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咒水在什麼地方
A. 緬甸一場政變為什麼會成為大明的最後催命符
公元644年,清軍攻破山海關的大門,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不得不自殺。弘光帝、永曆帝等明朝皇族宗室相繼在南方建立政權,以延續明朝,稱為南明。據史書記載,永曆皇帝對內得到了李定國、沐天波等忠臣的支持,對外得到了葡萄牙和緬甸國王的支持。然而,一次政變直接導致了南明政權的滅亡,究竟是什麼呢?
緬甸士兵隨後追到皇帝的住所,幾乎殺死了他所有的追隨者。這場政變被稱為是「咒水之難」。之後,緬甸國王看到永曆帝大勢已去勢,毫不猶豫地將其獻給吳三桂,最終南明朝政權崩潰。
B. 咒水之難:緬甸對明朝的反戈一擊,數十位官員被殺皇帝被獻清朝你怎麼看呢
永曆帝朱由榔是南明最後一帝,在位十六年,曾長期與清朝相持,他的結局令人唏噓。
1659年,朱由榔在清軍入滇後逃入緬甸。
緬甸政府的態度,隨著明軍數次發兵入境和清朝態度的日趨強硬而逐漸倒向清朝。但在這段時間,永曆君臣雖然缺衣少食,還不時要受到嘲笑與侮辱,但總體上關系沒有破裂,生命還是有保障的,但1661年五月份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清除眾官員後,緬兵突入永曆的行在,把朱由榔太後、皇後、太子等二十五人集中在一所小屋裡,其餘內官、家屬們要麼自縊,要麼被殺,死者百餘人。至於其他數百名護軍,當然也被一起清除。
這就是咒水之難,此難以後,原來還有千把人的永曆君臣還殘存下200多人,都是婦女和內官,所謂朝廷已不復存在。
事後,莽白派人來解釋:緬王實無此意,蓋以晉、鞏兩藩殺害地方,緬民恨入骨髓,因而報仇爾。
這是指的李定國和白文選為了迎回永曆帝,率兵進入緬甸,遭緬軍阻攔而發生的交戰。
這當然只是說辭,為了讓雙方面子上好看點而已。哪怕這時莽白聲稱是朱元璋托夢讓他這樣做的,朱由榔又能說什麼呢。
C. 咒水之難是什麼事件最終又是怎麼結局的
順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661年8月12日,歷史上有名的「咒水之難」在這天發生。那麼咒水之難是什麼事件,這次事件造成了什麼影響,牽連的人有哪些,最終怎麼結局的?明朝快覆滅時,南明永曆帝聽從大臣的建議逃到緬甸境內。緬甸國王莽白給逃到緬甸境內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帶去口信,讓永曆帝明日一早過河,和緬甸國王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詐,這就是一場鴻門宴,有去無回。但是畢竟寄人籬下,又不能不去,只好派了兩位大臣和部分文武官員前去赴約。第二天上午,馬吉翔一行人剛到緬軍駐地塔下,就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沐天波見有變故,立即持刀進行反抗,但是畢竟人少,最終大小官員42人全部被殺。朱由榔聽說變故後,立馬准備逃走,當緬軍趕到朱由榔住處時,朱由榔隨從一行300餘人被追殺。
明朝覆滅是歷史註定的,朱由榔再掙扎也沒用,緬甸國王應該也是看出永曆帝朱由榔的死期將到了,面對強大的清兵,緬甸國王如果能把朱由榔殺掉並獻給清朝,想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永曆帝朱由榔逃到緬甸後,積累下的財產日益減少,而面對緬甸國王的各種要求都無力反抗。在日益強盛的清朝的緊逼下,名存實亡的明朝覆滅是早晚的事,是歷史的必然。咒水之難是什麼事件,總結來說就是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事件。
咒水之難講得是緬甸國王讓逃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過河到緬甸的駐地和國王一起喝下咒水共同締結盟約的大事件。咒水之難地點發生在和中國雲南、西藏接界的緬甸。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135個民族,但是最主要的是八大名族。各個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裝,就像中國56個名族,各個名族的服飾也不一樣。同處於緬甸區域文化內的八大民族,在文化上既有共同的特點,也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很看重的國家,在仰光,你能看到超過80%的人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他們特有的紗籠,並且叫法也有所不同,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在電視劇還珠格格第三部天上人間中,紫薇為尋找爾康來到緬甸,為了混入當地不被發現,他們一行人都換上了當地的服裝,是最直接的展現緬甸服飾的電視劇。由於緬甸靠近熱帶,那裡的人都不愛穿襪子,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在緬甸還有很多奇怪的禁忌,比如說在中國有男左女右的說法,但是他們卻是男右女左,並且把右邊看得比左邊貴重。還有妻子枕著丈夫的手臂,這在夫妻間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在緬甸,女子是不能枕著丈夫的胳膊睡覺的,因為會讓丈夫失去「神力」。還有諸如不能摸他們的頭,即使是小孩子也不能。走路不能勾肩搭背,接長輩遞過來的東西不能用左手等。咒水之難地點——緬甸就是在這樣一個有著傳統文化,多民族的,神秘又奇特的地方。
咒水之難說得是南明永曆帝,逃到緬甸後被緬甸國王要求飲咒水,共同締結盟約的事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咒水之難」,那麼咒水之難的背景是什麼呢?1646年末,桂王朱由榔靠自己的努力在廣東稱了帝,以永曆為年號,建立了南明永曆朝。但是建朝還沒多久,清兵就打過來了,無力無奈之下朱由榔只能放棄廣東,輾轉到貴州、廣西和雲南。1958年,永曆帝再次在雲南建都,但是好景不長,清兵又打過來了。在清兵的步步緊逼之下,永曆帝朱由榔已經無力反抗,為了保全性命,聽從大臣的建議,暫時到緬甸去避一避,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曾想在緬甸也沒有好日子。清王朝當時剛剛建立,為了清除這些明朝的餘孽,清王朝多次給緬甸方施壓,要他們交出永曆帝朱由榔和沐天波等人。面對清兵的咄咄逼人,緬甸方壓力山大,而且當時緬甸自己內部也發生政變,老國王莾達被殺,新國王登基後,更是和清兵合作,永曆帝的處境更是艱難。永曆帝在得知緬甸王要他喝咒水結盟,就覺得緬甸國王沒安好心,所以派大臣去到緬甸的駐地,果不其然,派去的大臣都被殺害,隨後永曆帝也被追殺。咒水之難的背景是永曆帝的節節敗退,清兵的步步緊逼,一方面明朝覆滅,一方面清朝興盛,在這樣的環境下,咒水之難得以發生。
