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昂山素季為什麼當不了總統
Ⅰ 美國歷史上坐過好多年牢的總統是誰啊
安德魯·傑克遜,美國第7任總統(1829—1837年)。
青年時期的傑克遜因為拒絕給一位英國軍官擦皮鞋而進了監獄,雖然被母親保釋了,但傑克遜也成為了美國唯一一位坐過監獄的總統。
傑克遜於1767年3月15日,出生在卡羅萊那維克斯豪(Waxhaw)蠻荒墾殖區的一戶蘇格蘭─愛爾蘭裔移民人家,為三兄弟中的老幺。南北卡羅萊那州皆稱傑克遜為「本州子弟」,而他本人則一向表示自己出生於南卡羅萊那。
傑克遜一生未曾受過一貫的教育,他自13歲起加入大陸軍團(Continental Army)成為一名信差,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曾遭英軍俘虜。傑克遜為美國總統中,最後一位曾參與獨立戰爭者,也是唯一一位曾為戰俘的總統。傑克遜一家皆死於戰爭中。
(1)緬甸昂山素季為什麼當不了總統擴展閱讀
傑克遜主義(Jacksonian):以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命名。主要傾向為睚眥必報內的民粹主義。一容方面傑克遜主義與哈密爾頓主義一樣,強調國家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但另一方面傑克遜主義對政府、商業集團和跨國組織始終有著非常警惕的態度。
傑克遜主義和傑佛遜主義一樣基本不關注國外事務,搞孤立主義——除非被外國惹了。如果美國被外國惹了,傑克遜主義宣揚無視任何國際准則和國際組織,直接用強大的武力實施報復和遏制。華特·米德總結傑克遜主義外交就是:「別關心外國人,除非他們惹了你。但如果他們攻擊你,那麼就盡你所能(進行報復)。」
Ⅱ 緬甸總統吳登盛為什麼簽署大赦令
緬甸2008年新憲法規定,總統有權實行特赦。緬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上台後,為了加快民主改革進程,盡快回歸國際社會,吳登盛總統曾先後對國內的各類犯人進行特赦。其中包括政治犯,也有刑事犯。緬甸政府曾於2013年做出承諾,將於年底之前全部釋放政治犯。據緬甸媒體報道,自吳登盛執政以來,已大赦釋放了350名政治犯和71000多名其他類型犯人。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會將緬甸特赦政治犯作為解除對緬制裁的重要前提。2014年緬甸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2012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問緬甸,以及歐盟解除對緬制裁之前,緬甸政府都做出了一定姿態,進行了幾次特赦。
緬甸將於今年11月舉行大選,圍繞總統候選人、選舉權、憲法修改以及民族和解等問題,緬甸國內存在不少分歧。在明確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主席昂山素季無法成為總統獲選人之後,包括現總統吳登盛、議長吳瑞曼和軍方領導人敏昂萊等在內的幾位熱門人選之間的競爭也在日益白熱化。此次大赦是否是現政府為贏得選民支持而作出的動作,亦尚未可知。
Ⅲ 緬甸的國務資政相當於中國的什麼官
緬甸的國務資政是有特殊情況的,因為昂山素季是英國國籍,按著緬甸的憲法規定,外國人不能當緬甸的總統,但是實際昂山素季是執行總統的權力,其實就是國家元首!
