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什麼時候恢復堂食
A. 緬甸是什麼時候過年
緬甸是每年的4月13日過年,就是潑水節。緬甸人過潑水節很瘋狂的!潑水的意思:就是洗去你過去一年的晦氣。
B. 緬甸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旅行季節
緬甸全年平均溫度大約為26-36℃。全年分為旱季和雨季。旱季為10月至來年4月。旱季是緬甸黃金旅遊季節,天氣晴朗,遊客需自備防曬霜、墨鏡、遮陽帽等物品,但是旱季末天氣非常炎熱,只有茵萊湖所在的高原比較涼爽;雨季為5月至9月初,仰光等緬甸南部地區雨水較多,建議遊客攜帶雨具。
二、手機與電話卡
在緬甸可購買到短期使用的手機SIM卡,約20-25美元。中國移動的電話卡開通國際漫遊後可以在緬甸接聽和撥打電話,但是不能發送和接收簡訊;而中國聯通電話卡只有3G號碼開通國際漫遊後才能使用,但兩者的費用較高且網路較差。你可以在咖啡館、餐館和酒店用Wi-Fi再下一個網路通話工具(比如微信或QQ)替代電話,不過網速很慢,也可以在網吧撥打國際長途(1000K-2000K/分鍾)。
三、住宿
到緬甸旅遊,主要的目的地是仰光和曼德勒,所以住宿也是在這兩個城市,自從緬甸的旅館業民營化後,仰光的飯店和旅社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價格競爭的非常激烈。市區內有很多價格合理的飯店和旅館,飲食和交通都十分便利。
去緬甸之前,請在網上預訂好酒店,可以通過好巧網提前預定,強烈推薦,價格實惠,用起來也很簡單,完爆booking和agoda。我是在網路上查找拜縣旅遊住哪兒方便的時候偶然發現的。之前在BOOKING上預訂時它的網速很慢,看各家旅館的方位好累,搞不清楚,搞得頭昏腦漲。後來在網路上發現了好巧網,一看他們把旅館的方位分類得很清楚,太方便了,這對我從沒去過那裡的人真得很有用。
四、網路
現在的緬甸並不像幾年前攻略寫的那樣難上網,很多餐廳都有免費WIFI提供,點上一杯美味的飲料(1000kyat左右)就可暢享WIFI了,很多旅館也提供免費WIFI。網吧則遍地都是,上網約500k/小時。
五、貨幣兌換
緬幣單位是KYAT,縮寫為「K」,讀作(jia)。當地主要是使用緬幣,也可以用美元,中緬邊境可以用人民幣。緬幣的匯率上下浮動很頻繁,每天的匯率都有所不同。去緬甸需要攜帶美金,機場大廳里的銀行可換當地的緬幣。緬甸銀行業欠發達,民眾通常購買黃金保值而避免將錢存入銀行。因長期受西方金融制裁,緬國內金融服務滯後,大多數商業貿易及個人采購實行現金交易。最常用的外幣為美元、歐元。美金要新的、沒有折疊過的、上面沒寫字的,在國內銀行換時可提出這些要求。人民幣在當地基本沒用處,當地住宿、門票、機票要付美金,大巴和其餘零散花費使用緬甸的貨幣,打車則都可以使用。歐元也可以在緬甸兌換。
在機場大廳和銀行都可以把美元兌換為緬幣,酒店也可以兌換,但是匯率要低一些。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去昂山市場的黒市換錢,銀行和機場匯率已經很好了。緬甸的硬幣面值太小,基本不用,而10、20和10000kyat的紙幣也很少見到。通常50、100、200、1000、5000較為常見。換一次錢就拿著一捆一捆的錢真心傷不起。緬甸人對美元高標准嚴要求,需要2006年以後版本、不能有摺痕、不能有印記、不能有色差等等。工作人員會像檢查工藝品一樣細查每一張鈔票,幾乎每個人遞過去的新嶄嶄的美元都有被退回的,包括國內銀行小妹說很多都會有的小小的銀行標志戳。
