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孟養屬於哪個邦
⑴ 中國是怎樣丟掉緬甸、越南的
1.緬甸 明初,明政府在雲南極邊之地設有六宣慰使司,即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於這些地區皆在西南極邊,明王朝的統治常常是鞭長莫及,當地土司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緬甸、八百、寮國,實際上成了獨立國家。由於東吁王朝的侵襲,到1575年,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 萬曆三十二年(1604),緬軍進攻孟密,向孟養思轟徵兵。思轟拒絕了緬方的要求,並且逮捕了來使。於是緬軍進攻孟養,思轟兵敗身死。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萬曆三十四年以後,中緬戰爭之間基本上停止了。這是因為:在中國方面,明王朝的統治已陷於危機,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方面,萬曆三十三年(1605)良淵侯死去,其子阿那畢隆繼位,在侵佔中國的木邦後,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 嘉靖到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半個世紀,這場戰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古代中國同鄰國之間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場戰爭。主要戰場是在當時中國的\"西南極邊之地\"。 經過這場戰爭,明王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范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主要是由撣族、低族、克欽族(景頗族)居住的地區,並入緬甸後(一些地方在清初曾一度收復),在封建時代和英國殖民統治時代,當地土司頭人都一直保持著很大的獨立性。 2.越南 1406年11月19日,明成祖朱棣因安南伏兵劫殺由明軍保護回國的舊主陳天平,遂揮軍20萬直搗安南,大獲全勝,因越南王室無嗣,遂把越南收回,在河內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使越南重新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但當時安南反抗頻繁,明朝官吏又管理不善,越南各地暴動,明朝軍費沉重,不堪其擾,於是明朝勢力在當地僅存在不到30年便被迫撤出。1428年,黎利擊退明軍,自立為帝,建立後黎朝,該朝統治越南達360年之久, 參考:http://blog.163.com/zjk_wjm/blog/static/545860582008521103227201/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mingchao/01/11044805/20071108/14451946.html
⑵ 誰能介紹一下緬甸撣邦的情況
這個地方07年2月我去過。把旅行日記給你看:)
緬甸有14個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著27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撣邦省東枝Taunggyi,因為海拔高所以氣候涼爽,加上萊茵湖的魅力,使它成為近年來緬甸最吸引人的避暑勝地……
撣邦算是緬甸最保有原始味的一個邦,這里也是傳說中下蠱毒最厲害的地方,所以,男士們可別輕易去招惹此地的姑娘──華人導游小李的開場白挺嚇人的。而三年前女導游阿英也曾提及一則傳說,原來這深山裡的水上民族有一種行水葬的怪習俗,阿英的祖父在50多年前就親眼見過,他們將棺木鑿了許多小洞沉入茵萊湖中,目的是讓小魚入棺啃食屍身,以屍體養魚。等過約三個月再撈起棺木打開,哇!裡面全是又肥又大的鱔魚,煮出來的湯味道可是甜美!人們把魚撈來吃,把人骨再丟回水中,實在令人毛骨聳然,後來只要飯桌上有鱔魚大夥就都反胃不吃。不過小李說這習俗已然廢除了。就在奇風異俗的流轉下,我展開了真正深入茵萊湖風土民情的旅程。
黃香粉、純煙草集市采風樂趣多
我們首先就去趕這熱鬧的集市,集市裡的物品對我們來說都是稀奇罕見的,像那鋸成一節節賣的木頭,第一次看到還以為是賣給人當柴火的,其實是一種黃香樹(MureaExotica),也就是緬甸女人臉上塗的那一圈圈黃粉的來源。緬甸人家裡都有座小石磨,就是用來磨這種樹皮的,磨成粉狀再沾水擦在臉上可防曬去斑,這也是她們的習俗,阿英說小時候曾因未擦黃香粉去上學而被老師處罰呢!
