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上校管理多少人
① 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的發展歷史
轄區內主要有浪族(緬甸景頗族中的一個分支)、茶山(緬甸景頗族中的一個分支)、栗粟、漢族、緬族等,人口約7-10萬,面積約兩萬平方公里,地廣人稀。主席為則孔·丁英,軍隊叫克欽新民主軍(當地又叫人民軍),司令員則孔·丁英(少將),副司令俄佬(上校),軍人約3000,作戰兵力約1500,裝備有部分山地迫擊炮、高射機槍、肩扛式火箭、地雷等。士兵武器為AK-47自動步槍、81-自動步槍、法產自動步槍(以前對緬甸政府軍作戰中繳獲)、中國產半自動步槍(現已入庫,僅新兵射擊訓練時用一點)等,其武器庫有能力在短時間內裝備3000-5000兵力,武器裝備遠優於克欽獨立軍。旗幟為中間太陽,旁邊豎立兩把刀,意為景頗族中新起的力量,表面看來也像是數字101。當地民族多信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收入以農業種植為主,邊境主要地區的收入為經商或領取工資等。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在歷史上就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恩梅開江為景頗族的發源地。在中國元、明、清三朝此地為中國屬地。緬甸國家政府二戰結束後獨立,因管理能力不當,引起克欽(景頗族)、瓦族、撣族等少數民族的不滿,在緬甸境內先後出現了多支反政府軍。當時浪族、茶山等同屬克欽獨立軍,後因各種問題,於1969年脫離克欽獨立軍,加入緬甸共產黨,並建立101軍區,司令員則孔·丁英、副司令員澤龍。在隨後的對緬甸政府軍作戰中由於人民團結、作戰勇敢加上有來自中國的大量武器彈葯、糧食物資等無償援助,成為一支較能吃苦、戰斗的部隊。那時的101軍區,受緬甸共產黨指揮,時常派出人員到中國昆明、北京等地學習。在騰沖境內有101軍區的兵營、訓練營等,其軍裝也才用中國84年以前的通用軍裝,雙方軍民出入邊境,親如一家。1989年,緬甸政府軍與101軍區在甘拜地最後一次交戰,緬軍投入500餘人,101軍區投入200—300人。緬軍力爭一舉拿下該地區,雙方苦戰一個多月。最危險時101軍區已將許多難已運走的重武器炸毀,甘拜地四周都已布上地雷。不過一天晚上,一名勇敢的浪族官兵穿過雷區,將緬軍彈葯庫炸毀,最後緬軍不得不退回密支那。此役,緬軍死傷400餘人,101軍區死15人,傷數十人。這是我所能子解到的最詳細的一次過去的戰斗,它反映了當時101軍區比較善長山地游擊作戰的特點。九十年代初,緬甸共產黨解體,101軍區率先與緬甸政府軍達成和平協議,緬甸政府同意其建立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英文簡稱NDAK。擁有自治權,原有軍隊改名為克欽新民主軍,司令員則孔·丁英、副司令澤龍。軍隊管理沿用緬甸共產黨時期中國軍隊的管理方式,外松內緊。軍隊表面看來似乎沒什麼戰鬥力,不過軍民關系融洽,區內治安狀況普遍較好。特區成立之初為解決財政等問題,便同意中國人進入這一地區,進行大量伐木。在整個九十年代木材行業不僅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等,還帶動了以此接壤的中國邊境多個縣市的經濟發展,大量優質木材進入中國內地,甚至遠銷歐美等地。九十年代後期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又陸續發現大量礦藏,其礦儲量大、品位高、品種多,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鉬礦、鐵礦、鉛鋅礦、金礦等。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礦,可能僅占未發現礦藏的一小部分。
② 果敢現在是在緬甸軍政府控制下嗎
是。
果敢,全稱「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首府老街市,位於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北面和東面緊鄰中國雲南省。
北面是中國雲南省龍陵縣、芒市,東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市管轄下的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接壤,南面以南定河為界限與佤邦南鄧特區相對,西臨薩爾溫江與木姐市的勐古鎮、大勐宜和貴概鎮相峙,西南方向交界的是滾弄鎮,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
國境線約250公里。
2005年相關數據顯示,果敢當地總人口約25萬人,其中90%人口為果敢族,為主要緬北漢人聚居區。據2016年相關信息顯示,果敢自治區下設1縣、2區、2鎮和28個鄉、社區。
果敢地區原為中國領土,隸屬中國雲南省。
1894年,中、英雙方重新劃定邊界,在倫敦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 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
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強迫中國與其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
