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祖籍山東的有哪些人
① 山東人是東夷族的後裔嗎
山東地區確實是東夷族後至址,但是東夷族早就同化了,就連真正的漢族都沒有了,真正的漢族是炎帝一脈,黃帝入侵後稱為炎黃,然後和東夷族打仗合並為華夏。所以到今天,真正的漢族和東夷族早就沒了
② 彭家聲是個什麼人物
彭家聲是原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
彭家聲(1931-2022),出生英屬緬甸果敢地區,祖籍中國四川,無國籍人士。彭家聲曾任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身逢亂世,半生戎馬,幾度沉浮很具傳奇色彩。
人物主張
彭家聲認為,在緬甸果敢人有近百萬人,果敢人就是華人,就是漢族。緬甸政府一直是「大緬族主義」,不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大部分果敢人沒有正式身份證,不能去首都,不能在緬甸國內自由遷移,也不能出國,買不了機票。」
彭家聲認為,「20世紀90年代,緬族人對我們果敢人很客氣,因為我們有自己武裝,有自治政府。現在緬族人壓迫、剝削果敢人。希望尋找機會「收復果敢」,「果敢毒品泛濫,社會不穩,我相信會一呼百應,因為目前大多果敢人對現在的果敢不滿意。」
彭家聲表示,緬北問題只能通過政治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但「根據目前形勢以武力光復果敢亦是我們一種無奈的選擇。」2011年緬甸總統吳登盛上台後,先後與多支「民地武」簽署停火協議,但全部停火很難實現。
③ 滇系軍閥的主要人物
蔡鍔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軍事家,中華民國陸軍上將。曾在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與蔣百里、張孝准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著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蔡鍔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斗到底的英雄氣概。
唐繼堯
唐繼堯(1883年-1927年5月23日),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雲南滇系軍閥的主要領導者。1883年8月14日出生。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深造。參加過重九起義,昆明起義。在鎮壓二次革命時,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軍隊。在護國戰爭中,與蔡鍔聯合宣布雲南獨立,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護法運動中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
1913年開始在雲南執政,唐繼堯在近14年的執政期中,興辦教育、籌辦市政、發展實業做了若干件利民興滇的大事,為雲南的近代化事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執政後期從下屬到民間怨氣甚大。1927年失去雲南政權,同年5月23日病死於昆明,終年四十四歲。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
李根源
李根源(1879(己卯年)-1965),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曲石,別署高黎貢山人,祖籍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生於雲南德宏州梁河縣九保。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全國政協委員。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年)入昆明高等學堂。次年留學日本,學習陸軍軍事,先後畢業於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次年春任雲南留日學生同鄉會會長,《雲南雜志》社經理。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總辦。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等發動新軍響應,成立大漢軍政府,任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繼任雲南陸軍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統。後參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凱稱帝活動和「護法」斗爭等革命運動。
