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dc現在怎麼樣了
① 遠征軍入緬何以慘敗主要原因不在史迪威,而是英國的傲慢與偏見
1942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極為嚴峻的一年。軸心國的進攻咄咄逼人,各大反法西斯戰場均承受著巨大壓力,戰爭危機仍在不斷加深。
剛剛建立的中美軍事合作關系不僅面臨全球戰爭形勢吃緊和聯盟體系內在缺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而且也深受中、美兩國對既定政策和軍事合作關系所持的不同立場和見解的影響,中美關系中潛在的各種問題暴露出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然成立了中國戰區,但中國並未在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派駐代表,美、英兩國也沒有具體討論過中國大陸的戰略指揮和部署問題,盟國也沒有地面部隊在中國作戰。中國基本上仍是獨立作戰。中國和盟國進行軍事合作的主要舞台是緬甸戰場。
緬甸戰役是中美(也包括中英)結盟後開展的首次軍事行動,也是初生的中美同盟經受的第一場考驗,貫穿其中的復雜關系及其結果是戰時盟國在亞洲關系的一個縮影。
珍珠港事變後,日軍挾珍珠港奇襲成功的餘威,從印度洋到西南太平洋一線全面出擊,英國的防線頻頻告急。
1942年1月中旬,日軍主力從泰國向緬甸進攻,打響了第一次緬甸戰役。
日軍進攻緬甸旨在切斷從仰光到昆明的運輸線,從軍事上奪取緬甸這樣一個從東南亞到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防線的西南戰略要沖,從政治上迫使重慶政府屈服,並對印度形成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使英國在遠東的防線徹底崩潰。
日軍一路所向披靡。3月8日,日軍佔領仰光,並繼續北犯,企圖奪取緬甸全境。
美國對緬甸防禦的思考更多地出於對華政策的考慮。在羅斯福看來,保住緬甸是體現美國對華政策政治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
羅斯福認為,殖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須拋棄那種把亞洲人視為劣等民族的做法,而平等地對待中國是防止「東西方今後發生根本裂隙」的最好辦法。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從軍事角度考慮,認為要支持中國抗戰,必須守住緬甸,保持援華通道暢通,但英國主要是為了維護殖民統治現狀而戰。
但是美國對緬甸作戰既沒有總的戰略計劃,也沒有為緬甸派出地面部隊,只有陳納德率領的美國志願航空隊的100架p40老式戰斗機和100多名志願隊員參加了戰斗。
鑒於有關緬甸戰役的各種決定都需要在英、中、美三方之間取得一致,還必須考慮澳大利亞的態度和反應,因此美國對緬甸戰役的作用主要不是體現在前線殺敵,而是體現在負責軍火供給和協調各種關繫上。
預見到仰光可能失守,作為對策,美國軍方提議啟動兩項重大工程,即開辟飛越喜馬拉雅山的航線和修築中印公路。
在1月30日日軍攻佔毛淡棉、仰光難保之時,羅斯福為了鼓舞中國士氣,維持中國抗戰的生命線,在內閣會議上提出了開辟一條空中運輸線和一條陸上補給線的計劃,並責令哈里曼與當時常駐美國的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具體商談。
