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景頗人口多少

緬甸景頗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1-08 19:37:51

㈠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漢族資料

1、傣族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2、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

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3、阿昌族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4、德昂族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

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中國一側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

5、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傣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景頗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昌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昂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

㈡ 緬甸景頗族在哪裡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緬甸的景頗族被稱為克欽族,約200餘萬人,緬甸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分布地區緬北克欽邦、印度阿薩姆邦及雲南。

即緬北的密支那、八莫、傑沙、興威、臘戍、孟拱、果當、葡萄、戶拱河谷、瓦扎等地,此外還分布在瑞麗江流域、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匯合處的三角地帶、中緬邊境地區、撣邦部分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緬甸的景頗族和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歷史淵源和相同的傳統文化習俗,但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受周邊民族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是生活在不同的國度里近現代所經歷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所以形成了景頗族文化的區域差異。

中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僳僳族即是克欽族的分派。緬甸境內的克欽族人,則組成武裝反政府組織爭取民族獨立自主。

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西藏東部青藏高原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接受緬甸文化。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法與緬語完全相同,基本詞彙中有60%與緬語一致。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㈢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

景頗族人聚居於雲南德宏州各縣及怒江瀘水、古岡等山區丘陵地區。住房多為竹結構草房,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家禽牲畜。房屋為長廊形,一端開有房門,進門後有一條過道。房間里有一棵木柱,大小粗細不一,木柱在景頗族象徵著財產和勢力的標志。住房分有三至十間不等,各間房有門無窗。屋內設有火塘,用於煮飯燒茶,地上鋪上竹篾席作寢塌。

景頗族婦女上身穿黑色平絨製成的對襟或左襟短上衣,胸前綴滿裝飾用的銀泡,下穿羊毛編織的紅筒裙,系~條紅色腰帶,小腿裹著與筒裙質地色澤相同的裹腿,頭戴羊毛織成的紅色包頭,喜歡佩帶銀飾物。男子一般穿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老人留辮子纏在頭頂上,以黑布包頭,青年人喜歡裹白包頭。男子外出時必掛長刀或肩扛長槍,背著精緻美觀的掛包,盛檳榔、草煙等什物。

景頗族崇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的鬼靈都能對人起作用,給人以禍福。供奉的鬼分三類,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陽鬼為最大;地上以地鬼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為最大。凡遇插種、收割、婚喪、械鬥等均請巫師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腦」,就是為祭「木代」鬼而舉行的。天主教也曾經傳人過,但沒流傳開。

