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曾經淪為哪些國家
1.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緬甸曾經淪為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2. 緬甸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屬於哪個國家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3. 近代哪些東南亞國家被淪為了歐洲殖民地,。。又有哪些國家被淪為了日本殖民地
印尼在16世紀中葉淪為荷蘭殖民地,
緬甸19世紀初期淪為英國殖民地
越南、柬埔寨、寮國19世紀末期淪為法國殖民地
馬來西亞、新加坡19世紀初淪為英國殖民地
菲律賓16世紀末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9世紀末淪為美國殖民地
泰國與中國一樣,是半殖民地
二戰時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都成被日本入侵殖民過
4. 緬甸曾是印度的一個省,為何後來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緬甸是印度的一個省是英國殖民的結果,隨著二戰的結束和獨立運動的爆發,緬甸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開啟民主化進程,成為獨立國家。
從1947年開始,緬甸各邦簽署《彬龍協議》團結起來開始向英國施壓,經過不斷的施壓和抗爭,在國際社會獨立運動大爆發的背景下,1948年1月4日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緬甸獲得獨立,至此緬甸作為一個獨立國家開始行使國家主權。
5. 最近緬甸戰爭怎麼樣
雖然世界在提倡和平發展,但還是有很多的國家不停地發生戰爭。戰爭分為對內和對外,很多人其實都明白只有和平才能穩定的發展。在沒有對外戰爭的情況下,應該是注重發展自身,提高綜合國力。但還是有些國家國內局勢動盪不安,民族之間不團結,經常發生內部戰亂。而我們的鄰居緬甸就已經發生了70年的內戰,至今戰火都還沒有停止。
民族之間的矛盾導致了緬甸發生了70年的內戰還不停息,更加說明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只有平等才能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團結,只有團結才能發展,國家才會進步,人民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6. 水呢給我介紹一下緬甸獨立戰爭的詳細經過,謝謝
伊洛瓦底江飲恨在英國鐵蹄下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
標。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後,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
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
張做准備。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
的聯系,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
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里,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
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佔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
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
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
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
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
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
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
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
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唯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
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
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
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
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
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
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
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
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
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
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
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
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
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
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
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
攻仍遭失敗。
1826年2月,英軍長驅直入,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
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至此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
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
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
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第二次英緬戰爭起於1852年。英殖民當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緬戰爭勝利後,侵略野心
惡性膨脹,不但不滿足於割地賠款,還想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在與緬甸進行多
次締結商約的談判未果後,以緬甸整治仰光港口,懲處英商違法犯罪活動「虐待英商」
為借口,派分艦隊進至緬甸沿海地區,掠走緬甸商船,殺害緬方船員,炮擊岸防工事,
進行海上封鎖。同時,還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挾緬方作出更大讓步。緬方拒絕
了英方無理要求,英國將領戈德溫遂於4月初率2萬餘人從丹那沙林向緬甸發起進攻。此
次緬甸政府沒有像第一次英緬戰爭那樣組織積極抵抗,英軍僅用了8個月就侵佔了下緬
甸地區。不堪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各族人民展開了長期頑強的斗爭,英殖民當局用
了5年時間才控制了這一地區。1862年,英國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個地
區合並組成「英屬緬甸」,加強了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
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
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防止別國插手,
於1885年10月22日,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
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部分答應了英
方要求。盡管如此,早已准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1月14日,裝備精
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發起進攻。由於緬甸政府沒有必要的思
想和軍事准備,英軍未遇多大抵抗,僅用了14天就佔領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緬
甸被宣布為英屬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各地
抗英斗爭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佔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