宋子文更傾向於開辟空中航線。這條航線是從印度東北阿薩姆邦地勢最高的薩地亞到中國昆明,全程七百英里,他估計用100架DC-3型運輸機每月可以將12000噸租借物資運到中國。租借物資可在加爾各答登陸,然後經鐵路北運至阿薩姆邦。哈里曼表示贊成宋子文的建議,只是對該航線飛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所產生的困難有點擔心,但總統保證任何純後勤問題都能迅速「解決」。
2月初,空軍參謀長阿諾德向總統建議,鑒於緬甸的主要港口仰光危在旦夕,有必要新辟一條從印度進入中國的空運航線。羅斯福便不失時機地予以推動,並於2月9日向蔣介石保證,「我們正在加大經非洲和印度到達中國的飛機渡運航線,無論仰光是否失陷,經過印度到中國的航線都將保持暢通」。
國民政府對於開辟中印航線和修築中印公路的要求最為迫切。
1942年2月9日到21日,蔣介石夫婦在英國駐華大使卡爾陪同下訪問印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強中、英兩國在共同對日作戰中的合作,並爭取英印當局對於開辟中印陸空交通線的贊同和支持。
中國與英印當局於同年4月達成協議:
在中、美、英三國的共同努力下,1942年5月,從印度阿薩姆邦飛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雲南昆明的空中戰略運輸線——「駝峰」航空線正式開通,從而實施了世界航空史上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戰略空運行動。
開辟陸上通道中印公路的計劃也很快啟動。早在日軍打進緬甸境內之前,中國就預見到下緬地區有可能丟失,故1942年1月1日中國便提出用租借物資修築一條公路的請求。
該公路預計從印度阿薩姆邦的利多起,穿過緬甸北部的崇山峻嶺、森林河流,同中國境內的滇緬公路城鎮龍陵連接起來。它要經過一條車輛從未走過的路線,是一項比開辟空中航線更為艱難的工程。
盡管美國工程專家估計要兩年半的時間才能建成該公路,但作戰計劃處把它列為「緊急軍事需要」。 因此,在史迪威到達中國或緬甸之前,這條後來被稱為史迪威公路的修建計劃已經得到有關各方的贊同。但是這條道路能否開通最終要取決於緬甸戰事的進展。
在日軍大軍壓境之際,盟國在緬甸防衛問題上卻陷入矛盾和紛爭之中,首先是中國軍隊入緬作戰的問題。
英國出於輕敵思想、低估中國軍隊戰鬥力,特別是防範中國對亞洲民族主義影響的心理,對中國出兵要求推三阻四。1942年1月19日當日軍攻佔緬泰邊境的土瓦時,雖然迫於戰爭形勢,韋維爾於19日和21日分別答應中國第六軍第九十三師和第四十九師入緬增援,但是對於駐扎在中緬邊境的中國第五軍和第六軍的其餘部分仍不肯放行。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沒有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難題足以阻止中國軍隊參加緬甸防禦,羅斯福親自出面干預,他直接和丘吉爾進行磋商。 當時英國防線處處告急,丘吉爾對羅斯福的干預立即作出反應,敦促韋維爾允准中國主力入緬參戰,韋維爾勉強同意,中國遂於2月3日下令第六軍的其餘三個師和第五軍入緬。
如何協調盟軍,特別是英、中在緬甸盟軍指揮權問題上的矛盾,也是這時美國面臨的棘手問題。
美方考慮到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穿越緬甸,曾建議將緬甸置於中國戰區范圍之內,馬歇爾所擬方案中緬甸西北部是在中國戰區范圍之內的,但是韋維爾希望把緬甸防務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從印度防區的角度能更好地處理緬甸問題。
