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義詞是什麼
A. 緬甸意思是什麼
緬甸,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
與之讀音相近的詞有「靦腆」。
B. 緬甸是個國家嗎
緬甸
東南亞國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認蒸你就死定了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Myanmar),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東吁王朝和貢榜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以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1988年9月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新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2011年2月,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2018年3月,吳廷覺辭職。[2]2021年2月1日,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被軍方扣押。4月16日,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宣布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溫敏任總統。[47][48]
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2]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緬甸為東盟成員國,已加入東盟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韓國—東盟自貿區、日本—東盟自貿區、印度—東盟自貿區。[36]
中文名
緬甸聯邦共和國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Myanmar(英語)
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緬甸語)
簡稱
緬甸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內比都
C. 緬甸的英文
緬甸的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2018年3月21日,緬甸總統吳廷覺辭職。
(3)緬甸的義詞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地形地貌
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二、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
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D. 緬甸英文名是不是叫miandian德國英文名是不是叫deguo
當然不是了,不能按照中文的拼音來寫國外的名詞。
Myanmar ['mjænmɑ:],n. 緬甸(東南亞國家)
引申一個小知識點:Burma是緬甸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舊名字。緬甸於1989年將國名由「Burma」改為「Myanmar」,但西方國家較喜歡使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舊名字「Burma」。
Germany ['dʒɜːmənɪ] ,n. 德國
E. 關於緬甸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緬甸聯邦(TheUnionofMvanmar)
首都:內比都
面積:67.6581萬平方千米
人口:5540萬(2006年)
民族:全國有135個民族,緬族約佔全國人口的65%左右。為國家的主體民族。其他依次為克倫族、撣族等。
語言:緬語、英語
貨幣:緬元
國家地理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從南到北長2000千米以上。東西最寬為930多千米。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喜馬拉雅山脈從中國西藏東南延伸入境,在緬甸北部形成高山地區,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以第悅一東吁一線稍北為界,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錫唐河、加叻丹河、丹那沙林河等。緬甸森林覆蓋面積為全國總面積的50%多。其中以柚木最多。緬甸人稱它為樹木之王,被譽為「緬甸之寶」,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多的國家。礦產資源有石油、錫、鎢、鉛、鋅、銀、煤、鐵等。還出產世界聞名的紅寶石、翡翠、琥珀、玉石等。1978年3月,在緬旬北部發現了一塊重約30噸的世界上最大的粗玉。緬甸屬熱帶氣候,沿海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季風型亞熱帶雨林氣候。
緬甸國名的由來
緬甸國名源於它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緬族。「緬甸」一詞來源於梵文,意為「堅強、勇敢」。
「和平之城」:仰光
仰光原是緬甸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仰光河左岸,腹地寬廣。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三面臨水,仰光河從勃固流經仰光的西面和南面。城東是仰光河的支流形成的勃生堂河。人口530萬(2004年)0仰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里曾經是一座漁村。古稱大光,梵文意為「三崗村」。1775年緬甸王雍籍牙王將大光改為仰光,意為「和平之城」。1852年成為緬甸的首都。仰光是一座有著東方民族色彩的現代化城市。世界著名的珠寶交易市場。緬甸紅寶石的價值超過金剛鑽。這座城市有眾多的寶塔和絕妙的建築。仰光還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內河航運發達。港闊水深,可吞吐萬噸巨輪。陸地交通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干線在此交織。北郊機場是聯系國內外的重要航空港。矗立於仰光市區北部茵雅湖畔的丁固達拉崗上的。是馳名世界的佛塔。它與印度尼西亞的漢卡羅浮屠塔、柬埔寨的吳哥寺齊名,早已成為佛教國家緬甸的象徵。大金塔。緬甸人稱瑞大光塔,「瑞」在緬甸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
「佛教聖地」:巴格
位於緬旬北部的巴格距仰光僅1個小時的車程,它曾是昔日王朝繁榮的都城,而且在仰光取代它之前,一直都是緬甸最重要的海港。現在它是緬甸的稻米主產區,繁衍生息著50萬人口,歷史上的紛飛戰火早已經成了過眼雲煙。巴格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那裡有1000年歷史的55米高卧佛,這座大佛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之一。
「萬塔之城」:蒲甘
位於江畔的蒲甘是舉世聞名的萬塔之城,緬甸人曾經說過:「沒有到過蒲甘。就等於沒有到過緬甸。」蒲甘佛教藝術聞名於國內外,佛塔、佛像、壁畫,壯觀瑰麗,豐富到無所不包的廣大范圍。蒲甘是東方文化寶庫之一,是蒲甘王朝的首都。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區,流入印度洋的邊緣海。自兩江匯合處至江口全長約2150千米。流域面積達43萬平方千米,占緬甸全境的60%以上。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民族發展的搖籃,緬甸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都與它密切相關。緬甸人民自古稱它為天惠之河,對它十分崇敬。自北而南流經谷地、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中,中部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F. Myanmar是什麼意思
Myanmar
緬甸
雙語對照
詞典結果:
Myanmar[英][mɪˌæn'mɑ:(r)][美][mɪˌæn'mɑ:r]
緬甸(東南亞國家)(即Burma);
G. 緬甸的英文名是哪個
緬甸的英文名是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7)緬甸的義詞是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區域位置: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
H. 緬甸的反義詞是什麼
緬甸, 國家名
是個名詞,用於地名,沒有反義詞或者近義詞。
反義詞或者近義詞,常用於形容司或者動詞,用於名詞的很少。
I. 緬甸的英文讀音
緬甸有兩種說法:
Burma
英 ['bɜ:mə] 美 ['bɜ:rmə]
n.
緬甸
Myanmar
英 [mɪˌæn'mɑ:(r)] 美 [mɪˌæn'mɑ:r]
詞典
緬甸(東南亞國家)(即Burma)
望採納
J. "知道緬甸為什麼叫緬甸嗎
緬甸國名的來歷:
緬甸因與中國相距遙遠,道路阻隔,故稱之為緬,即遙遠之意;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合稱緬甸,即遙遠的谷地。英文名Burma,來自得楞語的Brahma,其詞源與婆羅門或梵文有關。
緬甸人自稱巴瑪(Bama),梵文作Myamma,意思均為強者,據說這是緬人對自己民族的贊頌。也有人認為Brahma一名是早期到這里的移民給當地居民起的名稱,也是強人的意思。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
(10)緬甸的義詞是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在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唐時白蘭羌與吐蕃交戰失敗後,不願臣服吐蕃,大部分南徙入緬,擊服原住的孟人、驃人(Phyu)與撣人,先佔北部,逐漸發展為緬甸的主體民族。
同時,緬甸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進行民主改革。根據2008年憲法,緬甸是一個總統制的聯邦制國家,將實行多黨民主制度。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