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簽訂,其中並未提到果敢,代表新中國放棄收復果敢的權利。果敢歸緬甸撣邦管轄。
2011年3月25日,果敢地區正式更名為 「緬甸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
果敢曾經(1989年-2009年)有高度的自治權。2015年3月26日,緬甸軍方宣布已控制整個果敢地區,對果敢地區採取了融入緬甸的政策,大力引入緬語教師,採用緬語教學。
(2)緬甸上校管理多少人擴展閱讀:
果敢人的歷史其實非常短,但是這個地區的關系卻非常復雜。可以說,世上很難找到第二個地區,有果敢地區這么復雜的情況了。
第一,地域復雜。
因為處在中緬邊境的交界處,因此在歷史上,這里曾在兩國之間輾轉。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前,果敢地區一直屬於中國。接著在清朝末年,由於清朝控制力減弱,果敢一度獨立自治。
第三次英緬戰爭後,木邦土司帶著48個小土司降英,果敢也被劃進了這個范圍,英國委任果敢土司為「世襲果敢訓政布司」,但果敢土司不接受。
1890年,英軍向果敢挺進,企圖佔有中國領土。1894 年,中國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果敢及北丹尼劃歸中國。但1897年,英國借口威逼中國,兩國又重議此事,並簽訂了《中緬條約附款》。這樣,又將果敢和北丹尼劃入緬甸(那時候緬甸歸英國管)。
1948年緬甸獨立後,果敢首領楊振材兄弟為了在緬甸獲得更多話語權,聲明果敢歸緬甸所有,並寫入憲法。1962年,中緬兩國勘定國界,果敢這時候正式劃入緬甸版圖。
1989年,果敢宣布脫離緬甸。1995年,果敢一分為三。
第二,人員復雜。
明朝末年前,這里只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只有一些土著生活在這里,被稱為「老葫人」。
清政府遷都北京後,加緊了對南明政權及各種地方勢力的清掃。
後來清軍及吳三桂攻打雲南,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與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余部逃到緬甸,被緬王收留。後來吳三桂進緬甸討伐朱由榔,緬王就把朱由榔交給吳三桂。其餘明軍及農民起義軍余部,就跑到果敢地區躲避。同時,一些雲南人也涌到這里來開荒種地,這里就變得熱鬧了。
在英緬戰爭中,不少緬甸人,乃至英國人又加入到這一地區。使得這一地區的人員結構更為復雜。
第三,政權復雜。
果敢地區原本各自為政,形成許多小部落,小土司。後來,原籍南京應天府的漢人楊高學到果敢,加入「興達戶」。後來,其後人逐漸強大起來,在乾隆60年(1758年)的時候,楊家後人逐漸控制了整個果敢地區,並把「興達戶」改名為「果敢」。
雍正八年(1730年),楊家後人楊猷才被清廷封為「誥封奉正大夫」。道光二十年(1840年),雲南總督又奏封清朝皇帝,封楊家後人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
第三次英緬戰爭後,英國委任作為楊家後人的果敢土司為「世襲果敢訓政布司」,果敢土司不答應。
1948年緬甸獨立的時候,果敢土司楊振材被選為緬甸首屆上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其兄弟楊振聲任果敢地區下議員。
1965年果敢進入動盪時期,楊家後人楊振業與彭家聲組建反政府武裝,而另一個勢力羅星漢則與政府軍聯合,圍剿楊、彭兩人。1967年,另一楊家後人楊振勛回果敢加入彭家聲反政府行列,但楊振業卻又倒戈與政府一起,圍剿彭家聲及楊振勛。彭家聲退入中國境內,接受緬共領導。
1989年,彭家聲又宣布脫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由此打鬥不休。1995年,果敢一分為三,彭家聲、楊茂良、孟薩拉各霸一方。
直到今天,果敢依然沒有和平統一與安定。
③ 緬甸軍隊的最高軍銜
緬甸的軍銜制度很獨特,它的將官共分為六級:
一顆星的是准將
兩顆星的是少將
三顆星排成一溜的是上將
三顆星排成品字型的是副大將(這名字確實聽著別扭,把它理解成二級大將也成,但官方的中文譯法就是副大將,只好約定俗成了)
四顆星的大將
緬甸國防軍原來的總司令、也是該國實際的最高領導人丹瑞是大將軍銜,而副總司令貌埃是副大將軍銜。這兩手第一第二號人物去年同時宣布退出政壇,不再擔任國家領導人,也不再擔任軍隊正副總司令。但將領退休後終身保留軍銜尊稱是各國通用的作法,比如我軍一位上校退役後就不能保留某上校的稱呼,但某上將退役後仍可被稱為某上將。我們也沒看到兩人被免掉軍銜的消息,所以他們仍分別擁有大將和副大將的軍銜。
目前接任緬甸國防軍總司令的是敏昂蘭,他的軍銜是上將。請注意圖中他肩章上排成一溜的三顆星。輿論普遍認為,他只是名義上的總司令,真正的實權還掌握在幕後的那兩位大將和副大將手裡,也許軍銜此時要比職務更說明問題。
順便一提,西方在翻譯緬甸軍銜時,是把大將譯為Senior
General,而副大將譯為Vice
Senior
General,而上將譯為General,跟咱們譯得也差不多。
④ 緬甸官員怎麼都有軍銜
朋友,緬甸軍政府執政已有二十多年,軍方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政府官員絕大部分由軍方出任,就形成了你所說的政府官員都有軍銜的情況。除你列舉的官員外,尚有軍銜的官員還有:
