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海中巨物有哪些
❶ 全球最大卧佛,躺在山野密林之中香火不斷,為何遊客卻不敢接近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大家都在朝著自己的目標所努力。當然,因為地域的不同,人們的信仰也會有所不同。在咋們國家,許多人都比較信仰佛教,而在西方國家,都比較信仰基督教,大家相信前世因,今世果,有不少人都在廣結善緣,來抹去自己的罪孽。我們也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罪惡深重的人,回頭是岸後,不是死亡,就是回頭是岸與青燈古佛為伴,所以,佛教有不少的信徒。
想要旅遊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去緬甸走走,雖然這里不靠海出名,但海灘的美景卻是非常好看的。由於這里的經濟水平有限,所以物價一般都比較便宜,再加上緬甸全國心佛,所以人們也非常的熱情,整體氛圍非常的輕松,也不失為一個放鬆心情的好地方。不知,你面對著這樣龐然大物的佛像,會不會感到恐懼呢?
❷ 海里最大的食肉動物
海中霸王
食肉動物種類繁多,包括熊、獅、豺、豹、狼、貂等等。過去曾有人誤以為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最大者身長2.70米,肩高1.30米,體重750千克。後來發現了阿拉斯加的棕熊,伸長可達3.25米,肩高1.50米以上,體重達800千克,這就超過了北極熊。因而阿拉斯加的棕熊為動物學家門公認的最大的食肉動物。 虎鯨是海洋中最大的食肉動物,素有"海中霸王"之稱。因為它的兇殘和捕獵的能力可以與陸地上的老虎相比。
虎鯨又叫"逆戟鯨",得名於雄獸高大的背鰭,因為它很像古代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在長期的考察中,人們經常見到它們吞食魚類、海豹、海獅 、海豚等動物,就連藍鯨這種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動物,竟也會遭到虎鯨的圍獵。 在南美洲,虎鯨經常出沒於南海獅的棲息地,伺機捕獵南海獅。虎鯨捕殺南海獅的場面既恐怖又驚險。虎鯨抓住幼海獅後,會像貓抓老鼠一樣。在吞噬前,總要不停地玩耍一下,獵物不是被拋出水面,就是被銜在虎鯨的嘴裡。
有時候,成群的南海獅正在水面上戲水捕食。突然,虎鯨從水下竄出。南海獅亡命逃跑,虎鯨緊緊追趕。不幸的南海獅會被無情地吞掉。有時,數十頭虎鯨包圍南海獅後,同時出擊,沖進南海獅群中。頓時,海面象開鍋一樣沸騰起來。剎時間,南海獅血染海面。
虎鯨的簡介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豚、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復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范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阿拉斯加灣,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形態特徵
虎鯨成年雄性身長最大記錄是9.75 米,體重9524千克。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大小、鰭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最大體長達7.70米,雄性體長達9米。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 米。頭部略帶圓,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鰭肢位於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鰭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體背面黑色,在背鰭後方有1個淺灰色的鞍斑。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鰭後的體側。
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1] 成體頭骨的髁基長可達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頜骨的寬小於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側都有10-12枚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內和向後。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1] 虎鯨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
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10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能把一隻海獅整個吞下。[2]
棲息環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仍未有定論。
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與過境型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國南方的加州。[4]
生活習性
游水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
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狹窄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5]
聲音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聲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5]
集群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5]
社會祖系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6]
虎鯨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復雜,不是由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准科學家並不清楚,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2] 鯨群內沒有父子關系和父女關系,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系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系,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7]
捕獵有時虎鯨會采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迴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系,並策畫戰術。 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沖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沖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3]
