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政界怎麼樣

緬甸政界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1-08 20:32:52

⑴ 宋慶齡的資料啊

政 治 家, 社 會 活 動 家。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主 要 領 導 人 之 一。 廣 東 文 昌 (今 屬 海 南) 人。
1893 年 1 月 27 日 生 於 上 海。
1913 年 畢 業 於 美 國 佐 治 亞 州 梅 肯 威 斯 理 女 子 大 學。
1915 年 和 孫 中 山 結 婚。
1925 年 孫 中 山 逝 世 後 繼 續 堅 持 聯 俄、 聯 共、 扶 助 農 工 三 大 政 策。
1927 和 1929 年 被 國 際 反 帝 國 主 義 同 盟 大 會 選 為 名 譽 主 席, 成 為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委 員 會 主 要 領 導 人 之 一。
1931 年 回 國, 從 事 社 會 福 利 工 作, 參 加 抗 日 救 國 活 動, 批 評 國 民 黨 政 府 對 日 妥 協 投 降, 對 內 反 共 壓 迫 人 民 的 政 策。
1932 年 底 組 織 了 「中 國 民 權 保 障 同 盟」, 營 救 爭 取 民 主 權 利 的 革 命 者.
1933 年 當 選 遠 東 反 帝 反 戰 同 盟 中 國 分 會 主 席。 後 聯 合 愛 國 人 士 發 表 《中 國 人 民 對 日 作 戰 基 本 綱 領》, 成 立 中 華 民 族 武 裝 自 衛 委 員 會, 積 極 支 持 全 國 的 抗 日 救 亡 運 動, 中 國 抗 日 戰 爭 爆 發 後 在 香 港 發 起 組 織 「保 衛 中 國 同 盟」, 募 集 醫 葯 物 資 支 援 中 國 人 民 抗 日 斗 爭。
1945 年 9 月 中 國 抗 日 戰 爭 勝 利 後, 她 呼 吁 美 國 人 民 制 止 美 國 政 府 支 持 蔣 介 石 打 內 戰。 又 創 辦 「中 國 福 利 基 金 會」, 從 事 婦 幼 福 利 事 業。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後 當 選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副 主 席, 後 歷 任 國 家 副 主 席、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常 務 委 員 會 副 委 員 長、 全 國 婦 聯 名 譽 主 席 和 中 國 人 民 保 衛 兒 童 全 國 委 員 會 主 席。
1950 在 政 協 第 一 屆 會 議 上 發 言 年 當 選 為 世 界 和 平 理 事 會 理 事,
1951 年 獲 「加 強 國 際 和 平」 斯 大 林 獎 金。
1952 年, 她 當 選 為 亞 洲 和 太 平 洋 區 域 和 平 聯 絡 委 員 會 主 席。
1981 年 5 月 15 日, 加 入 中 國 共 產 黨,
1981 年 5 月16 日, 第 五 屆 全 國 人 大 常 委 會 決 定 授 予 她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名 譽 主 席 稱 號。
1981 年 5 月 29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回答者:aoeiuvaiei - 試用期 一級 3-4 17:18

--------------------------------------------------------------------------------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艱苦鬥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託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以後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後勝利。」她關於全國團結抗戰的思想,與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是相一致的。她並且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之後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於北京。
回答者:wchcjh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6 18:27

--------------------------------------------------------------------------------

宋慶齡和她的保姆
宋慶齡(1893-1981),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1893年1月27日生於上海,1913年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州梅肯威斯理女子大學,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她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1981年5月29日病逝於北京。
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柯岩則選取了她與保姆李姐姐相處的動人故事,從日常生活角度表現了她的高貴品質。
課文通過記敘宋慶齡與李姐之間相互照顧,親如姐妹的生活經歷,贊揚了宋慶齡的民主思想和朴實平易的品格。
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宋慶齡的墓旁以同樣方式安葬著普通的李燕娥。
第二段(第2至第4自然段):李燕娥初見宋慶齡。
第三段(第5至第7自然段):李燕娥對宋慶齡全心全意。
第四段(第8至第10自然段):宋慶齡對李燕娥關懷備至。
第五段(第11、12自然段):贊揚宋慶齡的民主意識。
(也可將全文分為三部分,2-10自然段合為一大段,講宋慶齡與李姐親如姐妹的動人故事。)

宋慶齡的資料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艱苦鬥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託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以後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後勝利。」她關於全國團結抗戰的思想,與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是相一致的。她並且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之後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於北京。