兌換注意事項:
緬甸的銀行在周末不能兌換外幣。緬甸境內基本都是採取現金支付的方式,酒店和景點門票要付美元,但是租車、購物和在小餐館吃飯要用緬幣,請注意帶夠現金。使用的美元要06年以後的版本,不能有摺痕、塗畫、色差(也就是最好是嶄新的,所以在國內換錢的時候要注意)。出境前要把大額的緬幣換回美元,不能帶走。緬甸周六日銀行關門不能換匯,而旁邊租車、訂酒店的地方的匯率稍差。緬甸曾經發行「外匯券(FEC)」替代美元現鈔,理論上不允許本國公民使用美元現鈔,但是現在已經很少見到FEC了。緬幣不可帶出緬甸境外。
六、銀聯
銀聯卡在CB Bank的取款機是可以取錢的,在緬甸和曼德勒都可以找到幾台,但緬甸單方面要收取5000K的手續費,算一下匯率,沒有直接拿美金兌換劃算。
七、信用卡
緬甸還沒有普及銀行卡的使用,極少數的大酒店可以刷卡,有一些ATM機可以用VISA卡提現,其他消費基本上都需要直接付現金,因此要注意要帶夠現金。
八、小費
在緬甸沒有收小費的習慣,所以不用考慮這一點,但餐館要收10%的政府稅。
九、簽證與出入境
緬甸已恢復空港落地簽政策,中國公民從空港口岸搭乘國際航班赴緬可在緬入境口岸辦理落地簽證國內出境,無需邀請函等文件。如果是陸路或水路進入緬甸,旅遊簽證還是需要在國內提前辦好。而且緬甸的旅遊簽證有效期只有一個月,可在北京緬甸大使館、南寧總領館、昆明總領館辦理。
十、重要忠告
出發去游覽景點之前,最好讓賓館服務員用緬文寫好酒店地址以及要去的景點名稱,以方便與當地人交流。
購物時可用計算器講價,但講好價格後不要不買。
緬甸沒有完善的自來水過濾處理系統,飲用水最好購買瓶裝或桶裝水。
不要亂扔垃圾(這一點說起來簡單,很多人卻難以堅持)。
盡量自帶洗漱用品,不使用酒店的一次性用具。
拍攝當地人時,請先徵得對方的同意。
在緬甸以右為貴,遞送物品最好用右手,避免用左手。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身體最神聖的部位,所以不要隨意觸碰成人或小孩的頭部,不要用手指指人。
進寺廟不能穿短裙、短褲和無袖衫,要脫掉鞋和襪子。
女士紗籠不要晾掛在高過人頭處,內衣褲不要晾在陽台、院場等顯眼的位置。
C. 去年從緬甸佤邦回來現在可以去馬來西亞嗎
可以的。馬來西亞將於4月1日重開邊境,在開放邊境後,所有已完成疫苗接種者入境時無需強制隔離。而還未接種疫苗的遊客,入境大馬則需隔離5天。完成隔離後必須遵照衛生部的標准作業程序,即不能堂食等限制。
D. 2022年中緬邊境可以開放嗎
2022年中緬邊境可以開放。
關於中緬口岸什麼時候通關,有新聞報道過,據悉,緬甸商務部也表示,目前正努力恢復開通此前關閉的中緬邊境貿易口岸。緬甸政府計劃於2022年第一季度恢復商業航班運營,簽證政策也將放寬,預計外籍人士可以在2022年1月申請商務簽證。
據有關媒體消息,自疫情爆發以來,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緬邊境口岸均處於關閉狀態,但去年(2021)年10月份以來,因新冠疫情得以控制,根據新冠預防專家考察,目前中緬邊境口岸已開始逐步試行恢復開放,將優先考慮貿易卡車通行。
今年(2022年)1月17日,位於雲南省隴川縣與緬甸克欽邦雷基市(Lweje)接壤的章鳳口岸已經在為重先開放實施試行恢復期。
據悉,受疫情影響該邊境口岸於2021年7月中旬就被關閉,目前正根據新冠保護條例恢復貿易,緬甸將在試行期優先出口甘蔗、香蕉等農產品,還將從中國進口化肥、殺蟲劑和化學品及各種紡織傢具用品。
根據口岸的雙邊協議,貨車貿易司機及其跟隨人員,只有接種過兩次新冠疫苗的才能參與工作。