副總理:貌貌欽(Maung Maung Khin)中將、丁吞(Tin Tun)中將、丁拉(Tin Hla)中將,農業與水利部長紐丁(Nyunt Tin)少將,第二工業部長蘇倫(Saw Lwin)少將,主席府部長埃博爾准將(Abel),交通部長拉敏瑞(Hla Myint Swe)少將,商務部長比宋(Pyi Sone)准將,飯店與旅遊部長蘇倫少將,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長盛他(Sein Htwa)准將。
⑤ 緬甸軍為什麼和果敢軍打起來果敢軍有多少軍隊果敢軍地區有多少人民果敢軍是不是很窮還有果敢軍那
進入2015年,緬甸北部的戰事就由零星交火逐漸發展到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也逐漸吸引了國人關注的眼球,如今戰火已經綿延近三個月,而擁兵數萬,還有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的緬甸政府軍,卻始終奈何不了只有千把人,裝備也是多為輕武器的果敢同盟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參加閱兵的緬甸政府軍。
首先是士氣,緬甸發動的緬北戰事更多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現在的緬甸三軍總司令敏昂萊,2009年時還是個普通的少將,之所以在短短幾年間就如同坐火箭那樣飛速晉升到大將,並且超越很多同輩執掌三軍帥印,就是因為2009年他主導的收復果敢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今年是緬甸的大選之年,如果在他領導下,再能拿下一兩個民間地方武裝,那麼他在緬甸政壇上的地位,即便不能取代吳瑞曼成為總統候選人,至少也能鞏固現有地位,讓新總統不敢小覷。所以這場沖突更主要的是為了爭奪政治上的利益,而與普通官兵沒有多少直接關系,更沒有師出有名的道義上的正義,基層官兵的士氣自然不會太旺盛。而反觀果敢軍一方,既有 2009年的前仇未雪,又有眼前的生死存亡。可以說是既懷著一雪前恥的復仇之志,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哀兵之勇,士氣之高昂,自然不需再多說什麼了。兩相對比,孰高孰低已經是一目瞭然了。
其次是地形,緬北是連綿的山地,又是亞熱帶叢林地帶,在這樣的地形作戰,大兵團未必就有優勢,因為受到地形限制,即便是數萬大軍也很難部署。集中主力吧,機動也好,攻擊也好,都很難迅速展開。分散兵力吧,又容易被熟悉地形的果敢軍各個擊破。真是個兩難的選 擇。而果敢軍方面,雖然只有千把人,反倒是個最理想的兵力規模,你若是大兵壓境,我就可以化整為零,讓大部隊在這潮濕悶熱的叢林里兜圈子,就像高射炮打蚊 子;你若是分兵合擊,我就集中著千把人選擇有力地形,針對你一路,打你沒商量。所以在這樣的地形上,兵力上的優勢,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戰鬥力上的優勢。
果敢軍在密林中挖掘的地道。
再就是武器方面,盡管緬甸政府軍有飛機,有坦克,裝備方面的優勢更是壓倒性的。但是,在緬北復雜的地形上,緬甸空軍缺乏精準的目標指引,加上飛行員訓練水準也不咋的,要想真正有效地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緬甸軍機一再進入中國領空發生誤炸事件的客觀原因。至於坦克部隊在緬北的復雜地形,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施展出坦克部隊橫掃千軍的雷霆之威,弄得不好,反會像陷入泥潭的大笨牛,成為果敢軍火箭筒的活靶子。倒是果敢軍的輕武 器,在這種戰場環境最能發揮出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效能,要知道,在叢林中,一支AK47可遠比一門榴彈炮更有作用。
復次,就是緬軍步兵戰鬥力 並不那麼強悍。現在只需站在臨滄—南傘的公路邊,就能看到「果敢戰爭直播」。公路下方是大竹箐村,與這個雲南省鎮康縣村落正對面的,是緬甸果敢地區的扣塘 村。當地村民楊老三說:「真是嚇死人了,緬甸的重炮昨天早上8點就開始狂轟扣塘村山頭上的果敢同盟軍陣地,然後是步兵沖鋒。步兵在第一波攻擊中退下陣線, 再用重炮轟擊。10點40分左右,緬軍發動第二波步兵沖鋒,結果又敗了。後來,緬軍又從老街東城和其它地方調兵來,雙方一直打個沒停。」村民楊老三正在和 記者說著。談話間,眼看著1公里遠處的山上,就有果敢同盟軍部隊在追擊潰逃的緬軍。緬軍以多打少,發動3輪進攻都已失敗告終,最後還被對方的反沖鋒,打的 到處跑。可見戰斗能力和意志並不高。
果敢軍重機槍陣地。
這幕情景引來不少過往人員駐車圍觀,以至於過路的公安巡邏車不得不用廣播警告:「趕緊散了,小心流彈危 險!」果敢同盟軍最高指揮員告訴記者,自16日起,緬軍地面部隊和炮兵先後對鄰近中國南傘國門的同盟軍211旅防區、311旅的扣塘防區發動猛烈進攻,果敢同盟軍17日下午1時42分也突襲了緬軍由臘戌至老街的運輸車隊。
最後,果敢軍還有一條退路,就是在最危急的情況下,大不了退入中國境 內。盡管中國方面會出於維護治安的考慮,收繳果敢軍的武器,但是一般不會拘禁果敢軍的官兵,一旦避過風頭,果敢軍的官兵又會回到緬北,雖然只是赤手空拳, 但要知道在緬北,要搞到槍支武器,可是比搞到蘋果手機更容易啊。而緬甸正規軍由於國境線的限制,是根本無法實施迂迴包抄的戰術,而且漫長的邊境線也使政府軍防不勝防。甚至可以說,就是由於背靠中國,就使果敢軍有了即使被打敗也不可能被完全消滅的「不死金身」。
