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遠征軍為什麼要援華
㈠ 分析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的原因
日軍為了太平洋戰爭需要而為了奪取緬甸最大的油田仁安羌,同時切斷中國抗戰唯一生命線滇緬公路而發動的作戰,英軍打算放棄緬甸而退守印度需要中國軍隊掩護為他們贏得撤退時間,而中國應美英之請,及保衛自身抗戰生命線需要,抽調當時戰略預備隊的精銳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組建中國遠征軍以第五軍二百師為先頭部隊先期入緬
㈡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因
1、將日軍主力引出國門。
2、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
3、打通滇緬公路,馳援怒江防線
4、迫於美國和英國的壓力,為了獲取更多的援華物資。
㈢ 是什麼原因促使中國派兵組成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國加大了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力度,大量戰略、軍用物資通過滇緬公路輸入國內,有力的支持了中國抗戰。小日本派兵掐斷了這條補給線,遠征軍入緬主要的作戰任務就是打通滇緬公路,恢復援華物資供給。
㈣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因、並由此說明中國戰場在二戰中得作用
保護滇緬公路,保證援華物資。也是幫助盟軍。中國戰場,牽制了百分之70的日本軍力,各類的王牌部隊。另一方面從根本上緩解了美軍蛙跳作戰的壓力,使其打得十分輕松,每仗必勝。
㈤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因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概括的說,就是:
1、在緬甸與日軍周旋以分散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將日軍主力因出國門。
2、協助英軍保衛印緬。
3、保障滇緬公路的通常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
4、打通滇緬公路,馳援怒江防線
㈥ 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 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戰功。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詳細可以查一下網路。
㈦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幫越南打日本
遠征軍主要是在緬甸活動,而不是越南。當時中國遠征軍在東南亞抗擊日本是為了保證對華援助通道的暢通。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等國成為中國抗擊日本的盟友,對中國進行了大量的援助。但隨著日本攻佔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援華的陸上通道就斷掉了。所以中國派出了遠征軍作戰,但第一次遠征軍作戰失敗,是的陸上援華通道仍然被中斷了,直到44年到45年第二次入緬遠征勝利。
㈧ 中國當年赴緬甸遠征軍的歷史
隨便一本寫抗戰的書都有。說起來的話,長篇大論,幾十萬字。
㈨ 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遠征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太平洋。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 。
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 。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9)緬甸遠征軍為什麼要援華擴展閱讀: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㈩ 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赴印緬作戰
1、在緬甸與日軍周旋以分散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將日軍主力引出國門。
2、協助英軍保衛印緬。
3、保障滇緬公路的通常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
4、打通滇緬公路,馳援怒江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