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有一個什麼窟

緬甸有一個什麼窟

發布時間: 2023-01-23 08:46:34

A. 世界八大石窟是哪八大

1、重慶大足石刻

重慶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最佳去處。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

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2、巴米揚石窟

位於阿富汗興都庫斯山中的佛教遺跡,石窟系就大岩壁雕鑿而成,年代約在四~七世紀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個窟龕。

有如敦煌在中國文化西傳及西方藝術與思想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樣,巴米揚是外來文化進入印度或印度文化傳入西亞、中亞的門戶。遺憾的是在2001年兩座立佛被塔利班摧毀。

3、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長約1600米。現在洞窟492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繪制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

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991年頒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4、柬埔寨吳哥窟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築。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建造於12世紀,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5、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

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

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2014年6月麥積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7、印度孟買象島石窟

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千米的海島上。象島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題材多與印度教有關,表現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神的傳說故事,也有表現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

8、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雲岡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1)緬甸有一個什麼窟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開鑿歷史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

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

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

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盜鑿破壞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游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

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保護修繕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13]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11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

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於2007年3月28日結束了面部修繕工程,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細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門石窟

B. 下龍灣,水上市場,吳哥窟,大金塔,婆羅浮屠分別是哪個國家的

下龍灣——越南
水上市場——泰國
吳哥窟——柬埔寨
大金塔——緬甸
婆羅浮屠——印度尼西亞

C. 緬甸仰光 吳哥窟泰國曼谷 ...

東南亞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如緬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等.
故答案為:

D. 著名的「吳哥窟「位於()A.越南B.泰國C.緬甸D.柬埔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E. 吳哥窟的中心建築

十字王台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 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 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台階不如東邊台階陡峭。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如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迴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迴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檐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餘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鍾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 進入第一層迴廊西門,踏入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迴廊低約一米,原為水池,現不蓄水。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3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游廊由兩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游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如今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一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南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迴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布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台的南北道相連,陽台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迴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台也是後人添加的。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台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台階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迴廊和十字游廊組成,迴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布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布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布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迴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各有廊門,每廊門有台階下通第二層;迴廊四隅的塔門,各有二道台階下通第二層。 吳哥窟布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准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布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復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台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在中國古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窟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欄,吳哥窟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著4-5米高的石柱回環畫廊。吳哥窟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檐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檐,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復,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平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檐。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長廊的布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游廊三種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檐長廊。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檐迴廊,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檐迴廊,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檐迴廊,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檐游廊。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媲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檐。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檐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梅奔(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茶膠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里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棧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余,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里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 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牆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里,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牆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現。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

F. 緬甸有吳哥窟么

吳哥窟是在柬埔寨。距柬埔寨第二大城市暹粒6公里。暹粒也可以說是為吳哥旅遊而建的城市

G. 問誰能介紹下吳哥窟的歷史~~~高手答~

吳哥是行政和禮拜神君的中心。城市是以從印度傳入並適應當地傳統的宗教和政治觀念為基礎而設計建造的。從最初給這個城市命名為耶輸陀羅補羅(Yasodharapura)的耶輸跋摩一世時代起,吳哥便是按照傳統的印度宇宙論模式,在建築布局上體現象徵性的宇宙結構。城市向東圍繞著一座作為中心的小山或金字塔式的廟宇,這是從建築學方面順著該地一座天然小山巴庚山(Phnom Bakheng)的地勢建成的。在這個城市後來的歷史上,作為中心的廟宇則完全是建築學上的創造(即金字塔式廟宇),例如闍耶跋摩五世(968�6�51001)的披梅耶卡寺(Phimeanakas);伏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1050�6�51066年在位)的巴普翁寺(Baphuon);以及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作為中心寺的巴戎(Bayon)的佛教寺院,此時這個城市已經基本定型,並以吳哥通王城著稱。龐大的貯水池、運河、溝渠系統是吳哥最初實行興辦水利和灌溉的最顯著特色之一。
吳哥的許多大廟都反映了印度的宇宙論和神話主題,建造這些廟宇是為了提供禮拜的場所,使國王和其他王室成員確信通過禮拜能夠與濕婆或這個領域中的其他卓越神祇成為一體,從而獲得永生。例如,吳哥窟或許是最宏偉而且肯定是所有吳哥廟宇群中最著名的寺院,它就是蘇耶跋摩二世王在12世紀作為一座巨大的陵廟而建造的,他的遺體安放其中,透過禮拜毗濕奴神而使他象徵性地得到永生。
在古城滅亡和現代時期開始的4個多世紀中(即從15世紀初期至19世紀末期),人們對吳哥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吳哥窟,這處由小乘佛教僧侶接管並大致保存完好的古跡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朝聖地之一。在此期間許多來到柬埔寨的早期歐洲旅遊者對這個「消失」的城市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後(1863),整個吳哥遺址成為熱心的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他們最初是獨立研究,後來得到【請注意文明用語】資助的遠東法國學校支持,一批有才能和獻身精神的法國考古學家及語言學家開始了一項全面研究計畫,逐漸積累了目前掌握的關於吳哥古城歷史,並揭露及引導它的生活的迷人宗教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識。考古學家們還堅持了一項艱巨的重建計畫,使古代廟宇群、貯水池和運河在某種程度上恢復它們原來的宏偉規模。

H. 大金塔位於哪個國家

緬甸。
金碧輝煌的緬甸仰光大金塔 ,與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一起被稱為東方藝術的瑰寶,是馳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緬甸國家的象徵。緬甸人稱大金塔為「瑞大光塔」,「瑞」在緬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緬甸人把大金塔視為自己的驕傲。

I. 吳哥窟建築群是緬甸國寶嗎

是。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類建築,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