削弱。英軍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長驅直入,於1826年1月攻佔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佔緬甸古都蒲甘,進抵距離緬甸首都阿瓦只有一日之程的揚達波。緬甸封建王朝在英國侵略軍威脅到它的存亡的嚴重關頭.完全喪失了繼續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揚達波與英方進行談判,無條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項要求,於1826年2月24日正式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揚達波條約。

揚達波條約共有11款並有一項附款。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一、緬甸政府放棄對阿薩姆及其鄰國的要求,今後不得干預他們的事務;承認曼尼坡原來的統治者的地位。二、緬甸國王把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割讓給英國。三、緬甸政府賠款1000萬盧比(在當時摺合緬甸上等銀225000公斤),分四次還清。四、英國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駐緬甸首都,使臣可以擁有一支50人的衛隊。五、英國船隻可以自由進入緬甸港口,商船免稅。

揚波達條約的簽訂,標志著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的結束。英國殖民主義者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在緬甸軍隊的抵抗和人民的打擊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參加侵緬戰爭的40000名官兵中,有15000多人葬身緬甸,全部軍費開支高達1300萬英鎊(以2005年幣值計算,約合3.79億至9.85億英鎊)。高額的費用導致1833年英屬印度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此次軍費比12年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400萬英鎊還高)因此,第一次英緬戰爭被稱為「英國軍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場戰爭」。緬甸人民的抗英斗爭雖然由於武器的落後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妥協而遭到失敗,但他們在這場戰爭中不畏強暴,英勇頑強地抵抗,表現了反抗外國侵略的英勇氣概。在抗英戰爭中犧牲的班都拉將軍,被緬甸人民尊為民族英雄。

第一次英緬戰爭對緬甸 歷史 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緬甸古代史與近代史的一個分水嶺。這次戰爭打斷了緬甸封建 社會 獨立發展的進程,使得統一的封建的緬甸被肢解為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 社會 和緬王統治下的封建 社會 兩部分,從而開始了緬甸殖民地、封建 社會 的 歷史 。對曼尼坡、阿薩姆等地控制的喪失,使緬甸國王統治的地域大為減小,而阿拉乾和丹那沙林的割讓,使緬甸喪失了10萬余平方公里的領土,主權受到嚴重損害,並且隨時面臨英國進一步侵略的威脅。英國船隻可以自由出入緬甸港口,向緬甸大量傾銷廉價商品,又使緬甸的封建經濟直接受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沖擊。緬甸封建王朝為了支付巨額賠款,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從而加劇了國內階級矛盾。緬甸的國力因為戰爭、割地、賠款而受到極大的削弱,從此一蹶不振。緬甸封建 社會 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