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失去緬甸會損失多少錢
㈠ 中國遠征軍入緬為什麼損失殆盡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由於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自一九四
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後,同月十一日第一次下動員令起;至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 日遠征
軍正式動員,這兩個多月期間,時而動員入緬,時而停止待命,時而准備東調,反反復復,捉
摸不定,坐使仰光淪陷,已經失去保全仰光國際交通線的根本目的。加以入緬後,指揮多次變
動,系統紊亂,許可權不明,各有所私,以及指揮無能,部隊戰力懸殊等等,既未能適時適地集
中主力與敵決戰,以期收復仰光,又未能退而憑據險要與敵作持久戰,保全我臘戍的物資。東
拉西扯,一無所成,徒使將士浴血,喪師辱國,回想起來,實深愧痛!
但我遠征軍激於民族義戰,同仇敵愾,士氣旺盛,轉戰東西南北,與敵搏鬥,也有不少可
歌可泣的事跡。本文只將在緬作戰比較有計劃的、激烈的、時間較長的以及有意義的有關鍵性
的戰斗,如同古戰斗、斯瓦逐次抵抗戰、仁安羌解英軍之圍、喬克巴當大上英軍之當等等,加
以概略的敘述。
反復的動員,凌亂的指揮
(一)動員方面
第一次動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蔣介石令第六 軍九十三師開車里,第六軍第四
十九師以一個加強團開畹町歸英緬軍總司令胡敦指揮,准備開景東。十六日令第五軍、第六軍
動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當第五軍先頭部隊到達保山附近時,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又以奉令
「英方表示第五軍及第六軍主力(欠九十三師及四十九師之一團)暫時毋庸入緬」而中止。十
二月二十九日又令第五軍勿庸入緬,必要時須向東轉運。
第二次動員: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軍集中芒市、遮放、龍陵,候英方派車接運入緬。
第三次動員: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日又奉令:「據英代表請求,仰光情況緊急,請速派第
五軍入緬」;「所有野炮、戰防炮均應隨同出發,裝甲兵團先作出發准備。」
(二)指揮方面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蔣介石令第五、六兩軍入緬,歸杜軍長指揮。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軍入緬部隊歸甘軍長指揮,至該軍受何人指揮,另有命令。二
日令第六軍入緬後歸英方指揮。二十五日令五、六兩軍入緬作戰,著由杜軍長聿明統一指揮,
杜軍長仍歸胡敦指揮。
二月二十五日,蔣介石親到昆明下達命令指揮部署。三 月一日蔣介石親赴臘戍指揮,二
日蔣在臘戍面諭參謀團指導入緬軍之作戰行動,並與英方會商。四日蔣面對我說:「你歸史迪
威將軍指揮」,並說對史迪威將軍要絕對服從。我反問:「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決策
時應如何辦?」蔣說:「你打電報向我請示再說。」蔣回到重慶後有些不放心,又給我一 封
親筆信,指明必須絕對服從史迪威的重要性。
同年三月八日臘戍會報英方通知,英政府已任命亞歷山大接替胡敦的英緬總司令,胡敦任
參謀長。十一日令著第五 軍、第六軍統歸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但未規定史迪威與亞
歷山大相互間的地位。十二日臘戍會報,英方提出史迪威指揮五、六兩軍,與亞歷山大之間的
指揮系統不明。同日特派衛立煌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在衛未到任
以前准由杜副司令長官代理;也未規定司令長官與史迪威參謀長相互間地位。十七日亞歷山大
由渝飛回 臘戍轉回梅苗,二十八日林蔚到梅苗,據亞歷山大面告:「在渝已決定以本人(亞
自稱)為在緬作戰的中英聯合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將軍受本人之指揮」,但參謀團及各部隊
始終未奉到此項命令。四月二日改派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仍未規定羅長官與史迪
威參謀長相互間的地位。
同年四月五日蔣介石帶羅卓英到臘戍,六日到梅苗親自指揮部署,決定平滿納會戰,增調
第六十六軍入緬,並召見同古突圍的二百師師長戴安瀾,與他同住一晚,予以慰勉。八 日蔣
約我和戴同他巡視曼德勒。蔣介石看到從梅苗到曼德勒間湯彭山脈一帶山巒重疊,十分險要,
