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住房跟緬甸哪個民族住房相似
1. 傣族樓房的特點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牆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作物。整座建築空間間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如今,隨著生態保護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構代替竹木結構,但還保留「干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為「竹樓」。
竹樓周圍的寬闊庭院里都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牆」,外圍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作用。佛寺佛寺建築是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的特色建築,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
拓展資料: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2. 傣族住的房子是一種什麼樣的建築具有什麼特點
(一)
傣族依水而居,寨子周圍綠樹成林。金平還保留著傳統的干欄式建築樣式。竹樓頂尖底方,以圓木為柱,樓板、牆壁均用竹片編成,樓頂用草排覆蓋,成「人」字形。上層住人,避暑、防潮、防洪,下層關牲畜和堆放農具雜物。竹樓兩側各支一架梯子,各開一道門,男子從右門出人,女子從左邊出進。沿兩側梯子上竹樓,外有走廊、曬台。樓上室內分左、中、右3格,左格安有灶塘,是婦女做飯和玩樂的地方;右格立有祖宗神位,是男子閑談的場所;中格用來接待親朋。用竹籬圍成大房間,一家人分床席樓而卧,只以蚊帳相隔。
紅河沿岸的住房多為平頂土房,少數有樓,房頂作陽台和曬場,盛夏炎熱時人們多在屋頂露宿。內分3格,兩側住人,堂屋用來接待賓客。自稱「傣倮」的建房,相鄰的戶不共牆,自稱「傣尤」和「傣尤倮」的鄰舍之間可共牆,房頂相連。建房木料多用玉荷樹、紅皮果樹、黃木樹和五眼果樹等。元陽傣族稱紅椿樹為樹中之王,堂屋正中樑柱非用紅椿木不可,實在找不到紅椿木料子,即便是紅椿木栓也要用上一點,認為用了紅椿木,房子牢固,人丁興旺。
內地傣族多為土木結構的瓦頂樓房,與當地其他民族無異。
傣族地區水運交通比較便利。紅河兩岸的傣家設點擺渡,運送過往行人物資,現在主要運輸雖被汽車逐漸取代,但水運在其生產、生活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
傣族的住宅建築是"干欄"式建築,也稱高腳房屋建築,以竹,木,茅草為建築材料,分上下兩層結構,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在潮濕炎熱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風,還可以御蛇、蟲和野獸的侵害。隨著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景洪的曼景蘭村寨己出現了許多磚石、水泥現代建築材料建成的桿欄式建築,桿欄建築的歷史十分悠久,在雲南省內的出土文物已向我們展現了秦漢時期雲南桿欄式建築的真實風貌。至今,在中國南方,除傣族外,還有許多其它少數民族也是居住這種桿欄式建築的房屋。
★F77917原創整理★
3. 傣族與撣族有何區別緬甸撣族與中國境內的傣族
緬甸撣邦在地理上同我國雲南省相毗連,撣族與我國的傣族又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因而歷來同我國有很密切的關系。英國殖民者並吞緬甸前,撣邦土司一方面向緬甸國王納貢稱臣,同時也向中國皇帝進貢並接受其冊封。元、明、清三代在現今緬北的木邦、摩密、蠻莫、孟養等緬甸地方土司,均歸雲南布政司管轄。明末桂王永曆帝逃入緬甸時,曾以撣邦為基地與清政府作戰,隨永曆帝逃入撣邦的部分漢人後來與撣人通婚,並定居撣邦。現今的撣族還分為普通撣族與中國撣族(即漢擺夷)兩大類。後者不僅人數居多,文化較高,而且有中國漢族的血緣關系。由於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撣族很多生活習慣乃至服飾都與漢族相似。撣傣關系極為密切,雙方結親者甚多,他們跨國界而居,隔界河相望,通婚互市,走親串戚,親如一家。
4. 傣族住在哪裡
問題一:傣族人主要居住在哪裡?具體點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問題二:傣族一般居住在哪裡? 應該大部分在雲南西雙版納
問題三:傣族住什麼樓 傣族民居
傣族民居叫「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
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礎aike./view/166964?wtp=tt
問題四:請問傣族一般聚居在哪裡? 我國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居住山間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傣族人口數為1158989。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盡相同。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綳」等。漢晉時稱之為「滇越」、「撣」、「擅」、「僚」或「鳩僚」。唐宋時稱「金齒」、「黑齒」、「茫蠻」、「白衣」等。元朝時「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後稱之為「擺夷」。解放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歷史悠久,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區是益州郡的西南邊疆。公元六十九年,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郡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曾多次派遣使者,帶著音樂師和魔術家來到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奉獻樂章,表演新穎的技藝。博得了東漢王朝的贊賞與歡迎,被賜予金印、紫綬,其首領還被封為「漢大都尉」,從而和東漢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傣族地區先後隸屬於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雲南南詔蒙氏政權和大理段氏政權。元代,傣族地區隸屬於雲南行省。元代開始在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在雲南西部傣族地區設置金齒宣撫司,管轄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區設置徹(車)里軍民總管府,管轄西雙版納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礎上加以鞏固,在西部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在南部設車里軍民宣尉司,並設較小土司區,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廣大傣族地區任用世襲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強了元、明王朝對傣族地區的統治。清代,基本上沿襲元明舊制,但在社會經濟較為先進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委派流官進行直接統治。 *** *** 統治時期,在邊疆傣族地區成立縣和設治局,繼續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難。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從邊疆到內地各傣族聚居區,所處歷史條件不盡相同,社會發展是不平衡的,在土地佔有形態、階級構成、剝削方式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各有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傣族社會由封建領主經濟向封建地主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在景東、新平、元江等地區,傣族和漢族交錯雜居,吸收了漢族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生產力發展較快,較早地進入了封建地主經濟,傣族人民直接遭受到民族內外地主階級和 *** *** 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西雙版納、德宏等邊疆地區傣族社會的發展則相對的較為緩慢,特別是西雙版納地區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封建領主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人民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1953年建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1953年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1956年改為自治州。從1954年至1980年先後建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分別採取不同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和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發展。建國40多年來,大力興修水利,加快農田基本建設,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糧食產量成倍增長名中外的「普洱茶」生產迅速發展,西雙版納種植橡膠樹成功,增產顯著。地方和鄉村工業發展很快,先後建立了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制鹽、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膠等廠礦企業。勐海茶廠、怒江壩糖廠、西雙版納的景德工廠、德宏的新華工廠、芒市機械廠都是全省有名的企業,工業總產值不斷增長......>>