虎鯨的食物包括魚類、其他鯨類、鰭足類、海獺類、鳥類、爬行類和頭足類。在南極採集的虎鯨的362個胃中,217個含有魚類,75個含有小須鯨的殘余,35個含有鰭足類,35個含有頭足類。[1] 虎鯨的大腦非常發達同時身體擁有強大力量,憑借這些優勢,這些高智商動物能夠追趕和捕殺海洋中的很多頂級捕食者。一些虎鯨家族成員的菜單上至少列出了9種鯊魚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動物聞風喪膽的大白鯊和灰鯖鯊。虎鯨專家、對虎鯨行為進行了長達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維薩爾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鯨會利用尾巴將鯊魚趕出水面,整個過程中甚至不用與鯊魚發生身體接觸。藉助於尾巴產生的上升力,它們能夠製造一個漩渦,將鯊魚置於其移動時形成的水流之上。
一旦獵物露出水面,虎鯨便轉動身體同時將尾巴伸出水面,而後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樣攻擊鯊魚。[2] ”將鯊魚劈暈之後,虎鯨會抓住鯊魚並將其翻轉過來。這顯然是一項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說明虎鯨非常了解自己的對手。在被迅速翻轉倒置之後,鯊魚進入癱瘓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肌肉緊張性停滯”,從此任由虎鯨宰割。[3] 來自紐西蘭諾斯島圖圖卡卡的維薩爾表示:“虎鯨並不了解鯊魚的生理學結構,但所表現出的行為確實說明,它們知道採取一項確定的行動之後會帶來怎樣的效果。你不必為了開車就去掌握汽車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麼做才能讓車子行駛起來。同樣地,虎鯨似乎知道一旦將鯊魚翻轉過來,它們便會喪失反擊能力。虎鯨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
在虎鯨身上,科學家還觀察到其它一些攻擊手法,其中就包括“圍捕”,即鯨群圍住一條落單的鯊魚而後展開正面進動,或者從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備迅速偷襲鯊魚下腹部。[7] 維薩爾說:“通常情況下,虎鯨都會將鯊魚翻轉過來,此時的鯊魚已經無力反擊,一次成功的捕獵行為就此結束,最後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認為虎鯨並不會專門制定外出捕殺鯊魚的計劃。在海洋覓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機會出現,它們便毫不留情地對鯊魚展開攻擊。”[8]
分布范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南極洲、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克、厄瓜多(科隆群島)、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法羅群島、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直布羅陀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宏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
奈及利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9
❸ 揚子鱷緬甸陸龜克氏原螯蝦玳瑁下列爬行動物中生活在海洋中的是哪種
只有玳瑁是海洋生物。
揚子鱷生活在長江流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緬陸屬亞熱帶陸棲龜類,棲息於山地、丘陵及灌木叢林中,晚上活動活躍,喜暖怕寒。性溫順、有靈性,以草食性為主,也攝食動物性食物。
克氏原螯蝦就是小龍蝦。棲息於淡水永久性溪流和沼澤,臨時的棲息地,包括溝渠和池塘。
❹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我們人類的文明起源是來自於海洋,未知的大海里,孕育著各種各樣海洋生物,海洋是一個巨大生物多樣性的地方,有很多的大型動物。下面來看看海洋中最大的生物。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1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是藍鯨。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
與其他須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通常藍鯨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鯨在晚秋開始,並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鯨通常2-3年生產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產下幼鯨。四大洋均有分布。
一、生活習性
1、食物
藍鯨棲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沖入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著鑽藍色光芒的大群磷蝦。藍鯨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為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約200萬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飢餓的感覺。
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布於南北極海區,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裡沒有支持體重的限制,所以藍鯨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游弋於稠密的浮游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里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使海水從須縫里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
藍鯨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硅藻,以及各種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鯨,體型比生活於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為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藍鯨以浮游生物為食,主食磷蝦(krill)。一頭藍鯨每天消耗2-5噸食物。攝食時游速2-6千米/小時,洄遊中5-33千米/小時,被追逐時最大20-48千米/小時。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鍾。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藍鯨所吃的這類浮游生物因海洋區域不同而屬不同的物種。
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而在南極,南極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藍鯨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這意味著藍鯨白天需要在深水(超過100米)覓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覓食過程中藍鯨的潛水時間為一般為10分鍾。潛水20分鍾並不稀奇,最長的潛水時間記錄是36分鍾(西爾斯,1998年)。