隱蔽在山地中的果敢軍地堡。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果敢軍有這么 多的有利條件,怎麼在2009年會被緬甸政府軍打得丟盔卸甲,連彭家聲也只帶了兩三個人落荒而逃,整整潛水了四五年才重新露頭?2009年緬甸政府軍的大勝,關鍵是當時彭家聲家族掌控果敢地區的政治經濟大權,引起手下不滿,最後堅固的堡壘還是被從內部攻破,要是沒有內部的里應外合,當年果敢軍也絕不會輸得如此之慘。而現在東山再起的彭家聲顯然已經吸取了這一深刻教訓,必然會有所改進,政府軍這回再要想靠內部分化來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了。這也正是這次武 裝沖突持續了近三個月,政府軍空有兵力、裝備上的巨大優勢,也難以取得決定性的進展的原因所在。何況,本來緬甸政府軍先是和克欽獨立軍交火,而克欽獨立軍 可是緬北眾多民間地方武裝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兵力和裝備都在果敢軍之上,緬甸政府軍在進攻果敢軍的同時,還得提防克欽獨立軍會不會從背後來一刀,數敵太多,也是緬甸政府軍此次緬北戰事的戰略失策之一。
⑥ 從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開始,到戰爭結束,中國遠征軍共陣亡多少人有那些軍官
一次遠征陣亡50000多人。。
二次緬北滇西 駐印軍陣亡11000多人 遠征軍陣亡29000人
總計近十萬人吧。。
軍官不好統計吧。。
大點的有戴安瀾 胡義賓 凌則民 柳樹人 覃子斌。。。
⑦ 300年前果敢先民為什麼從中國內地來到緬甸北部居住
人口增長,耕地相對不足,引發開荒遷徙
⑧ 緬甸司令可以管多少人
緬甸現在還有很多地方武裝沒有沒有歸降政府
撣東同盟軍(NDAA)
撣東同盟軍(NDAA)。是1989年4月由緬甸G**人民軍815軍區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面積4950餘平方公里,分為小勐拉、南板和薩洛3個行政區。人口7.4萬人。以撣族為主體,其次是拉祜族、佤族和議族。總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賢,副司令蔣志明、羅常保。總部設在小勐拉。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成立於1964年5月。該部主要以緬甸撣族為主體所組成。撣族為緬甸第三大民族,有緬甸撣族和中國撣族(傣族)之分。撣幫聯合革命軍於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了「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約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議。
果敢同盟軍(MDNA)
果敢同盟軍(MDNA),是1989年3月由緬甸G**人民軍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逐了彭家聲,自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制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成員主要是果敢族(漢族),其次是撣族(泰族)和苗族。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總部設在老街。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是以克倫尼族(克耶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美桑達、吳吞覺,兵力1600餘人,總部在霍雅。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是以克倫尼族(克耶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昂丹雷、吳庫貼布佩,兵力7800人,總部在多達瑪基。
克欽獨立軍(KIA)
克欽獨立軍(KIA),組建於1961年2月5日,當時,緬軍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緬北克欽地區,宣布成立了「克欽獨立軍」 (KIA),並且成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KIC)和「克欽政黨」(KIO)。克欽獨立軍是緬甸國內老牌的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當地人多稱其為「山兵」,部隊主要沿用英國軍隊的管理體制和教練方法。