Ⅳ 緬甸政治家昂山素季:從國父之女到影子總統,她是如何成為傳奇
楊紫瓊主演的一部電影《昂山素季》就是演繹了昂山素季本人的一生,電影都是帶有藝術性和主觀色彩的,在導演呂克·貝松的鏡頭下,昂山素季是手無寸鐵,用善意和智慧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而戰斗的女英雄。她是身上自帶傳奇色彩,將近七旬的偉大女政治家。
緬甸是一個 歷史 悠久的國家,成立之後,歷經四個朝代,在19世紀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之一,成為英國在印的附屬殖民地。昂山將軍帶領緬甸人民進行了民族獨立運動,為國家脫離殖民統治而奮力斗爭。並且最終和英國簽訂《艾爾德—昂山》條約,也就意味著緬甸不再受英國人統治,終於可以自己當家做主人了。昂山將軍當時成為了民心所向,也成為了當時的執政者。在昂山素季兩歲生日的當天,昂山將軍親吻並祝福了女兒,並派人為自己的寶貝女兒定製生日禮物。只是昂山素季的禮物收到了,但父親卻永遠地離開了。在昂山將軍和其他政客開會商量如何應對英國的不負責的手段時,被人突襲,於是一行人倒在了血泊之中。
昂山素季從小在基督學校求學,她接受的教育是西方民主式教育,她的思想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中發生了質的變化。盡管和父親的交集僅停留在自己兩歲之前,但她從書本課堂中了解到自己父親的事跡,知道父親為緬甸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在她的心裡,父親就是緬甸人民的英雄,是偉人。
再加上,父親去世後,沒有了依靠,母親帶著她和兩個哥哥惶惶度日,而自己的一個哥哥因意外溺水身亡,年紀僅十歲。她的無常的童年經歷和特殊的家族背景,讓她從小就有一種肩負著重任的心態。
之後,她在英國求學,大學學的是政治方面的專業。以優異成績拿到了學位,畢業後留在了學校當一名圖書館圖書管理員。大學期間,昂山素季因出彩的口才和漂亮的容顏而聞名學校,她在學校辯論賽中展示了她的辯論能力。也因此有許多仰慕者,她在眾多追求者中選擇了自己的丈夫—
並和他一起在英國生活,過著平靜恬淡的幸福生活。
在一次回國後,她看見人民群眾在遊行之中甚至還舉著寫有自己父親名字的牌子,許多商鋪和人們自己家中都張貼著父親的畫像。盡管緬甸已經實現民族獨立,但是軍人統治使人們的生活依舊苦不堪言,人們渴望好的總統,人們懷念已經離開的昂山將軍,而昂山素季本來沒有從政的想法,但看到國人的狀況,又想起父親的努力,她決定要為國人謀幸福。
於是,她走上了一條為國家為人民但充滿艱辛險阻的從政路。
她留在了緬甸,留在了自己的國家,她提倡民主,並建立了民族聯盟組織,在第一次公開演講中表明了自己想要幫助國人的態度。出色的演講口才,加上在人們心中父親的光芒映襯,使她一下子收獲了許許多多人的支持,人們開始擁護昂山素季,並支持她做緬甸的總統。
她和當時的統治階級的理念不一致,於是被軟禁,這一軟禁便是21年。1989年被軟禁到2010年軟禁被解除,昂山素季經歷了丈夫的離世,甚至未能見上丈夫最後一面,也不能和兒子相見,因為政府不允許他們的探望之求,原本平淡幸福的家庭,卻漸漸偏離之前的軌道。
這期間,執政者給過她許多回英國的機會,例如,丈夫病危,她可以去英國探望,但這意味著她離開後就回不來了。於是,昂山素季在英國大使館為丈夫拍了一段走心的訣別視頻,但寄到英國時,丈夫已經撒手人寰,未能看到視頻。甚至,規定只能她回去看望家人,但不允許家人前往緬甸來探望她。執政者的算盤簡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昂山素季憑著自己的超常的堅強的精神和強大的心理扛過了21年。
盡管被軟禁,但她在國人中的呼聲愈發強烈,甚至雙方的心更加緊密地牽連在一起。而昂山素季也在軟禁期間,保持著高度的自律和穩定的情緒。她的胸懷和格局不是一般女子所有的,這讓人想到了有過同樣經歷的曼德拉,他們都是民族英雄。
她每天准時起床修禪,練口語,聽新聞,看書,鍛煉等。從來沒有過失控的情緒,人溫和得像聖母,她的境界絕不是一般人所能匹及的。
最後無可奈何,政府只能將其釋放,解禁的昂山素季重新回歸到大眾視野,年近七旬的她的執政生涯全新開啟。
昂山素季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後,成功成為聞名全球的女性之一,她在大眾心中是聖母一般的存在,是許多人的精神依託。被解禁後,首先要做的是重新立憲,也就是修憲。這是她真正執政的基礎,因為她的丈夫是英國人,孩子也是英國國籍,這違反了緬甸憲法里總統的要求—不能和其他國家的人結婚,不能是其他國家的國籍。而修憲必須要百分之二十五的軍方議員同意,盡管擁護她的民盟組織多方努力,想為她降低修憲的標准,但最終無果,無論昂山素季如何和軍人們談判、結交友好關系,都沒能修憲。
那就不當統治者,做一個凌駕於統治者之上的女政治家。於是她身兼國家兩個重要職位,外交官和,掌握著重要的政權。在2016年和我國外交官王毅一起針對「應加快推進皎漂經濟特區」而達成一致,也就意味著一帶一路的合作會促使緬甸的皎漂經濟特區興起,乃至促進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昂山素季不是民主人士,她是政治家,她是 21年卧薪嘗膽,從始至終心系國家人民的政治家。歲月在她臉上刻下了痕跡,但始終帶不走她的笑容,生活以痛吻她,她卻報之以歌!
