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節日吃什麼
1. 緬甸的飲食主要是什麼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注重: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食甜、酸、辣味。
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副食: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喱粉等。
製法: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
菜譜: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水酒: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沖成怪味茶飲用)。
果品: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2. 緬甸新年習俗
緬甸潑水節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為緬歷新年,類似我國的春節。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通常歷時三到四天。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相互潑水,表示除舊迎新。潑水節期間,不論男女老幼,都不會因為被潑水而不高興,因為潑水節的水象徵著吉祥幸福。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緬甸節日吃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我國的春節。潑水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通常歷時3、4天。
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舊除污,迎新接福。我國雲南省的傣族與緬甸東北部的撣族,也有潑水節的傳統。
3. 緬甸人喜歡吃什麼
緬甸粽子:粽子是有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緬甸的基本食品主要是米飯和咖喱,拌有沙拉的魚醬有許多種形式,米飯、其它菜餚與湯一起食用。米粉和魚湯做成的魚粉湯,椰子、雞肉咖喱加面條做成的椰奶面條都是緬甸人最喜歡的早餐和便餐食品。
緬甸也盛產海鮮,在仰光和其它城市中大部分的緬餐和中餐館中,螃蟹、對蝦、龍蝦和其它貝類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菜餚。
4. 緬甸過年是什麼時候
緬甸沒有春節這個節日,但緬甸的華人都過春節。
緬甸的華人,不論宗教信仰如何,每年都在一起歡度春節。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一起吃年飯,飯後熱熱鬧鬧地歡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來。年初一是法定的公休假日,人們穿上新衣走親串戚,分居各地的親戚朋友,都利用這個節日團聚同賀新年,「恭賀發財」。
2019年,在中緬文化周期間,中緬兩國舉行了跨國春晚。「中緬情·合家歡」新春聯歡晚會在緬甸仰光天網電視台演播大廳舉辦,中緬兩國藝術家聯袂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跨國春晚。緬甸聯邦議會人民院副議長吞吞亨、宗教事務與文化部部長昂哥、仰光省首席部長漂敏登和緬甸國家廣播電視局局長敏推等緬方政府官員一同觀看了演出。
(4)緬甸節日吃什麼擴展閱讀:
跨國春晚具體內容:
中緬聯合舉辦新春聯歡晚會,旨在以文化藝術交流合作,弘揚傳統友誼,推進共同發展。表演在歌舞《相親相愛》中拉開帷幕,晚會舞台化身承載兩國人民「共飲一江水」情誼的帆船,以融合兩國多民族特色歌舞表演為主題,寓意兩國人民「胞波」情深。
兩國藝術家分別表演了各具民族風韻的景頗族歌曲、佤族歌曲、影子舞、踢裙舞蹈、木偶舞和孔雀舞等節目,為現場觀眾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當晚緬甸天網電視台演播大廳內高朋滿座,高潮迭起,掌聲不斷。晚會錄制完成後將於2月4日中國農歷除夕在緬甸國家電視台和天網電視台播出。
5. 緬甸果敢有什麼節日
緬甸果敢人節日習俗