對我說:「平滿納會戰十分重要,必須鼓勵將士一舉擊破日寇,進而收復仰光。萬一日寇後續
部隊增加,我軍也不要勉強決戰,退一步准備曼德勒會戰,或把住這個山口(指梅苗、曼德勒
間)與敵作持久戰。」我當時很同意蔣介石的這個指示。回梅苗後他又叮囑我要服從史迪威和
羅卓英的命令,我因同古戰斗曾和史迪威爭吵,滿肚怨氣,對蔣說:「如照史迪威的命令,二
百師早已斷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也可以說不懂戰術。
蔣攔住我的話說:「我知道的,以後有羅長官在,他會了解的。」九日蔣介石回國,以後
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指揮,即由史迪威、羅卓英完全負責。
緬人的態度,緬甸的形勢
緬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下,深受殖民主義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獨立
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漲,當時緬文報主筆宇克孟先生,談到對中國遠征軍的感想時說:「緬甸人
不願做亡國奴,無論日本用什麼方式都打動不了緬甸人,緬甸人真誠歡迎中國軍隊。……」他
又說:「我們一家三 口都在抗日,我用筆,兒子用槍,我的太太每天為國運而祈禱。」他並
且寫過不少贊揚中國遠征軍的社論,這是緬甸人民的主導思想。可是蔣介石為了討好英帝國主
義,對於緬甸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毫未表明態度,更談不到支援緬甸人民。於是緬甸除先進分
子積極支援中國遠征軍抗日外,一般都抱著觀望的態度,反動黨派且為日本利用,甘作緬奸,
到處進行破壞的活動。同時緬甸人民普遍仇視英軍,遇機即殺,造成當時緬戰中極其錯綜復雜
的情況。如不是廣大愛國華僑積極援助,我軍就不免要全軍覆沒了。
緬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經濟情況分為二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重鎮為曼德勒(即瓦
城);以南為下緬甸,重鎮為仰光。上緬甸西有那加山脈,中為明克山脈,東南為湯彭山脈;
下緬甸西有阿拉干山脈,中為勃固山脈,東有蓬隆山,與泰國毗連者為登勞山脈。全境三條主
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當河(亦稱西當河、錫當河)、薩爾溫江,南北貫通全境;鐵路公
路南北貫通,並與我滇緬路相銜接。瓦城為上緬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樞紐,扼水陸之總匯,
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其東湯彭山脈與登勞山脈間密林叢生,為現代反侵略戰爭進行游擊戰
的最好根據地。
下緬甸以仰光為咽喉,為新興的商港,有現代化的港口設備,為我抗戰物資供應的最後
一個國際海港,也是我遠征軍必爭的目的地。
胡康地區包括那加山以東大洛盆地及新平陽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參天,不見天日,
中國歷來叫作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錯,雨季泛濫,水勢洶涌,舟船難通,因之有「絕地」之稱。
每逢雨季,不僅用兵困難,即民間交通亦多斷絕;可是到了旱季,河川變為通道,除親敦河外,
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緬交界的氣候,可分為雨旱兩季,自五月下旬起,至十月間為雨季,陰雨連綿,天氣
較涼,潮濕極重,蚊蟲、螞蝗很多,瘴氣特甚。十一月以後至次年五月中旬前為旱季,天氣多
風,極少下雨,十二月間風勢較大,一月以後逐漸轉熱,經常在華氏一百二十度左右。
總起來說,緬甸形勢是口孝肚大、尾巴尖。仰光為全緬門戶,同古、普羅美都是要隘,瓦
城為四戰之地,八莫、密支那為最後屏障,而棠吉、梅苗又為臘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僅緬
甸自身無以立足,中緬邊境物資匯集的臘戍、畹町也就危險了。
敵友我的軍事布置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在同古以南約五十公里的皮尤及其南十二公里的大橋附近序戰開
始前,敵友我三方的軍事布置如下:1#敵情:日本十五軍飯田樣二郎所部等三十三師團在普羅
美以南地區;第五十五師團在同古以南地區;第十八師團在泰國景邁附近,一部主力於四月初
增援斯瓦戰斗;第五十 六師團判斷由仰光登陸,當時行動未明,以後集結於同古。至於空軍和
炮兵、戰車的情況,當時均不明。
