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遠征軍後裔有多少
① 佤邦族為什麼是遠征軍的後代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相關背景
佤邦轄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北佤與南佤地區之間隔著撣邦第四特區和政府軍控制區。北部地區位於東經98°~100°、北緯22°~23°之間,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
佤族在緬甸撣邦東北部享有高度自治權,緬甸官方將佤族自治區稱為「撣邦第二特區」,但佤族將其自治區稱為「佤邦」,並一直向中央政府申請將其升級為與撣邦同級別的省邦級行政區。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或撣邦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② 佤邦族為什麼是遠征軍的後代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邦族的具體來歷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
「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其中「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③ 遠征軍遺留緬甸多少人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④ 二戰時好多遠征軍留在了緬甸嗎
是的,活得和死的都有好多留在了緬甸。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其中,在1942年的緬北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遭受重大傷亡,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其中有大量離散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其中,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就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
⑤ 二戰期間中國國民黨的遠征軍去了緬甸回來了多少人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主要戰役關鍵詞: 二戰 中國遠征軍 國軍 (1):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同蘇、美、英及東南亞、大洋洲各國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年1月,在美、英兩國建議下,設立中國戰區(最初包括中國、泰國、越南和緬甸北部)統帥部,3月,日軍進攻緬甸(時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守軍告急。中國以陸軍第5、第6、第66軍為主共10萬餘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1路,在司令長官羅卓英指揮下,進入緬甸與盟軍並肩作戰。 8日,日軍第15軍在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指揮下登陸仰光,分路北進。一路以第33師團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東岸進攻卑繆:一路以第55師團由勃固向仰曼鐵路北犯東吁、彬文那,企圖切斷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8日,日軍第55師團先頭部隊在彪關以南與第5軍警戒部隊接觸。第5軍騎兵團給日軍以奇襲後轉移至鄂克春地區。接著日軍又發起進攻,經激烈戰斗,鄂克春失陷。日軍繼續向東吁進攻,與第5軍第200師發生激戰,雙方均有重大傷亡。日軍一部向右翼迂迴,第200師向北轉移。此時,第5軍新編第22師由黎達誓方向反擊,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雙方在斯瓦河畔對峙。4月11日,日軍第55師團和增援第18師團各一部向黎達誓進攻,經激烈戰斗,新編第22師逐次轉移至彬文那。日軍進犯彬文那地區,被第5軍第96師擊退。後因右翼英軍後撤,陣地突出,第5軍各部放棄彬文那向密鐵拉、敏建方向轉移。16日,日軍第33師團在突破英軍陣地後,將英緬軍第1師及戰車營一部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第66軍新編第38師一部馳援,與日軍鏖戰兩晝夜,擊斃日軍1000餘人。 日軍攻陷東吁後,以第56師團分向毛奇、雅多進攻。第6軍先後在毛奇、壘固、和榜、雷列姆地區阻擊日軍,並在薩爾溫江以東的緬泰邊境地區,對日軍進行作戰後回國。第200師在和榜地區阻擊日軍北犯,並克復東枝。在轉移途中與日軍發生激戰,師長戴安瀾受重傷後犧牲。此後第200師、第96師經騰沖、維西向怒江東岸轉移。第5軍直屬部隊、新編第22、第38師經太洛、新平洋轉移至印度東北邊境雷多地區。 日軍於24日攻陷雷列姆後,旋即分兩路向臘戍突進,第66軍逐次回援,節節失利,日軍直向中國國境逼進。此後,退回滇西的遠征軍與滇西第11集團軍各一部在龍陵、騰沖地區對日軍實施反擊,以一部進入日軍後方游擊,主力逐次退回怒江東岸,與日軍隔江對峙。至9月16日,戰役結束。 點評: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⑥ 緬甸果敢地區和佤邦的人都說的漢語,他們是中國人嗎
果敢是緬甸的一部分,但當地都是華人,據說是明末的時候,抵抗清朝的明軍後裔,聚集在那裡生存。緬甸有大緬主義,對其他的少數族裔都不太好。加上2戰後,北方的少數族裔,都擁有自己的武裝,所以,自然沖突不斷。果敢只是眾多武裝力量中的一個,因為都是華人,所以受到關注。
⑦ 9名緬甸遠征軍詳細資料~~!!