Ⅳ 背景資料:緬甸總統權力有多大
緬甸的總統是個傀儡,沒有任何權力。
真正的統治者是昂山素季!
這個一直被西方標榜為「民主鬥士」的妖婦,現在卻狠狠地扇了西方的臉。
Ⅵ 緬甸總統可以任命軍隊司令嗎
緬甸的總統當然可以認定軍隊司令的 ,現在緬甸的軍隊司令已經把總統拘禁了 ,說明軍方已經政變,已經不聽指揮了。
Ⅶ 緬甸軍方扣押昂山素季,你如何看待昂山素季一事
很有可能會導致兩方的沖突,更加的矛盾激化,而且緬甸軍方相信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Ⅷ 中央政府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一帶一路按道理雲南經濟增長應該領跑全國才符合事實重要邊疆省份
2011年吳登盛就任緬甸總統,隨即大力推進緬甸政治轉型開放媒體、言論自由,釋放包括昂山素季在內的一批政治犯,並且允許全國民主聯盟(以下簡稱「民盟」)在議會進行補選,參與到緬甸民主化進程中。在登盛政府的推動下緬甸民主化進程取得了極大的進步,2015年民盟在總統選舉中大獲全勝,政府及軍方承認大選結果,這意味著緬甸下一任總統將從民盟中誕生。由於緬甸憲法的制約,昂山素季不能擔任緬甸總統,於是2016年3月民盟推舉吳廷覺競選緬甸總統,15日吳廷覺以360票當選並與30日與吳登盛成功交接。昂山素季隨後被任命為外交部和總統府部部長,成為廷覺「背後的女人」,切實參與到緬甸政治轉型和國家建設之中。中緬兩國世代友好緬甸軍政府時期受到美國為首的經濟制裁,中國在這個時期給予緬甸極大的援助,雙方在貿易、投資方面合作良好。但隨著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對緬甸的投資項目在近年來卻遭到針對,被迫暫停、擱置,尤以中緬合作的三大項目萊比塘銅礦項目、密松水電站項目和中緬石油管道項目為甚,好在萊比塘銅礦項目在民盟主導的調查之下已經重新啟動,中緬石油管道也已經開始輸送石油,但是投資額度巨大的密松水電站項目迄今為止仍無重啟的跡象,中方投資因而遭受重大損失。從這三個項目遭到風險威脅的時間來看投資風險集中發生在登盛政府上台之後的幾年內,並呈持續狀態,直到項目被暫停,甚至擱置。而登盛政府時期又是緬甸民主化進程推進最快的時期,因此,中國對緬甸投資風險的提升與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有極大關系。從國內相關研究來看,研究緬甸民主化、政治轉型的文章和研究對緬投資風險的文章都有很多,但很少有文章去尋找兩者間的關系即民主化為什麼會導致投資風險提高,又是怎樣影響投資項目的。本文擬從緬甸民主化過程(以登盛政府時期為主)中產生的一些變化來尋求對該問題的解釋同時試圖將之擴展到東南亞其他區域,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參考。
本文意在尋找民主化同投資風險之間的聯系,所以民主化導致什麼改變而對投資產生影響是研究的重點。對民主化的研究主要分民主化的動因,民主化的過程和民主的鞏固三個方面,從緬甸當前的民主改革進程來看,前兩點與之相關,即民主化的動因和過程,這兩點中的哪些領域導致了哪些變化,從而產生或加重投資風險,將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民主化如何引發投資風險
緬甸的民主化進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方式,即在當權政府的推動下和強勢軍人勢力的許可下展開,在以民盟為主的反對派的積極參與和監督下得到推進。緬甸實際上經歷了兩次民主化,第一次民主化過程中緬甸實行代議制,但因政府未能有效推進民族和解和解決國內經濟問題而遭到民眾抗議軍人勢力於是接管政權,開啟了軍政府的統治。到丹瑞大將的時候,軍政府在國內外壓力下開始改變態度,對民主改革做出一些安排,如2003年提出「七步民主路線圖」並提拔具有改革思想的吳登盛、吳瑞曼等人進入政府核心。2010年,已經在政府內站穩腳跟的吳登盛,脫去軍裝,以文職身份參選緬甸總統,並在當選之後著手開始推動民主改革,從2010年到2015年,吳登盛執政的這5年也正是緬甸民主改革突飛猛進的5年。