市集里還有他們自製的紙卷煙、葉卷煙,緬甸的方頭雪茄Cheroots大部分是此地做的,這里的煙草沒有加化學品很純,可以慢慢的抽上數個小時,是一種享受。其他還有炸蟋蟀、炸橡樹蟲,橡蟲很肥,一棵樹只有一隻,一隻賣200緬幣,約合台幣10元,可油炸也可生吃,真是無奇不有。市集也是少數民族集聚處,以墠族人居多,他們著深藍服飾很好辨認。
觀浮田、賞月色、湖上飯店做好夢
Inlay的In是緬語數字的4,Lay是湖,茵萊湖原是由四個小湖泊匯成的大湖,它位在多霧的墠山群山環抱中,是座天然高山湖泊,海拔2.900多公尺,面積158平方公里,近年來湖水乾涸,湖面也縮小了。
茵萊湖也有人稱它夢湖、奇幻湖,傳說此湖是湖之仙子茵撒斯Inthas的家。茵萊湖上有二百多個水上村落,彼此間有大小水道相通,每條水道也和陸上街道一般各有名字,水道口還有指標標示出通往的村子及公里數,只差沒有紅綠燈和交通警察,但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規則,在茫茫湖面上絕不會發生交通事故。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隻,游湖的馬達船船身很長,船頭高高翹起,重心落在後半段,觀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個人;當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我們由湖北岸的良瑞碼頭進湖去,長長水道上一路迎面而來的船隻多是載著湖中浮田出產的蔬果,還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單腳劃船Leg Rowers只在茵萊湖看得到(中國紹興的東湖船夫是坐著用雙腳搖櫓)如今已成了茵萊湖的獨特標志,他們多半用左腳支撐右腳勾住槳一張一合的劃,穿著沙龍也照劃不誤,遠看就像跛子在水上行進,很搶眼,也是拍攝剪影的最佳目標。他們空出的雙手可以用來捕魚,茵萊湖的捕魚郎可不用網捕魚,他們用一個喇叭狀的大竹簍,捕魚時將喇叭口朝下放入水中,再用手中的竹竿(槳)插入竹簍中戳呀戳的,讓水草中的魚兒亂了方寸四處竄逃,結果便卡在竹簍上成了漁人的階下囚。這種捕魚方式在我看來有點拙,很少看到豐收鏡頭,但看他們一個個悠閑而與世無爭的模樣,根本漁翁之意不在魚,你就不會替他們擔憂了,捕不到魚時他們會挖些污泥回去填補菜園或撈些水草做肥料,一天在湖上晃呀晃、拐呀拐的也是一種度日方式吧!至少為萊茵湖平添了一份吸引力。
⑶ 三宣六慰的相關
明政府在雲南極邊之地設六宣慰使司,即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加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於這些地區皆在西南極邊,明王朝的統治常常是鞭長莫及,當地土司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緬甸、八百、寮國,實際上成了獨立國家。由於東吁王朝的侵襲,到1575年,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
萬曆四年(1576),緬甸又大舉進攻孟養。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准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得到報告,要求思個堅守待援,同時准備部署軍事行動。他用重金招募往來於中緬邊境的商人,派他們深入緬人控制地區,偵察其山川道路、兵馬糧響等情況,又傳檄鄰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養。在摸清緬軍方面的情況後,即發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軍到達騰越(今雲南騰沖)。思個得知援軍即將趕到,極為振奮,命令手下頭目烏祿刺率一萬多人馬深入緬軍後方,絕其糧道。他自己則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緬甸傑沙)地勢險隘之處,引誘緬軍深入。緬軍果然進攻戛撒,思個堅壁固守,不與之戰。緬軍欲進不能,糧道又被截斷,陷入了困境,「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走投無路的緬軍只得向思個求和,遭到拒絕。思個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趕來,殲滅緬軍。但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他根本不諳邊情,對於抗擊緬軍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害怕「兵興禍速」,急忙傳羅汝芳,不準他發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於地,大罵而罷」,只得撤兵。思個久等而不見援兵來,大為失望,又得知陷於困境的緬軍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緬軍這次進犯孟養雖然遭到慘敗,但是,由於明王朝的政府軍未能增援思個,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盡管緬軍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但是明王朝對於雲南邊境的軍事形勢卻昏昏然,既沒有支持邊境地區積極抗擊緬軍進犯的土司,也沒有採納有識之士的建議。萬曆五年(1577),陳文遂出任雲南巡撫,鑒於邊境的嚴重局勢,提出「檄諸夷,撫三宣,設將領,築城垣」。等十策,「銳意請上經營」,「然與時見相抵悟,事亦寢」。
