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李尼門哪裡的人
Ⅰ 緬甸軍為什麼和果敢軍打起來果敢軍有多少軍隊果敢軍地區有多少人民果敢軍是不是很窮還有果敢軍那
進入2015年,緬甸北部的戰事就由零星交火逐漸發展到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也逐漸吸引了國人關注的眼球,如今戰火已經綿延近三個月,而擁兵數萬,還有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的緬甸政府軍,卻始終奈何不了只有千把人,裝備也是多為輕武器的果敢同盟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參加閱兵的緬甸政府軍。
首先是士氣,緬甸發動的緬北戰事更多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現在的緬甸三軍總司令敏昂萊,2009年時還是個普通的少將,之所以在短短幾年間就如同坐火箭那樣飛速晉升到大將,並且超越很多同輩執掌三軍帥印,就是因為2009年他主導的收復果敢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今年是緬甸的大選之年,如果在他領導下,再能拿下一兩個民間地方武裝,那麼他在緬甸政壇上的地位,即便不能取代吳瑞曼成為總統候選人,至少也能鞏固現有地位,讓新總統不敢小覷。所以這場沖突更主要的是為了爭奪政治上的利益,而與普通官兵沒有多少直接關系,更沒有師出有名的道義上的正義,基層官兵的士氣自然不會太旺盛。而反觀果敢軍一方,既有 2009年的前仇未雪,又有眼前的生死存亡。可以說是既懷著一雪前恥的復仇之志,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哀兵之勇,士氣之高昂,自然不需再多說什麼了。兩相對比,孰高孰低已經是一目瞭然了。
其次是地形,緬北是連綿的山地,又是亞熱帶叢林地帶,在這樣的地形作戰,大兵團未必就有優勢,因為受到地形限制,即便是數萬大軍也很難部署。集中主力吧,機動也好,攻擊也好,都很難迅速展開。分散兵力吧,又容易被熟悉地形的果敢軍各個擊破。真是個兩難的選 擇。而果敢軍方面,雖然只有千把人,反倒是個最理想的兵力規模,你若是大兵壓境,我就可以化整為零,讓大部隊在這潮濕悶熱的叢林里兜圈子,就像高射炮打蚊 子;你若是分兵合擊,我就集中著千把人選擇有力地形,針對你一路,打你沒商量。所以在這樣的地形上,兵力上的優勢,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戰鬥力上的優勢。
果敢軍在密林中挖掘的地道。
再就是武器方面,盡管緬甸政府軍有飛機,有坦克,裝備方面的優勢更是壓倒性的。但是,在緬北復雜的地形上,緬甸空軍缺乏精準的目標指引,加上飛行員訓練水準也不咋的,要想真正有效地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緬甸軍機一再進入中國領空發生誤炸事件的客觀原因。至於坦克部隊在緬北的復雜地形,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施展出坦克部隊橫掃千軍的雷霆之威,弄得不好,反會像陷入泥潭的大笨牛,成為果敢軍火箭筒的活靶子。倒是果敢軍的輕武 器,在這種戰場環境最能發揮出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效能,要知道,在叢林中,一支AK47可遠比一門榴彈炮更有作用。
復次,就是緬軍步兵戰鬥力 並不那麼強悍。現在只需站在臨滄—南傘的公路邊,就能看到「果敢戰爭直播」。公路下方是大竹箐村,與這個雲南省鎮康縣村落正對面的,是緬甸果敢地區的扣塘 村。當地村民楊老三說:「真是嚇死人了,緬甸的重炮昨天早上8點就開始狂轟扣塘村山頭上的果敢同盟軍陣地,然後是步兵沖鋒。步兵在第一波攻擊中退下陣線, 再用重炮轟擊。10點40分左右,緬軍發動第二波步兵沖鋒,結果又敗了。後來,緬軍又從老街東城和其它地方調兵來,雙方一直打個沒停。」村民楊老三正在和 記者說著。談話間,眼看著1公里遠處的山上,就有果敢同盟軍部隊在追擊潰逃的緬軍。緬軍以多打少,發動3輪進攻都已失敗告終,最後還被對方的反沖鋒,打的 到處跑。可見戰斗能力和意志並不高。
果敢軍重機槍陣地。
這幕情景引來不少過往人員駐車圍觀,以至於過路的公安巡邏車不得不用廣播警告:「趕緊散了,小心流彈危 險!」果敢同盟軍最高指揮員告訴記者,自16日起,緬軍地面部隊和炮兵先後對鄰近中國南傘國門的同盟軍211旅防區、311旅的扣塘防區發動猛烈進攻,果敢同盟軍17日下午1時42分也突襲了緬軍由臘戌至老街的運輸車隊。
最後,果敢軍還有一條退路,就是在最危急的情況下,大不了退入中國境 內。盡管中國方面會出於維護治安的考慮,收繳果敢軍的武器,但是一般不會拘禁果敢軍的官兵,一旦避過風頭,果敢軍的官兵又會回到緬北,雖然只是赤手空拳, 但要知道在緬北,要搞到槍支武器,可是比搞到蘋果手機更容易啊。而緬甸正規軍由於國境線的限制,是根本無法實施迂迴包抄的戰術,而且漫長的邊境線也使政府軍防不勝防。甚至可以說,就是由於背靠中國,就使果敢軍有了即使被打敗也不可能被完全消滅的「不死金身」。