李燕娥的資料
燕娥是廣東中山人,從16歲就來到宋慶齡身邊,陪伴了宋慶齡整整53年。她雖然沒有文化,但愛憎分明、性格爽朗。解放前,在重慶、上海等地,國民黨特務多次用金錢收買她,用介紹對象誘惑她,想通過她來刺探宋慶齡的情況,但李燕娥對宋慶齡忠心耿耿,絲毫不為所動。宋慶齡稱贊她是「不拿槍的警衛員」。解放後,她盡心竭力地照看著宋慶齡在上海的寓所和那些孫中山留下來的遺物。
宋慶齡從不把李燕娥當作「下人」,而視她為家中的一員。李燕娥比宋慶齡小了近20歲,但卻一直被稱著「李姐」。吃飯時宋慶齡與她同桌,並且讓她坐在主人的位置上,自己則坐側座。李燕娥身體比較胖,宋慶齡又讓人專門改制了一張矮床,方便她休息。
解放後,宋慶齡住北京時間居多,為了撫慰李燕娥的思念之情,宋慶齡把自己的照片和北京寓所主樓的照片寄給她。李燕娥把照片擺在自己的房間里,以便隨時都能看到。有一次李燕娥受了傷,宋慶齡十分擔心,專門指示上海的同志抓緊為李燕娥療傷,還專程趕到上海看望。
宋慶齡為李燕娥想得非常周到、細致。她經常送一些小禮品給上海寓所的工作人員,每次總是專門准備一些火腿、廣東臘腸等家鄉食品,帶給李燕娥。
1971年11月8日,宋慶齡專門給上海寓所的管理員周和康寫信說:「現在委託你辦一件事:舊歷10月10日是李燕娥的生日。她在我處服務快40年了,我應該對她忠心耿耿的工作有些表示。請你在9日那天代買一隻熟的大油母雞及8斤蘋果、2斤香蕉送給她(連同這張賀片)。多謝你!」
1979年,李燕娥患了子宮癌,宋慶齡萬分焦急,親自把她從上海接到北京,不僅請人照料她的生活,還囑咐身邊的工作人員要像對待她一樣來照顧李燕娥。
她還請來最好的醫生為李燕娥診治。當醫生確定她的癌變已到晚期時,宋慶齡十分傷心。她壓抑著悲痛之情,盡可能抽出時間陪李燕娥聊天,以緩解她的痛苦。當時北京的青菜很少,她怕李燕娥不習慣,就請人想辦法多買些新鮮蠶豆來補充。為了增加營養,宋慶齡特別吩咐每天要讓李燕娥吃雞肉,喝雞湯。
對於病重的李燕娥,宋慶齡心情十分沉重。她曾給馬海德寫信說:「我親愛的管家患了可怕的疾病,使我十分心煩意亂。她跟隨我50年了,她是那麼的忠誠,也是我最可信任的朋友。我害怕她很快會死去……她躺在床上全然不知真正折磨她的是什麼病痛!我是如此悲傷和六神無主……」
第二天,她又寫信給愛潑斯坦:「近日來我為李姐(我50多年的伴侶和管家)病重而極感心煩意亂。她不僅是我的助手,更勝過我的親人……」
如果不是親眼讀到這些信件,簡直難以想像,在任何巨大的壓力面前都不曾懼怕、不曾退縮的宋慶齡,為了李燕娥竟會流露出如此強烈的悲傷。
1981年2月,在焦慮的煎熬中傳來了李燕娥病逝的消息,宋慶齡頓時熱淚盈眶。當李燕娥的骨灰盒被送到宋慶齡住所時,她迎上去,把臉緊緊貼在骨灰盒上,不住地撫摸著,親吻著,淚水點點滴滴灑落……
在李燕娥骨灰移送上海那天,宋慶齡支撐著病體,親自把骨灰盒從自己的卧室里抱出來,步履蹣跚地從樓上一直送到門口的汽車上。事後,她給一位友人寫信說:「我痛心地告訴你,我親愛的管家和同伴李燕娥……因患癌症逝世……我可憐的燕娥在幾天前由一些信得過的朋友陪同,在上海埋葬了。她的骨灰將埋在宋氏墓地。我死後,將長眠在我忠心的同伴旁邊。」
為了李燕娥的後事,宋慶齡特意寫信給秘書說:「我一直答應讓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墳的邊頭,要立她的碑。我以後也要埋在那裡。」並要求:墓碑「和李姐要做同樣的」。為此,她還專門畫了一張草圖。
就在李燕娥去世100多天之後,宋慶齡亦不幸病逝。宋慶齡的骨灰被送到了上海萬國公墓宋氏墓地,就是今天的宋慶齡陵園。陵園中間,是宋慶齡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的合葬墓,東側是宋慶齡墓,墓碑上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之墓」。西側對稱位置,是形狀相同的李燕娥墓。墓碑上刻著「李燕娥同志之墓——宋慶齡敬立」的字樣。

