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和清朝哪個發達
㈠ 清朝和緬甸發生過戰爭嗎
發生過,在乾隆時期。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今泰國)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1)緬甸和清朝哪個發達擴展閱讀: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便進入全盛時期,慾望也有所膨脹,雖然表面上保持與清朝的藩屬關系,但從沒向清廷納貢,反而從雍正朝晚期開始就有人員越過清緬邊境,對清朝境內的一些部落徵收傳統的貢賦——花馬禮。
對於一些不願屈服的清緬邊境上的部落,緬方常會派出小股軍隊越境進攻,以壓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當時,由於清朝正集結重兵平定西北地區的准噶爾部,無暇顧及南方邊境的這類小摩擦,雲南地方官府也對此採取聽之任之的綏靖政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屬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內的孟定和耿馬兩個土司部落徵收貢賦未果,便派出約2000多人的部隊(含土司部隊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進行襲擊,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燒了耿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從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緬屬土司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連年入界騷擾,雲南地方部隊只是進行了小規模的反擊。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騷擾規模升級,緬兵進入車里(今西雙版納)多處地方勒索錢糧和擄掠民眾。
乾隆帝終於發怒,開始對緬甸的侵略行為採取強硬態度,命令雲南軍隊進攻緬甸,以滅緬甸而後快。清緬戰爭打響後,在隨後幾年的戰事中,清廷主要對緬甸進行了四次戰爭。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對緬戰爭時,乾隆帝由於輕敵,只是命雲貴總督劉藻率雲南綠營應對緬甸。面對入侵的緬兵,雲南綠營只擒獲了5人,其他緬兵自動撤退,但劉藻卻向朝廷謊報軍情。
幾個月後,緬兵再次以數千人兵力入侵車里,佔領了車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區。劉藻再派3000綠營兵圍剿,緬兵則採用游擊戰術,時而攻擊時而撤退,清兵雖然陸續收多處失地,但並沒有實質性的戰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隊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裡陷入緬兵埋伏,死傷多人。乾隆帝聞奏後暴怒,將劉藻革職,似降補湖北巡撫,劉藻因此而自殺身亡。
劉藻死後,乾隆帝又派楊應琚移任雲貴總督,指揮清兵趁緬兵撤退之際,大舉攻入緬甸,第二次對緬戰爭拉開序幕。是年四月,清兵佔領緬屬的兩個土司管轄地區。
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並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員,留下約800人駐防後退回。七月,為震懾緬甸,乾隆帝又命楊應琚利用雲南的綠營兵征服緬甸。
先後佔領蠻暮土和木邦司管轄地區。到了九月,楊應琚調集約14000兵准備進攻緬甸,並先派3300兵進駐遮放土司。清兵發動攻勢後,緬王孟駁派遣將領莽聶渺遮率1萬緬兵與清兵對抗。
交戰時,緬軍採取完全出乎清軍意料的部署,使用燧發槍等新型裝備,加之作戰環境適應強,清兵傷亡慘重。十一月緬兵攻入守備薄弱的騰越境內,並成功伏擊前來增援的數百清余兵。
十二月兩軍再次爆發大戰,緬軍主力利用騎兵發起突然襲擊,解求出被圍的緬兵並擊潰清兵。楊應琚只好與緬兵議和,接受緬方條件,雙方停戰。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戰事又起,雙方各有勝負,但楊應琚卻上表朝廷,稱屢獲大捷,前後殺敵上萬人。
乾隆帝了解真實情況後非常震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此次戰事,雖然清兵人數多於緬兵,但依然屢戰屢敗。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乾隆帝派朝廷大將明瑞接任雲貴總督,點滿洲兵3000人,四川和貴州綠營18000人,總兵力愈2萬人進攻緬甸,第三次對緬戰爭開始。
最初,由於兵力占優,清軍作戰比較順利,緬軍節節敗退。同年十二月,由於明瑞輕敵,導致他親率的1萬部隊被緬軍數萬人包圍,最後幾乎全軍覆沒,明瑞也戰死沙場。
明瑞軍大敗後,乾隆帝完全不理會緬甸陸續發來的求和文書,並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發動更大規模伐緬計劃,任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
