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怎麼評價緬甸
① 周公的歷史評價是什麼
周公旦是周王朝重要的締造者與制度的開創者.他的政治實踐及其所創立的制度、提出的治國思想,不僅影響了有周一代,而且延澤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周公是中國歷史上推動了華夏文化發展進步的偉大人物.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繼王位之後,周公旦成為他的最主要助手.周公旦常和武王一起討論治國、勝敵、滅殷之策.牧野之戰,周武王率軍伐紂,戰爭中周公旦「夾輔武王」,為滅商大業做出了貢獻.因此,他可說是周王朝重要的開創者.
周王朝建立後兩年,周武王病篤.當時,周王朝不僅內部矛盾趨於尖銳,而且殷商殘余勢力也趁武王逝世之機,勾結管叔發動叛亂,史稱「三監」叛亂.由周公領導的東征最終獲得勝利.平叛之後,周公便著手建立周王朝的各項基本制度及設定基本國策,並且營建成周雒邑.因此,他又可說是周王朝的締造者.
史載東征之後,周公開始制禮作樂.制禮作樂,開創了有周一代的制度與文化精神傳統.分封制是周王朝的立國之本,而周公東征平叛之後所進行的分封,則與武王時期的分封很不同,他非常強調宗法血緣關系,這就保證了分封制度的實施完全貫穿著宗法精神,使得分封與宗法構成了周王朝的兩大支柱.周公開創性地確立了分封制與宗法制,從此便具有了明確的典章文物.
夏商以至西周,文化已積累了近千年,周公制禮作樂,可說是對夏商以來文化傳統的繼承.而周公以禮樂規范人心,並不局限於貴族階層,而是全社會共同的行為准則.周公制禮作樂,促進了周人的文化進步,也從根本方面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程.
全文參見《文史知識》2005年第4期,晁福林《周公為政及其歷史功績》
② 周公的歷史評價
漢初大思想家賈誼評價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平定三監之亂後,大行封建,營建成周(洛邑),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與發展周朝統治上起了關鍵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營建洛邑。相傳他制禮作樂,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種制度,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聖之一,《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論雲:「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贊頌了周公的德才。漢朝的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直到唐開元時期,有著強烈權力欲的唐玄宗作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於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改以孔子為主。唐朝的韓愈為闢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
周公旦「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系,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③ 周公東征是怎麼回事 「國人暴動」對西周統治的影響怎樣
周公東征是怎麼回事?「國人暴動」對西周統治的影響怎樣?以下內容將為大家講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哦。
1、周公東征:
周朝建立兩年後,周武王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周成王繼承王位,因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對此很不滿。於是,紂王的兒子武庚乘機勾結管叔、蔡叔,並聯合東夷諸部落,發動叛亂。
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國人暴動有力地打擊了西周奴隸制統治,周朝從此衰落下去,到公元前771年,幽王寵愛褒姒,政治更加腐敗,犬戎乘機攻破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東周開始。
以上就是周公東征的內容,以及「國人暴動」對西周統治的影響。
④ 周公旦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你怎麼評價他呢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看到這里你或許印象不深,但說起“周公解夢”“懲前毖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或許你就熟悉得多了。時至今日,在陝西岐山、河南洛陽、山東曲阜均有供奉周公的周公廟。那麼這位被千秋萬代的文人祭祀的周公到底是何許人也,能讓後世帝王和百姓都這般傳頌?
三、低調的教育家
雖然周公一向以思想家、政治家的身份聞名,但其對教育領域做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周公制禮作樂,重視師保的教育作用,致力社會教化等,對周代教育有很大貢獻。周公重視君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強調政府施政、推行教育的目的乃“用康保民”“裕乃以民寧”。這類政府的重要責任是養民安民,尤其是鰥寡、賤妾等小民。然而滿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只是政治、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周公希望教育、政治的目的是改造殷民。《康誥》篇說:“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所謂“作新民”,就是要使殷之遺民、頑民不只不反對周朝,而且要支持周朝,甚至接受周人的思想觀念,成為周王朝建設發展事業的忠實分子,成為周民。
周公作為儒學的奠基人,而儒學不斷發展走過了無數個春秋,成為了古代中國官方認可的正統學說。光是這一點,周公就必將被千萬文人墨客歌功頌德。西漢名士賈誼評價周公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黃帝之後,孔子之前,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