錦衣衛是明朝著名的特務機構,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賦予他們巡查和緝捕的權利,主要負責偵查、逮捕、詢問等活動。咒水之難是歷史上有名的大事件,咒水之難錦衣衛二者之間有怎樣的關聯,為什麼總是將二者放在一起?咒水之難,講得是明朝永曆帝朱由榔,在清兵的一步步緊逼之下,逃到緬甸為以後打回去做准備。有一天緬甸的國王莾達叫人傳話說,讓永曆帝第二天過河,和緬甸國王喝下咒水,共同締結盟約。接到這樣的傳話,永曆帝和一干大臣都慌了,都看出這是一個鴻門宴,但是現在寄人籬下,一動一靜都受人牽制,是萬萬不能不去的。無奈之下,就派了幾位大臣和士兵去,事實證明果然是鴻門宴,派去的大臣全死在緬甸士兵的刀下。
錦衣衛作為一個軍事機構,直屬於皇帝,他們只聽從皇帝的命令。能當上錦衣衛必須要經過層層篩選,通過一項項殘酷的訓練,最終存活下來的才有資格當錦衣衛。很多導演將錦衣衛從歷史中挑選出來,進行藝術加工,創造出許許多多關於錦衣衛的電視劇、電影,頗受大眾喜愛。當咒水之難發生,永曆帝也在緬甸遭受追殺時,這時的明朝已經名存實亡了,那麼直屬於皇帝的錦衣衛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咒水之難錦衣衛二者是相關聯的,在咒水之難發生的這一年,長達280年的錦衣衛被廢除了。
D. 有關緬甸果敢的提問
果敢作為緬甸撣邦的一個「特區」,當地民眾多是漢族人,用的電話、手機、電視跟雲南省的一樣。 2009雲南網訊 8月27日下午,靠近中國雲南省的緬甸果敢地區發生戰事,引發緬方邊民恐慌並大量湧入我境內,目前湧入人數仍在增加。雲南省從維護兩國友好關系和邊境地區穩定的大局出發,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對進入我境的緬方邊民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劃定區域、妥善安置,提供必要的生活衛生保障。截止至8月28日凌晨,湧入我境的邊民約1萬人。相關資料:果敢南傘,位於雲南西部臨滄市鎮康縣境內的邊境小鎮,是臨滄地區與緬甸的重要邊境貿易口岸之一。距南傘百米之遙就是果敢。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屬於中國,被英國入侵後劃入緬甸,後成為緬甸共產黨的控制區,通過與緬甸中央進行停火談判後,果敢成為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擁有軍隊並自行管理內部事務。果敢與中國內地沒什麼兩樣:使用人民幣,學校教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座機也是雲南區號,當地「果敢族」亦是緬甸的漢族。果敢近15萬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從中國進口,可謂與中國唇齒相依、血脈相連。
E. 咒水之難是什麼啊
咒水之難,順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緬甸國王莽白給逃到緬甸境內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捎來口信,他派人通知永曆廷臣過江議事。鑒於雙方關系緊張,文武官員心懷疑懼都不敢去。 十八日,緬甸使者又來說:「我王恐怕你們懷有別的企圖,因此想讓你們一起到河邊共同『飲咒水』,對天盟誓。藉此也可以加強貿易往來,否則我們就斷絕關系,你們的生活就會更加艱難。」 永曆廷臣不知道該怎麼辦,世鎮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答復道:「你們的宣慰司原是我中國封的地方。今我君臣到來,是天朝上邦。你國王該在此應答,才是下邦之禮,如何反將我君臣困在這里?……今又如何行此奸計?爾去告知國王,就說我天朝皇帝,不過是天命所使,今已行到無生之地,豈受爾土人之欺?我君臣雖在勢窮,量爾國王不敢無禮。任爾國兵百萬,象有千條,我君臣不過隨天命一死而已。但我君臣死後,自有人來與爾國王算賬。」 話雖如此,在緬方堅持下,南明朝還是不得不派人前往。可誰去赴約?朱由榔最後決定由大學士文安侯馬吉翔、太監李國泰等人前往,但兩人提出要由黔國公沐天波同去。沐氏是西南邊境各邦國、土司重視的人物,馬吉翔等認為有沐天波在場,不致橫生意外。緬甸君臣為實現其計劃勉強同意。 次日黎明,馬吉翔等召集大小官員渡河前往緬軍駐地塔下,准備「飲咒水」盟誓,僅留內官13人和跛足總兵鄧凱看守「行宮」。上午,文武官員到達塔下即被緬兵3000人團團圍定。緬方指揮官命人將沐天波拖出包圍圈。沐天波知道橫生變數,奪取衛士的刀奮起反抗,殺緬兵九人;總兵魏豹、王升、王啟隆也抓起柴棒還擊,終因寡不敵眾,都被殺害。 其他被騙來「飲咒水」的官員全部遇難,其中包括馬吉翔、馬雄飛、王維恭,總兵王自金、陳謙等,總兵改授通判安朝柱,錦衣衛掌衛事任子信和金書張拱極、丁調鼎等,內官李國泰、李茂芳等,吉王府官張伯宗等。後來統計,這次「咒水之難」共被殺42人。緬軍謀殺永曆王朝的扈從人員後,隨即蜂擁突入永曆君臣住所,共誅殺300多人,同時搜掠財物女子。
F. 歷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難事件 明朝覆滅
歷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難」事件總結來說就是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的過程。順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緬甸國王莽白給逃到緬甸境內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捎來口信,大設鴻門宴,讓他明日過河, 同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詐,但寄人籬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學士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員前去赴約。次日上午, 馬吉翔等人來到緬軍駐地塔下,即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沐天波見有變故,立即奪刀反抗,終因寡不敵眾,大小官員42人全部被殺。隨即緬軍趕往朱由榔住處,追殺隨從300餘人。
倉皇入緬南明皇帝遭盤查
