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緬甸在干什麼
①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了多少軍隊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日軍緬甸方面軍下屬三個軍,其中本多政材的33軍負責防守緬甸北部,處於中國軍隊的進攻范圍之內,其中四18師團主要對抗從中國駐印軍,第56師團負責對抗雲南方向的中國遠征軍。
緬北滇西戰役背景:1942年春,日軍入侵緬甸。中國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1943年10月,為執行盟軍魁北克會議關於在緬甸對日軍發動攻勢和打通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決定,駐印軍在總指揮史迪威指揮下逐次集結於印緬邊境的雷多地區,准備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
駐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決定以騰沖為目標對日軍發動進攻。駐緬北和怒江西岸的日軍共4個師團,轄9個步兵聯隊、8個特種兵聯隊,在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揮下實施防禦。
(1)二戰緬甸在干什麼擴展閱讀
戰役影響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緬北滇西之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全國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而重新振奮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② 二戰時日軍為了保障緬甸的海路補給採取了哪些行動
日軍在進攻緬甸的同時,為了保障緬甸的海路補給,於1942年3月23日,以陸海軍一部佔領印度的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新加坡失守之後,印度洋門戶洞開,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失去屏障。英國十分擔心這兩個殖民地的安危,在緬甸兵力非常缺乏的情況下,集結了36個旅防守錫蘭,並於3月間在錫蘭成立一支新的艦隊。日軍擔心英國海軍勢力的增長會危及它由海路向仰光的增援,於1942年4月5日和9日,出動由南雲指揮的第1航空艦隊為主的機動編隊,對錫蘭科倫坡港和亭可馬裏海軍基地進行了空襲,共擊沉英軍輕重巡洋艦5艘、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各1艘,擊落飛機約90架,同期還在孟加拉灣等海域擊沉英國艦只30餘艘。英國在遭受襲擊之後,將東方艦隊主力撤往東非,實際上放棄了印度洋。英國擔心日本會在掌握印度洋制海權之後,大舉進犯印度大陸。但日本這時已成強弩之末,力量有限。日軍艦隊解除了對仰光的海上威脅之後就撤了回來,其陸上兵力的擴張能力達到了極限,再也無力佔領錫蘭,更不要說佔領印度這樣的大國了。
③ 二戰時日軍在緬甸
1、日本的海外投資廣泛。在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有日本的海外資產,緬甸也不例外,因此日本對緬甸有一定的經濟發言權,因此,在緬甸境內存有日本「印記」也不足為奇了。
2、政府及國民的關注。日本雖然是二戰戰敗國,但日本政府及國民對陣亡士兵仍十分關注,在緬甸境內的日軍紀念碑大部分都是戰後日本國民的私人行為,我曾看過一篇報道,日本人對陣亡士兵的記錄十分詳細,在一些紀念碑上,甚至連戰馬的名字都有詳細記載。反觀在緬甸的中國陣亡士兵紀念碑及陵園,由於缺乏資金與管理,大部門都被埋沒在荒草中了。(不知為什麼,不由的想起麥克阿瑟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隱去」)
④ 緬甸北部硝煙不斷,這個國家裡為什麼有那麼多軍閥
緬甸從二戰後就開啟了軍閥混戰模式,尤其是北部,西部的很多少數民族區域,如克欽邦,果敢,撣邦等,都有自己的軍隊和大帥,一個個都是土大王。而緬甸中央一直在征討,因此,戰亂不斷,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這個國家之所以如此多的軍閥主要是原因就是利益驅使,再就是國外勢力的暗中扶持,當然還有就是緬甸國內民族眾多。
一、利益驅使。緬甸在二戰後基本就成為毒品基地了,有著名的金三角,成為世界臭名昭著的毒品製造國。雖然是臭名昭著,但是這也是巨大的利益來源。其次再就是我們都知道緬甸境內富含玉礦石,各個軍閥分別把持著不同的玉礦石,這也是他們巨大的經濟來源之一。這么些的誘人利益,只有擁有軍事力量才能保證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三、緬甸國內部民族眾多,且都沒有統一,誰都不服從誰。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緬族、克欽族、克耶族、克倫族、欽族、夢族、若開族、撣族。
俗話說的好,當你眼前有100%的利益的時候,你就敢冒300%的險。正是因為他們一直信奉富貴險中求,所以他們個個手握重兵,各自「佔山為王」。
⑤ 為何緬甸一直在打仗,二戰後過了幾十年還沒能實現太平
緬甸是內陸國家,恰處在印支半島,靠近中國的最里側,所以就成為外國勢力覬覦東亞的戰略立足點,所以此處各股政治勢力,角斗不斷。
⑥ 中緬二戰
中緬關系的發展:第一階段:敵對階段。四二年,日本佔領緬甸,成立緬甸傀儡政府,並從英國獨立,四一年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組建了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從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第二階段:抗日合作。四四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緬甸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緬甸獨立是。英國議會四八年正式承認,緬甸聯邦成立。
第三階段:輸出革命。新中國成立後,毛時期中國對東南亞各國輸出革命,採用的手段多為派出軍事與非軍事人員,無償援助等。
第四階段:夥伴關系。鄧上台後與東南亞廣泛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大致在合作互利原則下進行友好往來。但緬甸顯然是中國視為有極大戰略利益的地方。
第五階段:不可預測。最近,中緬關系風雲突變,其速度讓人震驚。緬甸「西化」似已不可逆轉。失去緬甸,勢必改變南亞地緣政治格局。中緬關系何去何從是個問號?
⑦ 關於二戰緬甸戰場的問題
一,緬甸歸印度總督韋維爾管轄,緬甸軍的指揮權在他手裡,同時他還是盟軍南太平洋戰區統帥.但直接指揮緬甸軍隊的是亞歷山大,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的英軍指揮官.中國戰區統帥自然是老蔣啦.美國派了史迪威到中國擔任老蔣的參謀長,他還是中國訓練與戰斗司令部司令,盟軍在中國的最高軍事代表.
二,英軍的戰鬥力不弱,怎麼都比遠征軍強.但由於長期鬆懈,裝備陳舊,並且由於英國戰略重心並不在亞洲,所以英軍的抵抗十分消極,打了就跑,沒打也跑...一路上拋下了許多武器裝備給日本.這些都是源自於英國退守印度的戰略方針引起的.印度是英國在亞洲最後的大本營,不容有失,所以英國不願意為了緬甸而分散印度的兵力.(從後來日本 斷 字型大小行動中進攻英帕爾遭到英軍頑強抵抗就可以看出來,英軍也並非是什麼二流軍隊,其空中力量也打得日軍白天不敢露面)
⑧ 在二戰中,緬甸民眾對中國遠征軍的態度到底如何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 中英兩國同為同盟國 當時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時緬甸的民眾在日本特工的鼓舞下都以為中國軍隊是來幫英國人殖民他們的 所以緬甸民眾開始對中國遠征軍很不友好 很多民眾都送情報給日本人
⑨ 二戰時緬甸戰場有哪些著名戰役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軍在緬甸同日軍進行的一系列防禦和反擊戰斗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兩個階段性戰役。
一次戰役: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二次戰役:
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為什麼要佔領緬甸
緬甸是日軍東南亞作戰的重要目標。日軍為了保證馬來亞作戰的側翼,鞏固印度支那、泰國佔領區;切斷美英對中國進行補給的滇緬公路,配合中國戰場的日軍作戰;脅迫蔣介石投降;威脅印度,迫使印度脫離英國,同時企圖將緬甸作為長期占據南亞地區的北翼據點,掠奪緬甸的豐富戰略資源,遂於1942年1月初發動緬甸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