萬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將迄西(孟養)所俘瑞體(按:這時的緬甸國王應為莽應龍,這里記載有誤,下同)兵象,俏以金幣諸物還瑞體」,還「好言慰諭之」。但是,緬王卻不領明王朝的這番情,「使回,緬不稱謝」。由於明王朝對東吁勢力的擴張採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強邊防,這就使雲南邊境的抗緬愛國土司陷於孤立無援的不利處境,而緬軍則得以卷土重來,乘虛而入。萬曆七年(1579),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盡並孟養地」。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吁王朝統治之下,盡管如此,明王朝還是沒有採取積極的反擊措施,相反,萬曆八年(1580),雲南巡撫饒仁侃又派人去招撫緬甸,但是緬王不予理睬。萬曆九年(1581),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竭力向北擴張。萬曆十年(1582),緬軍襲破干崖進入姚關(今雲南施甸縣姚關)。
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在雲南境內攻城掠地,殺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順寧府境,窺視騰越、永昌、大理(今雲南大理)、蒙化(今雲南魏山)、景東(今雲南景東)等地,明廷為之震動。雲南地方當局急忙採取行動,對付緬軍入侵。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昌柞從昆明移駐洱海,巡撫都御史劉世曾也移駐楚雄(今雲南楚雄),調動數萬軍隊,命令參政趙睿駐蒙化、副使胡心得駐騰沖、金事楊際熙駐永昌、陸通霄駐趙州(今雲南鳳儀),與監軍副使付寵江、忻督參將胡大賓等分道出擊。同時,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請求以南坐營中軍劉綎為騰越游擊,武尋參將鄧子龍為永昌參將,趕赴前線,全力反擊。這時,緬王「應里亦西會緬甸、孟養、孟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今雲南瑞麗),東會車里及八百、孟良(今緬甸東北部,府治在今緬甸景棟)、木邦兵於孟炎(在今緬甸興威以北),復並眾入犯姚關」。劉蜓和鄧子龍的部隊「會諸夷兵」,在當地土司軍隊的配合下,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殺死耿馬土司罕虔和灣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發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奮身立功」,「慕義效忠,謬力赴敵,或助兵以隸行,或助晌以奉戰士;為我偵候得其聲息,為我反間攜其黨與,為我挾刀刺之帳中,為我遮截遇之關外,為我特角擊其侵軼,為我設履絕其歸路」。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馬西),與他們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葯弩手,憑借險要的山勢負隅頑抗。鄧子龍從當地蒲人那兒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將鄧勇等率領少數民族軍隊直搗敵軍老巢,又在山後設下伏兵,前後夾擊,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殺敵500餘。接著鄧子龍的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劉綴率領的軍隊長驅直入,於1583年12月逼近岳風盤踞的隴川。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岳風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來投降。劉蜓以送岳風的妻子回隴川為名,派兵直趨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佔領險要之處,親率大軍進抵隴川。岳風知道已無法逃脫,於萬曆十二年(1584)正月到劉挺軍中投降,「盡獻所受緬書、緬銀及緬賜傘袱器、甲槍鞍、馬蟒衣,並偽給關防一顆」。在此前幾天,緬將散奪已騎象逃走,僅留數十緬人留守隴川。劉綎的部隊順利地佔領了隴川,「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o.劉挺的軍隊佔領隴川後,乘勝前進,分兵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兵敗乞降。劉綎提出五項條件,要他在五天內作出答復: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獻出緬王發給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養。蠻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條件,「擒獻緬人一十八人,象一頭,馬五匹,並緬酋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接著,劉綎的軍隊又收復了孟養和孟璉(今雲南孟連)。劉綎擊敗緬軍,收降岳風後「夷緬畏蜓,望風內附者踵至」,木邦罕鳳、巡西(孟養)思義,都殺了緬甸使者,投歸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來投降,獻出了大象和緬王發給的印章。萬曆十二年(1584)二月,劉挺在威運營(今緬甸曼昌瑞亨山)築壇誓眾,受誓的有孟養、木邦、隴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撫使,誓詞是: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佔領的全部領土。劉綴「糾合諸夷,獻血剖符,定縱連橫,合營進討,」進兵阿瓦(今緬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緬軍守將莽灼與緬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劉綎。