點滿洲兵1萬5千人,貴州綠營1萬人,福建水師2000人,加上地方軍共3萬人參與第四次對緬戰爭。
戰爭開始後,福建水師被緬軍大炮擊退,不適應叢林作戰的陸軍因患熱帶病3萬人只剩1萬人具有戰鬥力,多名將領因病死亡。同時,緬甸也因國力重挫而無力再戰,於是雙方議和,戰火暫時熄滅。
四次對緬戰爭的失敗終於讓清廷頭腦清醒了一些,乾隆帝認識到緬甸這個已經滅掉了暹羅國的南方小邦變成了一個地區強國,不再指望滅掉緬甸。
但為了天朝上國的威嚴,乾隆帝最後出動了近4萬人進攻緬甸。不過,最後的這次較量變為一個拉鋸戰,兩國各有勝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雙方前線將領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幾經交涉,自行決定議和,商定緬甸名義上對清稱臣,不再侵犯清朝邊境,而清軍選擇撤軍。
雙方談判定議畫押後,互贈了禮物,這場延續多年、花費巨大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後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為應對鄰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兩國關系才真正正常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㈡ 古代的緬甸實力如此強大,為何現在卻這么落後了
緬甸之所以現在衰弱了,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在二戰之後,緬甸的實力就急劇下降,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不斷倒退,同樣也反映在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經常發生戰爭的現象。甚至到現在緬甸也在發生戰爭,並且現如今緬甸已經成為了東南亞最亂的國家。這種政治上的不穩定,同樣也影響到了緬甸的發展。
第3個原因就是政策問題。要知道當緬甸政府在少數民族逐漸擴展之後,其實並沒有制定一個正確的政策去對待當地的少數民族,而是選擇不理睬他們。一旦少數民族開始與緬甸政府出現矛盾的時候,緬甸政府就採用的是硬碰硬的方式來對待少數民族,這種武力解決的方式,其實並沒有辦法真正的解決矛盾的根源,所以才讓整個緬甸變得非常混亂。
㈢ 明清時期,緬甸實力如何據說經常入侵印度、泰國和中國雲南。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在16世紀統一緬甸,征服暹羅(泰國)的阿育陀耶王朝,但也勞民傷財。之後暹羅復國與東吁爭戰。東吁內部分裂混亂,雖在17世紀初再度統一並且放棄對外擴張,但之後國勢又衰弱,最後於1752年被白古的孟族所滅。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是緬甸最後的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在18世紀末(清朝乾隆後期)和清朝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國王(孟雲)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以及並吞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憂心緬甸的威脅。
之後英國於1824、1852、1885年挑起三次英緬戰爭,英國全勝,1886年,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將緬甸納為英屬印度的一省。
㈣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㈤ 清朝時期和緬甸打過戰爭嗎
打過。乾隆三十年開始,清朝與緬甸之間的戰爭打了五年,清緬雙方進行了4場大規模的戰爭,清廷花費了911萬兩白銀,竟然只落了個平局。事實上,緬甸在戰後長期拒絕稱臣納貢,還發了封不夠恭敬的文書過來,乾隆無法進行第五次戰爭,只能暫時押在一旁不理。順便說一下,當時緬甸已經使用燧發槍了,清朝這幫蠢貨居然還是堅持騎射,真是夠夠的。
㈥ 面對清朝的戰爭,緬甸不落下風,他們真的有那麼強嗎
其實主要是因為武器落後,氣候不適應。當時的大清人口四萬萬人,在還是冷熱兵器交接的時代,然而當時緬甸軍隊使用的槍是從英國進口的,武器方面,清朝的軍隊是吃虧的。在裝備上對緬甸不佔據上風,同時再加之對緬北地理、人情不熟悉,清朝軍隊是很難取勝的。
第三次伐緬甸戰爭,乾隆因為打了二次兵敗,派大將明瑞率滿洲兵3000,貴州和四川綠營一萬八,共二萬多人進攻緬甸。但明瑞輕敵,導致清軍被圍困,幾乎全軍覆沒,主將明瑞戰死。
三次失利,於是乾隆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伐緬作戰調動三萬多人伐緬。但可惜的是,還是打不贏緬甸,陸軍因為不適應氣候,很多人生病,三萬多人能作戰的只有一萬多人,最終打消耗戰,緬甸國力弱,勉強把緬甸耗下去了。最終雙方議和,簽訂了條約。
㈦ 清朝跟緬甸打了一仗,戰果如何呢