最後經過折中,將緬甸劃在了韋維爾的美英荷澳戰區,而不是他的印度防區,旨在強調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關系。
但是日軍的神速推進使阿卡迪亞會議建立的英美聯合指揮系統受到挑戰,韋維爾的美英荷澳戰區司令部於2月25日解散。
3月8日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決定進行戰區調整,將戰略責任一分為三:
根據這一調整,韋維爾現在是印度防區總司令,緬甸便根據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授權劃歸韋維爾的印度防區。
史迪威的軍隊在印度或者緬甸的軍事行動都在韋維爾的統帥之下,此後不久亞歷山大接替韋維爾任緬甸指揮官。
這種責任劃分在緬甸問題上埋下了麻煩的種子。
首先,上述安排包括蔣介石將在聯合參謀長會議指導下實施地方性戰術行動這一點並未徵求蔣介石的意見,特別是讓英國統帥指揮緬甸戰事的安排,令蔣介石非常憤怒。
這不僅是對蔣介石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作為大國地位的漠視,而且也不合情理。當時中國在緬甸參戰兵力遠遠超過英軍的數量,結果形成中國出兵,歸英國統帥的局面。蔣介石極力反對由英國人來指揮中國軍隊,主張由史迪威來指揮緬甸戰事。
3月9日蔣介石致電外交部長宋子文,囑其轉達羅斯福總統,鑒於英軍在緬甸只有兩個師,而中國有超過英軍四倍以上的兵力,強烈要求由史迪威來指揮在緬甸的盟軍,希望羅斯福就此事直接與英國政府協商,後又提議將緬北劃入中國戰區。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史迪威與新任緬甸指揮官亞歷山大的許可權劃分問題。
史迪威使華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指揮緬甸作戰,但是英國人卻不樂意看到史迪威出現在緬甸,亞歷山大希望能指揮中國軍隊,而且在他看來,史迪威既沒有參謀部,也不熟悉當地的情況。
丘吉爾補充說,英國人為中國軍隊准備了供給設施,並建立了師級層次的聯絡系統。亞歷山大向總統提出建議,史迪威必須在亞歷山大的指揮之下。
對於中、英在緬甸指揮權問題的爭論,美國的立場是堅持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的決定,同時盡力協調中英矛盾。對於蔣介石強烈要求由史迪威指揮緬甸戰事的請求,羅斯福以此事極端敏感,但是相信史迪威會妥善處理為由予以婉拒。
至於英方要求史迪威在其節制之下的請求,羅斯福和馬歇爾也予以應允,並向丘吉爾承諾,史迪威將在指揮權問題上與亞歷山大配合,直到蔣介石同意。
與此同時,史迪威也積極致力於解決中英緬戰指揮權之爭,盡力說服英國人在裝備中國軍隊的問題上盡量讓蔣介石滿意以換取他的合作。
在史迪威的努力下,英軍答應解決供給問題。至於指揮權問題,暫時以史迪威和亞歷山大達成密切合作的協議加以解決。 3月27日亞歷山大訪問重慶會晤蔣介石,中國終於同意將指揮緬甸作戰的最高指揮權暫時交給亞歷山大。
理順在華各種關系、有效指揮入緬中國軍隊作戰也是此一時期美國實施對華政策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史迪威到中國後面臨的局面與他的預想很不一樣。 因為各種原因,美國駐華軍事使團並沒有一個能夠正常運轉的參謀機構供他接管,於是史迪威利用駐華軍事使團的成員,加上自己帶來的一幹人馬組成了一個司令部,於3月4日在重慶成立。
史迪威和蔣介石的第一次會晤於6日在重慶舉行。
史迪威最急於了解的是蔣介石准備授予他的對中國軍隊的指揮許可權及蔣介石的戰略計劃。
