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這幾年和哪個國家在打戰
Ⅰ 緬甸果敢還在打仗嗎
還沒完
緬北戰事自2015年升級以來,緬甸政府軍與果敢同盟軍之間的戰事已經持續多月,最初占據優勢與上峰的果敢同盟軍在緬甸政府軍的打擊之下逐漸節節敗退,在雙方戰火之中,和平成為無辜百姓最大的呼喚,戰爭已經導致很多人背井離鄉逃亡中國,隨著戰爭的持續,停火成為雙方共同的意向,但是雙方卻又在加強火力進攻,近來,緬甸政府軍加強對果敢的攻勢,並且從果敢同盟軍手中搶奪了大量的戰略根據地,隨著緬甸在果敢動用大炮坦克,導致緬甸數千平民逃亡中國。
據美聯社於14日原因緬甸官方媒體《鏡報》報道稱,在過去的兩國多月中,緬甸政府軍已經在果敢地區從果敢同盟軍手中奪回了20多國戰略根據地。《鏡報》還表示,緬甸在戰爭過程中使用了大炮與坦克,但是,戰爭已經導致緬甸政府軍100多名士兵死亡,更是致使數千名緬甸無辜百姓逃亡中國。此外,另據媒體報道稱,4月13日,緬甸政府軍已經奪回了果敢同盟軍所控制的大幹塘一帶的戰略要地,並且繳獲了不少的武器和彈葯。
據知情人士表示,近來,緬甸政府軍加強了對果敢同盟軍的攻擊,在戰爭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型武器,並且從緬甸內地調集了精銳部隊打擊果敢同盟軍,也正因此,才導致果敢同盟軍在緬甸政府軍的炮火之下節節敗退,導致果敢同盟軍的部分戰略要地失守,不過,盡管如此,雙方的戰爭依然十分火熱,濃濃的炮火聲,乃至在中緬邊境的公路另一側的中國公民都能清晰聽到,4月14日,為確保中方邊境地區中國公民的安全,已經在一些路段採取了禁行措施!
Ⅱ 緬甸還在打仗嗎
2015年2月19日同盟軍官方戰報
2月15日早晨,同盟軍某奉命襲擊滿羅據點之敵,殲敵5名。
2月17日12時15分,同盟軍某部打擊石園子正在構築工事的一個點,戰斗持續20分鍾。下午20時15分,打擊石園子緬部,戰斗持續45分鍾,共斃傷敵(包括敵一名上尉在內)10餘人。
同日,同盟軍某部於16時在牛坪子壩公路伏擊敵人,摧毀敵軍車2輛,共斃敵7人、傷者人數不詳,我方無傷亡。
2月18日下午16時30分,我軍某部在慕泰崇崗地域伏擊敵人,當場擊斃敵4人、傷多人。下午18時15分,同盟軍某部在慕泰地區襲擊正在野炊的緬軍一個營,敵傷亡情況不明,我軍無傷亡。
同日,我軍某部在清水河至石園子地域阻擊敵人,戰斗於11時30分打響,共摧毀敵軍車一輛,斃敵6人以上,傷不詳。下午16時40分,我軍某部對石園子部駐守之敵進行炮襲,准確命中目標,敵傷亡情況不明,我軍無傷亡。
2月19日7至9時,敵向我某部實施炮擊,爾後向陣地發起攻擊,我部擊退敵人,敵人傷亡慘重,我部重傷1人。
同盟軍幾天以來,連續接到群眾報告,緬軍繼續在老街、新街、官保寨、南郭、決壩、壩尾等地搶劫民財,當地群眾苦不堪言,紛紛報名加入同盟軍,拿起武器,消滅緬匪軍。目前我軍正採取積極軍事行動,制止敵劫掠行為。
截至發報前,我軍仍在積極伏擊敵人。
Ⅲ 緬甸和那個國家現在打仗呢
你好朋友:這是緬甸內部爭斗,緬甸國防軍與果敢軍在打仗。
Ⅳ 緬甸國和什麼國家干架
沒有,只有內戰,緬甸是個聯邦國家,較散,政府軍與地方民族武裝在內戰。
Ⅳ 果敢竟然和緬甸持續戰爭到了現在,到底圖什麼
因為果敢不想和緬甸一起混了,想走自己的路。他們之間斗到現在已經是兩敗俱傷了,連緬甸的國力都在不斷的下降。
果敢其實敢和緬甸對峙到現在,是有自己目標的。第一個那是高度自治,能做到自己管自己,這一點是果敢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要求。第二個是獨立建國,自己干自己的。第三個是回到中國,這是他們最想要的。現在緬甸政府精疲力盡,窮困潦倒,果敢也是傷痕累累,而緬甸政府需求沒得到,果敢的要求也沒有滿足,還是回到了開始的位置。
Ⅵ 中緬戰爭是哪年
中緬戰爭是1762年—1769年。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結束。
清緬臨時和約的正式文本沒有保留下來,而雙方向各自國君稟報的內容又有出入,雙方戰後交涉還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6)緬甸這幾年和哪個國家在打戰擴展閱讀
中緬戰爭的影響:
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的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朝軍隊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朝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