明崇禎政權被李自成起義軍推翻後,南方的明朝舊臣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勤王」,先後擁立了四個明室後裔,史稱「南明」。但在清軍的打擊下,福王朱由崧、魯王朱以海、唐王朱韋鍵的復明行動很快失敗了。
順治三年(1646年)末,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以永曆為年號,建立了南明永曆朝。立朝不久,清兵又至,永曆帝無力抵抗,只好放棄廣東,輾轉到貴州、廣西和雲南。
1658年12月,南明昆明建立滇都,不料立足未穩,吳三桂率領的三路清兵追擊到雲南。朱由榔此時已經走投無路,為保住性命,他聽從了馬吉翔等人的建議,於1659年正月倉皇出逃到緬甸境內,以期在緬甸苟且偷安。
緬甸當局同意接納永曆皇帝,但要求南明文武官員解除武裝方可進入境內。於是朱由榔下令大小文武官員2000餘人放下兵器,並賞給了緬甸當局許多財物。但緬甸當局並未徹底放心。緬甸人明白,永曆朝廷仍以宗主國自居,事實上卻是逃難而來。
為了避免禮節上難以處理,緬甸國王拒絕接見使者,只派 *** 通事居間傳達信息。通事拿出明神宗時頒給緬甸的敕書同馬雄飛、鄔昌琦帶來的永曆敕書相核對,發現所 蓋玉璽大小稍有出入,因此對永曆朝廷的正統地位產生懷疑。幸虧鎮守雲南的沐天波攜有歷代相傳的征南將軍印,這印是明代同西南周邊土司和接壤國家往來文書中 經常使用的,緬甸當局對比之後才解除了疑惑,允許永曆帝和他的隨行人員暫時居留境內。
緬甸政變新國王嫌永曆禮數不周
朱由榔等人初到緬甸時,雖然身邊兵士不多,但外圍仍有李定國的數萬大軍抵抗清兵,受到了緬甸君臣比較善意的接待。
第二年,李定國的軍隊節節敗退,軍士死傷大半,無力保護永曆政權。緬甸當局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恰好此時,緬甸又發生了宮廷政變,對永曆政權還算友好的國王莽達被處死。
順 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國王的弟弟莽白在群臣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處死了莽達,自立為王。新國王看到許多大臣前來祝賀,惟獨朱由榔未 到,感到很生氣。其實朱由榔並不是不想來,而是因為坐吃山空,經費上陷入窘境,拿不出多少像樣的賀禮。可莽白認為他們根本不像貧窮之人,覺得他們欺騙自 己。國王對朱由榔等人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再加上永曆政權大勢已去,便生出了除掉他們的念頭。
莽白借口朱由榔不送賀禮,便派使節前去索要, 結果也沒得到什麼,便命使節當面責備道:「我已經勞苦三載,你們的皇帝及大臣應該重重感謝我。前年五月,我王打算殺掉你們,還是我力保不肯。你們這些人毫 不知恩報恩。」說完憤憤而去。永曆官員極力辯解,但對方不為所動,自此雙方關系逐漸惡化。
「咒水」之誓沐天波等重臣遇難
話雖如此,在緬方堅持下,南明朝還是不得不派人前往。可誰去赴約? 朱由榔最後決定由大學士文安侯馬吉翔、太監李國泰等人前往,但兩人提出要由黔國公沐天波同去。沐氏是西南邊境各邦國、土司重視的人物,馬吉翔等認為有沐天 波在場,不致橫生意外。緬甸君臣為實現其計劃勉強同意。
次日黎明,馬吉翔等召集大小官員渡河前往緬軍駐地塔下,准備「飲咒水」盟誓,僅留內 官13人和跛足總兵鄧凱看守「行宮」。上午,文武官員到達塔下即被緬兵3000人團團圍定。緬方指揮官命人將沐天波拖出包圍圈。沐天波知道橫生變數,奪取 衛士的刀奮起反抗,殺緬兵九人;總兵魏豹、王升、王啟隆也抓起柴棒還擊,終因寡不敵眾,都被殺害。
其他被騙來「飲咒水」的官員全部遇難,其 中包括馬吉翔、馬雄飛、王維恭,總兵王自金、陳謙等,總兵改授通判安朝柱,錦衣衛掌衛事任子信和金書張拱極、丁調鼎等,內官李國泰、李茂芳等,吉王府官張 伯宗等。後來統計,這次「咒水之難」共被殺42人。緬軍謀殺永曆王朝的扈從人員後,隨即蜂擁突入永曆君臣住所,共誅殺300多人,同時搜掠財物女子。
暫留一命皇帝被當成禮物送給吳三桂
朱由榔倉促中決定同中宮皇後一起自縊。侍衛總兵鄧凱規勸道:「太後年老,飄落異域。皇上丟失社稷已經是不忠,今丟下太後又不孝,何以見高皇帝於地下?」永曆帝才放棄了自盡的打算。
最後緬兵把永曆帝、太後、皇後、太子等25人集中於一所小屋內,對其餘人員及扈從官員家屬濫加侮辱。永曆帝的劉、楊二貴人,吉王與妃妾等百餘人大都自縊而死。緬兵搜刮已盡時,緬甸大臣才在通事導引下來到,假惺惺地喝令緬兵:「王有令在此,不可傷皇帝及沐國公。」可是,沐天波已經在「飲咒水」時被殺。
永 歷朝廷住地屍橫滿地,已無法居住,緬甸官員請朱由榔等移往別處暫住。沐天波屋內尚有內官、婦女200餘人也聚作一處,「母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驚 聞數十里」。洗劫之後,倖存人員已無法生活,附近緬甸寺廟的僧眾送來飲食,才得以苟延殘喘。二十一日,緬方把永曆君臣原住地清理以後,又請他們移回此處, 給他們送來了食物和衣服。二十五日,又送來鋪蓋、銀、布等物,說:「緬王實無此意,都是因為晉、鞏兩藩殺害地方百姓,緬民恨之入骨,因而報仇罷了。」
朱 由榔經此番打擊,對前途已完全失望,但也不願意回到故土。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對總兵鄧凱說:「太後又一次病倒了,如果天意不可挽回, *** 來殺朕就讓他來 殺好了,你就不要管聯了。但是希望你能使太後骸骨得歸故土。」緬甸當局之所以沒有立即殺掉永曆帝,是因為當時吳三桂的軍隊已經佔領雲南,他要緬甸交出朱由 榔。緬甸看到清兵勢不可擋,也想藉此討好清政權。在吳三桂的威逼利誘下,莽白於次年二月,將朱由榔及其家屬送交清軍。吳三桂將永曆帝及其子押回昆明,四月 將其絞死於金蟬寺,南明的最後一個王朝結束。
G. 咒水之難中,朱由榔早已看出了緬王的陰謀,為何還會中計
不去不行唄,先介紹一下咒水之難是怎麼回事,當時緬甸國王莽白派人告訴朱由榔同飲咒水宣誓同盟,當時已經有大臣發現了事情不對勁,所以朱由榔先派了馬吉翔等大臣前往,這些人一去莽白就大開殺戒殺了這些官員,最後朱由榔也被莽白俘獲。
三、寄人籬下的朱由榔朱由榔的人在緬甸四處受到針對,朱由榔又沒有任何辦法這才明白誰是老大,正好這時候莽白向朱由榔發出了同盟的邀請,朱由榔就算知道不對勁也得去了,要不然更是不給莽白的面子,以後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後來就是咒水之難的發生,這件事讓朱由榔徹底成為了光桿司令,最後莽白為了討好清軍就把朱由榔交給了吳三桂,伴隨著朱由榔的死亡南明王朝覆滅。
H. 歷史題、快快
例舉明清時期中外交往與沖突
早期
明太祖「驅除胡虜,恢復中華」。
扶植李氏朝鮮推翻高麗。
鄭和下西洋。接受亞非各國朝覲。
聯合占城滅越南,置安南布政司。
分化蒙古為韃靼,瓦勒,北京保衛戰
後期
南倭北虜
歐洲人進入,中西文化交流
與歐洲有過幾個小沖突,都以中國全面勝利告終。
抗日援朝