⑵ 僑胞回國投資、辦學等方面的資料

五邑華僑歷史

江門市管轄的新會、蓬江、江海三區和代管的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通稱江門五邑。它地處南海之濱,海岸線長283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70多個。它毗鄰港澳,近距東南亞,早在明代就設有外國船舶停靠點。總面積9,28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95.03萬;海外華僑、華人215多萬,占僑鄉人口的57%;加上港澳同胞149萬多,則達96%。華僑、華人分布在10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美國、加拿大最多,有132萬多人。在鄉有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家屬196.48萬人。
五邑地區向外移民歷史悠久,自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規模移民則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迄至新中國成立以前,有兩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840——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禁止華人入境法案);另一次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到新中國成立。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公元,下同),黃巢起義,從山東一直打到廣州,波及新會,兵敗後逃亡蘇門答臘等地的人流中,相信會有五邑人。
南宋祥興二年(1279),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進行滅宋決戰,10萬「勤王」宋軍犧牲,約有3萬敗兵和百姓逃亡南洋,其中有不少五邑人。宋亡以後,五邑地區發生多次「抗元復宋」的農民起義(如1283年新會林桂芳、黎德分別領導的起義),失敗後也紛紛逃亡海外,成為華僑。
明朝初厲行海禁。至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官方以「朝貢」為名進行海外貿易,廣東設有市舶提舉司,廣州成為主要對外港口之一,新寧(今台山)設有廣海、望峒、奇潭3個「沃口」(臨時泊岸點)。公元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9年,訪問了東南亞、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30多個國家。明朝中期,公元1442——1552年,五邑地區發生上10起農民起義,少則數千,多則10萬之眾,先後被鎮壓失敗以後,不少人逃往南洋。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1572),朝廷廢除海禁,此時就有開平人出洋經商。明嘉靖32年(1553),葡萄牙人借口曝曬漬水貨物,開始占據澳門。十六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爭相霸佔了非洲、美洲、亞洲、大洋州許多殖民地,需要勞動力開發,先是在非洲販賣上千萬黑奴到美洲等地;後來又轉向東方,並早在1519年葡萄牙人就在中國沿海搶掠和拐騙我國人民到葡屬東印度墾殖,並在1519、1523、1556年3次進犯新會,掠賣良民出洋;荷蘭人也同時在閩粵沿海招募華工;後來更演變為大規模的「苦力貿易」,澳門成了重要據點。由於澳門緊靠五邑,因此很多五邑人經澳門出國或被騙到澳門「賣豬仔」出國。
清朝初期也實行海禁,並厲行「遷界」政策,民間出洋很難,但也不能禁絕。在《新會鄉土志》和那伏高氏族譜中,記載了沙堆人高竹,經過「遷界」、「復界」的折騰,回鄉一年又遭賊犯,父母雙亡,年僅10歲(1668),就被迫逃往澳門,後又到了泰國,習醫16年,回國後當了康熙皇帝的御醫。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出國和歸國的五邑華僑第一人。清初,五邑地區發生多起「反清復明」的農民起義,如:順治2——17年(1645——1660)發生新會三江、外海、籟竹門的農民起義;順治4年(1647)新會獨岡(今鶴山)黃蠻長領導的農民起義;新會杜阮人黃公輔和新寧汶村人王興領導的農民起義,合10萬眾。這些起義失敗以後,許多人乘船逃往海外。清嘉慶年間(1796——1820),新會潮連人張保仔落草為寇,極盛時達20萬眾,後被清軍「剿」、「撫」兼用而降清,而拒絕投降的六、七萬人,大部分飄洋過海,到了菲律賓、婆羅洲和馬來西亞等地,成了華僑,其中不少是五邑人。
根據專家綜合史籍統計,到鴉片戰爭前,整個東南亞地區有華僑100萬人以上,主要是福建和潮汕地區人民,其中亦有相當多的五邑人士。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苦力貿易」造成第一個出國高潮。據統計,僅全國被拐賣出洋的「豬仔」就達205萬人之多。
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朝政府割地賠款,開放五口通商,香港成了新的「苦力貿易」中心。1860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廷簽訂《北京條約》,以容許自由移民為名,使「苦力貿易」合法化。此時,五邑地區天災頻繁,租稅沉重,民不聊生,農民被迫起義,兼之土、客械鬥,土匪猖獗,許多百姓走投無路,不得不離鄉背井外出謀生,或被迫「賣豬仔」出國。咸豐四年(1854),五邑發生10萬人參加的江會紅巾軍起義,失敗後,許多起義者逃亡海外。1864年,太平天國平南王、新會人黃德滋兵敗率余部乘船數十艘,渡南海抵達澳大利亞達爾文市,後聚居墨爾本,其後代繁衍至今達數萬人。1855——1867年,發生在台山為中心的土、客械鬥,持續12年,僅赤溪外逃者就達10多萬人,其中「賣豬仔」到南美洲的就有二、三萬眾。1848年以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先後發現金礦,掀起了「淘金熱」,接著美國、加拿大修建橫貫東西的太平洋鐵路,開鑿巴拿馬運河以及開發中南美洲和東南亞都需要大批勞動力,五邑地區以「契約華工」,「賒單工」等形式或自由移民,出現了出國移民的大高潮。僅1854年美國三藩市當年成立的寧陽會館就接待了8,349名台山人。據統計,從1840——1876年移民到美國的華僑有15——17萬人,其中五邑人士12.4萬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魯、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五邑移民,估計超過20萬人。
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禁止華人入境的法案,排華運動從美國開始向加拿大、墨西哥、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蔓延,使五邑地區出國人數驟減,向外移民走向低潮。少數人仍冒險偷渡入境,有的則轉向尚未排華的東南亞地區。1906年美國三藩市大地震,移民資料全部被毀,大批五邑人以「紙面兒子」的名義進入美國,但也使許多移民遭受在天使島被囚禁審訊之苦。1872——1875年,香山人容閎組織4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10名為五邑人,同時還有其他自費或公費出國的留學生,自此又有一些留學不歸的華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國,使廣大華僑看到了希望,紛紛歸國辦實業。但好景不長,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日本步步進逼,。。。。。。使中國人民仍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致使不少貧苦大眾繼續出國謀生。1914——1918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缺乏勞動力,又有一批香港海員和五邑同胞移民到了英國和歐洲各國。1927年,蔣介石實行「清共」、「剿共」以後,一些共產黨員和其他革命者被迫逃亡海外,當了華僑。這些斷斷續續的移民活動,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才完全停止。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五邑人又一次興起移民高潮。其主要原因是:(1)美國(1943)、紐西蘭(1944)、加拿大(1947)、澳大利亞(1965)先後廢除排華法令,尤其是美國,允許華裔復退軍人和單身華僑來中國娶妻帶往美國,允許家庭團聚赴美,於是僑屬紛紛出國,使往美移民的人數大增;(2)蔣介石政權腐敗,又發動內戰,到處抓壯丁,致使移民出國者眾,不僅去美洲的增加了,有的還到東南亞及歐洲各國。新中國成立前後,有的國民黨官兵和疑懼共產黨當政的人士也紛紛出國,直到1952年對香港、澳門封關以後才減少。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東南亞各國先後獨立,隨之實行限制華人入境的政策,加上當時國內政策過左,使五邑僑鄉正當出境者減少,而偷渡到港澳者增加了,尤其在「文革」期間。這些偷渡客有的再由香港出國當了華僑。
1979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五邑地區和全國一樣,大抓落實僑務政策,使正常出境的人增加了,除家庭團聚、繼承財產者外,出國留學、經商、技術移民者也增加了。據查,到1998年止,共有38萬人出境到國外和港澳地區定居,平均每年都在萬人以上。
五邑華僑出國歷盡苦難和犧牲,為當地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五邑華僑和全國其他地區華僑一樣,經歷了許多磨難和痛苦,其中最悲慘的就是鴉片戰爭前後以「契約華工」、「賒單工」形式「賣豬仔」出去那批老華僑。這些人多被拐騙或誘騙到港澳「豬仔館」,拳打腳踢,強迫你在「賣身契約畫押;上船後又被當囚犯那樣塞進統艙,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後被迫從事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受盡種種虐待,不少人被摧殘致殘、致死。那些倖存者多孤獨一生,客死他鄉,少數送骸骨回鄉安葬。近年新會發現6處華僑「義冢」,埋葬無人認領的骸骨,其中一處就有387具(1888-1892年)。香港新會商會也安葬313具在新界(原系1935年由美國羅省及古巴、越南運回香港的,因家鄉1938年淪陷,後又發生太平洋戰爭,故此)。
華僑在各國作出重大貢獻是舉世公認的:
在美國。他們開採金礦,僅加州1848——1883年就產黃金12億美元,佔全國的三分之二,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他們參加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上萬華人擔負最艱險的路段,犧牲了千人以上。接著又參加建築南太平洋鐵路和北太平洋路。1964年內達華州建州100周年時,州政府用中英文鐫刻了紀功碑:「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築路,青史名垂」。他們開良田,僅加州就開墾出1800萬畝。築路和改良窪地兩項就為美國創造了2.89億美元的財富。因此梁啟超認為:加州的繁榮「實吾國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此外,五邑人還把新會柑移植到美國。如今,和江門市結為友好城市的河濱市人民還十分懷念甘邊(台山水步)人的功勞。
在加拿大,他們除了開採金礦作出重要貢獻外,最大的貢獻是參加修建長達3800公里的太平洋鐵路。1982年9月25日,在卑詩省的太平洋鐵路起點耶魯鎮,豎立一塊銅質記功碑,用英、法、中三國文字刻著:「19世記80年代初,承包商安德魯·翁得東自中國招來數以千計之華工,協助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興建橫越卑詩省華山之鐵路,沿太平洋與先瑞利拉奇之間工段,每4個工人中華人佔3名,工作雖優異,但每日僅得1元,為白人工人薪給之半。又因工程艱險,由疾病與意外事件而殘廢者甚眾。鐵路建成之後,定居於加拿大之華工,遂成為今日卑詩省華人社團社區之基石」。為修築此鐵路1萬華工中(佔七成系五邑人士),死亡者達4000多人。
在巴拿馬,為修築巴拿馬運河和巴拿馬鐵路,有2萬多華人華工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多數為五邑人。
在東南亞,華僑參加開錫礦、種橡膠、開發商埠,功績卓著,其中也有五邑人的貢獻。在新加坡原萊佛士博物館前樹立一座紀念老華僑歷史功績的無名銅像,其座基上鐫刻著金字碑文:「華人素以堅忍耐勞著稱,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三府暨馬來所屬今日之繁榮,得諸華人能力貢獻者,良非淺鮮」。在新、馬華人歷史上,著名的五邑成功人士有被稱為「新馬華人三傑」的曹亞珠、陳長炎和趙煜,以及華人甲必丹葉觀盛、南洋巨富陸佑等。