隱蔽在山地中的果敢軍地堡。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果敢軍有這么 多的有利條件,怎麼在2009年會被緬甸政府軍打得丟盔卸甲,連彭家聲也只帶了兩三個人落荒而逃,整整潛水了四五年才重新露頭?2009年緬甸政府軍的大勝,關鍵是當時彭家聲家族掌控果敢地區的政治經濟大權,引起手下不滿,最後堅固的堡壘還是被從內部攻破,要是沒有內部的里應外合,當年果敢軍也絕不會輸得如此之慘。而現在東山再起的彭家聲顯然已經吸取了這一深刻教訓,必然會有所改進,政府軍這回再要想靠內部分化來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了。這也正是這次武 裝沖突持續了近三個月,政府軍空有兵力、裝備上的巨大優勢,也難以取得決定性的進展的原因所在。何況,本來緬甸政府軍先是和克欽獨立軍交火,而克欽獨立軍 可是緬北眾多民間地方武裝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兵力和裝備都在果敢軍之上,緬甸政府軍在進攻果敢軍的同時,還得提防克欽獨立軍會不會從背後來一刀,數敵太多,也是緬甸政府軍此次緬北戰事的戰略失策之一。
Ⅱ 緬甸僱傭軍的黑猛龍事件:僱傭軍的悲哀命運
青年馬驥遇海難,漂至羅剎國,見此地人物奇醜無比,人反覺他奇醜,以為妖怪。幸得一祖上為中國人的老闆娘收留,二人姐弟相稱。馬驥得知羅剎國閉關廢禮、黑白顛倒的實情,只得入鄉隨俗,扮成丑相,與其國民交往。
Ⅲ 黑猛龍事件的事件詳情
2000年10月24日,副司令李尼們率舊部僅100多人發動兵變,隨即扣押了勐古保衛軍總司令孟撒拉與副司令早臘等人。正在李、孟雙方打得筋疲力盡、兩敗俱傷時,一直在隔岸觀火的緬甸政府軍認為收復勐古的好時機到了,於是從南方抽調了93師和99師兩支王牌部隊火速包圍了勐古地區,經過幾場殘酷戰斗後設計殺死了李尼門,囚禁了孟撒拉。,李尼門他們兩百四十多人投降了以後,被(緬軍)集體槍殺。
原為緬共北方分局所在地的勐古具有明顯的地方自治的性質,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數十年來,緬甸中央政府幾乎不能插手它的任何事務。2000年5月前後,中緬邊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信息:去勐古參加李尼門的軍隊與孟撒拉打仗,每天「工資」300元至500元人民幣;也有說給3萬元人民幣的,先給1.5萬元「訂金」,打完仗再給另外的1.5萬元;也有消息說打完仗後再給錢;甚至說可以用毒品代替「工資」支付。
事件的策劃者是原勐古「保衛軍」副司令「洪老四」。此人做毒品生意發財之後,想聯合另一個副司令李尼門推翻保衛軍司令孟撒拉,於是公開出錢招兵買馬。中國許多邊民和到雲南打工的外省年輕人跑到勐古加入洪老四的僱傭軍,到2000年9月發生「勐古兵變」時,洪老四已經招募了數百名僱傭軍,最高峰時有700多人。
2000年9月,連年戰爭不斷的勐古地區再度響起槍聲,李尼門的數百名僱傭軍在經過簡單的動員、訓練後,穿上常見的迷彩服領到沖鋒槍參加了戰斗,並順利地抓住了孟撒拉。隨後,孟撒拉的支持者們將其救了出來。孟撒拉同樣到處募兵,雙方不斷在勐古地區的山上和緬中的界河邊發生激烈戰斗,不少傷兵還被送進中國的一些邊境醫院救治。勐古的不少居民被流彈擊中,倖存者紛紛扶老攜幼逃往勐古河對岸的中國芒海鎮避難,芒海鎮的難民一度多達近3000人。
正當李、孟雙方打得筋疲力盡、兩敗俱傷時,一直隔岸觀火的緬甸政府國防軍認為收復勐古的良機到了,於是抽調兩支王牌部隊火速包圍了勐古地區,緊接著軟禁了孟撒拉。2000年11月24日,國防軍設下談判計謀,在勐古城附近的「黑勐龍鎮」一口氣將包括李尼門在內的100多人消滅,當時一些雇傭兵眼看情形不對,紛紛跪地舉槍投降,但國防軍並不手軟。
Ⅳ 什麼是果敢一詞
詞目:果敢
拼音:guǒgǎn
含義一、:當機立斷,敢作敢為
英文:[courageous and resolute]
例句:毛主席指揮全軍,以機動果敢的行動,迅速回師桐梓,擺脫敵人。——《遵義會議的光芒》
含義二、生活在緬甸的漢族人——果敢族的簡稱。
果敢族簡介
在緬甸撣邦北部的盡頭,在中國雲南西南的底端,在一個遠離中原的地區,有一支漢民族已經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這支漢族就是生活在緬甸撣邦果敢及周邊的漢族,在緬甸被稱為果敢族。現在的果敢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 萬。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闖王李自成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 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和這一區域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 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 002 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