聯合朝鮮蒙古打滿清
參考宋朝經驗,堅決不與滿情議和,堅決不遷都。
滿情數次入關掃盪,俘虜百萬人民。
緬甸咒水之難。
------------------------------------
中國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學家
中國古代文化-早伽利略兩千年發現木衛的甘德
甘德,戰國時齊國人,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大約生活於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編制者和木衛二的最早發現者。
編制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中國古代文化-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
落下閎(公元前140-前87年)中國西漢時期天文學家,以歷算和天文學的傑出成就著稱於世,為我國最早的歷算學家。
編制《太初歷》
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2000年。
--------------------------------------------------------------------------------
中國古代文化-首創渾天儀和地動儀的張衡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著《靈憲》,制渾天儀,造地動儀,在歷法方面也有研究。此外,他還是一位機械技術大師,才情高遠的大文學家和畫家,對後世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全面發展的天才。
張衡
《靈憲》是張衡積多年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寫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 研創渾天儀
張衡對我國天文學發展的另一傑出貢獻在於他創制了渾天儀。
世界上第一台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
5 回復:中國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學家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學識淵博,受人敬重。
祖沖之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祖家歷代都對天文歷法素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在青年時代祖沖之就博得了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崑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制了《大明歷》,計算了圓周率。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公元500年祖沖之在他72歲時去世。
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此外祖沖之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祖沖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祖沖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祖沖之的兒子祖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貢獻
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歷》及為《大明歷》所寫的《駁議》中。
在祖沖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歷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歷》。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沖之著手制定新的歷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歷》。大明歷在祖沖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布施行。《大明歷》的主要成就如下:
區分了回歸年和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歷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今測約為70.7年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歷法史上的重大進步。
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楊忠輔制統天歷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
採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歷法採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定交點月日數為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日)。交點月日數的精確測得使得准確的日月食預報成為可能,祖沖之曾用大明歷推算了從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間發生的4次月食時間,結果與實際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周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
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也接近現代的數值。
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作者:淋罹燼桎 2007-1-25 19:16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中國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學家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遂(僧一行)