。果敢傣族傳統節日,與信仰小乘佛教的其他民族,如崩龍、佤族、本族、布朗族等,大致相同,即都過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其中潑水節最隆重,時間約在農歷清明後十天,節期3~5天。除水傣外,通常要集體殺豬宰牛;家家要做「風吹粑粑」;水傣則要蒸糖粑粑,以此賧佛和待客;信徒要到佛寺聆聽念經。夜晚,家家要點「千年燈」;家中有幾個人,就要點幾根燈芯;現代多改為點臘燭。節慶夜晚,通常還要舉行群眾性的跳擺打歌。其次,還有「點燈節」(農歷4月14)、佛生節(農歷6月15)等。
6. 緬甸主要有什麼節日
緬甸的主要節日具體如下:
1、獨立節:1月4日,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
2、聯邦節:2月12日,紀念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
3、農民節:3月2日,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
4、建軍節:3月27日,初為抗日節,1955年改為建軍節。
5、潑水節:4月13日前後(緬歷新年)。
6、工人節:5月1日。
7、烈士節:7月19日,紀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等人遇難。
8、民族節:12月1日。
(6)緬甸節日吃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的風俗禁忌: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不喜歡別人觸摸自己的頭。婦女的筒裙被視為不潔,嚴禁晾曬在頭部以上的高度,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走過。進入佛教寺廟和參觀佛塔時應脫鞋、脫襪,不應與僧侶「平起平坐」,女士不能隨意碰觸僧侶袈裟或身體。
進入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場所前,應事先詢問是否可以進入,如對方不歡迎非信徒進入,請勿強行參觀。此外,緬忌諱隨意撫摸兒童頭部,用腳做指示、踢東西或觸碰人也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緬甸佛塔和寺廟遍布各地,拍照時需注意是否有禁止拍照標識。佛教齋戒月(公歷八、九、十月,緬語稱瓦期),不舉行婚禮、遷居等喜事活動。
7. 緬甸新葡京那令人難忘的點燈節
點燈節 蒙古族 稱之為"祖樂",節期在 農歷 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 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 黃教 的創始人 宗喀巴 。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 木架 ,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 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塗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後,從左到右轉三 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後灑酒 祭天 、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 個 蒙古包 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通常在緬歷七月 月圓之日 舉行。據 佛教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曾於緬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為眾神講經。在這期間,所有僧侶要安居坐臘,信徒也要避免遷居嫁娶。七月月圓的時候,釋迦牟尼在眾神的簇擁之下來到人間,緬甸人民便點上各種彩燈和蠟燭迎接。這一天也是 僧侶 們解除安居的日子。因此點燈節又稱解夏節。節日期間,所有佛寺、佛塔、民居和街道會裝飾上彩燈,臨時搭起的彩色牌樓、彩棚、戲台和小吃店遍布城鎮。人們還要去佛寺拜佛,年輕人要准備禮物向長者敬拜
與其他主要的猶太節日不同,點燈節不是源自於聖經,而是為了紀念一件在猶太聖經後發生的事件。點燈節為期8天,是猶太歷克斯里(Kislev)月的第25天,一般在公歷12月份。因為點燈節不算是完全的聖日,所以商業活動是照常的。