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斗爭鎮壓下去。中國人民曾協助緬
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
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斗爭,最後戰死疆場。
英緬戰爭對緬甸的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斷了緬甸封建專制王朝獨立
發展的進程,使緬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英國大量掠奪緬甸資
源,擴大殖民侵略,打開了通路。縱觀3次英緬戰爭,緬甸之所以失敗,固然有其是一
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技術上都比不上英國殖民主義者等原因。但戰爭指
導上的失誤則是緬甸失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緬甸統治階級內部缺乏堅持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未能組織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尚能積極備戰,組織抗擊英軍入侵,雖然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很大,但在3個方向上均給英軍以重創,迫使敵進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戰爭,付
出了慘痛代價才佔領了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地區。而這次戰爭的失利也在於,緬甸統治集
團內部對戰和問題始終未形成一致意見,總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軍進攻的緊要關頭,主和派就佔了上風,使緬甸政府喪失繼續抵抗的信心,被迫簽
約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表現得更為軟弱,既無必要的思想和軍事
准備,又無實際組織大規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協苛且偷安。結果,英軍在兩次戰爭中分
別只用了8個月和14天就佔領了下緬甸和上緬甸。而戰後英軍用了10年的時間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擊戰爭,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規模浩大的抗英斗爭能有一個堅
強統一的領導,緬甸一定能夠打敗英國侵略者的。
其次,緬甸統治者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缺乏統一運籌能力。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英
軍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在戰略上採取聲東擊西,先在阿薩姆挑起戰火,吸引緬軍主力於
西線,而後乘緬甸南線兵力空虛,利用海上優勢,以1萬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陸,輕而易
舉地拿下了仰光。此時,緬軍在西線集結了6萬多人的部隊,並在班都拉的率領下主動
出擊入侵之敵,一舉攻佔了吉大港地區的兩個重鎮,引起了敵極大恐慌。
這時緬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隊在南線牽制英軍,阻敵北上,並指揮主力部隊乘勝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進攻,必將扭轉被動局面。可緬甸統治者卻舍近求遠,急將主力調
回南線。6萬大軍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用了4個月時間,行程500多公里,趕到仰
光前線,對英軍發起總攻。而英軍則利用這段時間調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優勢武
器裝備,以逸待勞,很快就擊退了緬軍的進攻。此役,緬軍傷亡5000多人,英軍只損失
不到400人,使緬方在軍事上遭受嚴重挫折,已無力挽回敗局。
第三,緬甸統治者對英國殖民者的侵略企圖缺乏警惕和戒備。英殖民當局為擴大殖
民統治,總是以談判、經商、探險等和平手段為掩護,深入對方境內進行偵察、間諜活
動,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做准備。對此緬甸政府缺乏應有的防備,給了敵以可乘之機。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國就通過東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進入緬甸,一方面企圖誘迫緬
甸當局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緬甸社會各方面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殖
民擴張出謀劃策;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
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
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英印政府佔領下緬甸後,即加緊向上緬
甸滲透,英印駐緬甸總督親自率代表團到上緬甸訪問。他們在上緬甸逗留長達兩個月,
雖未達成任何協議,卻收集到了大量緬甸的政治、經濟、交通、資源、氣候等重要情報。
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拿著事先繪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緬軍要塞分布和地形圖
作戰,掌握了戰場主動。
7. 緬甸有英國殖民地嗎
英緬戰爭前後三次,歷時62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於1886年最終佔領了緬甸全境,緬甸淪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8. 緬甸以前屬於英國嗎
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緬甸位於中南亞半島,和我國、寮國、泰國相鄰,南臨印度洋孟加拉灣,西部和孟加拉國及印度接壤,總面積67萬平方公里。
緬甸早在1044年成立國家,先後經歷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代封建王朝,曾長期為我國的藩屬國,具有悠久的國家歷史。後來,直到英屬聯邦整合完成,在1824年到1885年,三次英緬戰爭後,才淪為英國殖民地,被並入英屬印度。
在英國殖民者登上南亞次大陸之前,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國區域內,分散著大大小小數百個公國,即使印度最強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兒帝國時代,所統一的疆域也僅為印度北方部分地區。
英國人來到後,通過整合瓦解,各個擊破,直到1858年,印巴分治前的英屬印度殖民區才整合完成。正如丘吉爾所說,英屬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
可以看出,殖民時期,英屬印度能夠整合一體,緬甸之所以能成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全是英國人一手造成的,和印度並沒有什麼關系。二、獨立時緬甸和印度處於平等地位。
雖然緬甸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並入英屬印度,但是早在二戰爆發前,緬甸就脫離英屬印度,單列為英屬緬甸,在大英殖民體系中,和英屬印度不再是從屬關系,而是平等地位。
二戰爆發後,以昂山為主的緬獨立派和日本合作,成立緬甸獨立軍。配合日軍切斷英美援華物資通道,將英軍趕往印度。在協助日軍佔領緬甸之後,宣布獨立。
日軍潰敗之時,在取得英國人接受緬甸獨立的承諾後,昂山轉而和英國人合作。1947年的《彬龍協議》,緬甸各族同意高度自治前提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948年,英國承認緬甸獨立。
在印度獨立之際,緬甸的獨立運動已經開展多年,才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脫離,不可能願意再次被印度統治。
9. 緬甸歷史(分裂的時候有幾個境內著名的國家)寮國歷史(分裂要著名的),還有越南,柬埔寨,泰國
緬甸第一分裂時期境內的主要國家有邑盧沒、夫甘都盧、敦忍乙、撣國、驃國等,驃國被南詔國滅亡,驃國居民逃入蒲甘,和緬人融合建立蒲甘王朝,並最終統一緬甸大部;緬甸第二分裂時期境內的國家有阿拉干、東吁、阿瓦、白古等,後由東吁國統一緬甸全境,建立東吁王朝。
寮國於公元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1707—1713年逐步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和占巴塞王國,後均被暹羅征服。
越南分裂時期為十二使君之亂。這是越南北部經過中國一千餘年統治正式脫離中國的開始。吳朝國君吳昌文死後。群雄競起,各據郡邑自守。吳昌熾據平橋、矯公罕據峰州、阮寬據三帶、吳日慶據唐林、杜景碩據杜洞江、李圭據超類、阮守捷據仙游、呂唐據細江、阮超據西扶烈、矯順據回湖、范白虎據藤州、陳覽據布海口,號十二使君。後由丁部領統一越南,建立丁氏王朝。
柬埔寨和泰國沒有史料記載很明顯的分裂時期,朝代更迭一般較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