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哪個民族漂亮
① 為什麼緬甸有的地方認為長脖子的女人漂亮
可憐緬甸長頸族女子 為了美貌強忍折磨
2006-7-2412:44
頁面功能 【字體:大 中 小】【列印】【關閉】
長頸族是緬甸土產的少數民族,族中女人以頸長為美,這些與眾不同的長頸女都是克揚族人,是緬甸克倫族的一支。遊客大多是從西方國家來的,他們興高采烈地打量著她們,拍上幾張照片,然後就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根本不想了解一下這個少數民族多災多難的歷史。 克揚族人在緬甸東部生活了幾個世紀。1948年他們遭到若開族人的侵略和壓迫,不得不逃往異鄉。目前他們雖然住在泰國北部的難民營里,但仍在努力保持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讓女人在脖子上戴上銅項圈就是克揚族的典型習俗。 有些人說克揚族女人這樣打扮是為了使自己看起來像長頸龍,這種龍被克揚族人視為天地萬物之父。另一些人則說這種怪異的裝扮是為了嚇跑在森林裡轉來轉去的飢餓的老虎。還有人說克揚族男人是故意把他們妻子的脖子弄長的,為的是不讓她們被敵對部族擄走。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種裝束是男權主義思想遺留下來的,因為男人只消取下一隻銅圈,就可以立刻輕而易舉地殺死他的妻子。不過多數人都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如今克揚族人生活在母系社會中,沒有人再去探究這種習俗的由來,因為人們已主要把這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也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克揚族人繼續在小女孩年滿5歲時開始為她們戴上銅項圈。 這個過程並不復雜。女孩接受了幾個小時的推拿按摩之後,就有精通此道的人在她脖子上纏上銅圈,銅線截面直徑可達1.5厘米。這個儀式完成後,女孩的家人要請全村人一起來熱鬧慶祝一番。此後的幾個月里,女孩要一直戴著那些銅圈,靜待脖子發生變化。 等脖子適應了這些銅圈後,就要把它們換成更緊的銅項圈,而且要多加上幾只。克揚族女人最多可以戴25隻銅項圈,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之間。這些銅項圈可以藉助鎖骨的支撐來拉長脖子,直到女孩長到青春期、身體完全定型為止。 克揚族女人認為這種習俗完全可以接受。「一開始是又疼又重,不過最後總能適應。」莫波說,「最苦的是在天熱的時候,銅圈熱得燙人。」這種時候她們只有到河水裡泡一泡,才能給銅圈降降溫。假如不這樣做,即使天氣涼快下來,被陽光烤熱的銅圈仍會把一陣陣熱浪傳到全身。 克揚族女人這種奇特的裝飾物吸引了好奇的歐洲遊客。每年從11月到第二年的2月,天天都有大約200名遊客來到泰國當局為克揚族人設立的難民營參觀。在距泰緬邊界只有幾公里的夜豐頌省,遊客要進入難民營每人需繳35法郎。 從遊客那裡收取參觀費是目前這些克揚族人惟一的經濟來源,但他們只能拿到總錢數的一半,其餘的都落入了泰國人的腰包。這對泰方來說是一筆大有油水可撈的生意,1997年他們甚至強行把一些克揚族婦女帶到泰國北部的帕堯難民營去展覽。 據《南華早郵報》報道:「她們的家人說她們像奴隸一樣被出賣了,每月只能掙到28法郎,還必須為了讓遊客滿意而精心裝扮……」在那裡,遊客花上幾個小錢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但卻沒有人真正關心這些緬甸長頸女的命運。
看這個
② 緬甸人和雲南人那邊好看
雲南人好看。
緬甸的少數民族皮膚油黑,雲南人稍微要白一點,一百遮百丑,相比較雲南人好看一些。
但任何人種都有好看的,還是要看審美觀點,緬甸人很善良、勤快、智慧,心靈美也很重要。
③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緬甸語為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民族,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④ 緬甸伯當族以脖子長的女人為美,有何寓意
緬甸伯當族的傳統觀念認為女子的脖子越長就證明這位女子很漂亮。在伯當族的男子擇偶的時候就以女子的脖子長短來選擇自己的配偶,而婦女們也為了討男子們的歡心就在自己的脖子上戴著頸圈,來讓自己的脖子變得越來越細長,這也是緬甸伯當族特有的審美觀。
因為風俗習慣不一樣,信仰的不一樣也就造成了人們不同的審美標准。不過在我自己看來以脖子長為美,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剝削了女子們的權利,緬甸地區的人們對於女子的地位可能會沒有那麼的看重,希望這種事情可以去征詢下女子的想法,不要盲目讓女子成為男子的附庸。
⑤ 何為緬甸的「長頸族」
長頸族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喀倫族的一支巴東族所組成的,只能在湄宏順鎮看的到。長頸族人以脖子長為美。孩子從5-6歲起,就在脖子上套銅圈,一年一個銅圈,使脖子拉長。最長頸者脖子達70厘米。洗浴時,長頸人只能把稻草塞進銅圈內拉鋸般擦洗。為了生活,她們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向世界展示著殘酷的美。
