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兩千多年前是什麼時期

緬甸兩千多年前是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 2023-02-15 09:57:08

A. 緬甸的古代史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Ba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Aung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B. 緬甸的由來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根據法文和英文考古資料,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莽瑞體的劃分。相傳公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u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在緬甸的范圍內,從1世紀開始,己陸續建立了地區性的國家,並有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宗教、文化,它們為緬族的興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北部,有撣族建立的撣國。公元97至131年,撣國曾三次遣使訪問中國的東漢王朝。
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1947年2月在緬甸北部撣邦彬龍鎮,緬族、撣族、克欽族和欽族領導人簽署《彬龍協議》,同意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共同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

C. 緬甸古代叫什麼名字

緬甸古代叫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且建立蒲甘城。

D. 緬甸人源於什麼時期

緬甸考古學家在望瀨鎮區與昌烏鎮區之間的瑞明丁山上的巒奎村附近,發現了人類上頜骨的化石,上面還保留著臼齒與前臼齒。緬甸考古學家把所發現的化石定名為「巴瑪人」,他們是緬甸最早的直立人。「巴瑪人」的出現,揭開了緬甸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的歷史。」「在緬甸雖然還沒有發現與四、五十萬年前「巴瑪人」同時的石器工具,但在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乾燥地區,在南撣邦,都曾發現大量的舊石器。在仁安羌附近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尤多。考古學家把緬甸舊石器文化遺存稱為安雅特文化(「安雅特」按緬甸語意為「上緬甸人」)。」「在新石器時代,緬甸原始人群活動的地域范圍更為廣闊了。在西起阿拉干沿海和親敦江流域,東到撣邦高原,北起克欽山區,南到丹那沙簾的廣大地區,都有新石器文化遺存出土。較有代表性的,有帕達林文化遺址、勒班奇波文化遺址和陶馬貢文化遺址

E. 請簡要概括緬甸歷史的幾大部分

蒲甘王朝(1044年~129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阿朗西都國王(1111年~1167年)在位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鼎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緬中行省

(1286年~1290年)

1286年,中國元朝設置「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消,但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

後來緬甸分裂,撣族和孟族分別在緬甸東部和南部建立勢力。

東吁王朝

(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之後莽應龍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交戰而耗盡國力,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1875年,西部克倫尼邦被確認為主權國。

殖民時期

(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

1885年,英國發兵滅緬甸,並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中國清朝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

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伊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為分開的行政區。

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

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自治。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英屬緬甸)。

1942年5月,二戰,日本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

1942年,昂山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傀儡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

1944年,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

1945年,全緬抗日勝利,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

民主化歷程

1947年,眾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於撣邦境內彬龍(也譯為班弄)小鎮上,簽署《彬龍協議》,協議之目的為:聯合緬甸、撣邦、克欽邦、欽邦等,聯合向英國爭取獨立。

1947年7月,昂山將軍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繼續領導獨立運動。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60多年的殖民統治,緬甸獲得獨立,蘇瑞泰為首任緬甸總統。

1948年~1958年,以吳努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緬甸聯邦的執政黨。

1958年~1960年,吳奈溫將軍強迫吳努讓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年~1962年,吳努的緬甸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在1960年緬甸大選獲勝而執政。

F.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6)緬甸兩千多年前是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G. 緬甸歷史(分裂的時候有幾個境內著名的國家)寮國歷史(分裂要著名的),還有越南,柬埔寨,泰國

緬甸第一分裂時期境內的主要國家有邑盧沒、夫甘都盧、敦忍乙、撣國、驃國等,驃國被南詔國滅亡,驃國居民逃入蒲甘,和緬人融合建立蒲甘王朝,並最終統一緬甸大部;緬甸第二分裂時期境內的國家有阿拉干、東吁、阿瓦、白古等,後由東吁國統一緬甸全境,建立東吁王朝。
寮國於公元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1707—1713年逐步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和占巴塞王國,後均被暹羅征服。
越南分裂時期為十二使君之亂。這是越南北部經過中國一千餘年統治正式脫離中國的開始。吳朝國君吳昌文死後。群雄競起,各據郡邑自守。吳昌熾據平橋、矯公罕據峰州、阮寬據三帶、吳日慶據唐林、杜景碩據杜洞江、李圭據超類、阮守捷據仙游、呂唐據細江、阮超據西扶烈、矯順據回湖、范白虎據藤州、陳覽據布海口,號十二使君。後由丁部領統一越南,建立丁氏王朝。
柬埔寨和泰國沒有史料記載很明顯的分裂時期,朝代更迭一般較為完整。