這是一個長達半世紀的尋親故事,93歲的重慶遠征軍老兵朱凱在緬甸已病入膏肓,今年5月第一批遠征軍戰士回國,他因找不到在重慶的親人而放棄。昨日,在記者的多方聯系下,終於找到了他在重慶的親人。朱老在緬甸的女婿藺以富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他最近生病了,快死了,真的想回家。」
「我打死過很多日本兵」
昨日上午,緬甸密支那南堤(音),當女婿將話筒遞到朱老手上時,朱凱自顧自地用鄉音對記者說:「我快死了,可能真的回不來了。」記者聽出他的口音是川東口音。
朱凱的女婿藺以富說:「他聽力下降得很快,最近老說自己要死了,回不來。」朱凱會說緬甸語和四川方言,這么多年來,他堅持收看收聽中國電視頻道和廣播。朱凱總說:「怕自己到家了,家鄉話都不會說,找不到家人。」
朱依稀記得自己的部隊番號,他是國民黨第五軍第22師第66團第二營第二連重機槍手。女婿藺以富用很不流利的中文說,他是被國民黨軍隊當時抓壯丁抓去當兵的,早年隨第五軍在廣西昆侖打過仗,1942年進入緬甸在密支那和印度邊境打仗。朱至今還保存了當年國民黨發的遠征軍勛章。他對女婿說:「我在密支那打死了很多日本兵。」這段經歷,藺以富也是最近才聽他說的,此前根本不知道這個拄拐杖的瘦弱岳父竟然是個重機槍手。
緬甸遠征軍戰斗尾聲,朱凱由於撤退時和部隊失去聯系就留在緬甸印多舉,這一留就是60餘載。從20年前開始,70多歲的朱凱就開始找尋國內的親人,他當時寫了一封信寄回重慶,也收到了回信地址為「合川縣尖山鄉朱家場武街(音)」的家鄉信,這讓老人十分興奮。
目前老人手上僅有的信息是一系列親人名字,哥哥朱紹雲(榮)、侄兒朱中良、朱中林。而這些人究竟在哪?今年5月,緬甸第一批遠征軍老兵回國,他因沒有找到親人而失去了回國的機會,女婿記得那天他一直念著:「回不去了,這輩子回不去了。」
尋親川女想給他一個家
而就在這個老人尋找家人的同時,家在四川眉山但在無錫打工的女子鄒璐也在尋找她的家人。
鄒璐說:「自己有家人參加過國民黨軍隊,也出國打仗。」她指出自己的家人跟老人的家人提供的名字一模一樣,鄒璐丈夫的爺爺名叫朱中林,家人中也有叫朱中良的。她找的也是朱凱。鄒璐得知朱凱在緬甸時欣喜若狂,她說:「那天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終於找到了。」第二天,鄒就通過緬甸遠征軍老兵找到了朱凱的電話號碼,而這次通話並不十分愉悅,鄒說:「他說自己是重慶的,不是四川眉山,也沒有去過眉山。」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鄒璐真錯了,鄒昨日對記者說:「我不知道是對是錯,如果錯了,我想如果老人能夠回國,我願意去圓這個善意謊言,給老人一個家。」
67年來首和重慶家人通話
記者昨日在網上只搜到合川尖山鎮,而朱家場武街則無法查找,隨後記者致電合川政府部門,一工作人員稱,如今的尖山鄉已合並到大石鎮,而大石鎮工作人員稱,時隔這么多年,地名肯定有變,這個地名沒聽過。
記者隨即通過合川戶籍民警查尋,尋找到一個1924年生的朱紹雲,但已過世,他的後人否認曾有家人到緬甸作戰。經多番尋找,大石鎮方面終於傳來消息,朱老侄兒朱中林就在大石鎮玻侖村二社,朱中林和朱凱終於通上電話,這是他到緬甸67年後第一次聽到重慶家人的聲音。
⑧ 佤邦人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代嗎
佤邦不是遠征軍後裔,跟遠征軍沒有一點關系,遠征軍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派出到緬甸一帶抗日的軍隊,也叫「中國赴緬遠征軍」,指揮官是羅卓英將軍,共計9個師,約10萬餘人。
佤邦的地域在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佤邦族的人是中國和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佤邦人都學會了漢語,在當地漢語成為了通用語言之一。
因地理位置處於中緬邊境,歷史上與中國的文化、商業交流密切,所以很多佤邦人都會講漢語,這一點成為了他們營銷的巨大優勢。
他們利用相對流利的漢語成功混入國內各大平台,或用才藝、或者用「美人計」與國內網友打成一片,然後給自己安上「遠征軍後代」的身份,誆騙不了解歷史的國人前往佤邦,一旦你上了他們的當,無異於自己邁入了無盡深淵。
⑨ 9名緬甸遠征軍資料~~~~
左邊的是劉昭回 中間和右邊的不是這次回來的 這張截圖應該是劉昭回爺爺回四川了之後的 因為他脖子上掛的那枚紀念章是家鄉人民送他的
回國探親的九位遠征軍老兵是
劉昭回 四川岳池縣人,現居緬甸臘戌
鍾雲清 廣西北流人,現居緬甸曼德勒
楊子臣 四川三台縣人,現居緬甸密支那
王之平 河南孟津人,現居緬甸曼德勒
林峰 廣東梅縣人,現居緬甸曼德勒
張浩東 現居緬甸木邦一保,河南
經明清(經乘國)江蘇句容人,現居緬印邊境
王子安 湖北武漢人,現居緬甸木姐
蔡振基,廣東梅縣人,現居緬甸棒賽
我的級別不夠 傳不了照片
⑩ 中國遠征軍四川籍有多少姓楊的
「二戰結束後,有上千中國遠征軍流落在緬甸,而如今,剩下的僅有10多人,且年齡都在90歲左右。」旅緬遠征軍暨後裔聯誼會會長王玉順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絕大多數老兵在臨死之前,都沒有和家人聯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