按照他們的風俗女孩在5歲的時候就要在頸及四肢套上銅圈帶上1公斤的銅環,這個過程並不復雜。女孩接受了幾個小時的推拿按摩之後,就由精通此道的人在她脖子上纏上銅圈,銅線截面直徑可達1.5厘米。這個儀式完成後,女孩的家人要請全村人一起來熱鬧慶祝一番。此後的幾個月里,女孩要一直戴著那些銅圈,靜待脖子發生變化。等脖子適應了這些銅圈後,就要把它們換成更緊的銅項圈,而且要多加上幾只。長頸族女人最多可以戴25隻銅項圈,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之間。這些銅項圈可以藉助鎖骨的支撐來拉長脖子,直到女孩長到青春期、身體完全定型為止。
長頸族女人認為這種習俗完全可以接受。「一開始是又疼又重,不過最後總能適應。」長頸族人莫波說,「最苦的是在天熱的時候,銅圈熱得燙人。這種時候我們只有到河水裡泡一泡,才能給銅圈降降溫。假如不這樣做,即使天氣涼快下來,被陽光烤熱的銅圈仍會把一陣陣熱浪傳到全身。」很多書上寫因為這些環的支撐慢慢的把脖子拉長其實是不對的,事實上脖子的長度並沒有太多變化,這些環的作用是靠重力把肩膀壓低,顯得脖子長。所以當她們需要看醫生等不得不臨時摘下的時候她們的脖子也會縮回,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會死掉。
⑥ 從小戴金屬環,脖子長到驚人,死時才會摘!緬甸長頸族少女長什麼樣
怪不得有那麼多小夥伴說世界那麼大,想出去走走,確實在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看去了解的事情,比方說在緬甸有一個比較神秘的民族,這個民族的女人從小帶金屬環,脖子長到驚人,死的時候才會摘,那麼她們到底長什麼樣子呢?我們一塊來看一下。
因為金屬環導致的脖頸很長,族外的男子很少跟這里的女人通婚。因為這個特殊性,所以很多外族來的男性都不會選擇這里的女孩處對象,但是一旦有陌生的男人進到這個部落,部落的長者就會給這名男子上同樣的一個金屬環兒,而這個男子就要跟另外一個女子結婚生子。
金屬環是怎麼帶到脖子上的呢?這個金屬環其實就像一根鐵絲,只不過比鐵絲要粗很多,直徑大約要在一公分左右,這個部落的長者會把金屬環先捋直,然後再慢慢的帶到女孩的脖子上,一圈一圈的繞上去,直到繞完這根鐵絲為止。
⑦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人口約有5141.9萬人,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另外,人口中還有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1.緬族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時期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氂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兩川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系。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目前,緬族分布在緬甸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徙,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於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緬族的文化較為發達,緬族是緬甸最早產生文字的民族,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最早普及教育。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同時也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江,全長為2170千米,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歷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人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
緬族人注重禮節,日常見面都要行合十禮。緬族人有很多崇拜的圖騰,如白象、獅子、妙聲鳥、榕樹和番櫻桃樹的樹枝等,緬族人稱番櫻桃樹的樹枝為番櫻桃花。在古代,遠方的戰士出征或凱旋,緬族的姑娘都要為戰士們獻上這種番櫻桃花。緬族最具特色的工藝品是金線綉。金線綉的工藝非常細致和巧妙,匠人在棉布、天鵝絨、衣服等日用品上用金絲綉上各種花紋和圖案。在緬甸封建王朝時期,金線綉服極為華貴,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穿。現代,在戲劇、阿迎舞演出時,演員也要穿上金線綉制的服飾。在緬族的重大節日里,緬甸姑娘都會穿著金線綉服表演節日的歌舞。另外,緬族傳統服飾筒裙也是用金線綉制的,這種服裝深受緬甸婦女的喜愛。
⑧ 緬甸什麼地方的人皮膚好
緬甸克欽族。克欽族是緬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約10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克欽邦、撣邦、實皆省,這里雖然窮,但是她們的皮膚都很好在印緬邊境和中緬邊境瑞麗江流域以及中國的雲南省也有分布。
⑨ 緬甸女人的貌樣漂亮嗎
緬甸女人相貌也是比較漂亮的,不過大多數緬甸女人皮膚較黑、身材矮小,不如雲南傣族女人漂亮。
⑩ 緬甸主要少數民族!
緬甸的民族有:緬族、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
緬甸人口5141.9萬(2014年人口普查) ,68%為緬族。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