(3)緬甸景頗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

參考資料:景頗族 網路

㈣ 景頗族是少數民族嗎

【民族概況】
景頗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潞西市、瑞麗市、盈江、梁河三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在中國景頗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隴川縣被稱為「中國目瑙縱歌之鄉」。
雄獅般勇猛的民族——景頗族
景頗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景頗族素以刻苦耐勞、熱情好客、驍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稱。他們有句家喻戶曉的成語:「要像獅子一樣勇猛。」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長刀與惡勢力作斗爭。歷史上,多次頑強抵禦外敵侵入,為保衛祖國領土立下了功勛。
景頗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產豐富。除種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產名貴的紅木、楠木和各種竹子,還有橡膠、油桐、咖啡、茶葉、香茅草等經濟作物,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菠蘿、菠蘿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地下礦藏也很豐富。
景頗族的口頭文學發達,尤其是集詩、歌、舞於一體的創世史詩《勒包齋娃》,包含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認識,深受本民族群眾的喜愛,也是祖國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景頗族
[編輯本段]【景頗族分布】
景頗族是雲南獨有民族之一,1998年末,雲南景頗族人口為12.56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0.947%。景頗族主要聚居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等五縣市山區。其餘的景頗族人口散居於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崗房,古浪、臨滄地區的耿馬佤族自治縣等地。雲南景頗族包括4個主要支系:景頗、載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載瓦支系最大,人數占景頗族人口的80%左右。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景頗人使用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景頗方言屬景頗語支,載瓦方言屬緬語支。景頗人使用的景頗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1]
[編輯本段]【歷史】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宏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僳僳、漢等民族雜居。現在的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主要有五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數地區不同支系的人雜住在一起。景頗支系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等四個支系的語言比較接近,同屬藏緬語族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系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制於19世紀末,後者創制於1957年。
[編輯本段]【飲食】
景頗族閑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閑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景頗族飲酒多景頗族少女是自製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編輯本段]【服飾】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首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篾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煙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編輯本段]【宗教】
崇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的鬼靈都能對人起作用,給人以禍福。供奉的鬼分三類,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陽鬼為最大;地上以地鬼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為最大。凡遇插種、收割、婚喪、械鬥等均請巫師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腦」,就是為祭「木代」鬼而舉行的。天主教也曾經傳入過,但沒流傳開。
[編輯本段]【習俗】
景頗族過去最重鬼魂觀念。他們認為鬼有好壞之分,有的可為人造福,有的則招災致禍,於是盛行殺牲祭鬼魂的習俗。
一家人各說各的話
在景頗族中,相當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組成的。家庭成員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何種語言,有傳統的習慣:父親和子女使用父親支系的語言,母親使用娘家支系的語言。夫妻之間盡管都能較好地掌握對方的語言,但彼此交談仍是各說各的話,而決不放棄使用本支系語言的權利。子女與父親說話,或兄弟姐妹間說話,都使用父親支系的語言,若子女與母親說話,應改用母親支系的語言。要是祖母是另一個支系的,晚輩與他說話又得使用祖母支系的語言。