1962年2月5日1987年5月,緬甸國防軍對其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剿,由於時任「克欽主席」的早邁執行不抵抗政策,其「中央政府」被迫退到距雲南省盈江縣邊緣數百米的「勒新」。後來由於夏季叢林暴雨突來,阻擋了國防軍的繼續進攻,克欽「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1989年3月,緬甸國內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緬共人民軍」瓦解,克欽獨立軍在武器等方面斷了重要來源,形勢對克欽軍不利。於是早邁決定與政府進行停戰談判,1994年2月24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緬政府承認其為「克欽邦東部第一特區」,46其轄區為位於緬甸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及印度的阿薩姆邦接壤,控制區面積約287平方公里,下設12個縣,總人口約15萬人。
克欽獨立軍所轄地區是克欽邦最主要的罌粟種植區,但自1991年始即開始禁毒,不僅不準販毒,而且不準吸毒,凡販毒和吸毒者一律處死!經過努力,克欽獨立軍轄區內一度確實做到了無罌粟種植,無鴉片販賣。
克欽自衛軍(KDA)
克欽自衛軍(KDA)。是以克欽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木吐諾,兵力2000餘人,總部在崗卡。
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
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是以撣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吳達格雷,兵力3100人,總部在瑙都。
佤邦聯合黨與瓦邦聯合軍(MNSA)
佤邦聯合黨與瓦邦聯合軍(MNSA),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部分。1989年11月改名佤邦聯合黨。該黨領導的武裝稱「佤邦聯合軍」,簡稱「佤聯軍」。其宗旨是謀求佤邦自治,並成為省級行政區。佤聯軍控制區分南、北2個部分。北部與中國雲南省接壤,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南部與泰國和寮國相鄰,面積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22萬。佤聯軍控制區以佤族為主體民族,人口數量約占總人口數的70%。依人口數量排列,下面是拉祜族和撣族,再次是克欽、漢、愛尼、僳僳、苗、布朗、回、本、崩龍、阿克、緬、克倫和老棉等民族。佤聯軍成員以佤族居多,主要領導人也大多是佤族人士。佤聯軍現已發展到3.5萬人,是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現任黨總書記趙尼萊,副總書記趙明(最近去世)、肖明亮。佤聯軍總司令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布萊康。總部設在邦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揮機關「行政事務管理部」設在萊三哨。書記鮑有義(兼南部軍區政委)。
政府給了正式名分,撣邦第3特區。原主要控制區是北部山區,土壤貧瘠,只能種毒。後來打敗坤沙,擴展了南部軍區。南部可以種水稻。政府派人車把北部居民運到南部,給安家費,在雲南省幫助下替代種植(水稻)。還發現了錫礦。用礦產和水稻來做主要經濟來源。
⑨ 中國緬甸遠征軍有幾位總司令
1942年3月至8月: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 羅卓英(繼任) 總參謀長 史迪威 第5軍(軍長) 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 戴安瀾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 新編第96師(師長) 余韶 游擊支隊 黃翔 工兵團 李樹正 裝甲兵團 胡獻群 炮兵團 朱茂臻 汽車兵團 洪世壽 騎兵團 林承熙 第6軍(軍長) 甘麗初 第49師(師長) 彭壁生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暫編第55師(師長) 陳勉吾 第66軍(軍長) 張軫 新編38師(師長) 孫立人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伯龍 新編第29師(師長) 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 李志鵬
1943年至1945年3月:司令長官 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副司令長官 黃琪翔 總參謀長 蕭毅肅 副總參謀長 司可庄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希濂 副總司令 黃傑 第2軍(軍長) 王凌雲 第9師(師長) 張金廷 新編第33師(師長) 楊寶 輜重團 段壽清 第6軍(軍長) 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 顧葆裕 新編第39師(師長) 洪行 輜重團 鄭殿起 通訊營 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 梁中介 第71軍(軍長) 鍾彬 代軍長-陳明仁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又軍 第87師(師長) 張邵勛 第88師 (師長)胡家驥 輜重團 吳濤 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 李志鵬 第200師(師長) 高吉人 第5軍炮兵營 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霍揆彰 副總司令 方天 第53軍(軍長) 周福成 (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 趙鎮藩(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師長) 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 劉寶華 第54軍(軍長) 方天 闕漢
