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什麼時候對寮國緬甸開放
① 緬甸國門什麼時候開
最近應該是開不了,因為疫情還沒過。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2018年3月21日,緬甸總統吳廷覺辭職。
② 為什麼說緬甸和泰國是世仇
泰國在13世紀拜託真臘統治,而緬甸7世紀的驃國即為萬家大國。16世紀中期緬甸東塢王朝(建立,此時泰國為消滅速古台王朝的阿瑜陀椰王朝統治,二者有戰爭,緬甸佔有優勢,泰國長期對抗緬甸侵略。
1752年,東吁王朝覆滅,在東吁王朝基礎上,雍籍牙建立了貢榜王朝,並一度大舉侵入泰國,泰國的華人鄭信率領軍民英勇抗敵,樹立聲威,最後開創吞武里王朝。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泰國一直由曼谷王朝統治至今,但19世紀亦受到英國半殖民統治。
(2)泰國什麼時候對寮國緬甸開放擴展閱讀: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
③ 緬甸.泰國.寮國.分別成立時間是幾年
緬甸1948年1月4日成立,泰國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因當時的東南亞,只有泰國還是獨立的國家。寮國寮國歷史悠久,公元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為寮國歷史鼎盛時期,曾是東南亞最繁榮的國家之一。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王朝、萬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紀中葉逐步為暹羅征服。189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40年9月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寮國人民舉行武裝起義,1945年10月12日宣布獨立,成立了伊沙拉陣線。1946年西薩旺馮統一寮國,建立寮國王國,這是首次寮國君主統治一個統一的寮國。當年法國再次入侵,伊沙拉政府解體,1950年愛國力量重建伊沙拉陣線,成立了以蘇發努馮親王為總理的寮國抗戰政府。1954年7月法國被迫簽署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法國從寮國撤軍,不久美國取而代之。1962年 寮國國家衛星地圖
簽訂關於寮國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從寮國撤軍。寮國成立以富馬親王為首相、蘇發努馮親王為副首相的聯合政府。1964年,美國支持親美勢力破壞聯合政府,進攻解放區。1973年2月,寮國各方簽署了關於在寮國恢復和平與民族和睦的協定。1974年4月成立了以富馬為首相的新聯合政府和以蘇發努馮親王為主席的政治聯合委員會。1975年12月首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萬象召開,1975年12月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寮國人民革命黨執政,寮國歷史上600餘年君主制的終結。1991年8月,寮國最高人民議會通過《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憲法》,根據憲法,將寮國部長會議改名為政府,部長會議主席改名為總理,最高人民議會改名為國會,寮國國徽上原有的紅星、斧頭和鐮刀將被著名古建築物塔鑾圖案所取代。中心經緯(19.337874297668463,102.3190212249768
④ 泰國這個國家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在曼谷王朝之前)
泰國
國名
泰王國(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Thai)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東臨寮國〔寮國〕和柬埔寨,南面是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白、藍三色的五個橫長方形平行排列構成。上下方為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為白色。藍色寬度相等於兩個紅色或兩個白色長方形的寬度。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泰國以佛教為國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錶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國徽
泰國國徽是一個極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圖騰圖案。深紅色的大鵬是泰國民間傳說中鷹面人身的神靈。
國花
稻花(禾本科)
語言
泰語是泰國的官方語言。屬壯侗語系侗台語族。泰語是一種分析型語言,不同的聲調有區分詞彙和語法的作用。
泰語與台語
泰語與台語都是從英語的Thai翻譯而來。英語的Thai可以指一個語言,也可以指一組語言。一般來說,在以中文寫就的文章中,表示一個語言時寫作泰語,表示包含泰語在內的一組語言時寫作台語。
貨幣
銖(baht)符號:THB
宗教
佛教為國教,其信徒佔95%,其次伊斯蘭教佔3.8%,基督教佔0.5%,其他0.7%。
面積
513,115平方公里(世界第50名)
人口
總人口:65,444,371(世界第19名)
人口密度:127/km2(世界第59名)
民族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和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4%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首都
曼谷(Bangkok),注冊人口584萬(2006年12月)。
國家元首
國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拉瑪九世王。1946年6月9日即位,1950年5月5日加冕。
國際電話區號
66
國際域名縮寫
TH
政體
泰王國憲法規定:泰王國是以國王為國家元首的民主體制國家。
重要節日
宋干節(公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水燈節(泰歷十二月十五日);國慶日(國王誕辰日,公歷十二月五日)。
簡況
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4~30℃。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7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小時
【地理】
[編輯本段]
國境大部份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變,可分為西、中、東、南四個部份。
泰國西部為山區,是喜瑪拉雅山脈的延伸他念他翁山脈為主的山地,一直由北向南走向。位於清邁府的英坦昂峰(海拔2,576米)是泰國的最高峰。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這里夏季極乾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中部是昭披那河(即湄南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勢逐步緩升,湄南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曼谷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山脈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為克拉地峽。
另外,泰國的一般大眾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
氣候方面,泰國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度不下攝氏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11月至2月受較涼的東北季候風影響比較乾燥,3月到5月氣溫最高,可達攝氏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風影響,是雨季。10月至12月偶有熱帶氣旋從南中國海經過中南半島吹襲泰國東部,但在暹羅灣形成的熱帶氣旋為數甚少且弱。
【歷史】
[編輯本段]
泰國目前之地方,於幾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並不是泰族。據一般的了解,泰族是發源於中國的南部,而於公元第十一與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