不同支系的青年男女戀愛敘衷腸時,男子往往主動使用女子支系的語言,以示愛慕之心。一旦他們結了婚,又各自恢復使用本支系的語言。在學校里,哪個支系的學生多就使用哪種語言,但同一支系的學生相互交談又使用本支系的語言。
過去景頗族曾用物品來傳遞信息。比如,送上一塊帶毛的肉,表示有宣戰、凱旋、噩耗等大事。小夥子愛上了某個姑娘,就用樹葉包上樹根、火柴、辣椒、大蒜送給她,樹葉表示有很多心裡話要說,樹根表示思念不已,火柴喻態度堅決,辣椒喻愛得熾熱,大蒜則希望同意。要是姑娘有心,便將原物奉還,倘若加上火炭送還就意味著拒絕。這種古樸的以物代言,今天僅景頗族婦女見於某種特殊場合。
串姑娘與成親古規
景頗族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青年正式結婚前無不經過「干脫總」(載瓦語),即漢語所稱「串姑娘」。所謂「干脫總」,通常是指男女青年的交遊活動,而對未婚者則是選擇佳偶的一種戀愛方式。
依照傳統習慣,每年春節是「干脫總」的大好時光。本寨或外寨的男女青年彼此相邀,帶上魚肉酒飯,到山野玩耍聚餐,縱情歡娛,或歌或舞,暗寄情思。平時,每當夜幕降臨,一群群青年男女向村旁竹叢林間走去,輕歌漫語,試探對方。他們或者來到「公房」,一起吹簫唱歌,聽講傳說故事,有的青年便趁此竊竊私語,吐露衷情。夜深了,不分男女就在這里卧睡,不過,任何人都嚴守傳統的規矩,絕對禁止發生越軌行為。此類活動多了,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情感已非一般,便互贈禮物:姑娘多送巧手紡織的花帶和綉有絨花的手絹,小夥子則贈以精雕細刻的小竹筒(內裝有紙扇或口弦等物,也有不裝實物的)、織布梭以及耳環上用的「乾通」。某對男女戀愛成熟,便各告負責社交活動的男女青年頭,並請老人和友伴們到「公房」喝喜酒。經此儀式,表示他們的戀愛關系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認可,就是說,從今以後,他們便可到「公房」外自由活動。
景頗族男女求偶成婚,必須恪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雖為異姓但以為源出於同一氏族者也不婚;只限於建立有丈人種和姑爺種婚姻關系(景頗語分別稱之為「木育」、「達瑪」)的異姓之間通婚。若有違反,人們斥之為豬狗,如不分支系,不拘年齡,不論輩分等。
所謂丈人種和姑爺種,是依父系親屬觀念來表述的一種姻親關系,它的特定涵義是:姑母的兒子有權而且必須娶舅父的女兒為妻,而舅父的兒子卻絕不容許娶姑母的女兒為妻,意思是「血不倒流」。這是一種單向的舅表婚。不過,在實際生活中,某姓某家有幾個女兒就可能有幾個姑爺種,有幾個兒子也可能有幾個丈人種,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討媳婦不限於一家,嫁姑娘不限於一戶。」
戀愛成熟後,首先由男方父母請「勒腳」(男方寨子的媒人)與「強通」(女方寨子的媒人)聯系,向女方父母提親,並送去鋩鑼、絲織品、雞蛋、酒等禮物;如收下禮物,便表示同意。第二步,再送些禮物,共商婚期。第三步擇定吉日迎娶。屆時,女方請「強通」、舅父和本寨親朋代為陪送姑娘前往成親。
景頗族的結婚典禮,大多在一天之內完成,但戲劇性的場面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難以忘懷的。到了婚禮之日,新郎帶上彩禮,由富有娶親經驗又最能忍住發笑的已婚男女青年各一名陪同迎親。他們還應帶上用熟糯飯揉成筒形的飯筒十多支(每支夠十人吃),用芭蕉葉包好的菜包若干個(數字與事先告知的女方客人相等),內包熟肉、菜蔬和傳統必備的「沖沖菜」。到了新娘家裡,交過彩禮,切開飯筒,按人頭每人分送一團飯和一個菜包。飯罷,女方由親屬將預備好的兩套真假禮物抬出。先是把用芭蕉樹做成的「刀」、「槍」等生產工具一件件交給受禮人――新郎的兩位陪同者。受禮人小心翼翼地接過來,應完好無損地把「刀」、「槍」等掛在自己的肩上。要接好這些假禮物很不容易,因為主人是把芭蕉樹切斷後用一根竹簽連接起來後做成的,萬一不能完好無損地接過來背掛在身,就將受罰――賠出一件真的來。所以在這種受禮場合,大家總是起鬨、發笑不止;人們越是惹逗你發笑,受禮人越是克制不發笑。受過禮,受禮人盡力保持身體平衡,一步步地挪出家門,去到轉彎處大家看不見時才將佩掛在身的假禮物卸下。此時,他們如釋重負地說一聲「謝天謝地」,並隨著迎親隊伍返回新郎家去。
有的地方,迎親隊伍快要回到村寨時,還得越過三道「路障」。事先,寨子里的孩子們撿來樹枝、竹條、舊籬笆等,設置三處路障,並分工把守。熱鬧的迎親隊伍來到第一道路障時,受到守候在這里的一群女孩子的阻攔。隊伍中走出一位中年婦女,鄭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給小姑娘喝,並送上一些小禮物。她們沒有接酒和要禮物,只顧一個勁地喊:「不準新娘過!」就在糾纏不休時,伴娘們卻簇擁著新娘從另一頭越過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把守。同樣是敬酒送禮無效。這時「勒腳」和「強通」裝著東倒西歪的樣子上前說話,孩子們眼看這兩個「醉鬼」要例下,不禁退了兩步。說時遲那時快,「嘩啦」一聲,人們就勢擁過了路障。第三道路障的守衛者是幾個三四歲的娃娃。當他們擁上去抱住新娘腿腳之際,新娘和伴娘們都滿懷喜悅地順手抱起他們跨過了路障。民間傳說認為,設這種「路障」是出於對新娘婚後得子的良好祝願。
新娘來到新郎家之時,還要舉行一種儀式。在從院子前往竹樓新房的途中,依尺余間隔挖一小坑,各埋上一小把一人多高的茅草,並在草叢中間置一根長約兩米的木頭(也有放一塊新木板或新梯子的)。有的還在茅草叢的兩端各栽上一對芭蕉樹、兩支甘蔗。他們說,芭蕉樹象徵吉祥,甘蔗象徵甜蜜,茅草象徵人丁興旺。新娘一到,即請巫師念咒祭「家鬼」,為祭鬼要殺雞和豬、牛、羊,並將其血淋灑到茅草上。之後,新娘沿著木頭(梯子)走過,上樓進新房。這一套儀式叫「跨草蓬」。它是景頗族結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儀式。
歡樂的「目瑙縱歌」
目腦縱歌「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人們通常一起寫作「目瑙縱歌」,意為「大夥跳舞」。這是景頗族規模最大、最隆重的節日慶祝活動形式之一。歷史上,舉凡出征、凱旋、五穀豐登、婚喪嫁娶、喜迎嘉賓,景頗族都要舉行目瑙縱歌這一喜慶活動。關於它的來源,有各種不同的傳說。頗為流行的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景頗族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後來出現了一個靠吃小孩過日子的魔王。一天,因沒給小孩吃,它就呼風喚雨,淹沒田園。一個名叫雷盼的男子,率領鄉親南遷到邁立開江和恩梅開江兩岸重建家園。魔王知道後又追到這里,並把雷盼的兒子吃了。雷盼決心率眾與之決一死戰。太陽神深受感動,為他打制了一把寶刀。魔王終於被殺死了。人們歡歌縱舞,慶祝勝利。此後,為紀念祖先除魔的光輝業績,景頗族每逢喜慶盛事都要舉行歌舞盛會,並把它稱為「目瑙」。