五邑華僑在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華僑對當地的貢獻,不但表現在早期經濟建設方面,在華僑內部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組織社團,發展教育,開發唐人街,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而且與人為善,和當地人民友好相處,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支持所在國反擊法西斯侵略和戰後支持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表現尤為突出。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不得不對日宣戰。在美國的華僑堅決支持美國政府反擊日寇,參軍的華人超過1.3萬人,佔美國華人總數的17%。有1.5萬華人海員在美國和英國的船上服務。陳納德將軍組織的「飛虎隊」第14服務隊有1300人,幾乎全是五邑華裔。在加拿大,有500多華人入伍;華人購買的國債達1000萬元加幣。在菲律賓,華僑成立了「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第48(華僑)支隊」(簡稱「華支」),其中廣東大隊100多名官兵都是五邑人士。「華支」戰斗三年,傷亡110多人,其中五邑華人佔38人。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僑成為打擊日寇的主力。不僅在新加坡保衛戰中表現英勇,並在馬來西亞進行了長期的抗日游擊戰爭。在其他國家,華僑在反對法西斯戰爭中也有突出的表現。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紛紛起來爭取民族獨立,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這場偉大的斗爭中,華僑在所在國積極支持當地人民的獨立斗爭,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都給予大支持,特別在東南亞地區,尤為突出。例如,越南二戰後的抗法、抗美斗爭,就有許多華人參加,不少人還犧牲了生命。這些國家獨立後的重建中,華僑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心難測,世間「過橋抽板」的大有人在。一旦所在國出現經濟危機,往往就拿華僑開刀,以轉移人民對當政者不滿的視線。自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開始,隨著加拿大、黑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等國也掀起排華運動。二次大戰後,又發生馬來西亞英國殖民當局(1950)、印尼(1960)、緬甸(1964)、柬埔寨(1975)、越南(1979)、等國的大規模排華事件,其中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華人死的最多、最慘,再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以及返回中國的也最多。這些排華事件,不僅華僑、華人受害,當地人民也受到損失。這就使所在國家不得不在若干年之後重新檢討得失,重新發揮當地華僑、華人的作用。
二次大戰以後,特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華僑社會也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根本的變化就是絕大多數華僑已經取得當地國籍,暫時持有中國護照的新移民,過幾年也將取當所在國國籍,由華僑變成了華人。思想觀念上也從落葉歸根變為落地生根。經濟條件也上升了,小康之家增多,並有相當部分人已發展成為大財團、大企業家甚至是跨國公司老闆。由於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華人的文化質素和參政意識也大大提高了,出現了許多教授、學者、醫生、律師、工程師,甚至出現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如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台山人)、加拿大總督伍冰枝(女台山人)、秘魯前總理許會(開平人)等。據調查,在367.93萬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經濟界有 25,253人,科技文體衛生領域有1,837人,對當地作出傑出的貢獻。
愛國愛鄉是所有華僑的光榮傳統(對華人來說是愛祖籍國和愛原籍鄉),五邑華僑也不例外。一是政治上關心國家的命運,二是經濟上大力支持,尤其熱心家鄉的各項建設事業。縱觀華僑愛國行動的歷程,共有三次愛國主義熱潮:一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時期,二是抗日戰爭時期,三是新中國改革開放至今。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主義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體、實行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為基本鋼領,他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大偉人。為了貫徹他的主張,他先後組建了「興中會」 、「同盟會」和國民黨,我五邑華僑都踴躍參加。如1894年,「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最初會員有20多人,五邑華僑為數甚多。台山籍華僑劉祥被推舉為第一任會長,開平籍華僑鄧蔭南為值理。1895年孫中山先生又與外海人陳少白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並創辦了《中國日報》。為了推翻清朝政權,孫中山組織了10次武裝起義,所需經費全靠華僑支持,五邑華僑貢獻很大。如新會港胞李紀堂、開平華僑鄧蔭南為支持革命幾乎傾家盪產。為了籌備1911年廣州起義的經費,在開平僑領司徒美堂的提議下,加拿大致公堂將多倫多、溫哥華和維多利亞三所黨部大樓典押出去。直接參加和領導起義的五邑華僑為數不少,其中開平華僑鄧蔭南和謝纘泰還參與指揮,台山美國華僑馬湘擔當孫中山警衛,幾次參加戰斗,出生入死,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多位五邑華僑。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以後,華僑愛國熱情更加高漲。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大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積極參加討伐袁世凱和叛賊陳炯明。由於支持革命有功,有的華僑被邀回國參加政權建設。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等機構中任要職的五邑華僑有:黃三德、梅喬林、黃佰度、李是男、黃芸蘇、朱卓文、馬超俊、馬湘、黃湘、黃光銳、鄧蔭南、謝纘泰、陳軍平、鄧澤如、趙公璧、伍廷芳、陳少白、李一諤等。
抗日戰爭時期,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特別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抗戰以後,到1945年8月9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期間,海外華僑愛國主義達到了巔峰,不論發動的廣度和深度,還是人力、物力、財力對祖國的支持,以及華僑本身的團結和犧牲精神方面,都是空前的。面對日本法西斯亡我中華最危險的時候,所有華僑都以「國家興亡、匹 夫有責」的使命感,挺身救國。其主要表現有:
組織各種救國團體。把廣大華僑組織起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成立了以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救國總會」。在印尼司徒贊(開平人)為首成立了類似團體。在美國,以五邑人司徒美堂、鄺炳舜、阮本萬等為首的救國團體,其分處達92個之多。……
用辦報、辦電台、辦文藝演出形式,向廣大華僑進行深入持久的宣傳發動,激勵大眾奮起抗日。
捐款、捐物、認購國債,在經濟上大力支持祖國抗戰。早在1931年「9.18」事變和1932「1.28」松滬戰役中,華僑就紛紛捐款支援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支持蔡廷楷將軍領導的十九路軍。經過1936年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改變「先安內後境外」的政策,在1937年「7.7事變」後,我國進行全面抗戰,華僑捐款、捐物和認購國債的熱情更為高漲。僅1937—1945年8月,美國華僑捐款達5,600萬美元以上,加拿大500萬美元以上,全美洲達69,156,115美元。美國致公堂領袖、台山人阮本萬本人捐了30.5萬美元,募捐3,500萬美元,僑領、台山人鄺炳舜本人捐款10萬美元,募捐500萬美元。紐西蘭華僑抗日捐款達3,209,020磅,澳大利亞僅1941年1——9月,寄回的捐款達1,911,766.37元。當時國民政府共發行6期救國公債,總額達30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11.1億元。新會旅美華僑認購救國公債和航空公債即達3,630萬美元。北婆羅洲新會華僑鄭潮炯,從1937——1942年,一邊義賣瓜子,一邊發動華僑捐款,共得18萬元,全部交給「南僑救總」。1940年,他與夫人鍾彩合商量,將剛出世的男嬰賣給別人,得款80元,悉數捐給祖國抗戰。此外,廣大華僑還捐物(包括飛機、汽車、葯品、醫療器械、衣服、糧食等等),僅抗戰初頭3年,美洲華僑捐物折款達國幣250萬元。抗戰初期紐約華僑就捐獻了100部汽車。在印尼,司徒贊等從1937年7月——1942年12月,就捐了5000萬港元,購買物資寄往貴陽。
為了抗日,美國華僑還開辦飛機工廠,幫助祖國生產戰機與日軍作戰。為了阻止美國賣廢鋼鐵給日本,僑胞們開展「不供給運動」,攔阻運載廢鐵的輪船裝貨、啟航到日本。
為了抗日,許多熱血青年回國參軍,僅日本就有8000人,緬旬160人,其中不少五邑子弟,台山人林基路烈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美國五邑華僑青年參加空軍的人數甚多。其中有9名台山籍的飛行員黃新瑞等就擊落日機22架,另與僚機合作擊落8架。在抗日戰爭後期,陳納德將軍組建「飛虎隊」,其航空地勤人員、飛行員有很多五邑美國華僑青年。1996年4月,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內建立一座是抗日航空紀念碑,上面刻著881位抗日烈士英名,其中有23名是五邑華僑子弟,他們為抗日救國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此外,為了突破日軍的封鎖、開辟中緬之間的陸路運輸線,「南僑總會」組織2000多名華僑青年司機參加運輸戰爭物資,其中也有不少五邑華僑青年。
華僑在建設祖國和建設家鄉的貢獻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別在上世紀辛亥革命以後到抗日戰爭以前和新中國成立、尤其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其貢獻最為巨大。其表現主要有3個方面:
首先是僑匯,它是僑眷的主要生活來源,也是僑鄉經濟建設的資金支柱,亦是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渠道。「契約華工」、「賒身工」挨過賣身期限以後,通過艱苦創業,節衣縮食,從清朝同治年代(1861——1874)起台山等地就有了僑匯收入。據專家統計,從1864——1949年的85年間,全國僑匯總額達35.1億美元,平均每年4200萬美元,五邑地區約佔20%左右。其中台山最多。台山1930年達3000萬美元,1937年達1.8億美元。新中國成立之後,僑匯收入仍然源源不斷,在改革開放以前,其作用非常突出。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國家貿易外匯增加了,僑眷生活改善了,僑匯收入及其作用才有所下降。
第二是回國、回鄉投資,支持國家和僑鄉的建設,共有三次高潮,辛亥革命後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二十多年間,是第一個高潮。當時華僑在外積累了一些資金;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使歐洲老牌帝國主義無暇東顧,又給華僑一個機遇,因此就紛紛回到香港、家鄉和祖國各地投資。回香港發展的五邑華僑,有一批成了巨富,如馮平山、利希慎、林裘謀、李石朋、陳瑞祺、伍時暢、黃潤棠、張子芳以及黃克兢、呂志和等,他們事業有成之後,又積極支持家鄉和國家的建設。這個時期,由於有許多華僑回鄉建房、商埠,辦工廠,建公路。使五邑真正形成了僑鄉。這個時期,有的五邑華僑還在廣州、海南島、廣西、上海等地進行投資,其中廣州愛群大廈就是最大的一項,至今天仍然完好。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多華僑回國參加建設工作,同時也有一批華僑回來投資,但由於當時政策所限,主要是通過華僑投資公司來辦理,其規模較小。實行改革開放以後,港澳同胞回國、回鄉投資最多,唱了主角;華僑、華人的投資比前也有很大的增加,並且還引薦不少外國財團前來投資,其作用也是空前的。1979——1998年,江門五邑共有外資企業(「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15,322家,實際外用外資40.30億美元;其中「三資」企業3,850家,實際利用外資38.48億美元。而港商「三資」企業就有3,050家,實際利用外資28.03億美元;澳門商投資「三資」企業354個,實際利用外資2.48億美元。
第三是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這是華僑和港澳同胞的優良傳統,對家鄉幫助很大,其中以捐資辦教育最為突出。台山從1912——1945年,華僑捐建的中小學校就有78所之多。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捐資興辦公益事業掀起新高潮,從1979——1998年,五邑港澳同胞和華僑捐資總額達42.23億港元。興建學校2,117間(278萬m2),醫院297間(68萬m2),敬老院324間(14.58萬m2),影劇院、圖書館、文化室177間(17.61萬m2),橋梁825座,道路3,549公里,自來水工程778宗。接受捐資最多的是五邑大學,近2億港元。捐資最多的港澳同胞是利國偉、陳經綸、譚兆、伍舜德、黃克兢、黃祖棠、黃球等。捐資最多的華僑華人有李盤石、黎耀華、謝文啟、伍求登等。
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對家鄉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表彰他們,江門市共授予四批417人為江門市榮譽市民。