E. 緬甸什麼時候過春節
緬甸沒有春節這個節日,但緬甸的華人都過春節。
緬甸的華人,不論宗教信仰如何,每年都在一起歡度春節。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一起吃年飯,飯後熱熱鬧鬧地歡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來。年初一是法定的公休假日,人們穿上新衣走親串戚,分居各地的親戚朋友,都利用這個節日團聚同賀新年,「恭賀發財」。
2019年,在中緬文化周期間,中緬兩國舉行了跨國春晚。「中緬情·合家歡」新春聯歡晚會在緬甸仰光天網電視台演播大廳舉辦,中緬兩國藝術家聯袂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跨國春晚。緬甸聯邦議會人民院副議長吞吞亨、宗教事務與文化部部長昂哥、仰光省首席部長漂敏登和緬甸國家廣播電視局局長敏推等緬方政府官員一同觀看了演出。
(5)緬甸什麼時候恢復堂食擴展閱讀:
跨國春晚具體內容:
中緬聯合舉辦新春聯歡晚會,旨在以文化藝術交流合作,弘揚傳統友誼,推進共同發展。表演在歌舞《相親相愛》中拉開帷幕,晚會舞台化身承載兩國人民「共飲一江水」情誼的帆船,以融合兩國多民族特色歌舞表演為主題,寓意兩國人民「胞波」情深。
兩國藝術家分別表演了各具民族風韻的景頗族歌曲、佤族歌曲、影子舞、踢裙舞蹈、木偶舞和孔雀舞等節目,為現場觀眾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當晚緬甸天網電視台演播大廳內高朋滿座,高潮迭起,掌聲不斷。晚會錄制完成後將於2月4日中國農歷除夕在緬甸國家電視台和天網電視台播出。
F. 緬北民族與中國歷史
在中國史書中關於緬甸最早的記載,我們叫它驃國,這是在魏晉時期,記載有驃國進貢,所以唐代宮廷音樂中有一部是驃國樂。但是在緬甸自己的編年史里,在此之前它還有很多王朝,問題是這些歷史都是後來追記的,那麼,這段歷史到底怎麼回事就不是很清楚。實際上早期的緬甸王朝,它的影響力主要還是集中在中部地區,對北部山區的影響相對有限。
緬北地區涉及中緬關系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件是,東漢時期設立了永昌郡。永昌郡的設立對中國、緬甸和印度的交通及經濟文化的交流影響很大,它是西南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基地。
永昌郡具體在哪兒?學界尚有爭論。譚其驤先生主持的歷史地圖集把它定在保山金雞村,是根據傳說所定。方國瑜先生把它定在施甸,我覺得在位置上可能還是有點偏。近年考古普查說現在保山城漢營有蜀漢前後的遺址,這個遺址規模不大,發掘程度不高,但我認為可能就是永昌郡。
在東漢時期,歷史記載說在永昌做官可以「富及十世」,因為當地產瑪瑙,還有各種各樣的民族;根據上報的人口數字,永昌郡是全國第二大郡。
永昌郡人口為什麼這么多?前人的研究都認為,是因為此地與其他地方的統計口徑不同,南中(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幾個郡中最繁華的地方是滇池周圍,即當時的益州郡,而益州郡統計的人口數量不足永昌郡人口數量的10%,益州郡統計的可能是漢族人口,永昌郡的人口數字則包括了投附民族的人口。按照方國瑜先生的看法,現在緬北的很多地方是永昌郡管轄的,不過,這一說法現在還不是定論。
東方早報:中緬之間,在緬北地區更為確實的沖突關系發生在何時?