目瑙縱歌的主要活動時間通常為三天。屆時,男女老少盛裝擁入目腦廣場,夜以繼日地盡情歡跳。廣場中心立有4根高約20米的目腦柱,柱上繪有各種彩色圖案,如蕨菜、大刀、正三角形等,以象徵吉祥、幸福、團結、勇敢。目瑙柱左側有一個方形高台供嗩吶等樂手使用,柱前掛著一個2米長的皮鼓和一面或數面直徑1米多的鋩鑼。廣場四周搭有開著兩道門的竹籬笆,以防止「野鬼」和牲畜竄入干擾。節日開始,禮炮轟鳴,鼓樂高奏,人們興高采烈地相互敬酒、交換禮物。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大龍袍,頭戴插有孔雀、野雞翎毛和野豬牙齒的目腦帽,手持明晃晃的長刀,領著大家按照目瑙柱上標示的花紋路線起舞。跳完兩圈後,隊伍一分為二,一路在領頭人帶領下繼續沿著既定的花紋路線跳,另一路則由水平較高的人領著跳起較自由的舞蹈。跳到第三天快散場時,舞者手持各種花束跳,負責做飯的拿起鍋鏟、管酒的抱起酒筒也參加到隊列中起舞,其歡樂、熱烈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歌舞吊亡靈
每當寨子傳出火葯槍聲,鄰里便知道有人辭世了,並根據槍聲的單雙數辨明死者的性別(女單男雙)。近鄰親友聞訊,紛紛帶上糧食、蔬菜、禽畜等前往弔唁,幫助料理喪事。
年輕人死了,沒有特別的儀式。若是有子有孫的老人故去,為表示敬仰、緬懷之情,自治喪的當晚起,本寨和鄰寨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前來,與死者親屬一起跳祭奠性舞蹈(景頗語叫「崩冬」,載瓦語叫「嗝笨戈」),而且一跳就是通宵達旦。跳舞的日子愈多,主人愈顯得光榮。這種場合跳舞有兩處,一在屋外,一在屋內。屋外舞者「喔然、喔然」的吼聲如潮,動作粗獷有力,以示驅趕妖魔鬼怪不來危害人們。屋內舞者隨著深沉、中速的歌聲和鋩鑼節奏繞屍起舞。其舞蹈語匯有30多個,包括純粹的巫舞以及農作、狩獵和打仗一類的動作。他們的歌聲並非悲哀,而有歡樂之情,內容主要有人為什麼會死去,追敘死者生前的為人處事及其教育後代如何做人、辛勤勞動,感激死者的養育之恩等。
屬於正常死亡的,一律土葬。下葬數月或一二年後,喪家要為死者舉行送魂儀式,即沿著景頗族祖先南遷路線,把死者的靈魂送回北方的老家去。若是為老人送魂,又要跳「嗝笨戈」(「崩冬」),直到把墳修好。建墳時,最主要的一項是在墳上搭一座3米多高的圓錐形茅草棚,其頂端插一個木雕人像,上面還有用火炭、紅土和豬血所繪的彩畫,圖案有日、月、山、水、野獸、家畜、刀槍、農具、農作物等,以表明死者的性別、年齡及其生前的主要活動。墳的四周要插上竹竿,有幾根就表示有幾個兒女。墳頭用石塊壘成。墳建好後,不再有祭奠等活動。
新中國成立前,為舉辦喪事耗費巨大,且耽誤勞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很大影響。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喪葬方面的種種儀式已逐漸簡化,出現了舊事新辦的風尚。
每年初秋時節,都要舉辦隆重的「敬老會」。青年們打響火槍,燃放爆竹,爭著請老人到竹樓作客。待到黃昏時分,人們在歡樂的木鼓聲中,盡情地集體跳起「敬老舞」。

㈤ 景頗族是哪裡的少數民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㈥ 誰知道景頗族的資料

景頗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126,900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緬甸也有景頗族聚居。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巨集地區。從明代起,景頗族地區設立土司制度,雖然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景頗就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各地區還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社會組織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為世襲的貴族,其統治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家長制的習慣約束力(沒有統治機構和武裝)。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丘陵地帶,以農業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樓。景頗族喜歡飲酒,嚼草煙、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對獵獲物和祭品都有「見者一份」平均分配的習慣。景頗族的服飾:婦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腰、頸、腕戴有塗過紅、黑色漆的藤圈。盛裝時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很多泡泡,頸上掛銀項圈、銀鏈子,帶銀耳環和銀手鐲。男子喜穿黑色對襟短上衣、褲腿短而寬,頭上裹以黑或白包頭。外出時必掛棉麻織成的掛包和長刀。景頗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景頗族家庭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頗人認為萬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的歌舞慶典叫:「目腦縱歌」,譯意為「大夥跳舞」。每逢慶祝五穀豐收,迎送親人與賓客,婚嫁大禮,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縱歌,它代代相沿,成為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服飾

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飾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