據史學界考證,清朝初期,吳三桂平定雲南之後,清緬關系基本上陷於停頓狀態。到清乾隆(1736—1795)時期,清緬關系經歷過數次波折。
乾隆初年,緬甸東吁王朝(1531—1752)進表納貢,清朝和緬甸才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隨後,緬甸發生政權更替,新興的雍籍牙王朝(1752-1885)取代了東吁王朝,成為緬甸的統治王朝。雙方剛剛形成的朝貢關系隨之瓦解,對抗與沖突不斷升級。而且雍籍牙王朝的統治者完成緬甸國內的統一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緬甸國勢日趨強大,隨之發動了一系列對周邊鄰國的侵略戰爭。
㈧ 關於清朝和緬甸,越南的戰爭
清朝乾隆年間發生的對緬戰爭,是因為當時緬甸剛又重獲統一,想要與中國爭奪現在邊界一部分地區的勢力和資源的控制權,緬方率先對清政府守軍發動了襲擊,並進入轄區騷擾。清政府為反擊,先後兩次調動軍隊深入緬甸境內。緬甸的中央勢力主要是在緬甸南方,清朝軍隊要長途經過各部族分立布滿山林的緬北地區。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又沒有得到當地部族的足夠幫助,兩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當時暹羅進攻緬甸,並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緬甸無暇威脅邊疆,維持了之後的長時期和平。
清嘉慶時期的對越戰爭,是由於越南內戰引起的。越南南部的叛亂政權,想要消滅北部受清政府支持正統朝廷,一路獲勝並迫近河內。越南朝廷向清廷求救,清廷調水陸兩軍增援,順利收復北部地區。不料叛軍在撤退後突然發動反擊,清朝軍隊疏於防範措手不及,遭到很大損失,不得以撤軍。最終叛軍獲勝,並統一越南。經過外交努力,越南新政權表示臣服清政府。於是清廷與新政權建立外交關系,並移原越南皇室於國內保護。
㈨ 乾隆時期,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呢
1762年,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乾隆皇帝下令對緬軍展開反擊,清緬戰爭由此打響。這場戰爭打了7年多,最終雙方前線將領自行決定停戰議和。一直到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主動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這場戰爭才算真正意義上了結。
盡管這場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勝利告終,但實際上清朝卻在此戰中損失了大量兵員,平白耗費了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那麼,清朝為什麼會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呢?
(傅恆劇照)
停戰之後,緬甸方面主動派出使節進京議和。乾隆皇帝盡管「極不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了議和的請求。
說起來,乾隆之所以會很「不情願」。其實是他一直認為清朝乃是「天朝上國」,打緬甸根本費不了什麼力氣。但緬甸使者在議和時卻沒有送上貢表,這讓乾隆感覺很沒有面子,甚至差一點又下令重啟戰事。
不過,這場爭端最終變成了漫長的外交戰。直到1788年,緬甸主動奉表納貢,這場清緬之戰才真正意義上完結。
對於清朝來說,這場戰爭其實是非常失敗的。清朝之所以會損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繩槍,遭到了緬甸更先進的燧發槍全面碾壓。但乾隆皇帝卻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沒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著「天朝上國」的姿態,這最終讓清朝在百年之後,遭到了列強的欺辱。
㈩ 明朝和清朝哪一個更強有什麼依據
一直以來,明清誰更強的話題備受爭議,然而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卻成了明朝清朝誰更強的試金石,讓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目瞭然。
16世紀,明朝和緬甸爆發明緬戰爭;18世紀,清朝和緬甸爆發清緬戰爭。那麼,這兩場作戰的結果如何,無疑將決定明清誰更強。當然,明朝稍微吃虧,因為處於16世紀晚期,再過半個世紀明朝就滅亡了,而清緬戰爭處於18世紀下半頁,離清朝滅亡還有100多年。
需要說明的是,明確與緬甸的戰爭,不以結果論英雄,而以軍事論是非。換言之,從軍事成績角度來看強弱。
從明緬戰爭、清緬戰爭來看,緬甸這一塊試金石,足以讓人看到明清王朝整體戰鬥力誰更強的答案。其實,從乾隆時期軍隊戰鬥力,也可以看到鴉片戰爭的命運,清軍早已不堪一戰了:不僅戰鬥力低下,而且還跟不上時代,比如緬軍裝備了一些燧發槍,清軍卻還是大刀長矛。
清緬戰爭之後,參與戰爭的將軍幾乎都提到緬軍火器犀利,但乾隆卻固執的堅持“騎射國本”,絲毫不為清緬戰爭的教訓所動。騎射國本,真是一個神奇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