楊煜達:比較確定的,對這一帶進行管理的是南詔和大理。
8世紀中葉南詔建立,8世紀後期它突破了吐蕃對它的束縛,到和唐王朝結成同盟關系之後,也就是在國王異牟尋的時代,南詔有一個大擴張。《蠻書》有南詔遠征驃國的記載,說它向南打到了海邊。我認為這個時候南詔至少對這一帶有相對間接的控制,驃國,對南詔維持著某種朝貢關系。甚至不光是緬甸這一塊,包括泰國中南部一些小的王朝實際上也對南詔大理維持著某種朝貢關系。
到了南宋時,忽必烈為征服南宋,迂迴而行先打垮大理,在這里設置了雲南行省。之後蒙元帝國和緬甸王朝發生了沖突,導致中原王朝對緬甸的第一次大規模征服,這次征服使緬族建立的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被摧毀,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這之後,元朝在緬北地區,包括中緬邊境地區就建立若干個撣族和傣族的土司政權。
其後,明王朝完整地繼承了元朝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明初在這些地方設立了九個宣慰司,包括了泰國北部到緬甸中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這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是麓川政權的興起,麓川的核心地區就在現在的瑞麗,這個政權的興起導致了明王朝對它的三次大規模征伐,戰爭大多發生在現在的中緬邊境地區。
關於這次戰爭的原因,中國的史書講是因為麓川向內地擴張,緬甸史書則同時記錄了麓川政權向緬甸一側撣族土司地區的擴張。大規模的征伐肢解了麓川政權,其政治後果就是緬北和雲南邊境地區的傣族形成了若干個互不隸屬,相互之間有聯系又有爭斗的土司政權,這就導致在這樣一個過渡地帶一種分割的狀況,成為若干個大的政治勢力之間的一種過渡區域。
麓川政權實力很強大,明王朝將它肢解,分割成若干土司之後,它還幾次入侵緬甸的腹心地區。到16世紀中期,緬甸興起一支勢力,產生了兩位非常偉大的君主莽瑞體和莽應龍,他們統一了緬甸中部,建立了緬甸的東吁王朝。
莽瑞體和莽應龍是兩位君主在中文裡的名字,相應地,他們這支勢力在中國被稱為東吁宣慰司。這里就涉及一個政治制度史的問題,明朝設立這些宣慰司起什麼作用?明朝對於這些宣慰司的管理和內地的土司相比有無異同?
東吁王朝建立之後第一步要征服的是南部孟族的殘余勢力,就是南部沿海地區;在這之後就要處理北部的撣族土司。
我有一個比喻,緬甸的中部就是它的黃河流域,緬甸南部就是它的長江流域,統一了這兩個地區轉過來就一定要打「蒙古高原」——撣邦就是蒙古高原。因為一旦撣邦強大,從撣邦居高臨下沖入緬甸腹心地區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從緬甸王朝的角度來講,撣邦高原是勢在必爭的。
明朝和緬甸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持續了半個世紀,一直在戰爭,但大部分時候中國軍隊並沒有出境,而是當地的土司在和緬甸打仗,只是當戰爭打到了今天的德宏州、保山市一帶,明王朝才發動了一個大規模的反擊,將它們打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在爭奪的過程中,緬北就基本形成一個穩定的局面,也形成了中緬之間大體穩定的國境線——比現在的國境線靠外一點,但不是太多。
邊境穩定下來之後形成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包括木邦、八莫、孟養這些土司,它們承認自己是明王朝的宣慰司,但實際控制它們的是緬甸;在中國境內的一些土司對緬甸有某種臣屬關系,但實際控制它們的是中國。就是說,中緬邊境既有涇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這就是我書中介紹的「花馬禮」形成的背景,也是明末清初中緬邊疆北部地區的歷史背景。
清朝「稀里糊塗」捲入了緬甸內戰
當時清朝把騷擾西雙版納一帶的人叫做「莽匪」,把騷擾孟定一帶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緬甸王朝;至於「莽匪」是哪一部分人,與木疏夷有什麼關系,實際上沒有搞清楚,清廷從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緬甸王朝。真正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這時戰爭已經打了幾年了。
東方早報:清初,中緬關系在這一地區是怎樣的情形?
