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戰爭那麼多
『壹』 為什麼緬甸那麼窮,還會有戰爭
主要是因為緬甸這個國家沒有錢……
緬甸是一個內陸國家,國土面積不大,內部以山林為主,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年處於戰亂中,歷史上也是,戰亂居多,影響經濟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窮富,還和她的資源狀況有非常大的關系。伊拉克,科威特這個國家歷史上都曾經富過,因為他們有石油。伊朗,沙特,也都是比較富裕的。沙特的一幫人甚至富得流油。相比這些國家,緬甸主要的資源除了翡翠,似乎也就是鴉片了。而這些,很難支持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
還與這個國家的政治有極大的關系。就像前邊兒說的,國內長期和平,經濟就會快速的發展,財富就會不斷的積累。反之如果是內亂頻仍,那麼影響將會非常非常的大。
『貳』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與緬族的矛盾甚至戰爭持續不斷
因為緬甸的少數民族實在是太多了,並且大部分民族的觀念都是不一樣的,緬甸的少數民族和緬族戰火已持續了數十年,基本上都是因為民族觀念的不同和資源的掠奪而爆發戰火,並且作為緬甸主體的緬族沒有實力將全部少數民族都集結起來。
緬族沒有足夠的實力將少數民族都統一起來,緬族作為緬甸的主族,占緬甸人口的百分之六十,緬甸戰火不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實力強大的領頭羊,緬族就是實力沒有強大到能夠其他少數民族折服,在1948年的時候緬族就和少數民族簽訂了協約,一起建立一個城邦,並且賦予少數民族高度的自治權,也是在那個時候起少數民族開始武裝自己,甚至出現了好幾個能夠單獨抗衡中央的少數民族。緬甸也有平靜過,那是在1998年的時候中央與少數民族簽訂和平協議,但是這份協議只是給緬甸帶來了20年的和平,在2008年中央與少數民族產生軍事方面的矛盾,再加上長期以來的民族矛盾,中央與少數民族之間又爆發了戰爭,直到現在依然還是這樣的局勢。
『叄』 為何緬甸一直在打仗,二戰後過了幾十年還沒能實現太平
緬甸是內陸國家,恰處在印支半島,靠近中國的最里側,所以就成為外國勢力覬覦東亞的戰略立足點,所以此處各股政治勢力,角斗不斷。
『肆』 緬甸,這個國家為什麼戰亂不斷
緬甸這個國家自己本身實力就很弱,就會有許多外國參與進來干涉國家內政,而且緬甸這個國家內部民族分裂也很多,所以也是基本戰亂不斷,國家領導沒有實力,外國干涉國內政治,自己國內還在打內戰,所以這個國家戰亂一直都不停息。
緬甸早期的時候發生軍事的政變,奈溫將軍為首的軍政府執政。在軍政府時期,緬甸中央政府對其他少數民族鎮壓俞發變本加厲,大搞緬族的「大民族主義」長期以來,緬族受大民族主義影響,極力壓制其他民族政治、利益訴求,以維持統治;
『伍』 緬甸為什麼總打仗
其實,緬甸的問題其實並不復雜,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緬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矛盾無法解決。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緬北地區如果敢、佤邦、撣邦少數民族區域等,長期是以一個割據的形態出現。這些地區控制了緬甸近一半的國土,有著較強的經濟和政治獨立性,甚至於一些地區還有這獨立的工業體系,這使得他們有了和緬甸政府分庭抗禮的資本。
這也是為何當這些區域罌粟種植業泛濫的時候,緬甸政府卻沒能做出有效的管控,原因就是他們管不了,這些地方的人不聽政府的。而罌粟種植由於其暴力,在一些地區內部甚至成為了支柱型產業,當地的政府不僅不管,還會適當的給予保護,這無疑是導致了武裝販毒集團的滋生和蔓延。由此可見,緬甸政府在緬北影響力有多弱!