雖然史迪威很快就如願以償地得到了中國戰區參謀長和指揮入緬軍隊(第五軍和第六軍)的任命,蔣介石還對史迪威說,他已令其將士只聽史迪威的指揮。
但是根據有的美國學者的說法,蔣介石關於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幾經變動,一開始「給了史迪威,又收回來,然後又給了他」。
關於緬甸防衛問題,蔣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更大。
在史迪威看來,緬甸作戰不僅是為實現保住緬甸,保住中國對外通道暢通這一重要軍事目標,而且是為保住中國抗戰的信心。
史迪威的計劃是,如果仰光失守(在他制訂計劃的那一天,即3月7日,日軍進攻了仰光),他打算利用中國軍隊和英軍一道發動強大反攻,奪回仰光。如果反攻不成,盟軍就退守曼德勒以東的高地,對向北進犯的日軍側翼構成威脅,並控制上緬地區。
10日,在史迪威與蔣介石的談話中,史迪威說,緬甸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超過對於英國的重要性,因為英國守緬甸只為防守印度,但中國如失緬甸,就斷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通線。
蔣介石則認為,中國第五軍、第六軍「入緬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現在仰光失守,我軍入緬之目的已不存在」。
他擔心敵軍可能乘中國入緬之機,由越南襲擊雲南,「苟此舉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將不堪設想,故調回入緬部隊以固滇省及長江流域之防務,實為應有之考慮」。
如果說有留駐緬甸之必要,則是收復仰光,而這又非中國軍隊力所能及。而且蔣介石一再強調,第五軍、第六軍是中國的精銳部隊,只能勝不能敗。
可見,史迪威是一心想守住緬甸,保住一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通道;而蔣介石在仰光失守之後已經無心再戰,希望保住精銳部隊,回防本土。
由於盟國在保衛緬甸問題上紛爭不斷,在緬北保衛戰中,盟軍在指揮和戰術配合方面舉步維艱。 3月11日,史迪威入緬指揮作戰。其間史迪威與蔣介石爭議不斷,中國軍隊和英國軍隊互相指責。
在這種情況下,1942年3月開始的緬甸保衛戰幾乎是災難性的。組織散漫、充滿失敗主義情緒的英國部隊以及指揮失靈的中國軍隊,根本不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並抱有明確目標的日軍的對手。
這是緬甸戰役中最激烈的一場戰斗,顯示了史迪威一貫認為的中國軍隊只要有堅強剛毅的領導就能有不俗表現的良好素質。
中國軍隊雖然損失了不少 汽車 、迫擊炮、野戰炮和高射炮,傷亡人數達20%,但是他們的英勇作戰不僅拯救了緬軍第一師,而且也拯救了其東面的印度十七師。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亮點是由陳納德率領的美國志願航空隊的出色表現。根據4月份的統計數據,美國志願航空隊與敵機鏖戰於緬甸上空,擊毀日機33架,另外可能還有10架日機也被擊毀,美國志願航空隊僅損失飛機1架,9架遭到炮火襲擊,1名飛行員受傷。
但所有這些並不能挽回整個戰場的頹勢。
4月29日,東路日軍攻佔臘戍,切斷滇緬公路,並於5月8日攻陷該地,同時西路日軍攻入緬印北部邊境。
中國軍隊冒著滂沱大雨,穿越深山密林,突破日軍堵截,歷盡千辛萬苦,一部分退回雲南省,一部分由史迪威率領撤往印度。
緬甸戰役的失敗對1942年的中美關系影響至大,它不僅使史蔣之間相互積怨,使蔣介石對緬甸反攻、對史迪威的指揮和與英國人的合作充滿抵觸情緒,更重要的是它突顯了「保持中國於戰爭之中」的緊迫性與高難度,中美在如何扭轉危局問題上的爭論不斷發酵、升級,終於釀成中美關系中的第一次危機。