緬王得知後,就發兵進攻莽灼。這時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敵,棄城內奔,途中病死於襄朴寨(屬干崖宣撫司,在今雲南盈江縣境內)。緬王莽應里派他的兒子莽時據守阿瓦。萬曆十二年(1854)五月,緬軍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擊敗數萬敵軍,立了一大功。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軍的自衛反擊,以勝利而告結束,東吁王朝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廣大地區,叛國投緬的岳風及其子襄烏被押送北京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萬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撫司為宣撫司,添設了蠻莫、耿馬兩安撫司,孟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孟淋寨兩千戶數(都名為鎮安),並在蠻莫設立了大將行署,任命劉綎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鎮蠻莫。為了對付緬軍的象陣,劉綎還買了大象,「沖演兵馬」。這些措施鞏固了雲南邊防,加強了抵禦緬軍入侵的力量。
萬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撫車里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間,車里曾「以大車里應緬,而以小車里應中國」。在明軍對緬自衛反擊取得勝利的形勢下,「糯猛復歸,獻訓象,金屏、象牙諸物,謝罪」。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恢復了他的車里宣慰使的職務。
萬曆十三年(1585)以後,緬軍繼續不斷入侵我國雲南邊境。由於明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沒有能夠鞏固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衛反擊戰所取得的成果,孟養、木邦等地區便先後為東吁王朝所控制。
萬曆十三年(1585)冬,蠻莫安撫使思順由於對劉綎及其部將的貪賄勒索不滿,叛投緬甸東吁王朝。緬王派出大襄長等占據蠻莫。孟養也在暗中依附於緬甸。明王朝在雲南的地方官員按察使李材認為,不收復蠻莫、孟養兩地就無法制止緬軍入侵,於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撫了這兩個地方的土司。孟養境內有密堵、送速兩城(兩城都在今緬甸孟養以南),這時仍為緬軍占據。萬曆十五年(1587),孟養土司思威想要收復這兩座城市,便聯絡了孟密思化、蠻莫思順一起進兵,並要求明軍援助。按察使李材、游擊劉天傣派出明軍前去配合作戰,明軍把總杜斌、李朝帶兵不多,就把許多面明軍的旗幟授與孟養兵,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兩軍相遇於遮浪。緬軍看到到處是明軍的旗幟,「以為漢(這里指明王朝的正規軍)大兵至,驚潰」,明軍與土司兵乘勝追擊,殺敵千餘,斬殺緬將大襄長。,收復密堵、送速兩城。另一名緬將散鐸逃回阿瓦。萬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蠻莫思順又叛投緬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決定以思忠為孟密宣撫使、思順為蠻莫安撫使。由於這兩人已投緬,明政府就讓思忠的母親罕洪、思順的母親罕送代替他們的兒子領印章。這年九月,緬軍入侵,佔領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養土司思威死去,明王朝任命他的兒子思遠為孟養宣慰使。次年緬軍進兵孟養,攻破猛拱(今緬甸猛拱),思遠和他的兒子逃入盞達(今雲南盈江縣境內)。十一月,緬軍又攻破孟密宣撫司管轄的孟廣(在今緬甸境內),罕烘等逃入隴川。緬軍進攻隴川,被擊退。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鑒於緬軍頻頻入侵,「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緬有功,諳熟夷情」的鄧子龍。當時緬軍包圍了蠻莫,蠻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鄧子龍率兵前往,趕到羅卜思庄(在今雲南梁河縣以南)。由於天氣酷熱,大軍行動不便,裨將萬國春在夜間率兵趕到蠻莫,到處燃起火炬。緬軍以為明軍大隊人馬趕到,就退走了。萬曆二十年(1592),緬軍再次入侵蠻莫,思化逃到等煉山(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鄧子龍駐兵等煉,緬軍則進抵遮放(今雲南遮放)。鄧子龍與緬軍大戰於控哈,殺敵數百。明軍把總李朝、岳順戰死。緬軍退到沙州。明軍因為沒有船隻,無法進攻。兩軍相持了一個月,緬軍退去。
萬曆二十三年(1595),緬軍入侵蠻莫被擊退,明軍參將吳顯忠斬殺緬將丙測。明王朝仍然任命思化為蠻莫安撫使。從萬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2596-1598)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中緬邊境一度趨於平靜。由於莽應里在派兵侵犯中國的同時,從1584年到1593年連續五次發動侵略暹羅的戰爭但都遭到失敗,1596年,逼羅軍隊開始反攻。在此後的幾年中,緬甸南部的孟族起來反抗莽應里的統治,阿瓦、東吁、卑謬、良淵等地的封建領主,也紛紛宣告獨立。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無力侵擾我雲南邊境。這就是包見捷在(緬略)中所說的:「自後(緬甸)屢為暹羅、得楞(孟族)所攻,疲於奔命,不復內犯矣!」
思正被殺和蠻莫又落入緬軍手中,使有識之士深以為憂。雲南巡按宋興祖在該年十一月上疏明廷,說:「此一時濟變,萬不得已之計。顧臣竊有憂者,蠻莫當水陸之沖,有蠻莫則外蔽三宣,內障騰永,遠通六慰;一旦授之阿瓦,六慰皆失,三宣任棟,卒有蠢動,征調何及?」明王朝兵部在次年上報萬曆帝說:「蠻莫、逃西,為三宣之襟喉,騰越之肘腋。因阿瓦結連諸夷,仇殺思正,使逆黨多罕,占據蠻莫,塞我襟喉。今撫鎮籌劃於上,道將協謀於下,先擊多罕,逆酋望風霄遁;後助思轟,緬賊倒戈而逃,則蠻莫已復,邇西已救,騰永之間,稍可息肩也。」可見,英人哈威在他的(緬甸史》中說什麼「(良淵侯)曾確使中國引渡流亡在華之蠻莫土司,此舉足之顯示中國終已放棄其上緬甸之主權矣」,完全是有違歷史事實的謬論。