點燈節所紀念的歷史事件發生在賽琉古時期,公元前二世紀。當時統治以色列地的是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後人,被稱為賽琉古王朝,以 敘利亞 為中心。賽琉古的國王試圖強制推行希臘化,即強迫猶太人採取一些違背猶太教規矩的希臘習俗,其中最過分的就是安提柯四世下令在猶太人的聖殿里豎起一個人造塑像(猶太教嚴禁崇拜任何實體物件或造型),強迫猶太人膜拜。
猶太人在公元前167年在哈斯蒙尼家族的帶領下開始了武裝反抗,而在猶大馬卡比的領導下,在公元前164年猶太起義者從賽琉古軍隊手中解放了耶路撒冷,從異族手中解放了聖殿。這一事件在不同的文獻均有記載。當猶太起義軍要據猶太傳統稱點燃聖殿中豎立的燭台時,只找到一罐未被啟封的油,而趕制新的油至少需要8天時間。通常一罐油只能用一天。但神跡發生了,這罐油維持了8天,直到新的油被趕制好。為了紀念這一神跡,人們開始過為期8天的點燈節。點燈節也被稱為燈之節,象徵著光明以及對抗黑暗勢力的勇氣。
現在,有些人強調點燈節的宗教意義,也有些人把點燈節作為猶太民族反抗敵對勢力的勝利的象徵。總的來說點燈節是一個非常歡樂的節日,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節日風俗
點蠟燭 – 點燈節的8天里,從第一天的一根蠟燭開始,隨後每天都要多添一根蠟燭。燭台是特製的,一共是九根燭枝。第九根蠟燭稱為沙瑪什 (Shamash),必須用它來點燃其他的蠟燭。所以在燭台節的第一天,實際上點著兩根蠟燭;在第二天,則有三根;依次類推。按傳統是要用橄欖油點燭台的,不過現在大多數人都用彩色蠟燭代替橄欖油。點燃蠟燭時,要做一個特別的禱告;孩子們也都要參加,然後大家會一起唱點燈節的歌。甜面圈和肉末土豆 – 除了點蠟燭之外,燭台節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吃特別的食物,都是油炸的,帶餡兒的甜面圈和肉末土豆。轉陀螺 – 在節期,孩子們會玩一種特別的四邊陀螺,四周刻著四個希伯來語字母,分別是:「這里發生了奇跡」這幾個字的縮寫。而且在燭台節,大人們還習慣給孩子們「過節錢」,孩子們可以買喜歡的糖果和玩具。
重要信息
點燈節,並非是起源於聖經的節日,所以並非是聖日。大部分的單位和機構都正常上班。為了與當地人分享節日的快樂,遊客可以嘗試一下甜面圈,這是一種油炸的果醬餡兒的圓麵包,也有其他餡兒的。很好吃。如果遊客正好在耶路撒冷,則可以在傍晚的時候到教徒聚集的百門小區,看家家戶戶紛紛點燃蠟燭的場景。
印度的點燈節
在印度,每年公歷10、11月間(具體日期在印歷8月見不到月亮之後的第15天),印度從城市到農村,從政府官員到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地歡度點燈節。這時炎熱的暑季已經過去,一年中最舒適的涼季就要來臨,恆河兩岸到處都金色的世界,田野里、村落中、農院里,到處都是鋪滿了金色的稻穀、火紅的高梁,人們懷著豐收的喜悅,將這一天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商人習慣在這天換用新的賬本,開市以求吉利,因此點燈節也可以說是印度的新年。
點燈節的慶祝活動長達半個月之久。在此期間,男女老少都換上新衣以求辭舊迎新,各公園、廣場和公共場所布置得像仙境一般,文藝節目也豐富多彩,引人入勝。新德里的塔卡托拉公園是最熱鬧的燈節活動中心,彩燈高掛,鼓樂喧天,頭戴金色船形帽、身穿金光閃閃服裝的樂隊,盤腿坐在臨時搭起的小樓上,吹奏著悠揚的印度樂曲。公園里人山人海,到處都是出售焰火、玩具的攤頭、相面算命先生和裝神弄鬼的巫師搭起的帳篷,還有騎象、玩蛇、耍狗熊和各種游戲。夜幕降臨,家家戶戶的門前窗下、屋頂樹上,都點起了燈,有五光十色的電燈,有小小的蠟燭,也有光焰如豆的油盞燈,大地形成了一片燈的海洋。這天,人們都趕回家中,全家人圍坐在起吃「團員飯」,再乘著酒興湧向街頭,盡情地載歌載舞,一邊跳一邊口中呼喊「羅摩,羅摩」……敘述點燈節來歷的舞劇在各大劇院上演,它的內容來源於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8. 別的國家平時都吃什麼
韓國飲食的主要特點: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膩,味覺以涼辣為主。韓國人自古以來把米飯當做主食。菜餚以燉煮和烤制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韓國人喜歡吃面條、牛肉、雞肉和狗肉,不喜歡吃饅頭、羊肉和鴨肉。
