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國為什麼離開緬甸
⑴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1)二戰英國為什麼離開緬甸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⑵ 英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英緬戰爭指英國侵佔緬甸,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各次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18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逐漸向緬甸推進。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而派出登陸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
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佔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
12月30日恢復談判。
1826年2月24日締結和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薩姆、卡恰爾和賈伊蒂各公國的內政,南部的若開區和丹那沙林區劃歸英國,同意償付100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總督到任視事,簽訂緬英通商條約。
第二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這支分艦隊借口保護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隻緬甸商船,炮擊岸防工事。
同時,還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再作更大的讓步。在遭到緬方拒絕後,英軍於4月5日從海上炮擊馬塔班港。英軍的炮兵占絕對優勢。雨季過去後,英國高德文將軍統率的「阿瓦」加強集團軍開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軍攻佔卑謬,但隨後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戰計劃規定只佔領下緬甸。
因此,這次戰爭實際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戰結束的。第三次英緬戰爭是英國又一次進行侵略而引起的。為了徹底兼並緬甸,英國利用英商貿易公司就緬甸政府處以罰金問題提出控訴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口實。
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
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了的英軍還是發起了進攻。
11月14日,英軍佔領明赫拉邊防炮台,直撲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
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一個獨立省劃歸印度。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⑶ 緬甸曾是印度的一個省,為何後來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緬甸是印度的一個省是英國殖民的結果,隨著二戰的結束和獨立運動的爆發,緬甸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開啟民主化進程,成為獨立國家。
從1947年開始,緬甸各邦簽署《彬龍協議》團結起來開始向英國施壓,經過不斷的施壓和抗爭,在國際社會獨立運動大爆發的背景下,1948年1月4日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緬甸獲得獨立,至此緬甸作為一個獨立國家開始行使國家主權。
⑷ 二戰中,緬甸英軍為什麼打不過日軍
二戰中,緬甸英軍為什麼打不過日軍?
二戰時期,緬甸戰場上的英軍都描述的非常無能,而且還常常拖累中國軍隊的後腿。那麼緬甸的英軍是否真的這么沒用呢?
望採納
⑸ 緬甸曾是英屬印度一個省,為何獨立時卻與印度分開了
因為印度和緬甸合並之後,曾經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鬧過巨大社會矛盾。這種矛盾發展到最後,讓英國人不得不將緬甸從英屬印度中獨立出來。
首先英屬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是兩個概念。在英國殖民者還沒到東、南亞之前,現在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的土地上分布著上百個國家,這些國家在本質上都是獨立的。直到英國經過多年的戰爭將這片土地打造成為英屬印度。因此,英屬印度和印度本來就是兩個概念。緬甸之所以能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全是英國人強行捏在一起的。
對於當時的英國人來說,只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那管外面洪水滔天。於是宗教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甚至朝著民族矛盾發展下去,正是因此,英國人不得不將二者分開治理。
⑹ 在歐洲誓死不降的英軍,為何在緬甸看見日軍就跑
說起英國,他在軍事領域有著響當當的名號。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皇家軍隊以及世界殖民者的稱謂,都是形容的他。但是在二戰的時候他的影響力就沒這么大了,並且英國軍隊在歐洲和亞洲的戰場上簡直是兩個不同的角色。
1942年,亞洲地區的抗日戰爭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但從總體上來看,盟軍仍然在戰略上占據著主動權。在當年的3月7日,日軍開始東西兩個方面對緬甸發起攻擊,當時駐守緬甸的英軍毫無戰爭鬥志。在不抵抗的情況下,很短的時間內就撤出了緬甸。在這一段時間里,緬甸的失守對於其他盟軍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尤其對於我國的抗日作戰,其不利影響更是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