萬曆三十二年(1604),緬軍進攻孟密,向孟養思轟徵兵。思轟拒絕了緬方的要求,並且逮捕了來使。於是緬軍進攻孟養,思轟兵敗身死。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萬曆三十四年以後,中緬戰爭之間基本上停止了。這是因為:在中國方面,明王朝的統治已陷於危機,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方面,萬曆三十三年(1605)良淵侯死去,其子阿那畢隆繼位,在侵佔中國的木邦後,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
⑷ 緬甸的禪邦和中國有聯系嗎
有。
唐時,南詔興起於雲南西部,天寶十四年以後,形成了一個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轄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緬甸境內的傣族或傣撣民族的先民均處於南詔的統治下。
緬人勢力崛起,建立了蒲甘王朝。蒲甘王朝興起後,緬族的勢力在向南部孟人地區和西南部阿拉甘地區擴張的同時,也開始向北部和東北部的傣撣民族地區擴張。
大理國時期的西部邊疆一直與印度為界,元朝時期雲南行中書省的西部邊界線亦沿襲不改,這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仍在中國元朝的管轄之下。
蒲甘王朝末期,緬甸一度控制了「金齒」 的一些地區,元緬戰爭以後,蒲甘王朝衰亡,元朝先後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今緬甸太公城一帶設了太公路。
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在今瑞麗縣西南部境外的瑞麗江南北兩岸設了蒙憐路和蒙萊路,後又在今緬甸興威一帶的木都之地設了木邦路,後至順四年(1333年)又在緬甸本部設了邦牙等處宣慰司。
因緬王領地「處雲南極邊」,雲南行省鞭長莫及,於1342年撤消了邦牙等處宣慰司,將其轄地仍交由緬王治理,作為元朝的屬國,不再隸屬雲南省,雲南行省西南部的一段邊界仍退回到太公路南部地段。這一帶地區的絕大部分傣撣民族當時仍在中國元朝的統治下。
元朝末年,今雲南西部中緬邊境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以麓川為中心逐漸擺脫元朝的控制,明朝初期除了車里等地區外,今中緬邊境兩側幾乎所有傣撣民族地區均被「麓川」所兼並。
建文元年 (1399年),思倫法卒,原先被麓川兼並的傣族各部,紛紛脫離麓川政權而自立,明廷分別建立了許多土司政權,先設了孟養、 木邦、 孟定三府 ,隸雲南,又設干崖 、 潞江、 大侯 、 灣甸四長官司,隸金齒。重新控制了傣撣民族的廣大地區。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緬甸東吁王朝統治者莽應龍攻佔阿瓦後,便開始向今緬甸撣邦地區和德宏境內侵擾。
先後奪去了木邦,侵佔了隴川、干崖、孟養等地。莽應龍死後,莽應里繼續為東吁國主,進一步向傣撣民族地區進犯,並一度侵入內地。明代後期,許多原先屬於中國的傣族地區淪於緬甸。
清朝初年, 一些早先附緬的傣族首領又在中緬之間徘徊 。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後,英國佔領了緬甸王都曼德勒,隨即揮師北上佔領整個緬甸,其殖民統治也隨之向上緬甸擴展。
1886年,英國將除了撣邦的上緬甸劃定為規劃區,即無須議會通過法律,總督可自行頒布行政法令直接管理的地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
1887年6月,南撣邦投降,1888年1月, 英國軍隊佔領了北撣邦,基本上控制了撣邦大部,1890年,英軍才越過薩爾溫江,征服了撣邦的最後一個地區景棟。
1920年3月,撣邦土司接受了建立撣族聯邦的計劃。
1922年8月,英屬印度政府批准了該計劃。撣族聯邦由北部撣邦6個地區和南部撣邦35個地區組成,是與緬甸本部同級別的行政區,由總督直接管理。
1925年,改名為撣族聯邦行政區,為撣族聯邦專員所管轄,專員駐東枝。
1947年,撣邦與緬甸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共同從英國手中獲得了聯合獨立,是年基於彬龍協議與緬甸組建了緬甸聯邦。
1949年,緬甸以驅逐中國國民黨殘軍為名進入撣邦。
1960年,中緬雙方協商劃分邊界線,本來名義上屬於中國的果敢、佤邦、小勐拉、南坎、木姐等地,正式劃入緬甸撣邦。
(4)緬甸孟養屬於哪個邦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撣邦位於緬甸東部,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面與寮國和泰國相接壤,西面與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相連。
撣邦位於撣邦高原,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⑸ 明朝時為什麼對緬甸作戰
南明時還有李定國和白文選對緬甸的作戰。
⑹ 明朝末年如何丟掉緬甸北部的呢
嘉靖年間,明朝在西南地區所設立的金字紅牌和信符制度逐漸崩潰,曾經被緬甸各邦作為最終裁決者的大明王朝不僅長期無法公正裁決土邦的糾紛,甚至連例行的冊封儀式與信物都逐漸荒廢。萬曆四年(1576),緬甸莽氏在征服木邦之後,又大舉進攻孟養,而孟養所處的緬之地正是歷史上與雲南關系最為密切之地。