韓國人普遍愛吃涼拌菜。涼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開水焯過後,加上佐料拌成的。還有生拌魚肉、魚蝦醬等菜餚。生拌魚肉,是把生肉、生魚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絲的蘿卜、梨等,再澆上加醋的醬或辣醬拌成。
湯也是用餐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類、大醬、咸鹽、味素等各種原料烹調而成。
韓國人愛吃辣椒,家常菜里幾乎全放辣椒。韓國人有一日四餐的飲食習慣,分別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韓國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飯碗和湯碗,其他所有的菜則擺在飯桌中間供大家享用。韓國人使用飯碗也很有講究,分男用、女用和兒童用。韓國人注意節儉,無論是自己食用還是招待窮人,都盡可能把飯菜吃光用凈。
日本飲食文化介紹
說到飲食,不僅是以大米為主食、蔬菜、魚與肉為副食的日本式餐點,而且西歐中國餐點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嘗到豐富多樣的餐食。日本是一個優質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衛生設施也很完善,所以自來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飲用。現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們在學習自古以來的日本傳統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時,也跳迪斯科。觀覽市區、古老寺院和高層建築相鄰而建的情景並不稀奇。故而現代的日本文化是結合了古老的、新興的、西洋的和東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愛食用生魚,因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緻的盛器來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看著那一道道精細得有如風景畫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遊客往往不忍破壞那份美麗。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 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 士 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燒 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泰國美食國際知名。無論是口味辛辣的還是較為清淡的,和諧是每道菜所遵循的指導原則。泰式烹調實質上是由有幾百年歷史的東方和西方影響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泰國飲食。泰國美食的特點要根據廚師、就餐人、場合和烹飪地點情況而定,以滿足所有人的胃口。泰國烹飪最初反映了水上生活方式的特點。水生動物、植物和草葯是主要的配料。避免用大塊的肉。後來的影響使得泰國飲食中也使用相當大塊的肉。
泰國飲食文化介紹
因為有佛教背景,所以泰國人避免使用大塊動物的肉。大塊的肉被切碎,再拌上草葯和香料。泰國傳統的烹飪方法是蒸煮、烘焙或燒烤。由於受到中國影響,引入了煎、炒和炸的方法。自17世紀以來,烹飪方法一直受到葡萄牙、荷蘭、法國和日本的影響。在17世紀後期,葡萄牙傳教士在南美洲習慣了紅辣椒的味道,於是在泰國菜中引入了紅辣椒。
泰國人非常擅長「暹羅-伊勢」的外國烹飪方法,並替換一些成分。印度飲食中使用的酥油被椰子油取代,椰子汁代替了其他乳製品。減少使用過於強烈的純香料,增加了新鮮的草葯,比如檸檬草和高良姜。最後,在泰國咖喱中使用較少的香料,而增加新鮮草葯的使用量。通常人們都知道泰國咖喱的辣味很強烈,但持續時間短,而其他咖喱,由於香料味道強烈,辣味會持續很長時間。泰國菜上菜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是一次上齊,這樣用餐的人就可以盡情享受各種味道相互補充,相互結合。
完整的泰餐應該包括一份湯,一份有調味品的咖喱菜,魚和蔬菜。加香料的色拉可以代替咖喱菜。湯也可以是辛辣的,但是咖喱應該被不辣的菜取代。每道菜和整頓餐都必須在口味和材質上協調。
泰餐也SPA
泰國的SPA業正在形成一個獨特、清新和具有活力的泰式風格,一個真正時尚的健康大餐。