問題五:傣族分布在哪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我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1]。全世界的傣族現有人口約5000萬,雖然國內屬於少數,但學術上認為,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而居住在國外的傣族主要分布於泰國(約3000萬人)、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歷史上傣族以泰國北部和緬甸為核心建有佛教國家――焚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各個東南亞半島國家。
問題六:傣族居住地區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我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習俗/禮儀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等佛家聖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都和當地漢族一樣。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桌子,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稱為「去拉曼」,意思為保護神,每年要祭拜兩次,栽秧前祭拜是為了祈求豐收,秋收後祭拜是為了感恩。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服飾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飾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飾很有文化價值。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
問題七:傣族聚居在哪個省? 傣族,是中國的較少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景谷傣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此外,在景東、普洱、思茅、騰沖、龍陵、雙江、西盟、元陽、河口等30多個縣市境內,也有傣族小塊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大多是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流域的河谷壩地區傍水而居。西雙版納境內有景洪壩、勐海壩、勐遮壩、勐籠壩、勐罕壩等,德宏境內有勐煥壩(芒市)、勐那壩(盈江)、勐卯壩(瑞麗)、勐底壩(梁河)勐婉壩(隴川)等。 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洞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立足、毛南族、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都是「百越」民族的後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區域、經濟生活、文化習俗和民族特點,語言方面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同源詞和相同的語法結構。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
問題八:傣族人為什麼在竹樓住? 我們語文書上寫的: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據說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呵呵,就是這些了。
問題九:傣族人喜歡住什麼什麼族也喜歡 客家的民居是(營壘式)式住宅,傣家居住的是(竹樓), *** 爾族喜歡(唱歌跳舞)等。
問題十:怎樣才能更快進入[網路知道]登錄界面? 收藏,或設置為主頁~
5. 傣族與泰國的泰族,寮國的老族,緬甸的撣族是同一民族嗎
這三個民族得分開看。
泰族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650年左右自中國南部和東南部的長江流域一帶廣大地區遷徙此地。自13世紀初葉起,泰國成為統一的國家。但泰族已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與緬甸的少數民族、柬埔寨民族、泰南部土著族交叉融合,只能說是和傣族在歷史淵源上同屬一家。
寮國的老族具體講的話分為三大民族,即老龍、老松和老聽。老龍族和傣族在歷史上同屬一支,老聽和我國的哈尼族、獨龍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有較大淵源,老松族即是中國苗族的一個分支。所以寮國的老龍族和傣族在歷史上同屬一支。
緬甸的撣族和傣族是一個民族,在撣邦的撣族自稱「傣族」。傣族和撣族本是一家,但由於語言、邊界等因素產生了兩個不同的叫法。
6. 緬族傣族撣族孟族高棉族這些民族的民族服為什麼這么像
地域特徵和風土人情相似。緬族傣族撣族孟族高棉族等民族的服飾充分體現了這些地域特徵,高雅美觀,實用性強,,飾意味濃厚,頗能體現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俗風情導致生活習性非常像。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撣族,指分布在緬甸聯邦共和國境內的泰民族。高棉人集中居住在越南南部的朔庄、茶榮、永隆和迪石等省。
7. 傣族住在哪個地方
我國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
傣族居住山間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盡相同。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文字改革。
(7)傣族住房跟緬甸哪個民族住房相似擴展閱讀:
傣族的風俗習慣:
1、傣族的家庭和婚姻過去帶有明顯的封建色彩,其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2、傣族的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的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的愛吃糯米。喜飲酒和食酸辣,好吃魚蝦等水產。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村寨大多建於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牆茅頂,呈四合院。
3、傣族的宗教信仰,與其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過去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農村中佛寺很多,其組織系統與封建統治機構的組織系統密切配合。在西雙版納,過去未成年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念經,然後還俗回家,有的修身為僧。佛教對傣族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都具有明顯影響。
8. 雲南的建築和東南亞的很像,是雲南影響了東南亞,還是東南亞影響了雲南
LZ問的確實有點迷茫了,這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不存在誰影響了誰。這種民俗文化不存在地域性,沒有地域之分。比如雲南的西雙版納和德宏的有些建築確實和東南亞某些國家相似,因為在民俗文化中很多因素是相同的。在比如,雲南德宏有傣族,緬甸也有傣族,那你能說是先有中國的傣族還是先有緬甸的傣族嗎?所以,這不存在誰影響了誰。民俗文化的體現也有很多方面,建築,語言,服飾等等這些都存在相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