1、緬甸民主轉型的動因解釋
民主轉型是指從極權或權威政體轉變為民主政體,亦有學者從民主轉型的標志來界定民主轉型,如普沃斯基認為當滿足政黨輪替有其真實的可能性、輪流執政而導致政策變遷的可逆性及文人控制軍隊制度的有效建立這三個要素才意味著民主轉型的成功。民主轉型的動因主要有兩條分析途徑:即結構——功能主義和發生學方法分別關注宏觀外部條件和政治行為體對民主轉型的影響。[1]亨廷頓認為快速的經濟成長是民主產生的經濟基礎,但緩慢的經濟發展會加劇不平等,在社會組織中產生緊張和壓力,從而刺激政治動員和參與政治。[2]另有學者將推進民主化的要素細化為兩個研究維度,四個研究方面即國內、國際兩個維度,國內結構、國內行為者和國際結構、國際行為者四個方面,分別關注國內社會、精英和國際社會等對民主轉型的影響。[3]
從緬甸民主轉型來看,緬甸精英階層是主要的推動力量,包括以吳登盛、吳瑞曼為首的政府力量和以昂山素季為主的民盟反對派的合作,以及在不損害軍人利益前提下,軍人集團的許可。緬甸民主化進程在登盛政府時期得到巨大發展,而民主化過程中軍人勢力的利益必回受到損害,那麼,是什麼促使緬甸軍方退讓,允許並參與到民主轉型之的中呢?筆者認為,巨大的國內外壓力是緬甸軍方選擇妥協的原因,其目的則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維護自身利益。
在關注宏觀條件對民主產生的影響因素中,經濟發展和中產階級是兩個重要指標。經濟快速發展和大量中產階級的產生是一國產生民主的基礎和推動力,然而對於緬甸來說,這兩個條件都不符合。緬甸在軍政府時期,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實施經濟制裁,國內經濟幾近崩潰。登盛政府上台後,推行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向西方釋放善意才得到美國部分解除經濟制裁,國內經濟才有起色。雖然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緬甸在近年來經濟增速在東南亞國家中最快,但還未達到產生大量中產階級的水平。緬甸至今仍有有近四分之一的國民生活貧困,其貧困率是亞洲最高的,平均國民收入遠低於世界和地區水平。亨廷頓指出,在權威體制之下,繼續掌權的代價要比改革面臨更大的風險。權威體制下出現改革派的原因就在於希望通過改革使之繼續掌握權力並最終交出權力,[4]登盛政府就處於這一階段。巨大的經濟發展壓力促使緬甸軍政勢力妥協,有意進行民主改革,以換取西方解除對緬經濟制裁,增加對緬投資和貿易合作,以此為條件換取軍人勢力體面退出政府,並保留部分權力。
而實現國內民族和解是緬甸面臨的另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緬甸有135個民族緬甸獨立後緬甸主體民族緬族長期主導政權,民族矛盾尖銳。緬甸政府因此採用了武力圍剿以及和解談判的方式以求改變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局面。但2011年後,緬甸政府與國內的克欽武裝力量發生的武裝沖突持續升溫,與克倫族武裝也發生交火,盡管雙方在2012年已經簽訂了停火協議,而在果敢地區的武裝沖突也越發激烈。[5]雖然在登盛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緬甸政府與部分民地武裝力量進行了和談並計劃簽署一個民族和平條約,取得了16個組織中8個的承認。[6]但是武裝沖突的重新爆發和加劇則會使少數民族武裝懷疑政府和解的誠意。緬甸政府在民族和解問題上處在進退兩難的困境,國內民族沖突嚴重影響到緬甸的社會穩定和投資環境,在民族問題上的處置不利,也成為緬甸民眾包括少數民族反對軍政府的原因之一。