楊煜達:清初吳三桂追擊永曆皇帝,率兵進入緬甸,緬甸把永曆皇帝交出來之後,兩個國家就沒有正常的政治往來,但是經濟交流非常頻繁,遠遠超過以前。
我們知道西南絲綢之路開通得很早,但是這條路上物流量實際上是不大的,因為交通條件十分困難,只有價值特別高的珠寶、絲綢等類商品才得以在這條道上流通。到了清初,這種貿易完全變化了,有大量雲南內地漢人到木邦等撣邦高原地區種棉花,又有客商將棉花帶回雲南。因為雲南本地不產棉花,棉花就變成中緬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產品,貿易量非常大。而內地大量的絲製品、銅鐵金屬和各種日用百貨也大量進入緬甸,可以說,雙方的經濟往來直接影響到了滇緬雙方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雍正時期有記載說,緬甸王朝誤聽謠言以為清王朝要收回木邦,於是就閉關不讓雲南內地人過去種棉花,然後雲南的棉花價格飛漲,老百姓就缺少衣料可買。可見,雙方的交流已經遠遠超過過去以奢侈品為主的貿易。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從明代開始,大批內地人來到這個地方開礦,主要是銀礦,當時比較著名的大礦有茂隆銀廠、波竜銀廠,後來英國人也在波竜銀廠大規模開采,這里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含銀鉛鋅礦。
我曾經對這里的銀產量做過估計,歐洲專門做冶金史的專家討論認為這個估計偏保守,依據他們的判斷這里的銀產量更大。這樣的白銀產量對中國的白銀流通影響很大。所以,緬北地區的經濟對西南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都是有影響的。
東方早報:那麼,這樣一個相對穩定的邊疆態勢是如何被打破的?
楊煜達: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吁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為民族戰爭,表達為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
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
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東方早報:清廷為什麼選擇完全中立的態度?
楊煜達: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准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啟戰端。盡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裡面的情況很復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復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系。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我在書中舉了幾個例子,一個是參加緬甸內戰的桂家宮里雁,一個是積極防邊的礦民集團的首領,總督吳達善把這兩個人都處斬了,可以看出他不願意惹事的心態。
東方早報:既然如此,中國最終是如何參與到這場戰爭中的?
楊煜達:中國是稀里糊塗被卷進戰爭的。
關於這場戰爭有兩份重要檔案,一個是《莽匪節略》,一個是《木匪節略》。當時清朝把騷擾西雙版納一帶的人叫做「莽匪」,把騷擾孟定一帶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緬甸王朝(注:緬甸貢榜王朝起家的地方叫木疏村,故稱為「木疏夷」);至於「莽匪」是哪一部分人,與木疏夷有什麼關系,實際上沒有搞清楚,清廷從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緬甸王朝。真正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這時戰爭已經打了幾年了。
花馬禮矛盾和土司歸屬是戰爭直接原因
沖突結束以後,清方雖然規定緬甸十年一貢,但是,雙方使節來往頻繁,特別是以雲南地方督撫名義和緬甸的交涉也比較多,這樣雙方的經濟聯系也就更加密切了。同時,清王朝和緬甸建立的宗主-藩屬的關系,在19世紀後期對中英之間的邊界談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東方早報:中緬之間進行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楊煜達:從當地關系來看,要分兩個層次來講。
一是王朝之間的關系。王朝之間實際上有清楚的勢力范圍,但是當時有一個矛盾就是「花馬禮」(花,即花銀,馬,即馬匹,也就是每年給緬甸送一定數量的以銀和馬匹為代表的禮物)的問題。
前述中緬之間有涇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一個表現就是中國的幾個邊境土司因為常受緬甸的侵擾,而不得不向緬甸繳納貢稅,即「花馬禮」。
對土司來說,這是花錢買平安。對此,清政府是知道的,但並不幹涉。在清政府看來,雖然我不能禁止這些土司向緬甸繳納「花馬禮」,但是我對土司的重大事務有決定權,你緬甸不能幹涉。
然而,緬甸卻有不同的認識。緬甸的國家領土觀念發育較清朝落後,它還是傳統朝貢、屬邦觀念,把向其進貢「花馬禮」的土司看作是它的屬邦,認為對其有一定的權力。
清代前期進貢「花馬禮」的土司主要有兩個:孟連、車里(今西雙版納)。問題是「花馬禮」是緬甸東吁王朝強盛時期向北征服的產物,在東吁王朝覆滅後,這些土司已經停止進貢「花馬禮」。
緬甸新王朝要恢復「花馬禮」,有的土司願意給,有的土司不願意給。其中孟連土司給了,但車里土司沒有給,於是導致了緬甸對車里的入侵,當然緬甸入侵車里也還涉及別的原因。
但是後來緬甸要求徵兵孟連,攻打車里,孟連拒絕,於是也起來反抗。從孟連的角度來說,可以花錢交「花馬禮」,但是幫緬甸出兵打車里,就是形同叛逆,所以他理所當然拒絕,那麼,就被緬軍蹂躪。另外兩個被緬軍侵擾的土司是耿馬和孟定,但這兩個土司實際在清前期並不存在「花馬禮」,因此當然拒絕了。
沖突一開始,雲南總督吳達善不願調綠營兵,僅調取文山的沙練和邊境的廠練(銀廠中的礦民自衛武裝)去防堵;而當劉藻接任總督的時候,沙練、廠練已經不能抵禦緬軍,這才調綠營兵防禦,戰爭於是全面升級。
東方早報:王朝之外的另一個層次是土司?