1944年7月繼任: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50師(師長) 潘裕
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第198師(師長) 葉佩高 第36師 (師長) 李志鵬 1944轉隸54軍 工兵第2團 林松 通訊部隊 指揮官不詳 第8軍 何紹周(軍長) 李彌(副軍長) 榮譽1師(師長) 汪波 第82師(師長) 王伯勛 第103師(師長) 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 第6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 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官 傅克軍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 鄭坡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總指揮 史迪威 副總指揮 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 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 孫立人(李鴻繼任)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 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 梅利爾
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 指揮官 陳納德少將
⑩ 緬甸和果敢是到底怎麼一回事,我想知道具
果敢地區在東漢,該地曾屬哀牢,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東漢永昌郡。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跡。大理國時期,屬永昌府孟纏甸。元代,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明代,該地鄰近鎮康州以及孟定府。明末清初,有大量漢族受清政府民族迫害移民至此,自此之後為漢族世居之地。18世紀,漢族移民後裔楊氏成為果敢主要勢力。雍正七年,滿清封楊映曾為世襲果敢縣令。
1897年我大清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
1942年,果敢土司楊文炳寫了一份致蔣介石的請願書,表示「願率土重歸,抵抗日本侵略」。於是,遠征軍騎兵團,開始進抵老街地區流動防守,狙擊日軍進犯。楊文炳開設臨時指揮部,召集土目伙頭開會,宣布全面進入緊急狀態,征調鄉勇兵丁,組建自衛武裝,配合遠征軍對日作戰。同年(1942)9月12日,楊文炳接到中國遠征軍轉來的蔣介石的回信,大意是:果敢是英國屬地,楊文炳是英國官員,但中英是盟軍,中國軍隊將援助果敢的防衛;並授予楊文炳上校軍銜,責其籌組果敢抗日自衛隊,出任司令;編制列入遠征軍11集團軍39師序列。其武器裝備,除楊文炳已經自籌的200條槍之外,由遠征軍補充。
緬甸獨立後,緬甸政府將當地的漢族分為果敢族。從此,果敢華人作為緬甸一個合法的少數民族—「果敢族」。後來新中國建國初期中緬邊界談判,雙方忽略果敢問題,周 總 理做主把果敢、南坎等緬北地區大多讓給緬甸,當時被譽為「新中國處理邊界領土爭端的典範」,可謂「舊思路」的典範。果敢第一特區時期,果敢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自行管理內部事務並擁有自己的軍隊。彭家聲就是果敢特區的領導人,擁有果敢軍政最高權力。由其領導的果敢似乎與中國內地沒什麼兩樣:使用人民幣,學校教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座機也是雲南區號,法律也完全照搬中國,完全借鑒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吸引中國的人才與資金……2009年緬甸政府軍對當地漢族武裝果敢同盟軍激烈交火後,成功佔領該區。自此,果敢開始融入緬甸。2011年3月30日,以吳登盛為總統的緬甸新政府成立,同日新的「緬甸聯邦果敢自治區」也正式成立,幾乎完全自治、實質獨立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被撤銷並成歷史,緬甸中央政府繼續扶植白所成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