獎多些分吧!!!!!!!!!!!!招來不容易啊!!!!!!!11

⑶ 東南亞綜合實力最強的是哪個國家

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經濟,越南和新加坡的軍事,雖然新加坡在軍事和經濟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但由於新加坡國土面積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其軍事實力的發展。
在東南亞,就綜合國力而言最強的應該是被稱為東南亞之鷹印度尼西亞,就國土而言,印尼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 就人口而言,印尼的人口居世界第四位,就經濟而言,印尼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因石油資源可實現凈出口。
印尼人口超過2.54億(2014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 版圖近二百萬平方公里(1,919,440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15),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大國要素先天具備。。
如果發展得好,未來有成長為地區強國,甚至全球強國、超級強國的潛力。
東南亞主要國家的弱點分析
泰國:國內政局非常不穩定,軍隊隨意操縱政界
緬甸:長期內戰,經濟一團糟
越南:受西方滲透很嚴重,國內政斗激烈
馬來西亞:國內市場太小,出口能力也很弱
新加坡:同上
菲律賓:國家經濟及其薄弱,國內安全形勢嚴峻
印尼:國家經濟及其薄弱,國內安全形勢不佳
寮國:略
柬埔寨:略

⑷ 求講解在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日本,韓國,美國

太多了吧。大哥。您是想投資世界么。
我就講我熟悉的柬埔寨吧。本地華人占柬埔寨總人口的5%左右,但是控制了柬埔寨80%的財富,基本壟斷了柬埔寨的政界和商界。柬埔寨與中國沒有領土糾紛,與中國長期友善。目前是整個東南亞地區對中國關系最好的。柬埔寨屬於世界上最不發達的21個國家之一。在這投資的話,做加工製造業還是可以的,目前中國出口到歐美都遭遇了貿易壁壘,但在這邊出口歐美的話,基本都是免關稅的。其他方面的投資的話,風險還是很大的。