古老的健康食品通常是指盤子里的生菜和胡蘿卜,現在他們已經走進了SPA健康菜系的行列。但是,今天泰國SPA菜系的大廚們又在花園里找到了許多新鮮的蔬菜、水果和香草並將他們加工使之出現在餐桌上。
泰餐是世界上最好的菜系之一,在質量和製作方式上也是亞洲最具有創新風格的菜系。現在,那些健康的食品正在取代泰國傳統的烹飪方式,賓客們可以期待一些很特別的食品。
對那些難得一試的SPA菜系,健康食品的領軍人物安德魯揭開了一個神話:不像素食那樣利用一些原料烹飪成「魚」和「肉」類食品。不論怎樣,健康食品往往是與很多蔬菜結合用來平衡人體蛋白質的需求。廚師們的創新是將蔬菜、水果和香草烹飪成帶有魚、肉等美味的健康食品。
SPA菜系是健康的、營養的,它讓烹飪的降低脂肪、降低鹽份和降低糖份三個基礎因素融入簡單和健康。
SPA菜系就是要選擇有機的原材料,比如:用水果和蔬菜做原料烹飪菜餚來取代那些用味精、蘇達和食色來改變原料本身的味道和顏色的不健康食品。取而代之的健康、營養用料,比如:純橄欖油、蘋果汁、香草和海鹽都可以給菜式提味並還有醫葯功效。
食品的前期准備工作是很重要的,油炸和使用微波爐是絕對禁止的。應主要用烘烤、煎扒、蒸煮的烹調方式來烹飪食品。
有了以上主要方針,對泰國SPA業的迅速發展就不覺驚訝了,廚師們對SPA菜系的理解有著他們自己獨到的見解。
泰餐的構成
可能是餐前開胃菜、伴菜、配菜,和/或點心,包括春卷、烤肉條、有草葯的爆米花糕,體現了泰國人有趣和富有創造力的性格。
沙拉
重要的是各種味道的協調和草葯口味。主要的味道是酸、甜和咸。根據肉的質地和場合不同,辛辣的程度也不同。
普通菜
一道又甜又酸的菜,一份松軟的煎蛋和一道炒菜就是完整的一餐。
蘸醬
蘸醬有些復雜。伴上蔬菜和肉,可以作為一頓飯的主菜。當蘸醬做的很稀時,可以作為沙拉設計。特殊的簡單的蘸醬是由紅辣椒、大蒜、干蝦、酸橙汁、魚露、糖和蝦醬做成的。
湯
平均每人一頓飯要有一份湯和米飯。傳統的泰式湯很獨特,因為它比其他食物有更多的口味和材料。
咖喱
多數非泰國咖喱由粉狀或干香料構成,然而泰國咖喱的主要成分是新鮮的草葯。簡單的咖喱醬包括干辣椒、蔥和蝦醬。較為復雜的咖喱包括大蒜、高良姜、胡荽根、檸檬草、kaffir酸橙皮和胡椒子。
單個菜餚
本身就是完整的一頓飯,包括米飯和面條,如Khaoh Pat和泰式炒飯。
甜點
如果沒有泰式甜點,這頓飯是不完整的。飯後甜點都很甜,在吃完具有強烈的香料和草葯味道的飯後,這些甜點特別受歡迎。
泰餐的吃法和點菜方法
泰餐使用叉和匙。即使只有一道菜,比如肉炒飯或烤鴨飯,都切成很小的片或塊,這就避免使用餐刀。匙用來把食物送到嘴裡。
吃泰國菜最好是兩個人或多人集體用餐,這主要是由於用餐的人數越多,點的菜越多。一般說來,兩個人用餐,除自己的米飯外,點三個菜,三個人用餐點四個菜,等等。用餐者從共享的菜餚中選擇自己需要的,一般加到自己的米飯上。湯和米飯一起享用。不單獨點湯,要和其他菜餚一起享用。也不單獨點辛辣的菜餚。辛辣的菜餚要用口味清淡的菜餚「中和」一下,以免太辣產生不適。
理想的泰餐是辣、甜、酸的和諧混合,同時色、香、味俱佳。典型的泰餐應該包括一份湯(或許是苦瓜塞滿切碎的豬肉),一份蒸的菜(咖喱醬貽貝),一份炒菜(魚和姜)、一份熱色拉(牛肉片配生菜、洋蔥、紅辣椒、薄荷和檸檬汁)以及用來蘸食物的各種各樣的調味料。餐後是甜點和/或新鮮水果,比如芒果、榴槤、木菠蘿、番木瓜、葡萄或甜瓜。
新加坡飲食文化
海鮮
新加坡附近熱水域的海產豐富,品質鮮美,龍蝦,螃蟹,蝦,貽貝、墨魚及各種海產品都是上桌的好菜,海鮮的受到歡迎也使一些餐廳只專賣各種海鮮。一般而言,東海岸一帶的海鮮餐廳收費較市區的許多餐館便宜。菜色中最受歡迎的可說是辣椒蟹,這是將肥美的螃蟹連肉帶殼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口味令人回味無窮。
馬來西亞飲食文化
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在食物等方面同樣表露無遺。這里匯集了中國、印度、西方、馬來西亞本土民族的食物,使得各種風味的美食琳琅滿目,任君選擇。
飲食
馬來西亞人民的主要食物是米飯,但面類也相當普遍。華人食物從街邊小攤子到酒店中菜館,從小食到昂貴的酒席,不一而足,任君選擇。小食方面有釀豆腐、蝦面、炒猓條、加厘面、清湯粉、薄餅、海南雞飯、瓦煲雞飯、餛飩面、香港點心、肉骨茶、檳城辣沙等,種類繁多。
馬來人的食物以辣為主,其中較出名的食物有椰漿飯、香噴噴的沙爹(雞肉、牛肉及羊肉串)、馬來糕點、竹筒飯、黃姜飯等。
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為主味,最普遍的莫過於其拉茶及各類煎餅。其他印度食物還有查巴迪(capati)、打拜(tapai)、多屑(tosei)等。印度人的香蕉飯也是有名的。
