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和哪個國家打仗啊

緬甸和哪個國家打仗啊

發布時間: 2023-01-19 22:09:35

① 清朝和緬甸發生過戰爭嗎

發生過,在乾隆時期。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今泰國)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1)緬甸和哪個國家打仗啊擴展閱讀: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便進入全盛時期,慾望也有所膨脹,雖然表面上保持與清朝的藩屬關系,但從沒向清廷納貢,反而從雍正朝晚期開始就有人員越過清緬邊境,對清朝境內的一些部落徵收傳統的貢賦——花馬禮。

對於一些不願屈服的清緬邊境上的部落,緬方常會派出小股軍隊越境進攻,以壓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當時,由於清朝正集結重兵平定西北地區的准噶爾部,無暇顧及南方邊境的這類小摩擦,雲南地方官府也對此採取聽之任之的綏靖政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屬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內的孟定和耿馬兩個土司部落徵收貢賦未果,便派出約2000多人的部隊(含土司部隊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進行襲擊,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燒了耿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從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緬屬土司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連年入界騷擾,雲南地方部隊只是進行了小規模的反擊。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騷擾規模升級,緬兵進入車里(今西雙版納)多處地方勒索錢糧和擄掠民眾。

乾隆帝終於發怒,開始對緬甸的侵略行為採取強硬態度,命令雲南軍隊進攻緬甸,以滅緬甸而後快。清緬戰爭打響後,在隨後幾年的戰事中,清廷主要對緬甸進行了四次戰爭。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對緬戰爭時,乾隆帝由於輕敵,只是命雲貴總督劉藻率雲南綠營應對緬甸。面對入侵的緬兵,雲南綠營只擒獲了5人,其他緬兵自動撤退,但劉藻卻向朝廷謊報軍情。

幾個月後,緬兵再次以數千人兵力入侵車里,佔領了車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區。劉藻再派3000綠營兵圍剿,緬兵則採用游擊戰術,時而攻擊時而撤退,清兵雖然陸續收多處失地,但並沒有實質性的戰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隊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裡陷入緬兵埋伏,死傷多人。乾隆帝聞奏後暴怒,將劉藻革職,似降補湖北巡撫,劉藻因此而自殺身亡。

劉藻死後,乾隆帝又派楊應琚移任雲貴總督,指揮清兵趁緬兵撤退之際,大舉攻入緬甸,第二次對緬戰爭拉開序幕。是年四月,清兵佔領緬屬的兩個土司管轄地區。

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並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員,留下約800人駐防後退回。七月,為震懾緬甸,乾隆帝又命楊應琚利用雲南的綠營兵征服緬甸。

先後佔領蠻暮土和木邦司管轄地區。到了九月,楊應琚調集約14000兵准備進攻緬甸,並先派3300兵進駐遮放土司。清兵發動攻勢後,緬王孟駁派遣將領莽聶渺遮率1萬緬兵與清兵對抗。

交戰時,緬軍採取完全出乎清軍意料的部署,使用燧發槍等新型裝備,加之作戰環境適應強,清兵傷亡慘重。十一月緬兵攻入守備薄弱的騰越境內,並成功伏擊前來增援的數百清余兵。

十二月兩軍再次爆發大戰,緬軍主力利用騎兵發起突然襲擊,解求出被圍的緬兵並擊潰清兵。楊應琚只好與緬兵議和,接受緬方條件,雙方停戰。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戰事又起,雙方各有勝負,但楊應琚卻上表朝廷,稱屢獲大捷,前後殺敵上萬人。

乾隆帝了解真實情況後非常震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此次戰事,雖然清兵人數多於緬兵,但依然屢戰屢敗。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乾隆帝派朝廷大將明瑞接任雲貴總督,點滿洲兵3000人,四川和貴州綠營18000人,總兵力愈2萬人進攻緬甸,第三次對緬戰爭開始。

最初,由於兵力占優,清軍作戰比較順利,緬軍節節敗退。同年十二月,由於明瑞輕敵,導致他親率的1萬部隊被緬軍數萬人包圍,最後幾乎全軍覆沒,明瑞也戰死沙場。

明瑞軍大敗後,乾隆帝完全不理會緬甸陸續發來的求和文書,並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發動更大規模伐緬計劃,任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

點滿洲兵1萬5千人,貴州綠營1萬人,福建水師2000人,加上地方軍共3萬人參與第四次對緬戰爭。

戰爭開始後,福建水師被緬軍大炮擊退,不適應叢林作戰的陸軍因患熱帶病3萬人只剩1萬人具有戰鬥力,多名將領因病死亡。同時,緬甸也因國力重挫而無力再戰,於是雙方議和,戰火暫時熄滅。