⑸ 蘇瑞泰的人物經歷

1896年生。幼年就讀於撣邦首府東枝土司學校,後留學英國。一戰時期曾在英軍服役,任緬東北邊區軍事負責人。1929年父親去世,繼任永貴土司職。1939-1942年返回軍中任職。1947年2月簽署彬龍協議,與緬甸本部聯合,並以即將立法的聯邦憲法為基礎,共同建立緬甸聯邦。同年4月當選為制憲議會議員,同年7月就任緬甸制憲會議議長。1948年1月4日緬甸宣布獨立時,任緬甸聯邦第一任總統。1952年3月16日任期屆滿,當選為緬甸聯邦議會民族院議長。1960年4月退出政界,回撣邦永貴經營紡織業。1962年3月2日,吳奈溫將軍發動政變,廢除聯邦協議,與所有民選政府內閣官員都被投入監獄,同年11月21日死於獄中。曾兼任各國議會緬甸議員團名譽主席、撣邦議會主席、緬甸邊區山芭人民聯合陣線最高議會主席、撣族總會名譽會長。1936年和1957年訪問中國。

⑹ 緬甸敏昂萊有多高

敏昂萊身高多少,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身高165cm

敏昂萊(Min Aung Hlaing,1956年7月3日-),出生於緬甸聯邦德林達依省土瓦市,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長期從事特種部隊建設,習慣動用重武器配合進攻游擊隊據點,被稱為「鐵血司令」,曾擔任緬三角軍區司令員,第二特戰局局長等職。2021年2月1日,敏昂萊接管緬甸國家權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敏昂萊
外文名
Senior-General Min Aung Hlaing
性別

目錄
人物履歷
1972至1974年,於仰光大學讀法律專業。
1974年,敏昂萊第三次嘗試申請轉入緬甸國防服務學院,終於取得成功。
曾擔任緬軍輕步兵第44師作戰參謀。(當時該部隊的指揮官是後來成為緬甸軍政府領導人的丹瑞。敏昂萊以丹瑞為人生導師,並在他手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2002年,任緬甸三角軍區總司令。
2008年,任緬甸國防軍第二特戰局局長。
2010年8月,任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
2011年,時任緬甸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政府時期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主席、緬軍總司令丹瑞任命總參謀長敏昂萊接任總司令一職,敏昂萊隨之成為緬甸政治轉型後首位新上任的軍方總司令。
2016年1月,緬軍方宣布敏昂萊退休年限延長5年。
2021年2月,任緬甸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
2008年至2009年間升為少將;2009年底升為中將;2011年初升為上將;2013年3月晉升大將。
政治生涯
開啟臉書

敏昂萊
2013年,敏昂萊在社交網站「臉書」開設了個人網頁,至今吸引46萬用戶點贊。網頁的背景照片是敏昂萊坐在小型飛機里並豎起大拇指的形象,最新貼文包括他慰問傷兵、參觀軍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與民盟領袖昂山素季會面。
中緬友誼
10月16日,中國領導人會見了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雙方傳達了繼續增進兩國「胞波情誼」的意願,同時就保持中緬邊境持久和平穩定進行了探討。作為緬甸軍界政界均有深厚影響力的人物,敏昂萊向中方表達了樂意增進緬中傳統友誼,發展兩國兩軍關系的強烈願望,並承諾為維護與中國接壤的緬北地區的安定做出更大努力。
致力推進中央權威
1956年,敏昂萊出生於德林達依省的土瓦市,早年畢業於緬甸聯邦軍事國防學院,學院位於彬烏倫,是一所專門負責培養緬軍高級指揮人才的學校。據同學回憶,敏昂萊在學生時期為人謙和,性格比較內向,但一旦受領任務,就表現出「火山爆發般的熱情」。畢業後,敏昂萊受命來到孟邦的薩通,擔任第44輕步兵師作戰參謀。該師是緬甸東北軍區(今歸屬北部軍區)的骨幹力量,主要與當地活躍的少數民族游擊隊作戰,在作戰中,敏昂萊習慣動用重武器配合進攻游擊隊據點,以至有人將其形容為「鐵血司令」。
2002年,敏昂萊被提拔為三角軍區司令,專門對付活躍於金三角地區的販毒武裝和號稱「獨立王國」的兩大少數民族勢力。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敏昂萊一改以往「只硬不軟」的行事風格,改采懷柔方式平靖轄區內的動亂因素,結果整個三角軍區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很少有大規模軍事調動,這在以往是非常罕見的。2007年,緬甸數萬名民眾走上仰光街頭,要求政府放鬆管制。面對示威風潮,敏昂萊拒絕接受頂頭上司登盛的看法,堅持「大棒加胡蘿卜」的策略,支持軍警對示威人群實施彈壓,但同時又向願意合作的民間勢力發出緩和信號。經過這場風波,掌握緬甸政權多年的大將丹瑞對敏昂萊刮目相看。
2008年6月,敏昂萊被擢升為緬軍第二特戰局局長,該局主要針對克倫邦和撣邦的軍事事務。在緬甸軍事事務安全主席耶敏少將的協助下,敏昂萊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地方武裝的「統一化」,即原歸私人或部落頭人掌握的武裝都納入國家領導的邊境武裝序列,接受緬甸國防軍的領導。有意思的是,2009年8月,果敢地方武裝拒絕加入緬甸政府的邊境武裝改組計劃,中央政府讓敏昂萊親自上陣,指揮兩個師的兵力在三天內將其摧毀。這次軍事行動後,一些西方國家以「敏昂萊所率軍隊違反人權」為由,將其列入外交和金融制裁的黑名單。
但西方國家的敵視,並不影響敏昂萊在緬軍內部的升遷。2010年,敏昂萊接替瑞曼,成為緬甸國防軍總司令。2012年4月3日,緬甸總統登盛為敏昂萊授予准大將軍銜,這是緬軍第二高的軍銜。根據緬甸憲法,掌握緬軍實權的敏昂萊在組織軍事行動時享有司法豁免權,他有權處置任何國家緊急情況。
維護軍人政治地位
盡管緬甸政治改革進行多年,但軍隊仍對國內政體乃至國家經濟政策有著巨大影響力。根據2008年緬甸通過的新憲法,議會25%的議席不經選舉仍由軍方人士占據,剩下議席的80%則被「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獲得,該黨成員很多是剛剛脫下軍服的政治家。
據英國《簡氏情報評論》介紹,緬甸軍隊不僅能從政府拿到大量經費,還擁有隱性預算和創匯機構。知情者透露,根據《特別基金法案》,緬軍總司令敏昂來理論上有權支配國家財政資金,沒有數額限制,而且也不必事先通知或經過聯邦議會批准。其次,緬甸雙匯率制也使軍方受益匪淺,因為按照非官方浮動匯率(即市場匯率),美元與緬元的兌換率是1:830,但進入緬甸的美元卻是按照1:6的固定匯率兌換。另據報道,緬甸軍方掌控的社會經濟資源遠超外界想像,緬甸兩大企業集團——緬甸經濟控股公司和緬甸經濟公司將其出售自然資源、近海原油和天然氣所獲得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給了軍方。
正是在敏昂萊治軍時期,緬甸軍人地位之高讓人印象深刻,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個國家像緬甸這樣賦予軍人如此高的待遇。據悉,緬甸絕大多數官員都是軍人出身,軍人在國內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無論平時執勤還是戰時執行任務,國家都給予軍人一定的特權。
值得一提的是,敏昂萊長期從事特種部隊建設,對特種兵青睞有加。據報道,緬軍最出名的是一支連級特勤隊,共有120餘名官兵,他們都是從全軍30萬人中選拔而來,80%以上具有實戰經歷,堪稱軍界精英。該連設連長、副連長、軍需官三名軍官,指揮機構精幹高效。下屬10個戰斗班,其主要任務是保護國家首腦。此外,因為作戰英勇,他們還常常被派往邊境地區,對付武裝毒販。正是由於特勤隊肩負著特殊使命和任務,其所有軍需後勤,均由政府直接保障。外界普遍認為,在敏昂萊的領導下,緬甸軍人的生活和待遇不會有任何下降。