從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後4次為英勇犧牲的抗日將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國殤。「霜冷靈岩路,披麻送國殤。萬人爭負土,烈骨滿山香。」1942年夏,李根源將英勇犧牲在緬甸抗日前線的二OO師師長戴安瀾之靈柩運送回國,抵騰沖,繞道怒江上游,然後交八十八師接運過江,到漕澗,舉辦隆重的公祭儀式。時為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親自主持了迎接戴師長靈樞的公祭儀式,並同時向雲南保山至安寧各縣發出通電,令各縣長率民眾「敬謹郊迎,公祭忠烈」的電文。
1945年初,抗戰勝利,李根源辭去了雲貴監察使之職,回到家鄉雲南騰沖,即積極倡導修建騰沖國殤墓園。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國殤墓園完工了。園中建了忠烈祠、紀念塔、紀念碑。國民黨要人蔣介石、於右任、何應欽、衛立煌及二十集團軍將領都題了詞。騰沖抗戰中犧牲的軍隊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顧品珍
顧品珍(1883~1922) ,字筱齋,昆明人,出生醫生世家。清末附生。1909年從日本回雲南,任雲南陸軍講武堂軍事教官兼騎兵科長。
1911年顧品珍先後任騎兵團長、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原講武堂)生徒隊隊長、校長、兵工廠廠長、陸軍第二旅旅長、第二師中將師長、第六師中將師長、雲南講武堂監督等職。1922年在和唐繼堯爭奪雲南的戰爭時戰敗被殺。
謝汝翼
謝汝翼(1879—1914):字幼臣,玉溪市北城鎮謝井村人,辛亥雲南「重九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擔任過護理雲南都督,後聘任為迤西鎮守使。1914年3月,奉調入京。在乘滇越鐵路火車途中,被奸人何榮昌暗殺,死後授上將軍銜。
彝王龍雲
龍雲(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譜名登雲,字志舟。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炎山鄉人,彝族,族名納吉鳥梯。是中華民國初期滇軍將領,亦是割據西南的軍閥,號稱雲南王,曾任雲南省主席、軍事參議院院長、戰略顧問會副主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
1948年加入民革,歷任民革第二屆中央委員,第三屆中央副主席,第四屆中央常委。龍雲先後主政雲南17年。期間,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運動,堅持抗日,使雲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步,被譽為「民主堡壘」。在新中國期間,龍雲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等。1957年,龍雲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6月27日,龍雲在北京病逝。1980年7月,中共中央給予他徹底平反。
盧漢
盧漢(1895(乙未年)—1974(甲寅年).05.13),原名邦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和平解放雲南,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歷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二、三屆常委、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常委。
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④ 駐緬甸新大使洪亮祖籍那裡
洪亮,江蘇高郵人,男,1969年9月生,大學畢業。是我國著名外交官。
現任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
⑤ 糯康是哪國人
據悉,糯康是緬甸撣邦人,他曾經是金三角地區最後一個大毒梟坤沙的助手。泰國安全部隊的消息人士透露,26日,糯康和另外7名嫌疑犯在寮國方面實施的一起突擊行動中被逮捕,他們被捕的地點位於寮國波喬省敦蓬縣,波喬省與泰國清萊府中間隔著湄公河,而清萊府境內的湄公河正是去年中國船員被槍殺的地點
⑥ 緬甸華人的政治地位
獨立前,華人曾經出掌國家要職,例如李遐養爵士榮任巴特勒(Harcourt Butler)爵士與英尼斯(Charles Innes)爵士當政時出任農林部長。李氏祖籍廣東台山,緬甸土生,曾留學英國,執業律師;還有木匠阿灼,原名曹鸞翔,初抵緬甸時一貧如冼,但後來卻成了著名的承包商,被委為立法委員。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推行國有化與本土化政策,華人不再享有政治地位。