藍鯨捕食的過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同時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後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經鯨須板擠出。當口中海水排出干凈後,藍鯨吞下剩下的不能穿過鯨須板的磷蝦。
2、呼吸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鍾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
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沖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
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藍鯨生活在各大洋中。中國海域極為少看到,黃海和南海曾有出現過藍鯨的記錄。它潛水一般不超過100米,但有的個體可潛至500米深,潛水時間可持續10-20分鍾,隨後是連續8-15次噴氣。
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3、活動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鯨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
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里。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2
海洋科普——地球上最大的海洋生物排行榜
10、日本蜘蛛蟹:腿跨度4米
日本蜘蛛蟹也被稱作巨螯蟹,腿展開最大跨度記錄超過4米,生活在日本附近太平洋深水海域,它們的蟹爪非常鋒利,傳說超過幾十個日本漁民曾被它們拖入海里吃掉。
9、翻車魚:最大長度5、5米
翻車魚,也稱為翻車魨,非常奇怪的翻車魚是最重的硬骨魚,長度超過5米,體重可達3、5噸。這種巨物看起來有些呆萌,笨拙而不善於游泳,所以常常成為海洋兇猛食肉動物的獵物,或者被漁網掛住。它常常側躺海面隨風漂游,這也是它名字的來由。
8、皇帶魚:總長度8米
皇帶魚體長平均在4-8米以內,體重100-200公斤。奇怪的是為什麼皇帶魚在歷史記錄中通常被稱為海蛇或龍?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居住在一千米的深海中,歷史記載有超過15米的巨型海怪,兇猛無比,襲擊船隊,十分神秘,但當看到它的時候,大多是被沖上岸的死魚。
7、北太平洋巨型章魚:最大記錄長9、1米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也叫大王烏賊,吉尼斯世界紀錄這種只世界上最大的章魚,長度為9、1米,體重大545斤。傳說北海巨妖這種大海怪的原型就是大王烏賊,能把一艘船拖入海底,異常兇悍,電影加勒比海盜也有這樣的怪物片段。
6、巨型魷魚:長度11米
比大王烏賊更重,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最大的記錄體長11米,重700斤,也是是最大的的頭足類動物,簡直是活生生的巨型海怪!但它是抹香鯨的獵物,這么大隻魷魚、、、那麼問題來了:這只大魷魚可以烤多少串?我知道重辣最可口。
5、姥鯊:最大長度12、27米
姥鯊是世界上第二大魚類,僅次於鯨鯊。它們看起來很兇猛,但性情溫順,以浮游生物為食,最大記錄為12、27米,重19噸。因為人類對魚翅的需求,它們慘遭捕殺,面臨滅絕。
4、鯨鯊:體長20米
鯨鯊重達55噸,體長甚至可達20米,超過一個籃球場的長度。這些雄偉的巨人漫遊在這個星球上的海洋中,尋找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性情溫和。美麗的鯨鯊也慘遭人類捕殺,數量銳減。
3、抹香鯨:長度24米
長達24米美麗的抹香鯨是最大的有齒鯨魚和最大的有齒捕食者。如果把它放在街上,那就像一座8層的建築一樣高,體重可達50噸。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大腦,比人類的大腦重五倍以上。
2、藍鯨:最長記錄33、5米
藍鯨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動物,甚至超一些巨大的大型恐龍。它們重達188噸,它們如此龐大,單單舌頭就達2噸,血液循環了8噸,心臟是一輛汽車的大小,雄性生殖器3米。藍鯨肺活量5000升,它們噴出的水柱高達12米,幾千米外都能看見,蔚為壯觀。
1、獅鬃水母:最長35米
雖然藍鯨整體上是最大的海洋之王,但是獅鬃水母在長度上也可以排在榜首。獅鬃水母的觸手有150條,可達到驚人的35米,體重可達800斤。它們在海中看起來很飄逸,但因觸須中的劇毒也很致命。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3
45億年來,最大型的海底生物有哪些?
第一個喜馬拉雅龍,全長有十米,體重重達三十到五十噸,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大海地帶,長的非常的兇猛,牙齒又尖又大。
第二個是海霸龍又叫海洋中統治者,身長十二米,牙齒就有五厘米,據說它長的跟威尼斯湖的海怪差不多。
第三個太平洋巨型章魚,是章魚界中最大的章魚,它能將自己假裝為海里珊瑚,讓你分辨不出到底是章魚還是珊瑚,體重有一百多公斤。
第四個幻龍長的有點像鱷魚,但是它身長就有六米,具有海洋殺手的稱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爬行動物。
第五個大王烏賊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體長二十米,至今人們沒有見過一條活的。第六個廣翅鱟,攻擊性非常的強,體型龐大,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肉食動物。第七個長頸龍,身長六米,頸部長三米,它游泳非常的慢,喜歡吃一些昆蟲和小蜥蜴。
第八個皇帶魚,皇帶魚生活在太平洋,它跟那個巨大身軀的生物不一樣它沒有滿口的利牙也不具備攻擊性。第九個滑齒龍,滑齒龍是海洋的鱷魚,是一種肉食性的海生爬行動物。
最後一個就是達克龍,達克龍有四到五米長,它是侏羅紀里最凶的獵食性動物之一。
❺ 最大的海洋動物是什麼
最大的海洋動物:藍鯨。
一、概念:
1、藍鯨,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
2、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
二、棲息環境:
溫暖海水與冰冷海水的交匯處,是藍鯨絕佳的棲息地,冰冷的海水通常富含浮游生物和磷蝦,藍鯨通常就以這兩種生物為食,藍鯨呈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數量為最多,主要是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鯨曾來游於黃海和台灣海域。
三、分布范圍:
1、藍鯨分布於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
2、分布的國家有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貝南、百慕大、巴西、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吉布地、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加彭、迦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地馬拉、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日本、肯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留尼汪島、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英國、美國、烏拉圭、西撒哈拉、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