⑺ 德欽哥都邁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德欽哥都邁,1875年生於下緬甸卑謬地區瓦壘村。從小出家在寺廟中讀書。19歲還俗。當過排字工人報社編輯,教授等職務。後任《太陽報》和《達貢》雜志編輯,巴罕國民學院緬文與歷史教授。緬甸獨立後,曾任緬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從此易名德欽哥都邁,投身於民族獨立斗爭。1950年獲緬甸政府所授「文學藝術卓越者」稱號。

德欽哥都邁從事文學創作,正當緬甸戲劇鼎盛時期。他以「瑞當塞耶龍」筆名寫過80餘部取材於佛本生經故事的劇本。20世紀20年代,政界和緬甸知識界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崇拜英國,一些人都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密斯特」的稱謂。德欽哥都邁取當時流行小說《賣玫瑰茄菜的貌邁》中的主人公、詭計多端的騙子貌邁的名字,前面冠以「密斯特」,作為筆名。1914年用「密斯特貌邁」為筆名而發表的《洋大人注》在緬甸引起極大的震動。

德欽哥都邁精通緬甸歷史、文學和佛學。寫作許多歌頌古代緬甸人民的聰明才智,激勵民族自尊心,號召為擺脫外國人的統治而斗爭;同時熱情地記敘了緬甸人民為獨立而戰的光輝業績。英國殖民當局曾企圖用重金收買,要他寫詩歌頌英王子,遭到拒絕。

德欽哥都邁寫了許多「注」(一種以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文體)的長篇著作,代表作有:《孔雀注》(1919)、《猴子注》(1922)、《狗注》(1924)、《鯤鵬注》(1930)和《德欽注》(1934),它們有的譴責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政客,有的揭露英國殖民當局,有的歌頌緬甸農民起義。作品傾注了作者對祖國強烈的感情。

德欽哥都邁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囑咐》(1916、1919和1921年先後出版3卷),描寫了敏東王時代曼德勒一帶人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生活,以及他們反帝愛國斗爭歷史事件。他的作品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感染力強。

德欽哥都邁於1952年曾訪問中國,寫有《訪華長詩》。他的許多作品生動地反映,真實地記載了近代史實,被譽為政治詩史,在緬甸民族斗爭史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⑻ 黑手黨是怎樣的一個組織