1964年緬甸推行國有化運動,許多華裔商人被迫離開緬甸,華人創辦的學校與報社都被迫關閉。1967年6月,緬甸還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排華暴亂,憤怒的暴民在仰光唐人街殺人放火,華人商店與住家被掠奪一空,許多華人丟了性命。暴亂蹂躪了好幾個城市。
由於緬甸推行歸化政策,職業限制政策,又取締華校與華文報刊,使華人謀生困難,紛紛加入緬籍。但緬甸的法律很嚴,只有那些在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爆發前在緬甸居住的家庭成員才能取得公民權,其他人只能申請特別外人登記卡。登記卡持有人可以居住在緬甸,但不能享有與土著同等的權利。許多華人乃花錢買公民權證書。至今沒有加入緬籍的華人不到10% 。
緬甸華人作為一個種族集團,並不像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那樣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在緬王時代,他們是純粹的商人,在英國殖民時代亦如此。但由於在戰前殖民政府推行種族代議制,所以在仰光市議會里有一兩個華人代表。在二戰期間,一些華裔特別是混血兒,積極同緬甸各族一起共同抗日,因此戰後當上公務員、技術員、醫生、軍官,但參政的華人仍鳳毛麟角。1962年奈溫軍人政權上台後,華人從政受到限制。奈溫(秀貌)本人是混血華裔,其他還有革命委員會第二號人物兼國防軍副總參謀長昂季(陳天旺)、原緬甸總統山友(San Yu)、奈溫政權的功臣礦業部長尼尼博士、教育部長陳友才……等。華人對緬甸經濟的貢獻是很大的,華人利用自己的海外通商網路,幫助政府促銷農產品。50年代中,華人響應政府的號召,把進出口的大部分讓出來給緬甸人經營,自己從商業轉向工業,開辟了新型工業發展的新紀元,維護了民族團結。
吳敏素在《工商業中的緬甸人》一文中曾指出:「戰後緬甸工業發展是由華僑完成的。」1962年,緬甸國防軍副總參謀長兼陸軍總司令昂季准將在新年賀詞中說道:「我們對居住在緬甸的中國人,對他們一百幾十年來對緬甸經濟建設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估。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工作建設於斯。因此,我們從來不把居住在緬甸的中國人當做普通的外國人看待。」
70年代中,緬甸放寬公民出國打工的限制,華人為緬甸創收了不少外匯,並進口了不少汽車和生產設備。1989年緬甸改革開放以後,華人在中緬邊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有今天的繁榮,離不開華人的作用。
今天的華人社會已與往日不同。緬甸華人本身變了,外國環境也在變。在一些人眼裡,華人和緬甸人根本沒有什麼區別,膚色和長相大同小異,風俗習慣也已毫無差別。華人家庭一般比較富裕,幾乎都有汽車,有些甚至有兩三部。他們勤快,會賺錢,受到善待。緬甸對外開放以後,利用中國大陸、港、澳、台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華人資金發展經濟的心情非常迫切,隨著其他國家、地區華人資金的流入,緬甸華人的社會經濟地位也相應提高。
隨著形勢的發展,緬甸已放寬了對華文教育的管制。在緬甸實行對外開放10周年之際,中文報紙《緬甸華報》在仰光出版發行,這是30多年來緬甸首次出版發行中文報紙。作為緬甸權力核心的「戰略研究中心」向華人提出:「你們要有思想准備,要是把『華僑中學』交還給你們,你們要做什麼?」
⑦ 我是緬甸華人。在一年多前,一老者給我的。我也不懂,是真的假的。想請各位專家,幫我鑒定一下。謝謝。
假的,不是純金的,手感不好
⑧ 緬甸出生的中國明星是誰
緬甸出生的中國明星是朱玲玲。
朱玲玲出生在緬甸,身材顏值都很高,早前是位很出名的模特、演員。朱玲玲(Loletta Chu),1958年9月7日出生緬甸,祖籍廣東台山,香港前女演員、女模特兒。中學畢業於香港國際學校,並在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就讀預科。
1977年參加香港小姐競選,取得冠軍及最上鏡小姐獎項,是首位奪得兩個獎項的參賽者,被行業中公認為最漂亮的港姐。中學畢業於香港國際學校,並在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就讀預科。1978年4月出演唯一部電視劇《瑪麗關七七》。
1978年9月25日與霍震霆結婚,婚後育有三個孩子,2005年兩人離婚。2008年11月27日與羅康瑞注冊結婚。
朱玲玲生活經歷
在當選港姐之後,朱玲玲做為港姐得主代表香港赴多美尼加參加了「環球小姐」的選美大賽,這位東方美人的美貌和智慧同樣得到了洋人的認可。回來之後,朱玲玲履約進入「無線」,開始涉足娛樂圈。
不久,她便參演了「無線」拍攝的一部電視劇《瑪麗關77》。這部電視劇在當時非常出名,朱玲玲在劇中飾演一位「領袖訓練班」的教練,其中規中矩的表演並沒有獲得多少好評。
在此後不久,朱玲玲便嫁人成家。婚後,便退出娛樂圈,開始專心營造自己的家庭生活。朱玲玲和霍震霆一共育有三個孩子,家庭生活一直較為美滿。
在專注家庭生活之餘,她還一直十分關心社會公益事業。她始終認為只有多社會多做些事,才不會辱沒自己港姐的名聲。身為港姐組織慧妍雅集團的主席,朱玲玲為該集團的慈善捐款盡了不少力,至今仍時有為社會公益事業奔走的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