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那伽族有多少人
1. 明朝末年如何丟掉緬甸北部的呢
嘉靖年間,明朝在西南地區所設立的金字紅牌和信符制度逐漸崩潰,曾經被緬甸各邦作為最終裁決者的大明王朝不僅長期無法公正裁決土邦的糾紛,甚至連例行的冊封儀式與信物都逐漸荒廢。萬曆四年(1576),緬甸莽氏在征服木邦之後,又大舉進攻孟養,而孟養所處的緬之地正是歷史上與雲南關系最為密切之地。
經過這場戰爭,明王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范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 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主要是由撣族、佤族、克欽族 (景頗族)居住的地區,最終淪為了緬甸異族的領土,只留下今天果敢、佤邦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2. 緬甸有哪幾個大城市,面積和人口各是多少。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面積67.6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700萬。
仰光,是仰光省的省會、緬甸的原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面積約578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會,著名的故都,也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80多萬,是上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人口約80萬。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確定為內比都。
3. 請問在泰國清邁,經常看到幾個蛇頭或者龍頭的神獸,請問是什麼有什麼故事或文化嗎
那伽是一個梵語和巴利語中的詞彙,用來指代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象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在佛教引進中國時,那伽被等同於中國傳說中的龍,或天龍。
印度教中的那伽
有
關那伽的傳說至今仍然是許多受印度文明影響的亞洲國家(如印度,尼泊爾,東南亞一些國家等)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印度,那伽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泉
水、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它們能夠造雨(這點與中國的龍相似),因而帶來豐收;但是也會帶來如洪水和乾旱等災害,代表性的故事有巨蛇弗栗多堵水的傳說。有
一種說法認為,那伽只有在受到人類不恭敬的對待時,才會製造災難。由於那伽的形象被與水聯系在一起,因此通往它們居住的地宮的入口常被認為位於井、湖和河
流的底部。對那伽的崇拜在印度南方地區尤其盛行,當地人相信那伽會給它們的崇拜者帶來豐收。
古老的吠陀文獻里就已經提到了那伽的故事。吠陀中的宇宙之神和河川之主伐樓拿被認為是那伽族之王,他的這種屬性也許是因為其與水的關系而來的。百道梵書里
講到,那伽一族是迦葉波和迦德盧(生主達剎之女)的後代。有關那伽的神話中最有名的是攪乳海的故事。據說,眾天神(提婆族)和阿修羅為了得到不死甘露,聯
合起來奮力攪乳海;他們用曼陀羅山做攪棒,用那伽之王婆蘇吉當絞繩,最後成功地獲得了不死甘露。這個神話在往世書和摩訶婆羅多里都有提到。除了婆蘇吉以
外,著名的那伽還有舍沙(毗濕奴大神的忠實夥伴)和摩納娑(豐收女神)
佛教中的那伽
由於佛教也引入了
印度傳統的那伽(龍族)概念,在亞洲那些具有佛教淵源的國家和地區,民眾對於那伽也並不陌生。在這些地方,原屬於印度的那伽形象經常和本地傳說中的相似生
物(尤其是巨蛇或巨龍)混同起來。在西藏,人們將那伽和當地傳說中的「魯」等同起來,這是一種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且像西方傳說中的龍一樣
守衛寶物。而漢傳佛教通常將那伽翻譯為「龍」;當然佛教的龍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
佛教認為,龍是所謂天龍八部中的一支。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為己任。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龍部眾生會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不過,佛教也提到了有「不順法行」的龍存在。
在佛教傳說里,那伽與同為天龍八部之一的大鵬金翅鳥是死敵(這來自婆羅門教神話)。金翅鳥以那伽為食:「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別,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但是那伽有毒,於是金翅鳥最後被毒死。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印度教神話里。
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那伽的名字(龍王):
「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
若滿意回復,請接納答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