2#友軍: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所部英緬軍第一師(欠十三旅),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
軍第六十三旅,英裝甲車第七旅均在普羅美方面。英緬軍第一師十三旅在景東、毛奇方面。英
空軍飛機共四十五架,在馬格威爾。
3#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所屬部隊第五軍騎兵團附屬工兵一部在皮尤
河附近;第二百師在同古(配屬炮兵部隊未到);第新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由芒市於六日開
始以汽車運輸;第六軍所屬第四十九師、暫五十五師、第九十三師在景東、毛奇一帶;第六十
六軍所屬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九師、新二十八師,此時尚未動員;炮兵為第五軍炮兵團及炮十
三團第一營;空軍為美空軍志願隊。
㈡ 從1840到1949年。中國向外敵入侵者賠了多少億白銀
一、總共賠償17.6億兩白銀,實際支付13.35億兩;
二、引用史書記載:
(1)1841年5月,英軍炮打廣州,清政府靖逆將軍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向英軍求和,並與英國代表義律簽署停戰協定《廣州和約》,規定中國方面償付贖城費600萬銀元,以及英國商館的損失費。對於後面一項,條約中未註明數額。查當年參戰的英軍軍官賓漢記載,中國方面賠償的數額為628327銀元。
(2)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灣遇難為由,悍然出兵侵犯台灣,遭到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清政府遂派恭親王奕?與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談判,於同年簽署中日《北京專條》,規定中國賠款銀50萬兩,日軍退出台灣。
(3)1875年,為在中國西南擴張勢力,英國駐華機構職員馬嘉理帶引英國武裝「探路隊」,由緬甸侵入中國雲南,並蠻橫地向前往盤問和阻攔的當地人開槍。當地人民激於義憤,打死了馬嘉理。1876年,中英簽署《煙台條約》,規定中國償付「恤款」銀20萬兩。
(4)中日甲午戰爭後訂立的《馬關條約》中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此舉引起俄、德、法三國干涉。結果,1895年11月,中日雙方簽訂《遼南條約》,規定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清政府補償銀3000萬兩作為贖款。
上述4筆賠款屬於戰爭賠款性質。理由是這些賠款均起因於戰爭,並規定於旨在結束戰爭狀態的條約之中;前3筆賠款是清政府妥協簽約,戰爭可視為「不敗而敗」;第4筆賠款是戰敗與俄、德、法三國干涉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5)1901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脅迫清政府訂立《辛丑各國和約》,規定中國賠償銀4.5億兩,是為大賠款。與此同時,約有17個省的中國地方官紳分別與各國領事、教士、教民協商議定了22272708兩銀的地方賠款。其中5386000兩銀歸入大賠款。地方賠款的實際支付額為銀16886708兩。
三、
附錄:
從1902年中國政府正式開始支付庚子賠款到1938年實際停止支付,在長達36年的時間里,中國實際已支付的庚子賠款為6.5237億兩白銀。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在這期間,美國等一些國家也曾先後退還過一些賠款。比如,《辛丑條約》原定美國應得賠款本金摺合為美金是2444萬,到1908年美國政府決定把賠款本金減為1365萬美元,同時又將以前多收的部分退還給中國,並決定把這筆錢用來作為支持中國留學生赴美深造的經費。到1924年,美國又決定將保留的那部分賠款也退還給中國。繼美國之後,一些西方國家也紛紛退還部分庚子賠款。
總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入侵的60年間,清朝對外賠款及其借款利息、折扣等合計,應償付的賠款本息總額高達17.6億兩白銀。實際支付總額為13.35億兩白銀。
㈢ 二戰日本戰敗後賠償了中國多少錢
根據統計,戰後日本共支付了共計22.3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這筆戰爭賠款,相當於清政府1901年庚子賠款的12.6倍(庚子賠款為4.5億兩白銀。)
根據國際法,當時,中、美、英、蘇聯、荷蘭、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這13個國家,作為戰勝國有資格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