緬甸失守後,中國不僅同外部聯絡的陸海路交通被切斷,而且面臨日軍大舉進攻中國西南的軍事威脅。在陪都重慶,素來支撐國民黨堅持抵抗的信念似乎發生了動搖。
宋美齡在5月23日寫信給租借物資管理局局長居里說,中國的士氣「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低過」,委員長也「第一次」感到悲觀。
5月27日蔣介石在給羅斯福的信中指出,緬甸路失陷後,日本緊接著擴大對中國至關重要的南部、中部和西北部防禦區的進攻,形勢危急,而聯合國家在太平洋上和亞洲大陸不斷遭受挫折的現實,以及缺乏反攻決心的局面令人沮喪,中國抗戰已經進入了他從未經歷過的決定性階段。
馬格魯德甚至認為,日軍可能在雲南發動進攻,並佔領昆明,從而引起重慶政府的全面動搖,因此建議考慮作好撤離駐華美國軍事人員的准備。
對於中國的現狀,5月8日,高斯大使給國務卿赫爾連發兩封電報,分析了緬甸失守和目前不利的軍事形勢在中國引起的反響。
高斯認為美國應冷靜應對。
在他看來,日軍不會馬上對昆明發動重大攻勢;蔣介石會繼續抵抗;沒有人能搞垮蔣介石,來同日本人媾和;蔣介石仍是盟國最終打敗日本人的依託力量。
因此,美國必須在華穩住陣腳,「只要重慶政府繼續存在並繼續執行抗日政策,就不能作出任何引起中國人缺乏信心的舉措」。赫爾和馬歇爾同意高斯的判斷。
5月9日,馬歇爾向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發布指示,命令所有駐華美國軍官務必「繼續對中國的前途持沉著和樂觀態度」,無論是在制訂計劃時還是在談話時,都不得讓人覺得美國認為「局勢已毫無希望」,人員的行蹤也必須嚴加限制,避免可能被人誤認為美國人要撤退。
由此可見,緬甸失守後,維持中國繼續抗戰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中心問題。
美國在先歐後亞戰略之下所能設想的亞洲戰略就是支持中國繼續同日本作戰,以便最大限度地牽制日軍,並為最後反攻提供空襲日軍海上航線和轟炸日本本土的基地。
而由於緬甸失守,能夠把人員、武器、供給物資運入中國的一切可用的陸海通道均被截斷,中國能夠從外部獲得任何援助的唯一途徑就是「駝峰」空運。這條飛越世界屋脊的航線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運輸線。
空運在7000多公尺的高空進行,氣候條件惡劣(熱帶的雨季和世界屋脊的冰雪),飛機還可能遭到日軍的攻擊,加之可以提供的運輸機有限,開始時每月空運物資不過幾十噸,對於如此廣大的中國戰場真是杯水車薪。
羅斯福極為擔心中國退出戰爭,一直堅持給蔣介石打氣。
5月5日他要求空軍參謀長阿諾德將軍「研究」將物資空運到中國的「一切可能途徑」,因為「不管多麼困難,我們都必須使航線保持暢通」。
針對中國戰場與外部世界相隔絕這種困難局面,美國陸軍部作戰司於5月26日向馬歇爾提交了一份題為《保持中國於戰爭之中》的重要文件。
作戰司分析了中國戰場的形勢,認為空運並不能給中國提供足夠的供給,「重新開始經仰光向中國運送軍火是極端重要的」,「如不採取措施重新打開通往中國的陸上通道,美國援助中國的承諾就沒有意義」,「保持中國參戰」的政策便難以實現。
馬歇爾建議由史迪威來負責緬甸反攻行動,這得到總統的認可。
史迪威首先考慮的是由美國直接派地面部隊來解中國之圍。
他在5月25日發給陸軍部的電報中重提當初的要求,希望派遣一到兩個美國師用於對南中國海的盟國軍事行動。如果美國的戰斗部隊被派到印度,他打算把這些美國部隊補充到那些得到重新訓練和裝備的參加過緬甸作戰的中國軍隊中,藉助這支軍隊奪回緬甸,將日本人從泰國驅逐出去,然後從中國攻入河內——海南——廣東的三角地帶。