四次對緬戰爭的失敗終於讓清廷頭腦清醒了一些,乾隆帝認識到緬甸這個已經滅掉了暹羅國的南方小邦變成了一個地區強國,不再指望滅掉緬甸。

但為了天朝上國的威嚴,乾隆帝最後出動了近4萬人進攻緬甸。不過,最後的這次較量變為一個拉鋸戰,兩國各有勝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雙方前線將領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幾經交涉,自行決定議和,商定緬甸名義上對清稱臣,不再侵犯清朝邊境,而清軍選擇撤軍。

雙方談判定議畫押後,互贈了禮物,這場延續多年、花費巨大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後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為應對鄰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兩國關系才真正正常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② 果敢竟然和緬甸持續戰爭到了現在,到底圖什麼

因為果敢不想和緬甸一起混了,想走自己的路。他們之間斗到現在已經是兩敗俱傷了,連緬甸的國力都在不斷的下降。

果敢其實敢和緬甸對峙到現在,是有自己目標的。第一個那是高度自治,能做到自己管自己,這一點是果敢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要求。第二個是獨立建國,自己干自己的。第三個是回到中國,這是他們最想要的。現在緬甸政府精疲力盡,窮困潦倒,果敢也是傷痕累累,而緬甸政府需求沒得到,果敢的要求也沒有滿足,還是回到了開始的位置。

③ 緬甸國和什麼國家干架

沒有,只有內戰,緬甸是個聯邦國家,較散,政府軍與地方民族武裝在內戰。

④ 緬甸現在和誰打仗

緬甸北部克欽、果敢、撣邦的地方勢力

⑤ 緬甸在和誰打仗啊

11月20日當地時間2時40分許,果敢、德昂、若開和克欽四家武裝近十個混合營的聯合部隊對緬軍在勐古地區的勐古城郊、棒賽、彭線、木姐等多處駐點進行圍援打點。緬軍99師與克欽6旅爆發激戰,截至上午8點,戰斗仍未停止,中國畹町等地百姓可以清楚地聽到槍炮聲。清晨時,緬軍支援路線已經被聯軍切斷,駐地緬軍因後勤補給不力,收縮至堅固防禦據點垂死抵抗。目前,同盟軍及聯軍部隊已佔據重要軍事位置,並已築好工事,正在對緬軍駐點發起新一輪攻擊。截至目前,戰斗仍在進行中。戰斗異常激烈,據參加戰斗的同盟軍軍官透露,大戰才剛剛開始,更激烈的戰斗還在後頭。

⑥ 泰國與緬甸歷史上共發生過多少次戰爭

緬泰戰爭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吁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沖突。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佔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1584年 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佔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並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第三階段(1665~1759) 這一時期,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四階段(1759~1810) 1752年,緬甸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泰國的獨立。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漸次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緬甸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泰國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沖突,其影響和范圍日益縮小。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

⑦ 泰國和緬甸開戰過嗎

歷史上打過,泰國曾被緬甸狂虐甚至亡國過!武術自古以殺人為目的,不是競技表演,要說殺人個人還是比較欣賞菲律賓格鬥術,其實殺人的手法步驟都 一樣,無所謂誰比誰更猛!還有樓上注意,緬甸跟泰國近代沒有太深過節,倒是柬埔寨跟泰國有歷史和領土的糾紛,雙方經常走火但是終歸翻不了天,一切盡在大國掌握之中。

⑧ 剛果為什麼同緬甸戰爭

應該問的是果敢吧?剛果在非洲,是不可能和東南亞的緬甸打仗的。而和「剛果」發音相似容易混淆的「果敢」,正在和緬甸中央處於戰爭狀態。
果敢以前是緬甸境內的一個自治邦,以漢族(緬甸稱為果敢族)為主,1960年中緬兩國簽訂了邊界協定,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之後由於和緬甸的民族矛盾以及地域矛盾,緬甸中央和果敢地方經常爆發武裝沖突。2009年,果敢就和緬甸爆發了較大規模的沖突,由於當時緬甸發動突襲,果敢軍抵抗3天之後不得不撤退。而到了2015年2月,果敢人民軍為了回到家鄉,與政府軍產生了沖突,隨即展開大戰,戰爭至今仍在持續,已經導致多名中國邊民傷亡。

⑨ 中緬戰爭是哪年

中緬戰爭是1762年—1769年。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結束。

清緬臨時和約的正式文本沒有保留下來,而雙方向各自國君稟報的內容又有出入,雙方戰後交涉還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9)緬甸和哪個國家打仗啊擴展閱讀

中緬戰爭的影響:

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的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朝軍隊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朝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

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了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十八世紀中緬戰爭,總體而言,沒有勝利者。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這又是當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雖然清緬戰爭以緬甸入侵中國為開端,但卻是一場雙方以爭奪地區利益與霸權為目的的戰爭,戰爭以中緬議和、緬甸名義上對中國稱臣為結局,兩個國家都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而這也是清國對緬戰爭對東南亞產生的深遠影響之一。

⑩ 緬甸和那個國家現在打仗呢

你好朋友:這是緬甸內部爭斗,緬甸國防軍與果敢軍在打仗。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