經過這場戰爭,明王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范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 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主要是由撣族、佤族、克欽族 (景頗族)居住的地區,最終淪為了緬甸異族的領土,只留下今天果敢、佤邦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⑺ 明緬戰爭的簡介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沐英出擊雲南擊敗蒙古殘余勢力後,沐英被封作黔國公世鎮雲南。同時明廷在雲南外圍以西以南設有六個宣慰司,即孟養宣慰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宣慰司(即緬甸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宣慰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宣慰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
到了明神宗萬曆時,緬甸的東吁王朝強盛起來,四處征戰擴張,兼並了今緬甸大部分地區。萬曆九年(1581年),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使用武力向北擴張。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廷迅速派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明軍在當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綴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岳鳳。岳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布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
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吁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岳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朝。
⑻ 中緬戰爭是哪年
中緬戰爭是1762年—1769年。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結束。
清緬臨時和約的正式文本沒有保留下來,而雙方向各自國君稟報的內容又有出入,雙方戰後交涉還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8)緬甸孟養屬於哪個邦擴展閱讀
中緬戰爭的影響:
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的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朝軍隊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朝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
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了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十八世紀中緬戰爭,總體而言,沒有勝利者。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這又是當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雖然清緬戰爭以緬甸入侵中國為開端,但卻是一場雙方以爭奪地區利益與霸權為目的的戰爭,戰爭以中緬議和、緬甸名義上對中國稱臣為結局,兩個國家都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而這也是清國對緬戰爭對東南亞產生的深遠影響之一。
⑼ 六旬老人重走父親緬甸遠征路:一場理解父輩的旅程,歷史上緬甸是中國領土嗎
緬甸在歷史上從未完全歸屬於中國過。但緬甸的國名出自中國。歷史上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緬甸這個國名出自於元朝忽必烈之手,據《漢書》記載,在公元前200年,緬甸最早是由一支驃人族進入北緬甸,並控制該區域,掌控了中國與印度的商路,在894年,緬甸人建立蒲甘城,此後深受兩宋文化影響。1278年,蒲甘城受到忽必烈軍隊的進攻,從而滅亡,並改為緬甸行省。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9)緬甸孟養屬於哪個邦擴展閱讀
中緬領土糾紛——果敢
果敢位於緬甸和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上,與我國的雲南省接壤,面積2700平方公里,還不到上海面積的一半(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它現在是緬甸撣邦北部的果敢自治區,歸緬甸統治。
在歷史上,果敢曾經是中國的領土。700多年前,元朝便在此設立宣慰司。明朝末年時,永曆皇帝攜妻妾,率部眾逃到緬甸,之後皇帝被吳三桂帶來的清兵絞死,他帶來的絕大部分官兵百姓卻留在了緬北。現在果敢地區的漢人便是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
果敢第一次被劃為緬甸范圍是在1897年。當時緬甸實屬英國統治,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規定果敢歸緬甸所有。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便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也改稱果文。
1962年,中緬兩國再次劃界,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不過,緬甸政府軍接管果敢後,卻與當地民眾矛盾重重,果敢進入動盪年代。直到2015年,緬甸軍方控制果敢,這場數十年的戰爭才暫時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