張遂(僧一行,公元673 727年),唐朝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人。張遂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
武則天當皇帝後,其侄子武三思身居顯位。為沽名釣譽,到處拉攏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幾次欲與結交,但張遂不願與之為伍,憤然離京,東去嵩山當了和尚,取名為一行,故稱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數學,就把他召到京都長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學顧問。張遂在長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機會從事天文學的觀測和歷法改革。
開元年間,唐玄宗下令讓張遂主持修訂歷法。在修訂歷法的實踐中,為了測量日、月、星辰在其軌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運動規律,與梁令瓚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和」黃道游儀」,渾天銅儀是在漢代張衡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製造的,上面畫著星宿,儀器用水力運轉,每晝夜運轉一周,與天象相符。還裝了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敲鼓,一個每辰敲鍾,其精密程度超過了張衡的"渾天儀"。"黃道游儀"的用處,是觀測天象時可以直接測量出日、月、星辰在軌道的座標位置。張遂使用這兩個儀器,有效的進行了對天文學的研究。
在張遂以前,天文學家包括象張衡這樣的偉大天文學家都認為恆星是不運動的。但是,張遂卻用"渾天銅儀"、"黃道游儀"等儀器,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恆星的位置,多次測定了二十八宿距天體北極的度數。從而發現恆星在運動。根據這個事實,張遂推斷出天體上的恆星肯定也是移動的。於是推翻了前人的恆星不運動的結論,張遂成了發現恆星運動的第一個中國人。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公元1656 1742)年也提出了恆星自己移動的觀點,但比張遂的發現晚一千多年。
張遂是重視實踐的科學家,他使用的科學方法,對他取得的成就 有決定作用。張遂和南宮說等人一起,用標竿測量日影,推算出太陽位置與節氣的關系。張遂設計製造了"復矩圖"的天文學儀器,用於測量全國各地北極的高度。他用實地測量計算得出的數據,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準確結論。
公元724-725年,一行組織了全國13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這次測量以天文學家南宮說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為重要。一行從南宮說等人測量的數據中,得出了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離就相差351里80步(合現代131.3公里)的結論。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一度的弧長。這與現在計算北緯34°5地方子午線一度弧長110.6公里,僅差20.7公里。唐朝測出子午線的長度,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是第一次。一行從725年開始編訂歷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歷》,728年頒行。
張遂修訂的《大衍歷》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歷法,它繼承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優點和長處,對不足之處和缺點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現在它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在黃道上運動的速度與變化規律。自漢代以來,歷代天文學家都認為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是均勻不變的。張遂採用了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推算出每兩個節氣之間,黃經差相同,而時間距卻不同。這種演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實際,在天文學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不僅如此,張遂的《大衍歷》應用內插法中三次差來計算月行去支黃道的度數,還提出了月行黃道一周並不返回原處,要比原處退回一度多的科學結論。《大衍歷》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歷法家們都採用這種計算方法,並取得了好的效果。
《大衍歷》結構嚴謹,演算合乎邏輯,在日食的計算上,首次考慮到全國不同地點的見食情況。《大衍歷》比以往的歷法更為精密,為後世歷法所師。733年,此歷傳入日本。
張遂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不僅在國內聞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響。他修訂的《大衍歷》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歷法。日本曾派留學生吉備真備來中國學習天文學,回國時帶走了《大衍歷經》一卷,《大衍歷主成》十二卷。於是《大衍歷》便在日本廣泛流傳起來,其影響甚大。此外,張遂的天文學觀點,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學家早一千多年。稱張遂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是絲毫也不過分的。