除此之外,在馬來西亞也有不少西餐廳及快餐店。年青人最喜歡上的快餐店有肯德基家鄉雞、麥當勞快餐店、皮薩屋等等。
文化
馬來西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及習俗。馬來人有馬來武術、他們稱之為"希拉"(silat),是馬來社會的一門傳統藝術。
他們的舞蹈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其中較出名的有從阿拉伯傳入的扎賓舞(tarianZapin),它所用的樂器包括阿拉伯六弦琵琶、小鼓和小提琴。納吉舞則是從馬六甲王朝流傳下來的。最出名的納吉舞叫作約吉南巴(jogetlambak)。其他馬來舞蹈還有蘇馬紹舞(Sumazau)、蝶舞、燭燭舞、宮廷舞及扇舞等。
在音樂方面,馬來音樂是從馬六甲王朝時代流傳下來的。它可分為兩種,即民間音樂及宮廷音樂。其中著名的傳統音樂有:
加薩(Ghazal)
它深受柔佛州人民的喜愛,所使用的樂器包括受手風琴、單面鼓(kompang)、小提琴、六玄琵琶(gambus)和鼓。
馬來民謠東當沙央(DondangSayang)
這音樂在馬六甲非常出名,使用的樂器有小提琴與單面鼓(rebana)。
哈得拉(Hadrah)
這是以敲擊單面鼓伴奏的歌唱,歌詞通常歌頌上天的偉大、勸告及稱贊等。
達普士(Dabus)
這音樂在吡靂相當著名,是一種以歌唱與音樂伴奏的舞蹈,所使用的樂器有銅鑼、小鼓和大鼓等。
另外,馬來人的雕刻與手工藝術也有相當悠久的傳統。他們喜用森林裡的硬木如龍腦木(cengal)、菩提木(meranti)和軟木(nyatah)來雕刻花紋及各種植物圖案,用它們來裝設牆壁、走廊、門柱、窗口和傢具。
在馬來人當中,又以吉蘭丹的馬來人的手工最好,他們所制的風箏及巴迪布,優美亮麗,是許多遊客的紀念品首選。馬來人的詩歌稱為班頓(Pantun)。
華人
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上繼承了中國華人的傳統文化,在音樂上傳承了華樂、在舞蹈上延繼了中華許多傳統舞蹈,包括舞獅、舞龍等。武術上傳入了太極拳、氣功、詠春拳術、洪拳等。在這樣的基礎上,馬來西亞華人又開創了新的傳統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廿四節令鼓。
華人也保留了許多節日的習俗,如中秋節時作燈籠、提燈籠,端午節時裹粽子賽龍舟、祭神時演大戲酬神、冬至吃湯圓、清明節掃墓、過年守歲放鞭炮迎財神等習俗。
在生活的文化上,華人的待人處事方面仍深受儒釋道的巨大影響
緬甸飲食文化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煙斗。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食甜、酸、辣味。
③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④副食: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喱粉等。
⑤製法: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
⑦菜譜: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沖成怪味茶飲用)。
⑨果品: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因境內種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飲也呈現包羅萬象的特色,尤其以撣族、緬族、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調的魚、肉和蔬菜以及葫蘆湯等。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咸但較不辛辣。
·爽口香脆炸素菜:把胡蘆瓜切段及豆芽蘸炸漿入油鑊炸,前者炸起來十分爽口;豆芽則以脆口取勝,蘸自家調制的辣醬,酸甜又香口。
·茶葉沙律:緬甸的沙律沒有沙律醬,而用清香茶葉去提香,拌菜絲、蝦 米、緬甸珍珠豆(花生),蠶豆,用來佐酒或茶俱佳。
·魚粉湯:把魚拆肉,以香茅和姜去調味,除去俗稱的「泥臭味」,再用炒香的馬豆熬湯,米粉盡收魚湯的鮮味之餘,伴菜有入口香而爽的香·蕉樹芯、炸制, 魚湯底濃到化不開。
·咖喱蟹:主要以咖喱粉調味,拌洋�提香,辣度可隨口味增多減少,肉蟹味濃郁又香口。
·緬甸大蝦:緬甸運來的大蝦以多膏見稱,烹調以姜油、蒜及咖喱粉,芫荽味很香,身長而肉嫩,入口如吃龍蝦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