從國際方面來說,除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以及東盟國家對緬甸軍方的施壓外,於2010年底年突然在中東北非爆發「阿拉伯之春」給予了緬甸軍方強大的震撼。「阿拉伯之春」所波及的國家幾乎都是威權主義甚至是極權主義國家,領導人或通過軍事政變上位,或者背後有軍人勢力的支持。這場「民主化」運動使緬甸軍方意識到,如果不主動做出改變,很可能會遭受同中東北非國家同樣的命運而主動「讓賢」不但可以避免這種結局,同時也可最大程度的維護軍方利益。
吳登盛雖然是以文職身份贏得總統的,但在部分國家眼裡,其仍是軍人勢力的一員,雖然丹瑞大將退居幕後,但其對吳登盛及其領導下的政府還是有影響力的,這也是為什麼2015年民盟在選舉獲勝後,昂山素季特地同丹瑞大將進行會談的原因。丹瑞大將代表著軍人利益,而登盛政府則可以理解為軍人勢力與民主勢力的妥協的產物,是調解民主力量與軍人勢力的一種安排,以便在未來推進民主改革的同時,軍人利益也得到最大程度的維護。由軍方默許和登盛政府推動的民主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在這種民主改革模式中,以政府為主的推動者有較大的主動權來規劃未來民主化的方向,同時對自身利益做出安排。民盟作為緬甸民主化進程中的另一核心,未來必然會與軍政勢力產生對抗,提前做好在政策法規上的安排會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減緩沖突的發生。例如,盡管軍方勢力將國家的治理權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交於民盟,但軍方以法律的形式維護了自己在議會、政府中權力,甚至以憲法的形式限制了昂山素季不能出任緬甸總統。這種主動的、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模式,避免了「阿拉伯之春」式的民主化對一國社會和經濟秩序的極大破壞,盡管這是不徹底的,但任何一種政治轉型都意味著兩種對立政權的相互妥協,登盛政府正兩種政權過渡時期的產物。
2、緬甸民主轉型的過程解釋
緬甸的民主改革不可謂不快,緬甸在登盛政府的5年內就實現了從軍政府向民選政府的過度,轉變之快令西方世界都感到驚訝。《在經濟學人》評選的2015年度進步最大的國家(Most Favoured Nation)中,緬甸突破俄羅斯、美國、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圍堵」成為獲勝者,理由是她以超出眾人所敢想像的預期推進了國內的民主改革。[7]但是,萬事欲速則不達,亨廷頓認為,一國現代化進展越快則政治動亂越嚴重。政治現代化變革太快,會導致一國社會、經濟、政治面臨巨大壓力從而會導致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8]緬甸問題專家宋清潤也指出緬甸民主化速度過快,會引起民眾對西方民主的盲目崇拜而隨時上街遊行,反對政府。[9]從民主化過程來說,民主改革主要涉及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其代表則分別為政府和公民兩個群體。對於緬甸民主改革來說,軍隊和登盛政府處於國家層面,公民及各種自治組織處於社會層面,以民盟為首的反對派處於二者之間,充當意見領袖。故而,緬甸的民主改革會使三方力量對比發生改變,即政府、軍隊力量的縮小,公民社會力量的崛起以及作為意見領袖的反對派——民盟身份的轉變。做為民主改革主要推手的三方力量在短時間內的重大轉變是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政府的妥協機制