作者:淋罹燼桎 2007-1-25 19:16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中國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學家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縣,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也是十三世紀世界上傑出的科學家。他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由於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勤奮實干,所以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守敬從小對自然現象就很感興趣,特別愛好天文學,他在邢台西紫金山跟劉秉忠上學時,曾創造過一些天文儀器的模型。元初,郭守敬二十多歲就勇敢地承擔了邢台五里的流通淤塞河道修建石橋的任務。全部工程用了四十五天就勝利地完成了,當地人民都很佩服他。郭守敬對發展生產非常注意,符合了元朝統一中國後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中統三年(一二六二年),劉秉忠的同學張文謙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薦郭守敬"習知水利,巧思絕人"。元世祖在上都(多倫)召見郭守敬時,郭守敬便對發展華北平原的水利交通事業,向元世祖面陳了六項建議,頗受忽必烈贊賞,授提舉諸路河渠使,次年加授銀符合渠使。至元元年(公元一二六四年),郭守敬隨張文謙到西夏(甘肅寧夏)一帶,視察水利修築了淤塞水道千餘里,灌溉農田九萬余頃,為發展生產作出了很大貢獻。次年升為都水少監。當地人民對郭守敬非常愛戴,並建造郭守敬祠作為紀念。此外,郭守敬還在河北、山東、大都(北京)等地,興建了不少工程,對當地交通運輸、農田灌溉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十三世紀末葉,元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統一了全中國。全國勞動人民迫切要求發展生產,元世祖忽必烈從鞏固其封建統治出發,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要求,重視發展農牧業生產。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就決定改革歷法,派王恂主持這項工作,郭守敬首先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表"的革新主張。他認為只有打破陳規,根據天象觀察、實驗,才能定出比較准確的歷法。
元初的天文儀器,都是宋、金時期遺留下來的,已破舊的不能使用了。郭守敬就在原儀器的基礎上進行改制,並在實踐中重新設計,在三年的時間里,改制和從新創造了十多種天文儀器。其中主要的是簡儀、赤道經緯和日晷三種儀器合並歸一,用來觀察天空中的日、月、星宿的運動,改進後不受儀器上圓環陰影的影響。高表與景符是一組測量日影的儀器,是郭守敬的創新,把過去的八尺改為四丈高表,表上架設橫梁,石圭上放置景符透影和景符上的日影重合時,即當地日中時刻,用這種儀器測得的是日心之影,較前測得的日邊之影精密得多,這是一個很大的改進。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議說:"唐開元年間,令南宮說天下測影,書中見者有十三處,今疆域比唐代大,若不遠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日測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影",見《元史·郭守敬傳》。元世祖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議,遂派監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在二十七個地方進行了天文觀測,告成觀星台就是當時二十七處觀測站之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海測驗"。郭守敬從上都(多倫),大都(北京)開始歷經河南轉抵南海跋涉數千里,親自參加了這一路的重要測驗。告成(古陽城),當時屬河南府(即洛陽)管轄,觀星台的興建和觀測日影就在此時。當時,這里觀測的結果是:河南府--陽城(即今告成)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見《元史·天文志》。
郭守敬根據「四海測驗」的結果,並參考了一千多年的天文資料,七十多種歷法,互相印正對比,排除了子午線日月五星和人間吉兇相連的迷信色彩,按照日月五星在太空運行的自然規律,在至元十七年(公元一二八零年),編製成了新歷法--《授時歷》。《授時歷》推算出的一個回歸年為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五日,即三百六十五天五時四十九分十二秒,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時間,只差二十六秒鍾,和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歷》(俗稱的陽歷)的周期一樣,但《格里高利歷》是一五八二年(明萬曆十年)開始使用,比郭守敬的《授時歷》晚三百多年,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至元二十三年(公元一二八二年),郭守敬遷升太史令,他仍繼續天文觀測和天文學的研究及著述工作,在有關天文學的著作,他有十餘種,一百多卷。這些著作,當時藏於官府,除《授時歷》經後人載入《元史》外,其它著作均未流傳後世。郭守敬晚年又轉向水利工作,至元三十八年春(公元一二九一年)春,任督水監,他建議同北京至通縣開挖一條新運河和大運河相連,以解決從南方至北京的水路運糧問題。當時元朝政府從南方調運大批糧食到北京,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大運河只通到通縣,從通縣到北京,全靠陸路運輸。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糧食霉爛糟踏非常嚴重,使元朝統治者最感棘手,郭守敬提出開挖大運河的建議,很快就被元世祖採納,並下令馬上動工,宰相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參加了開工典禮,郭守敬擔任了總工程負責人。