但在先歐後亞戰略下,馬歇爾一心想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根本無意把任何兵力抽調到亞洲戰場,所以馬歇爾只答應第十航空隊重新劃歸史迪威指揮。
訓練、裝備、改革中國軍隊是史迪威用於解除中國困境的根本出路。在史迪威看來,中國現有的政治和軍事組織事實上已經無可救葯,只有依靠一批在「新軍」中重新加以整訓、裝備和指揮的中國士兵,才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
史迪威計劃組建兩支新軍。一支在印度建立,由他率領從緬甸撤退下來的中國軍隊余部組成,並招募新兵加以補充。 另一支規模較大的30個師的兵團將在中國雲南省西部調集。這兩個兵團將在美國人的指導下由中國軍官自己指揮,它們在重新訓練和裝備後將出師緬甸,在英軍協助下重新開辟通往中國的陸上通道。
根據上述設想,史迪威於5月26日提出了一個改造中國軍隊的方案,其要點為:
這一計劃如果得以實行,勢必完全打亂國民黨軍隊長期形成的派系,不但會遭到這些派系的拚死抵抗,而且可能從根本上觸動蔣介石的政權基礎。蔣介石對此反應冷淡是可想而知的。
宋美齡在瀏覽了史迪威的報告後所作出的評價是這並沒有超出以前德國顧問所提出的建議,並在20天後的一次會晤時說道,史迪威建議的激進的改革方案是行不通的,「如果頭被砍了,其它什麼都沒有了」。
隨後從5月26日到8月1日,史迪威也提過不少類似計劃,多達13個備忘錄,其中10個沒有得到任何回復。但是為了安撫美方,蔣介石同意在印度訓練一支小規模的中國武裝部隊。
(正文完)
② dcshoes為什麼沒了
dc要撤出中國了 因為dc在中國的銷售權被日本拿下了 日本不讓dc來中國 所以都撤了,現在不是又重回中國市場了,天貓有旗艦店。
③ 緬甸疫情現在嚴重嗎
緬甸疫情現在嚴重。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截止2022年12月2日緬甸疫情是嚴峻。新增確診28例,有確診5996例。來累計確診633261例,死亡率達3.1%。廣大群眾積極防護,保護自己,戴口罩,勤洗手。
④ DC-3的歷險
作為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飛機,DC-3在其服役期間,足跡遍及全球,經歷驚險而神奇。 你聽說過飛機撞山而復飛的事嗎?的確,有那麼一次……
1957年4月21日,下午1點23分,美國邊區航空公司「飛行7號」DC-3從美國普雷斯科特起飛,到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去。機上旅客23名,空勤組3人,即正副駕駛員和1名乘務員。飛行途中,約在6500百英尺(1,981米)高度飛機要穿過兩山之間的峽谷,右邊是布雷德肖山,左邊是新河山區。
天氣雖然不太理想,卻仍然處於可見飛行條例范圍內。飛機接近新河山區的「眺望點」時,駕駛員注意到天氣變壞,目視飛行比較困難,就通知空中交通管制,要求允許儀表通行,時間是午後1點39分。
飛機越飛越慢,越飛越低,最初,駕駛員以為是受到紊流的干擾所引起的,便增加轉速,加大功率,但是不能制止飛機慢慢下降,輕飄飄地掉入前面的低雲層中。再加油,飛機卻繼續下沉。駕駛員意識到飛機處於一股強烈的向下氣流中,推油門到全功率狀態,並且感到,飛機進入雲層時頭稍稍上仰。
大約在午後1點44分,副駕駛員接收到空中交通管制的無線電通話,允許他們儀表飛行,當時高度表指針指向4,500英尺(1.371米)。說時遲,那時快,正當發動機竭力爬升時,飛機猛然撞山。