上文提到在登盛政府推行的民主改革框架是丹瑞執政時所建立的,作為一種妥協性的機制安排登盛政府和軍方本質上來說都是代表軍人利益的。民主改革意味著權力的分享,同反對派分享,同公民分享。在軍政府規劃的民主路線中,為避免出現類似「阿拉伯之春」式的公民與政府的對抗,軍方必須妥協,登盛政府即是民主化中的妥協派。但同時,軍方支持或允許民主改革的原因是要保留特權,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利益,因此,以敏昂萊為首的軍人勢力則是緬甸民主化改革中的強硬派。由於中國對緬投資的主體是國企,合作以「高層路線」為主,因而同緬甸政府和軍方保持有良好關系,然而問題也處在這里。一直以來,軍方都是緬甸民主改革中的巨大阻力,或者說是緬甸民主化的「敵人」。因此,民主化過程中對政府和軍方的不滿就會波及到中方投資,視為對軍方勢力的變相支持。從緬甸政府層面來說,鼓勵和吸引國外直接投資是有利於國內經濟發展的,在這一背景下,政府不會對投資政策朝令夕改,但如果公民社會施加給政府的壓力太大,在不危及軍方利益的前提下,妥協是必要的,政府就會犧牲同中方的合作來換取民眾的支持。
公民社會的發展
公民社會是民主改革推行的基礎,作為平衡政府權威的自治非政府權力中心公民社會既要強大,同時也要保持理性。民主化的第一步就是自由化登盛政府時期,緬甸迅速放鬆管控,社會自由化程度極大提高。比如釋放軍政府執政期間的「政治犯」和獨立記者,包括昂山素季;解除了近50年的私營報紙禁令,就連反政府的《緬甸民主之聲》也可自由傳播;廢除新聞審查制度,放寬互聯網限制,民眾可以不受限制地瀏覽任何網站等,而單就這些改革措施而言,登盛政府非莫大的勇氣和魄力不可以實現。軍政府時期緬甸對非政府組織採取謹慎對待的態度,非政府組織因此發展緩慢。2010年大選過後,隨著一系列自由化措施的推行,緬甸國內的自治團體和非政府組織大量出現,西方的非政府組織也大量進入緬甸,成為緬甸社會中的一支強大的公民力量。到2012年底,在緬甸登記注冊的非政府組織就達到270個,而實際上約有1000個非政府組織在緬甸開展工作,[10]而來自英、美、日等西方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數量最多,另外緬甸周邊國家,如泰國的非政府組織也在緬甸開展工作。緬甸在政治層面的快速轉變催生出了大量自治組織,然而公民社會的素質轉變並未能及時跟上,一派「欣欣向榮」的背後是一個不成熟的公民社會,緬甸的公民社會只實現了其「大」,而沒有達到「理智」。在此背景下,改革的熱情會使民眾盲目追求西式民主,眼光短淺。同時也容易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非政府組織的欺騙和煽動成為其抵制中國投資的工具。不成熟的公民社會缺乏應有的理智,往往會被一些社會組織利用而組織大規模的群眾示威。亨廷頓認為大規模的群眾示威會為暴力提供一種環境,有暴力傾向的組織會從抗議遊行隊伍分離出來,對政府或投資項目發動襲擊。[11]沖突的發生將使事態升級,從而迫使政府從中干預,暫停甚至停止項目合作,而民眾則視之為民主的勝利。這也正是公民社會不成熟的表現,民主實際上是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集體利益以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為目標,同時保護個人利益不受侵害。在不成熟的公民社會中,大量對自由民主等個人權利的申索會將集體利益湮沒,結果雖然好似民主勝利,實則更多人的利益遭到損害。
昂山素季的個人影響
亨廷頓在《第三波》中提出民主化中存在一種「寡婦女兒」現象,即反對派團體圍繞已成烈士的國民英雄的女性親人周圍,以其為領袖。而「寡婦女兒」領袖在通過義舉展現政府之惡的同時也會提供具有磁力的象徵,從而使民眾和反對派團結一致,形成足以對抗政府的民主力量。昂山素季無疑就是這種現象的代表。[12]毋庸置疑,昂山素季在緬甸民眾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作為緬甸開國英雄昂山將軍的女兒,民眾很自然會將對昂山將軍的敬愛之情轉移到昂山素季身上。在接下推進緬甸民主化這面大旗後,昂山素季先後被軟禁15年之久,但軍政府礙於她是昂山將軍之女,在民眾中也有巨大影響力,並不能採取強力措施。