作者:淋罹燼桎 2007-1-25 19:17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中國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學家
郭守敬根據北京附近的地勢西北高的特點,把昌平縣北的白浮村神仙泉的水導入昆明湖,再引進城裡的什剎海,然後流入運河,在這段運河中設置一些提壩和可以升降閘門來調節水量,使大船通行,這是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上的創造性的設計,全部工程一年完成,定名通惠河,郭守敬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之事。通惠河通行後,從南方運糧可直達北京,對發展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公元一二九四年),郭守敬拜文館大學士兼知太史院事,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元成祖鐵穆耳在上都會見郭守敬議論開挖鐵鐳竿渠的事情,郭守敬說:「山水頻年下,非大為渠堰廣五十步不可」。其它執政人員齊於工費,認為郭守敬的話說過了頭,縮其廣度三分之一,第二年大雨,山水注下,渠堰不能容,漂沒人畜廬賬幾犯行殿,元成祖後悔的對宰臣們說:"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可見郭守敬在水利方面也有著很深的造詣。在數學方面,郭守敬創造了計算球面三角形的演算法和平立定三差法,是一種高等級演算法,在世界數學史上還是開創了先例的。總之,郭守敬編著天文書籍一百多卷,創制儀器儀表十七八種;邢州治水初露鋒芒;大都(北京)治水,使元後歷代國都興建於此;西夏(今甘肅、寧夏一帶)治水,黃河探源,為民造福深遠,為之立祠於河渠之上。他是傑出的天文學家,也是卓越貢獻的水利專家,既是成績優異的數學專家,又是具有獨特精神的儀器製造專家。他這幾個方面的成就,在當時科壇居世界首位,領先世界水平三、五百年。1303年,郭守敬已經七十二歲,成宗發布命令:「凡七十二歲的官員都去職返里,唯獨郭守敬以純德實學,為世師法繼續留任」。1316年,郭守敬因病去世享年86歲,李約瑟和中國人民都稱贊他是最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了紀念這位中國有名、世界有名、天上也有名的偉大科學家。1962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了繪有郭守敬半身像與簡儀兩枚紀念郵票。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隆重紀念郭守敬誕辰七百五十周年,國際天文學會,將美國在月球上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山」。1977年,經國際小行星研究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發現的編號為201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郭守敬星」。
作者:淋罹燼桎 2007-1-25 19:17 回復此發言
--------------------------------------------------------------------------------
9 回復:中國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學家
中國古代文化-沈括
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等無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字存中,生於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母親許氏,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婦女。沈括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了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他二十四歲開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陽縣(在今江蘇省)主簿,以後歷任東海(在今江蘇省)、寧國(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等縣縣令。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歷書。接著,沈括又擔任了史館檢討,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賢院校理。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1075年曾出使遼國,進行邊界談判,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代錶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變法運動。沈括積極參預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被誣劾貶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帶)。三年後,為抵禦西夏,改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一帶),兼任(鹿+右耳刀)延路經略安撫使。因守邊有功,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升龍圖閣直學士。但是不久又遭誣陷,降職做均州(今湖北省均縣)團練副使。哲宗元 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費十二年心血編修的《天下州縣圖》完成,被特許親自到汴京進呈。次年,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東郊)夢溪園,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達幾十種,但保存到現在的,除《夢溪筆談》外,僅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和醫葯著作《良方》等少數幾部了。