楊煜達:對,還有一個是土司層面。中緬之間一部分土司歸緬甸,一部分土司歸中國,但是土司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交織的,因為它們都是同等地位相互交往的,沒有這么清楚的王朝認同,這些土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交遊圈。這個交遊圈可以以歐洲中世紀的貴族來理解,比如中世紀的德國,德國由很多諸侯邦國組成,它們之間互相聯姻、打仗。
西南傣族-撣族土司之間也是這樣。土司可以娶很多夫人,但是只有掌印夫人有地位,這是傣族政治制度中很特別的一點。掌印夫人的權威特別高,子以母貴,只有掌印夫人生的兒子,才有優先的繼承權。掌印夫人一定要找門第高貴的,為了顯示門第高貴就會陪嫁很多東西,包括土地。所以,緬北的一些土地會在土司之間倒來倒去,也搞不清楚土地的具體流轉,果敢地區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至於王朝對土司的管理,乾隆年間這場戰爭結束之前,王朝主要管土司的繼承(保證土司的合法性以防止土司內部的動亂)、土司對王朝應盡的義務,包括進貢和出兵等等。至於基層事務,王朝並不直接管。土司之間的往來,王朝也不完全知道,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果內地的兩個土司把土地作為嫁妝陪嫁來陪嫁去沒有關系,但邊境土司之間的這種交往就有問題了。也就是說,至少在清代前期,王朝對邊境上的這些土司的控制是不夠的。
東方早報:經過這場戰爭之後,中緬關系有怎樣的變化?
楊煜達:戰爭結束,在乾隆中期以後,王朝越來越強調對土司下層土目的控制,把這些土目也變成土司,由王朝直接任命。這一方面可以分割土司的權力,另一方面可以對土司下層控製得更為具體,以前大的土司有一個府的面積,小的也有一個縣的面積,後來就是要將其控制到一個鄉的級別,通過這樣逐步分割土司的權力,加強王朝對邊疆的控制。
就中緬關系來說,經過20餘年的沖突,清王朝和緬甸重新建立了宗主藩屬關系。當然,這種友好關系是在按中國大一統觀念建立的宗主藩屬關系下實現的,即使在緬甸看來,它並不認為是清王朝藩屬,但是中緬之間和平友好的關系一直維持下來,直到英軍佔領緬甸,對其進行殖民統治。
經過這場沖突,實際上雙方建立了正常的對話機制。沖突結束以後,清方雖然規定緬甸十年一貢,但是,雙方使節來往頻繁,特別是以雲南地方督撫名義和緬甸的交涉也比較多。這樣雙方的經濟聯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同時,清王朝和緬甸建立的這種宗主-藩屬的關系,在19世紀後期對中英之間的邊界談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G. 緬甸小勐拉解封了嗎
解封了。根據查詢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疫情防控信息顯示在接下來新冠感染者可以居家隔離,沒有疫情的中小學,要恢復線下教學。跨省跨市出行(比如坐火車、飛機,自駕),不再查核酸證明和健康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