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了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十八世紀中緬戰爭,總體而言,沒有勝利者。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這又是當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雖然清緬戰爭以緬甸入侵中國為開端,但卻是一場雙方以爭奪地區利益與霸權為目的的戰爭,戰爭以中緬議和、緬甸名義上對中國稱臣為結局,兩個國家都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而這也是清國對緬戰爭對東南亞產生的深遠影響之一。
Ⅶ 2020年緬甸果敢同盟軍還在打仗嗎
想不通啊,那伙人也太TM執著了,不知道打來打去為了什麼。說為了錢吧,才幾百塊一個月,甚至有些才一百多的。說為了地盤吧,天天躲高山密林里毛都撈不著一根。更費解的是打散得到處都是了居然又會聚攏一堆繼續打。有的甚至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了都還要挺著,好像不打仗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似的。另外還有一些是潛在的武裝組織,指不定啥時候拉起大旗就開干。目前是若開那邊打得熱鬧,就是靠近孟加拉國海岸線的大概位置,然後其他武裝也在進行不同程度的摩擦。反正我對那地方的理解就是一個字,看著都頭疼
Ⅷ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Ⅸ 哪個國家侵略了緬甸
歷史上緬甸曾經很強,曾長期統治暹羅(泰國)。
明末清初時,清軍為了追擊明永曆帝,曾攻入緬甸,緬甸被迫交出朱由榔。
清乾隆時,清軍再一次入侵緬甸,重創緬甸,此次戰事曾被弘歷得意地算為其「十全武功」中的一件。
進入近代,英國在佔領印度後不斷蠶食入侵緬甸,最終緬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被並入英屬印度。
1942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從南部和泰國入侵緬甸,擊敗了英印軍隊和入緬作戰的10萬國民黨遠征軍,佔領緬甸。
二戰後,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1950年年初,在雲南戰敗的國民黨殘軍約3萬人逃入緬甸,擊敗緬軍,長期割據中緬邊境和泰老緬三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後來解放軍應緬甸政府請求,發動勘界戰役,入緬作戰,擊潰國民黨殘軍主力,緬甸也向聯合國控訴,台灣被迫出面,由美國派遣飛機將大部殘軍接運回台灣,剩餘的殘軍遂變為職業販毒武裝,直到80年代,才向泰國投降。
現在印度在鎮壓其阿薩姆邦等東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分離武裝時,經常越界進入緬甸境內,為此時而和緬甸有小規模沖突。
Ⅹ 聽說緬甸今天打仗了
截止到2020年4月,緬甸最近的一次政府軍與民族地方武裝的沖突是2019年8月中旬開始的,沖突造成數二十幾人死亡,2000餘人流離失所。流離失所的緬北地區難民,只能依靠民間救援組織及政府提供物資援助度日。
緬甸1948年獨立後存在數十個民地武組織。2013年11月起經過9輪和談,緬甸政府最終於2015年10月與8個民地武組織簽署全國停火協議。2018年2月,又有兩個武裝組織簽署全國停火協議。盡管經過多年努力,已有部分民族地方武裝與緬甸政府簽訂停火協議,但仍有包括果敢軍和若開軍在內的部分民族地方武裝,與忠於緬甸政府的緬甸政府軍繼續對抗。
(10)緬甸這幾年和哪個國家在打戰擴展閱讀
彭家聲在1014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是十分願意談與緬甸政府軍之間爆發的一系列新戰斗:「經過5年的卧薪嘗膽,我們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現在又有了上千人馬和刀槍,可以跟緬甸政府軍對陣,直到收復果敢為止。」
緬甸政府軍與緬北地區地方武裝的沖突由來已久,對立雙方打打停停已成為緬北地區的家常便飯,緬北地區民族地方武裝果敢軍和若開軍的存在,始終是緬甸政府和政府軍揮之不去的噩夢,緬北地區的局勢至今也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緬北地區民族地方武裝不時會挑起與緬甸政府軍的沖突,成影響緬甸國家安全和民族統一的重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