《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來條屬於科學技術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沈括還是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沈括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在任職期間,他先後罷免了六名不學無術的舊歷官,不計出身,破格推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准南人衛朴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歷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朴治學態度認真,對舊歷官憑借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為修訂歷法的根據。為此,沈括首先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的演變,到宋朝,渾儀的結構已經變得十分復雜,三重圓環,相互交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沈括對渾儀作了比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環,把儀器簡化、分工,再借用數學工具把他們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省去月道環,其侯月之出入,專以歷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它們不擋住觀測視線。沈括的這些改革措施為儀器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後來元朝郭守敬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作者:淋罹燼桎 2007-1-25 19:18 回復此發言
--------------------------------------------------------------------------------
10 回復:中國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學家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由幾個盛水的容器裝置成階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側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沒有孔,裡面裝置有刻著時間標度的"箭",隨著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從顯露出來的刻度可以讀出時刻。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而且改進了測影方法。
沈括在《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等三篇論文中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詳細說明改革儀器的原理,闡發了自己的天文學見解,在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衛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動遭到守舊勢力的攻擊和陷害。在沈括和衛朴的堅決斗爭下,衛朴主持修訂的奉元歷終於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頒行。但是,由於守舊勢力阻撓和破壞,比較先進的奉元歷只實行了十八年就被廢止了。但是沈括並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氣歷"代替原來歷法的主張。我國原來的歷法都是陰陽合歷,而"十二氣歷"卻是純粹的陽歷。它以十二氣作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個月,並且按節氣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驚蟄算二月一日,依此類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間,即使有"兩小相並"的情況,不過一年只有一次。有"兩小相並"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沒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這樣,每年的天數都很整齊,用不著再設閏月,四季節氣都是固定的日期。至於月亮的圓缺,和寒來署往的季節無關,只要在歷書上註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設計的這個歷法是比較科學的,它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他預見到他的這一主張必定會遭到頑固守舊派的「怪怒攻罵」,極力阻撓,而暫時不能實行,但是,他堅信「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果然,近八百年後,偉大的農民革命政權——太平天國所頒行的天歷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氣歷」是完全一致的。現在世界各國採用的公歷,也就是陽歷,其實在分月上還不如沈括的「十二氣歷」合理。
為了紀念沈括的功績,人們將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小行星」。
I. 沐王府在歷史上繁盛了這么多年,為什麼它能延續三百多年
沐王府並不是「王府」,因為沐家一脈,其正經傳承的爵位只是黔國公,並沒有稱王,所以准確地講,沐王府應該叫做黔國公府。
咒水之難指的是明朝永曆帝在清軍和吳三桂的追擊下,逃入緬甸。緬方設計於咒水伏殺永曆帝。為了保護永曆帝,沐天波和緬兵死戰,最終以身殉國,也算是捍衛了家族榮光。至此,沐王府的故事便算是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