H. 遠古時期的緬甸是怎樣的

在五千多年前,緬甸依洛瓦底江畔已有人類居住的痕跡,曼德勒以北稱為上緬甸,以南稱為下緬甸。在遠古時期,緬甸人民尚未有宗教信仰,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樣,他們信仰天地萬物,崇尚自然,於是遠古時期緬甸人民的舞蹈多模仿自然界的動植物。現今,我們所見的緬甸舞蹈——神鳥舞、獸舞、孔雀舞等,都與當時人們崇拜天地之靈而舞有著很大關聯。

公元前後,中國古代哀牢人(傣族先民在怒江至瀾滄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即達光王國人民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天的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柬埔寨地區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地區生存下來,即今天緬甸地區的孟人。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流域,此後,青藏高原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至緬甸。在公元3世紀,緬甸族的一支驃族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了驃國,以卑謬為都城,通過外來侵入,小乘佛教也傳入了緬甸。

歷史上,我國西南周邊的撣國、驃國為我國古代中原王朝獻演樂舞戲劇之事時有發生,據記載,東漢安帝在位之時,居住在永昌(今雲南保山)徼外(今滇緬邊境)的撣人三次入貢朝賀,均獻演雜技幻術,於唐代又獻演「五字」《南詔奉聖樂》與《五均譜》。劍川節度使韋皋並用五種曲調與藝術造型來排演南詔樂,這些行為均說明此地朝野對「五」的偏愛之心。《南詔奉聖樂》因由舞隊獻演時組成南、詔、奉、聖、樂五個大字而得名。《新唐書·驃國傳》雲:「舞者舞『南』字,歌《聖主無為化》;舞『詔』字,歌《南詔朝天樂》;舞『奉』字,歌《海宇惰文化》;舞『聖』字,歌《雨露覃無外》;舞『樂』字,歌《闢土丁零塞》。」凡歌五章,「皆一章三疊而成」,再加之「序曲二十八疊」,共四十三疊。可見《南詔奉聖樂》並非一般的音樂、歌舞組曲或套曲,而是儼然有序、結構嚴謹的唐大麴或大型樂舞戲。

《南詔奉聖樂》字舞表演盛況為:「舞者十六人為四列,又舞《辟四門》之舞,遽舞入遍兩疊,與鼓吹合節。進舞三、遲舞三,以象三才、三統。舞終皆稽首逡巡,又一人舞《億萬壽》之舞,歌《天南滇越俗》四章,歌舞七疊六成而終。」表演者扮飾甚為富麗堂皇:「舞人服南詔衣,絳裙襦,黑頭囊,金怯苴,畫皮驊。首飾抹額,冠以金寶花鬟,襦上復加畫半臂,執羽翟,舞俯伏,以象朝拜。裙襦畫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華。」據舞人衣飾打扮,方知《南詔奉聖樂》此套大型樂舞頗具南詔高原地方文化特色。這種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的「胡夷樂舞」,據《唐會要》卷三三載為「南詔樂,貞元十六年正月,南詔異牟尋作奉聖樂舞,因西川押雲南八國使韋皋以進,時御麟德殿以閱之」。文中的年代記載與上述相一致,證實南詔王此獻藝之舉有力地增強了古代南詔、西域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往。

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剿滅,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緬族後來演變成為緬甸最大的主體民族。

I. 緬甸的歷史

1.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為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2.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3.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

J. 緬甸歷史是怎樣的緬甸官方歷史書是怎麼寫的緬甸的民族的來源是什麼

緬甸這個國家在我們的固有印象當中是一個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但是要說它的歷史,也是可以寫的很長的呢。緬甸至今可以確認的歷史大概有5000年左右,緬甸本身的官方歷史書和中國一樣,主要由皇室自主編纂。緬甸這個民族則是各個地方匯聚而來的人組成的民族,其中十分之七為緬族,這也是緬甸的主要民族,除了緬族之外,緬甸還有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這些個法定的少數民族。

而當時有個人叫瓦里魯,他趁著蒲甘王國的衰敗,在下緬甸高舉旗幟,自立為王。但他自立為王不久又被人殺掉了。後來緬甸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各個區域是自己做自己的,直至19世紀英國人將緬甸納為了殖民地。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