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莫伊河流向哪裡
❶ 伊河的幹流概況
伊河,古名鸞水,源於陶灣鎮三合村悶頓嶺。《山海經》載:「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載:「伊水出上魏山」。蔓渠山或上魏山,均為悶頓嶺之古名。《地理志》日:「出熊耳山」。20世紀50年代後,地質工作者多次考察勘探,悶頓嶺的山體結構及地質特點,均屬伏牛山系,故所謂「出熊耳山」之說有誤。伊河沿伏牛山北麓與熊耳山南麓之間,西東流向。由源頭至潭頭鄉湯營村出境入嵩縣,經伊川、龍門、偃師,在顧縣鎮楊村匯入洛河(洛始稱伊洛河,而後入黃河),全長264.88公里,總流域面積6100多平方公里。
在欒川縣境,境內自陶灣鄉三合村悶頓嶺發源地,經陶灣鄉、石廟鄉、欒川鄉、城關鎮、廟子鄉、大清溝鄉,至潭頭鄉湯營村伊河出境處,計11公里,流域面積1053多平方公里,河床寬度百米左右,水面寬10-20米不等,年均徑流量3.68億立方米。
在嵩縣境,從欒川縣潭頭鎮湯營村人境,沿外方山與熊耳山之間西南向西北流經嵩縣的舊縣、大章、德亭、何村、紙房、城關、庫區、飯坡、田湖9鄉鎮69個村,在田湖鎮千秋村出境(海拔150米),伊河出嵩境,人伊川。嵩縣段河床總長80公里,流域面積1731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度1500米,常年有水,平均流量每秒10立方米,旱季最小流量每秒1.1立方米(1978年4月),雨季最大流量每秒4800立方米(1982年7月)。
在伊川縣境,由嵩縣田湖鎮入縣境,流經酒後、鳴皋、葛寨、白元、平等、城關、水寨、彭婆等8鄉(鎮)、66行政村,至城關鎮的郭寨村入洛陽市郊龍門境。境內幹流41.3公里,流域面積943.4平方公里。
在洛陽市洛龍區(原郊區)境內,由龍門鎮魏灣村入境,至李樓鄉西石壩出境,境內長17公里,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河道流向東北,河床為砂卵石結構。年平均徑流量14.9億立方米,徑流深224.4毫米。1993年,在龍門橋下游250米處設橡皮壩,長302米,形成水面44公頃,蓄水量89萬立方米。
在偃師縣境,伊河自西向東,北岸流經後石罷、黃庄、王莊、相公庄、西田村、東田村、寧庄、前王、王七、甄庄、仝庄、趙庄街、東庄、岳灘;南岸流經西馬村、西棘、康莊、白塔、黑龍廟、楊灣、新民、袁村、東石罷、草店、門店、西彭店、高崖、趙寨、半個寨、王岔溝、段灣、苗灣、任庄、顧縣、安難、棗庄、楊村。偃師段西馬村至村楊和洛河口長37公里,占伊河全長347公里的10.7%,流域面積56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59.9%,河床最寬處(東石罷)3.2公里,最窄處(安灘)0.38公里,縱坡出龍門口一由幾百分之一變綏到1/3000左右。河床由卵石、泥沙構成,滲水性好。由於落差小,泥沙沉積最大,河中多沙洲,不能通航。 河道上下形態各異,從源頭到廟底,彎曲多,落差大。從廟底至廟子,由西向東流向,形成40公里長的寬谷地帶,至廟子兩河口,出現直角轉折,改為由南向北流向,至潭頭古城,形成長50公里的峽谷地帶,兩岸山坡陡峻,河槽狹窄,遷回曲折,水勢湍急,有多級跌水出現。過古城後,又直角轉折為由西向東流向,水勢平緩,形成潭頭寬谷盆地。
伊河河道大致從源頭到崖口(嵩縣)為上段。河長154公里,其中峽谷段為100公里。具有峽谷和盆地交替的特點。源流出自深山區,廟底到廟子為長達40公里的寬谷和河岸平原。廟子到故城河流穿切太古代結晶岩系而過。形成長約50公里的大清溝長峽谷。這一段平均谷深250米左右。谷坡陡峻,河槽狹窄,平時水面寬20~40米,水流很急,並有多級跌水出現。伊河過古城後,先後經過3個盆地(潭頭—中、下營—故縣)。分別為3個峽谷所隔開,形成一束一放,寬窄谷相間的串珠狀態。其中以送兜溝至崖口一段最長,達27.5公里,上段河道比降雖然不大,平均5,但流路迂迴曲折。多次成直角轉折,彎曲度達2.27。崖口以下為下段,河長114公里,下段雖有兩個峽谷,但都短小,陸渾峽僅0.1公里,系河道切過火成岩而成。龍門峽長1.5公里,為切穿石灰岩而成,其餘絕大部分河段谷寬丘淺,地勢平坦,在伊川境谷寬平均為3~6公里,伊河在龍門峽谷,兩岸更加開闊,河道寬展。一般水面在60~150米。整個下段河床落差減小,僅為上段比降的1/3,因此愈往下游泥沙沉積愈甚,且河道直向東北流去,彎曲度僅1.21。
❷ 苗瓦迪是緬甸哪個邦
苗瓦迪(myawaddy)屬於克倫邦(Kayin State)。
靠近與泰國的邊界,莫伊河(Thaung Yinn河)與泰國邊境小鎮湄索(Mae Sot)分開,是緬甸和泰國之間最重要的貿易點。 它是緬甸15個邊境貿易站中的第二大貿易站。 它位於緬甸第四大城市毛淡棉以東17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