在昂山素季的丈夫去世後,軍政府示意她可以去英國奔喪,但昂山素季拒絕了。她的這種「舍小家為大家」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贏得緬甸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尊敬,也因此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昂山素季在民盟中發揮著巨大的凝聚作用,她也是唯一可以代表反對派,代表民主化力量同政府和軍人勢力對話協商的人。緬甸之所以沒有發生像「阿拉伯之春」那樣的暴亂,很大原因是因為在緬甸有這樣一位「公主」,她凝聚了民盟,鼓舞了民眾,她已經不只是一個黨首,而是緬甸人民心中的希望。昂山素季在緬甸民眾心目中的地位決定了她將是緬甸輿論的領導者,她對國外投資的態度將對民眾產生極大影響。作為民盟黨首昂山素季的責任是對政府施加壓力,監督其推動民主改革。為此,同政府及軍隊合作的國外投資項目在適當的時候也會成為其施壓政府的工具。一定程度上,昂山素季個人的影響可從其對萊比塘銅礦項目和密松水電站項目的不同態度和兩個項目不同的結果中看出些許端倪。由於昂山素季對密松水電站項目的反對,即使新政府上台,該項目仍未有重新啟動的意思。而在對萊比塘銅礦項目的調查後,昂山素季認為項目可以繼續,雖然其後進展依然緩慢但已有重新啟動的跡象。昂山素季個人的態度對中方投資的影響可見一斑。
詳情,請上東南亞南亞商務通。。。。。
Ⅸ 同樣是軍政府執政,為什麼韓國和緬甸走向完全相反
軍政府(Military Government)或稱軍事專政,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由軍隊所擁有。但是絕大部分軍政府,均是通過政變而建立起來的。
軍政府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施軍事法律,或宣布永久性緊急狀態。 在一般情況下,軍政府的大部分人員均來自軍隊之內的軍人。有些軍政府會吸納一些文職官員,但軍事統帥仍然掌握著最高權力。軍政府會標榜自己無黨派,並指責文職政治家腐敗。然而,軍政府的統治,通常都是專制獨裁。
阿爾及利亞(1965至76年)
貝南(1963至64年; 1965至70年; 1972至87年)
布吉納法索(1966至70年; 1980至91年)
蒲隆地(1966至93年)
中非共和國(1966至76 ; 1981至85年; 2003至05年)
查德(1975至79年)
葛摩(1999至2002年)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5至67年)
剛果共和國(1968至79年)
象牙海岸(1999至2000年)
埃及(1952至58年)
赤道幾內亞(1979至87年)
衣索比亞(1974至87年)
甘比亞(1994至96年)
迦納(1966至70年; 1972至79年 ; 1981至93年)
幾內亞(1984至91年; 2008年至2011年)
幾內亞比索(1980至84年)
賴索托(1986至93年)
賴比瑞亞(1980至84年)
利比亞(1969至2011年)
Ⅹ 昂山素季為什麼會從西方的寵兒變成棄子
第一,昂山素季在處理緬甸國內危機時,令西方國家失望。
由軍事化政府向民選政府的緬甸經歷了多次大動盪。昂山素季在成為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後,她面臨著如何處理羅興亞人的問題。原來並非緬甸人的羅興亞人,因為原來屬於孟加拉的一個部落居住在西部邊界上,因此遷往緬甸,成為緬甸的受害者。因此,與外界相比,他更願意聽西方的話,而更理想化的管理。但願通過自己的努力,緬甸人民能夠獨立。但是這種觀點和西方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雙方有不和也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