這也是各方爆發沖突的原因的前提,因為如果緬甸政府軍能夠占據絕對的優勢,問題早就解決了。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一個歷史原因了。
首先在歷史上,緬甸就是一個相對分裂的形勢,占據著平原河谷的緬族,因為其豐富的資源和宜居的環境,在人口上處於優勢。而在緬北地區撣族、克倫族、克欽族等少數民族。雖然人口處於劣勢,但依靠著山地優勢,他們一直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
誰也不能征服誰,即使是在英國人來後,這樣的矛盾依然沒能解決。當然,英國人巴不得這樣的矛盾存在呢,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控制緬甸嘛。挑起民族矛盾不就是英國人最喜歡乾的嗎?當初的「印巴分治」害死多少人?
所以英國殖民時代,這樣的民族矛盾不僅沒能解決,反而還加大了。
後來緬甸為了尋求獨立,由昂山將軍提倡組建聯邦政府,這原本是解決雙方矛盾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因為首先昂山將軍是當時獲得各方勢力認同的唯一領袖,而且聯邦政府和極大的保持緬北地區各方勢力的獨立性。但是不幸的是,昂山將軍被刺殺。雖然此時的緬甸相對比較統一,那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英國,他們都想獨立。
在英國人走後,矛盾再次爆發,分離主義在緬甸大行其道。緬族控制的中央政府當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於是軍政府出現了。接下來就是武力征服與鎮壓,緬族希望通過武力來獲得國家的統治權。而邊緣少數民族勢力也不憚一戰,因為或許只有戰爭,才是保證其存在下去的最好方式。因為在工業化時代,他們只會被占據了更好地域的緬族逐漸的而拉開距離,最終被碾壓。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一直打下去,一次來延緩雙方差距拉開的速度。說不定他們能在失敗之前,拿到自己想要的權益。
如此一來,緬甸內戰便已不可避免,著一打就是幾十年。當然了,至於為何會打這么就,主要還是緬甸政府內部不團結,軍政府和昂山素季領導的民主派至今還在明爭暗鬥。國家遲遲不能走上正軌。不然,以雙方的地緣差距來看,緬北是堅持不了多久的。至少在中國停止支持緬共武裝力量的時候,緬甸就應該可以實現和平。
所以,當今緬甸亂局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國家意識形態不能統一,各大勢力盤踞,分歧太多。當然,緬甸軍隊也是菜,數十萬軍隊面對總人口不過十餘萬的果敢地區,這么久了都搞不定.
『陸』 緬甸果敢戰爭多次爆發究竟是為什麼
歷史上遺留的問題,這個問題無解,直到緬甸把吃到吐里的東西吐出來,以和平回歸的方式歸還中國。
緬北有四個特區:果敢、撣人、佤邦、克欽。原為中國領土,一直被英國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作為盟國的英國向國民政府歸還土地,蔣一心想發動內戰,拒絕接受。1946年,英國完全撤軍,第二次歸回,蔣再次拒絕。無奈之下,英國託管聯合國,而聯合國也無瑕管理,便無限期地授權緬甸政府託管。
這四個特區全為華人,與我們同文同宗,自然不甘屈居他人之下,從此開啟了七十多年的緬北內戰。
四個特區的行政主席,除克欽為輪流外,其三個為固定。果敢,主席彭家聲,四川人,擁有一支武裝力量:果敢同盟軍,總司令為其長子彭德仁;佤邦:主席鮑有祥,雲南人,擁有一支武裝力量:佤邦聯合軍;撣人:主席林明賢,擁有一支武裝力量:撣人民主同盟軍。緬甸政府之所以剿了幾十年還剿不了,其背後有一道銅壁鐵牆:中國。其所需要的戰爭物質,可以由全球華人組織無限制提供,其戰斗人員來源於:中國內地退役軍人,台灣退役軍人、新加坡退役軍人。隨著戰斗的規模,可以無限增加,軍備物資無限提供,剿之不絕,反而越剿越多,就是建立在他們背後有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
每次緬北戰事開啟,全球的華人都會關注。一是他們是我們的親血同胞,二是中國政府虧欠他們太多,三是遠征軍英烈的後代,四是原本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同胞。可以這樣斷言,緬北不歸還我們,永無寧日。
『柒』 從緬甸的歷史來分析緬甸為何會持續內戰七十年可以講講嗎
最近很多人在問這個緬甸的歷史,緬甸啊還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給大家說一個吧,那就是緬甸話說前後已經打了70年內戰了,這是什麼概念了,我的天啊,那麼為什麼會一直持續這個情況呢?到底是為什麼呢?這些問題也都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大家來學習的,下面囧囧給大家簡單分析。
緬甸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萬年輕就有人類活動,九世紀向唐朝進貢。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前後經歷蒲甘王朝、東吁王朝、貢榜王朝。到了1824年和1885年之間英國對緬甸發動三次戰爭佔領緬甸,1886年緬甸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後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這是緬甸的簡單歷史。
所以到現在就形成了緬甸政府軍打不贏少數民族的軍隊,少數民族的軍隊也推翻不了緬甸政府軍,雙方就這樣一直消耗著,是不是打個小戰爭,也就這么回事了。