飛行員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更想不到下一步的艱難險阻,只覺得飛機急劇地向右上方傾斜,然後翻向左邊,便本能地關掉右發動機的油門,踩右腳滿蹬,讓方向舵向右到極限位置,企圖使飛機外滑到水平飛行狀態。雖然飛機由於嚴重震動遭到破壞,卻仍然對操縱反應靈敏,搖搖晃晃地上升,並且從撞擊點飛走,幾秒鍾之後,飛出雲層,進入晴空。飛行員凝神一看,發現飛機左翼幾乎剪斷了9英尺。
「飛行七號」搖搖晃晃地繼續飛行,午後2點零5分安全降落,比規定時間僅遲到2分鍾。飛行84英里,其中至少37英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飛行。 這是多麼令人難於置信的事呀!自衛能力很差的運輸機怎麼會擊敗全副武裝的戰斗機呢?事情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國南部,中國—緬甸—印度戰場上。天氣晴朗,紅日高懸,重重疊疊的群山,顯得蒼翠可愛。山峰上面,飛翔著一架同盟國的軍用運輸機C-47,即DC-3的軍用型。突然,中途竄出一架攻擊型日本零式戰斗機,像老鷹撲向小雞一樣,從後面猛烈撞擊C-47飛機的尾部,幾乎撞掉1.5英尺長的方向舵,日本零式戰斗機像醉鬼一樣歪歪扭扭地下沉墜毀,而C—47卻迂迴地飛向基地,並且迅速修復,投入繁忙的運輸線。在同盟國的運輸機中,C-47被認為是唯一的撞毀敵機的運輸機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神風式飛行員又名自殺飛行員,起飛之後,不再返回。有一次,一名日本神風式飛行員駕駛一架攻擊機,射擊C-47,企圖打下那架笨重的、未武裝的運輸機。在幾次沒射中的情況下,神風式飛行員便駕駛飛機沖向毫無防禦能力的C-47,在機身脊背擦穿一個洞。神風式飛機燃著熊熊大火下墜,C-47運輸機卻聳著肩膀沿著航線繼續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架中國的DC-3飛機,因發動機故障被迫停飛,遭受5架日本戰斗機的掃射,機翼和機身上擊穿了三千多個彈孔。發動機馬馬虎虎被修復,被子彈打穿的孔也用帆布和臨時准備的粘合劑補上了。飛機起飛後,陷入暴風雨中,發動機粗魯地咆哮著,一陣陣地噴出藍色和橙黃色火焰,大雨迅速將修補的補丁沖走。當飛機蹣跚地奔向機場時,雨打在機身和機翼上,升起尖哨聲。六架敵機組成的巡邏隊好像發現獵物似的,立即奔向狼狽飛行的DC-3。但是,沒有發起攻擊,敵機就退卻了。安全著陸之後,飛機空勤組監聽到一則東京廣播消息,描述一件同盟國的新型秘密武器,「它飛行時噴出火焰,發出尖叫聲」!
另外,一架日本轟炸機炸掉了停放在中國某地機場上的DC-3的整隻機翼。在急需運輸的情況下,人們將粗略相似,空閑沒用的DC-2的一側翼(短五英尺)安裝在DC-3上,並且作了調整,以免飛行時發生橫滾。這架拼湊的飛機竟然飛行了許多小時,沒出事故。
有一次,C-47在空中飛行用完了燃油,空勤人員跳傘。而飛機呢,自己柔和地降落在草地上,完好無恙,距離空勤人員棄機的地方僅僅數英里。
反復超載,是DC-3忍受的另一樁事。例如DC-3的軍用型C-47運輸機,按照設計能力運載乘客最多不超過三十名,在緬甸,一次竟運載了七十四名。更為玄乎的是,在巴西,DC-3飛機一次竟塞滿九十三名洪水災民,笨重地飛離災區。 1950年,新建的冰島航空公司幾乎陷入財政災難,因為它的主要財富,一架四發飛機DC-4毫無希望地陷入冰島的冰川內。一架有雪橇設備的空中救援勤務機C-47經過匆忙准備之後,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克爾拉維克的機場倉促起飛,去營救擱淺的DC-4空勤組。可是,救援飛機也陷入困境,搶救任務還來不及完成,壞天氣已經降臨。C-47被埋在深雪中,從空中只能看見方向舵的頂端。美國空軍決定放棄這架飛機。