據說現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是義大利黑手黨成員。
黑手黨的英文「Mafia」源自阿拉伯語,意思是指「逃難」。這個名詞被借用來指一班在西西里島居住的中年男子的鬆散組合。當時的西西里島被突厥人及諾曼人佔領,他們組織起來,原先是要保護家人,免受這些侵略者的騷擾。後來,這班人演變成一班為了復仇而私自執行法律的人,並進而演變成犯罪組織。在當地,成為黑手黨的成員是一種光榮,會被稱為「mafioso」,意思就是「man of honour」(君子)。他們會黑手黨的起源並不算長久:他們與中世紀時的秘密組織無關。事實上,黑手黨的興起與19世紀後期義大利的統一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主要聚集於西西里當地富翁人家集中的深綠海岸地帶。在以巴勒莫郊外那些田園牧歌般的柑橘林與檸檬林為基礎的,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出口企業之間。
巴勒莫是這座有些世風日下的島嶼的核心(在義大利統治階級看來),它的權力和資本都集中在此處,並且正是在這些橘林間,在這片土地上,黑手黨發展了它的手段:有償保護,謀殺,領地統治以及幫派合作。所以,循序漸進地,黑手黨開始宣稱其作為地方政府施政工具的地位。合作關系與有償保護在黑手黨和土地所有者之間是普遍存在的。黑手黨需要土地所有者,但是同樣地,土地所有者也需要黑手黨。地方政府也常常串通在這種關系之間。黑手黨如同僱主,支配著在這片土地上為其工作的人們,因此,他們的勢力,連同那些源自柑橘園的國際貿易,便蒸蒸日上地成長起來了。
在義大利像黑手黨樣的組織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它們區別於在不同的地區。直到20世紀50年代,義大利黑手黨還主要集中在田園鄉下,但自那以後便傳播到了城市(例如巴勒莫)且隨後變為集中了毒品、賣淫的更具國際性的組織。義大利黑手黨以家庭為單位,主要以西西里為代表。在其他地區也有其他類似的組織,如那不勒斯的克莫拉等。
其他地區存有類似的組織:卡拉布里亞(Calabria)的Ndrangheta,阿普利亞(Apulia)的Sacra corona unita,那不勒斯(Naples)的Camorra。
在義大利法西斯專政期間,巴勒莫的區長切薩雷·莫里(Cesare Mori)利用種種特殊勢力抵制黑手黨的活動。許多黑手黨人在他的壓制之下鋃鐺入獄,另有不少不得不越洋渡海,遠走他鄉。但是事實上,西西里黑手黨中的最關鍵的幾個黨魁都是法西斯組織MVSN中的成員。在MORI的行動中受到牽連的只是一些低層的犯罪嫌疑人而已。主要是出於宣傳的需要。然而也有其他人稱 這不過是美國的宣傳為了在二戰中拉近美國政府和黑手黨的關系合作的又一種說法罷了來最終統領黑手黨美國支部的約瑟夫博納諾,昵稱喬香蕉。在1943年進攻義大利的過程中,美國人利用當時的綜合形勢以及美國黑手黨與西西里的聯系。當時正在美國服刑的盧西阿諾(Lucky Luciano)以及黑手黨的其他成員突然間變成了參加美國抗擊法西斯戰斗的可貴的愛國者。作為一個新美國公民,盧西阿諾接受了政府的道歉後,在1946年得以返回西西里,繼續他的活動。
很多逃脫了追捕的黑手黨黨徒流亡到了美國。直到義大利在二戰中投降後,黑手黨的勢力才得以壯大。然而在20世紀80、90年代,一系列的黑手黨黨派間的「幫派大戰」中,不少聲名顯赫的黑手黨黨徒被謀殺。而新生代黑手黨成員中,許多人傾向於將工作的重點置於高智商犯罪,而對傳統的敲詐勒索不屑一顧。作為對此進展的反應,義大利新聞界慣用「La Cosa Nuova(新事物)」指代經過如上整建的組織。
特別是在義大利,黑手黨暗殺警方公訴人和法官可謂由來已久,目的是挫敗警察機關的旺盛精力。在美國,針對國家權威的謀殺卻十分罕見,這主要是因為害怕造成激烈的反抗情緒。
據說暴徒達基·舒爾茲(Dutch Schultz)被他的同黨殺害,便是因為後者擔心他會執行針對紐約市檢察官托馬斯·杜威(Thomas Dewey)的暗殺。
在美國,黑手黨的勢力於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急轉直下,這是因為《反犯罪組織侵蝕合法組織法(RICO Act)》及類似法律的出台,將從屬於執行非法活動的組織定為犯罪,並且政府規劃了證人保護計劃。與此同時,死亡、聯姻、義大利赴美移民短缺和文化同化,導致了美籍意裔黑手黨團體日趨消亡。所有上述因素結合,令美國的黑手黨走向衰敗。
20世紀中葉,黑手黨號稱已經滲透了美國的許多工會組織,其中包括運輸工人工會,該工會失蹤的會長吉米·霍法(Jimmy Hoffa)被相信是遭黑手黨暗殺了。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下定決心,成功地移除了黑手黨在工會組織中的勢力。
有證據顯示,在義大利,通過更健全的法律與「緘默法則(code of silence)」的崩解,強硬執法似乎最終對黑手黨團體占據了優勢。在與黑手黨軍事力量交鋒的過程中,許多所謂的Pentiti(接受了寬大處理的脫離黑手黨的成員)為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例如多瑪索·布吉亞達(Tommaso Buscetta)。據說黑手黨保留了強大的金融影響力。因此,新近的調查經常會研究可疑分子的經濟活動。
在最近幾十年,據推測,一個與黑手黨有關系的最著名人物之一的Toto Riina命令謀殺了法官Giovanni Falcone 和 Paolo Borsellino.
最近,前義大利總理朱利奧·安德萊奧蒂(Giulio Andreotti),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成員,被控與黑手黨結有聯系,但是他最終被判無罪,因為審判涉及行為已超出追訴期限。
世界黑幫歷史黑幫歷史太長了,我具體就說5個他們分別是:泰國坤沙黑手黨,哥倫比亞黑手,義大利黑手黨,美國五大黑手黨,日本黑手黨山口組
義大利黑手黨,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組織。
從義大利波旁王朝時代的幫會組織,發展成為今天的跨國犯罪集團,它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罪惡史。
一百多年來,黑手黨敲詐勒索、走私販毒、恐嚇兇殺、控股投機以致設賭局、開妓院,幾乎是無所不為;一百多年來,它不斷向政界、軍界、企業、股市和金融業滲透,不斷地壟斷經濟、操縱政府、干擾時局、製造災難,從而成為超級犯罪集團。
它承襲了「馬菲亞」的幽魂,集中了人類所有的罪惡;它由義大利西西里島向全球輻射,蔓延世界絕大部分地區,成為全球黑道社會的「教父」。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下,一百多年來,雖然它的組織一個個被破獲,它的頭目一個個倒下,但是時至今日,黑手黨不僅沒有絕種,反而窮凶極惡,正一步步地向高科技領域「開拓」,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智力犯罪」,依然干擾和破壞人類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
《光明日報》16日刊載一篇題為《西西里黑手黨改頭換面》的文章說,義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經過10多年的「改革」,組織體系、成員機構、行動戰略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已經成為一個更隱蔽、更具野心和更難對付的犯罪組織。現將文章摘發如下:
1993年之前,義大利黑手黨曾一度實行「挑戰政權
」、同國家正面對抗的戰略,一大批代表國家意志的正直官員被黑手黨殘酷殺害,其中包括有被譽為「反黑手黨的旗幟」和「活的黑手黨資料庫」的義大利著名大法官法爾科內,西西里大區主席馬塔萊拉,前憲兵司令、西西里省督基耶薩將軍等人。
黑手黨猖狂肆虐,激起天怒人怨。義大利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緊急法令,成立全國反黑機構,調集軍隊開進西西里,對黑手黨展開全線反擊。到了1993年1月,兇殘暴戾的黑手黨元兇里納被抓獲,黑手黨自古相沿的「奧梅塔」(一種攻守同盟的幫規)崩潰,其最高領導機構「庫波拉」的絕大多數成員和數千名黨徒落入法網,黑手黨陷入它有史以來的最深重危機。
此時,曾長期躲在幕後襄助里納、現年71歲的普洛文扎諾成為黑手黨一號首領,並對西西里黑手黨的組織體系、戰略和策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改革」。 根據警方掌握的情況,目前黑手黨沿循半個世紀之久的金字塔式結構已不復存在。其基層轄區進行了重新劃分,由家族首領選舉的區長職位和省級委員會被取消了,「庫波拉」也被一個類似政府的領導機制所取代。新的組織結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由普洛文扎諾和絕對效忠他的6名「顧問」組成,這些顧問是黑手黨內的「專家」,分別主管毒品走私、工程承包、財務及武裝力量;第二層次是巴勒莫、阿格里琴托、卡塔尼塞塔等西部三省的黑手黨強勢家族的重量級人物;第三層次是西西里的所有黑手黨家族。
經過一場「大反思」,黑手黨放棄了「挑戰政權」的一切行動,轉而實行「無聲戰略」。新的戰略要點是:避免內訌和相互爭斗;向國家機構迂迴滲透;集中精力攫取財富和權力。
黑手黨現在直接或間接地控制著很多企業,部分黑手黨家族又重操20多年前的舊業,進行大規模國際販毒。
總的說來,目前黑手黨已與里納時代有很大不同。在西西里生存演化已逾4個世紀的這顆毒瘤,在可預見的將來還難以除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