7國放棄賠款,6國主張賠款。中、美、英、蘇、荷、澳、印7國都放棄了。剩餘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這6個國家,成功獲取了來自日本的戰爭賠款。其中印度尼西亞:2.23億美元;菲律賓:5.5億美元;緬甸:1.4億美元;越南:3900萬美元(後來又要了85億日元);寮國:10億日元;柬埔寨:15億日元。
4個無資格國家趁機索賠。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四個在法律上本來沒有資格獲得戰爭賠款的國家,通過對日爭取也得到了賠款。具體數額是:韓國:3億美元,新加坡: 2500萬新加坡元馬來西亞:2500萬馬來西亞元;泰國:150億日元。
4個中立國趁機索賠。瑞士、西班牙、瑞典、丹麥這四個二次大戰時的「中立國」,也向日本提出賠償戰爭時所毀壞的他們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財產,日本的具體數額是:瑞士11億日元;西班牙20億日元;瑞典5億日元;丹麥7億日元。
1個非獨立國索賠。蒙古,戰前日本不承認蒙古是獨立國家,所以日本認為中方放棄賠款就等於蒙古也放棄了賠款。但後來日本同意向蒙古提供50億日元的無償經濟援助,作為變相的賠償。
中方雖然放棄了戰爭賠款,但是從從1947年4月開始,盟軍陸續從日本拆撤出40000餘台機器,有54%分給了我們。蘇聯則自行將「滿洲」的一些機器設備拆運回蘇聯。至此,沒有自然資源、糧食不能自給、國庫虧空、欠債巨大的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窮的國家。為了支持民眾生存,美國作為佔領國不得不向日本支付了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㈣ 緬甸失守會對中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1942年上半年,日軍侵佔緬甸全境,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進攻達到高峰。這一結果,對中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產生了強烈影響。
日軍侵佔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這等於割斷了中國的一條「輸血管道」。一個時期里,國際援華物資和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聯系,僅僅依靠飛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中航線來維持。這對中國抗日戰場產生了嚴重影響,中國軍隊的處境更加艱難。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擔心,中國一旦崩潰,日軍至少能抽出15~20個師團用於其他戰場,日軍可能在第2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期採取新的行動,這必將增加英美軍隊的壓力。
日軍侵佔緬甸,在相當程度上打擊了美國,干擾了美國的太平洋戰略。美國在亞洲採取以軍事援助為主的戰略,美國一度難以抽出軍隊直接同日軍作戰,因而需要借用中國的抗日力量。美國希望通過提供對中國的軍事物資援助,讓中國抗日戰場來拖住日本軍隊。美國希望中國軍隊能夠逐步採取攻勢行動,迫使日軍把更多的兵力投放到中國戰場,「使日軍無法進行新的冒險」。為此,美國希望滇緬公路運輸線能夠暢通無阻。緬甸失守,美國的這一戰略企圖就難以實現了。
日軍侵佔緬甸,直接威脅到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印度是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英國在亞洲殖民統治的心臟。緬甸失守,直接威脅印度東部邊境,如果印度再被日軍侵佔,日軍就可以控制印度洋,直趨中東。這不僅使英國失去了在亞洲的巨大利益,還將嚴重影響到歐洲戰場和北非戰場。
緬甸在遠東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特殊地位,促使中國、美國、英國等國都認真考慮對侵緬日軍進行反攻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史迪威將軍曾痛心地說:「我們從緬甸逃出來,這是個奇恥大辱。我認為我們應該找出原因,然後打回去,收復緬甸!」
㈤ 說說2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事跡,怎麼出去,又怎麼回來,損失了多少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