冰島航空公司的兩位老闆付出六百美元,買下那架被遺棄的C-47的打撈權。次年春天,用挖掘機和推土機將它挖出來了,沿著冰川下游拖運四十三英里,到一個臨時拼湊的簡易機場。爬入駕駛艙檢查,高興地發現,雖然飛機在深雪中埋藏了幾個月,蓄電池內還剩下許多電,足以起動兩台發動機。所以就駕駛飛機飛回冰島航空公司在附近的指揮部。航空公司突然獲得這一件寶貴的新財富,喜出望外,決定讓飛機飛到英國,改裝成商業運輸機。但是,飛機在英國機場剛剛停穩,改裝工作尚未開始,西班牙航空公司願意出七萬五千美元購買。數目相當可觀,當即接受。冰島航空公司除去各項打撈費用總共六千美元而外,凈得六萬九千美元。
⑤ 緬甸曼德勒現在亂嗎
不亂。截止2022年11月20日,緬甸曼德勒社會秩序穩定,治安好不亂。曼德勒(Mandalay),是緬甸第二大城市,位於緬甸中南部的內陸,是幾個古代王朝曾經建都的地方。
⑥ 緬甸果敢現在的情況如何
仍然在打仗,有大部分人一已經逃到中國雲南省,中國以安頓了他們。
⑦ 緬甸果敢現在是什麼情況
進入7月份以來,緬軍不斷對我軍防區發動進攻,兩軍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交火。
6月30日晚上當地時間11點,緬軍動用輕重機槍及不同口徑火炮對我軍泡竹場進行打擊。至7月1日凌晨4點,緬軍開始發動步兵進攻,經過激烈交火後被我軍成功擊退。
7月3日至4日,緬軍向我軍爛巴寨和泡竹場防區發動炮擊及重機槍掃射,我軍動用107mm火箭炮進行還擊。同時,泡竹場防區開始向前推進。
7月5日下午當地時間1點10分至16分,緬軍向我泡竹場防區發射不同口徑炮彈40餘發。爛巴寨方面也遭到了緬軍的進攻,我軍對來犯之敵進行沉重打擊,下午3點進攻緬軍被全數擊退。
7月6日,緬軍使用小鋼炮、手炮和輕重機槍對我軍泡竹場防區進行襲擾,期間共發射炮彈40餘發。下午2點27分,緬軍也對我軍爛巴寨防區進行零星炮擊,我軍進行了相應還擊。
7月7日至10日連日下雨,緬軍無軍事動作。
7月11日至13日,緬軍連續對我軍爛巴寨和炮竹場防區進行了零星炮擊和輕重機槍掃射。13日晚上當地時間9點30分,緬軍加大了對爛巴寨防區的炮擊密度,一直持續至14日早上當地時間9點17分。14日當天,緬軍出動偵察機對我軍泡竹場防區進行偵察,經我軍發現後立即對其進行打擊。隨即,緬軍發動密集的炮擊,我軍動用107mm火箭炮進行壓制。
7月15日,緬軍同樣對我軍爛巴寨、泡竹場防區發動炮擊。在交戰過程中,我爛巴寨駐軍擊斃擊傷緬軍10餘人。
7月16日無較大戰事發生,緬軍向我軍泡竹場防區發射3發炮彈,同時動用無人偵察機偵對我軍爛巴寨防區進行偵察。
7月17日,緬軍向我軍泡竹場防區發射不同口徑炮彈50餘發,爛巴寨方面的緬軍用挖土洞的推進方式向我軍前沿防區推進。對此,我軍對其進行沉重打擊,成功阻止了該股緬軍繼續推進。
7月18日,兩軍戰事最為激烈。當地時間早上9點開始,緬軍分別對我軍爛巴寨、泡竹場防區發動猛烈炮擊。於此同時,組織重兵發動進攻。泡竹場方面緬軍共發動4次進攻,但均被我軍成功擊退。爛巴寨方面緬軍同時從5個方向對我軍發動進攻,在進攻的同時仍對我軍進行猛烈的炮擊。雙方戰斗一直持續至下午6點。由於緬軍集結多門重火炮和大量步兵從多線多次向我軍爛巴寨防區發動進攻,我軍位於爛巴寨西南方的一個陣地被迫撤出。
為了推進緬甸的和平進程,和平解決軍事沖突。我軍一向堅持用政治對話的方式解決民族矛盾,積極尋求與緬方進行政治談判,同時要求部隊保持克制。但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我軍除持續開展自衛還擊外,不排除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向緬軍控制區進行反擊。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