『捌』 緬甸戰亂不斷,這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這跟緬甸的政治體系有關系,緬甸行使的是共和制,這也就導致了緬甸的戰亂是不斷的。但是由於受到周邊大國家的影響,並且歐美國家的干涉,導致了緬甸內部民族對立,分裂傾向嚴重,地方割據勢力混雜。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是無法做到安居樂業的,因此緬甸的經濟是難以發展只能勉強維持的。就導致了緬甸的惡性循環,國內戰亂不斷。
而克欽族的最大後台就是美國人,美國一直在利用克欽獨立軍,搞亂緬甸北部局勢。緬甸內有民族叛亂,外有大國干涉,經濟自然不能發展,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內外交困之下,緬甸已無力回天,只能是勉強維持而已。地方幾乎是完全自治的政體。東部地區軍閥割據。再加上現在羅興亞人的關系。緬甸中央政府幾乎無力處置。地方實力派也根本不聽聯邦政府的政令。
『玖』 為什麼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
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原因:民族復雜各有武裝,且和解進程實現未果。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按地理劃分為8個大族群。緬甸共有7個省和7個邦,緬族占緬甸人口的六成左右,主要生活在緬甸的7個省,剩下7個大的少數族群分別生活在7個邦。撣族主要生活在撣邦,而撣邦中又有33個民族,包括果敢族。
緬族掌握國家的主要政治和經濟資源,少數民族多數生活在邊境地區,那裡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滯後,不少少數民族擁有武裝力量並各自占據一片地盤,有的還建立特區實行自治。
比如,果敢族在果敢地區建立了「撣邦第一特區」(現果敢自治區),其軍隊稱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
另外一支由克欽族人在上世紀60年代為爭取獨立而組建的反政府武裝名為「克欽獨立軍」。1994年與政府停火,成立「克欽邦第二特區」。
隨著緬甸民主進程的推進,2008年緬甸通過了新憲法。為保證2010年大選順利進行,緬甸中央政府著手收編少數民族武裝。
有些武裝比較順利地與中央政府達成和解,有些則進行了強烈抵抗。
(9)緬甸為什麼戰爭那麼多擴展閱讀: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在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英國殖民緬甸時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措施,曾造成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分裂。
1947年2月,為了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成立幾個國家的圖謀,緬族與主要少數民族在彬龍會議上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但殖民者留下的陰影還是讓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與中央政府對抗。
在緬甸,緬族雖然是主要民族,但並不佔絕對優勢,其他的主要勢力是南方的孟族,北方高原的撣族(就是傣族),西北地區的克欽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北部的佤族,此外還有欽族、克耶族、克倫族和若開族等等,很多部族都割據一方,並不服從政府領導。
1988年以來,緬甸軍政府實行新的民族和解政策,截至2011年年初,先後有40支武裝與政府實現和解,有的完全放棄了武裝,有的被改編成民兵或編入中央領導的邊防軍。
『拾』 為什麼緬甸常年戰爭不斷
緬泰戰爭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吁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沖突。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佔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1584年 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佔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並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第三階段(1665~1759) 這一時期,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四階段(1759~1810) 1752年,緬甸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泰國的獨立。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漸次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緬甸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泰國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沖突,其影響和范圍日益縮小。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