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曼清發現許多古老的遺跡,證明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史前正確的資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為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而且很少記載下來,尤其在第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紀末,泰國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國王――盂萊大帝,就在目前泰國北部的清萊與清邁一帶建立了一個繁榮的社會,當時所興建的廟宇顯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一般而言,泰國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外,盂族、高棉族對泰國的影響也不小。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已能夠自給自足,但他們的軍事力量都相當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紀初,終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過,這段人侵時間並不長,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勝仗,從高棉人手中奪回素可泰城,並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杏大帝,他被泰國人尊稱為「泰國之父」。其最大的貢獻,是將國內通行的真臘(即高棉)文字,改創成泰國自己的文字。約在1283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蘭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原因,是他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人、馬來人和華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並派信徒到錫蘭(今斯里蘭卡)學習佛經,讓他們回國後宣揚小乘佛教教義。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到公元十四世妃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已經影響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即遼國)一帶。蘭甘杏去世後,強盛一時的王朝逐漸衰弱下去。此時,泰團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正在日益肚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
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堤,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耶(華人稱之為大城),並立號為王,這就是後來的大城王朝。拉瑪鐵菩堤稱王後,立即展開外交和軍事攻勢,有意佔領整個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辟後,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到來的是葡萄牙人,他們佔領了馬六甲一帶後,於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亦相繼而來,企圖在泰國這塊富饒土地上獲得利益。此外,泰國與鄰國緬甸在這一時期經常發生沖突,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
1767年,緬軍再次攻入大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斷壁,荒草遍地,謹供遊人憑吊而已。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在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於家貧才往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1734年誕下鄭信。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靦軍展開血戰,最後終於收復渝陷的大城。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國的第三涸王朝一吞武里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其他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然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很快又再次出現。鄭信在執政後期傳說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並於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時為四十八歲。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為時只有十五年。後人為紀念鄭王的豐功偉績,特在吞武里區域內建立鄭王廟,並在大羅斗圈廣場中央為鄭倩塑造了一座紀念碑,碑上聳立著鄭信的騎馬戎裝銅像,策馬揮劍,極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鄭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封鎖附近公路,舉行兩晝夜的文娛活動。
鄭信的王朝被推翻後,其手下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族民間傅說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國的王朝,即當今皇上蒲美蓬大帝(拉瑪九世王)之先祖。由於地方太小,加上國防上的理由,拉瑪一世王把國都從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東岸,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至此泰國開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稱節基王朝或拉瑪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國都仍然是曼谷。
拉瑪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二次,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拉瑪三世王(在位公元1824至1851年)開始又對西洋各國開放,甚至當時美國也派了首任官員出使泰國,接著美國的傳教士也來了,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印刷術,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歐醫學、造船學也傳人了泰國。拉瑪四世王蒙庫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廣博。他通曉許多語言。如拉丁文、英文等。他是第一個准許平民可以親近的國王。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人,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他曾寫信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聲明以物質支援他。王位傳到拉瑪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從事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他廢除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國立圖書館,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其他現代化設施。歷史學家稱他的執政時期為「維新時代」,實際上可說是泰國現代化的開端。他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朱拉隆功於1910年逝世,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每年10月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廣場都有紀念活動舉行。朱拉隆功去世之後,英、法便在泰國各自割分勢力范圍。由於拉瑪六世王曾在英國劍橋求學,同時也曾服役於英軍,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就派兵到法國支援同盟國。大戰結束後,暹羅也就加人了國際聯盟。第一次大戰以前』泰國人是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的。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布每個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隨著世界潮流之趨勢,皇族的權力漸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位王執政後,結束了是達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於是泰國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泰國為了保持國土的完整,勉強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次年日本軍隊就進入泰國。泰國軍民感到對日本抵抗並非上策,遂加入軸心國。戰爭結束,雖然軸心國(日本、德國等)失敗,但泰國乃因「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而仍被邀加入聯合國,目前泰國國內駐有聯合國的分支機構。拉瑪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鑾宋卡王子之長公子。1934年繼承王位,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隨王太後駐蹕瑞士,1945年回泰准備舉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槍駕崩。年甘,在位12年。
當今王上拉瑪九世王今年聖壽六秩晉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國麻省康畢城蒙奧本醫院誕生,本生爵稱蒲美蓬·亞偷耶益德親王。1934年,拉瑪七世王駐蹕倫敦宣布遜位,因無所出,宮廷按譜立嗣君,奏請王兄繼承大統,號稱頌綠巴拉民他拉瑪哈南他瑪希隆陛下,簡稱拉瑪八世王。1935年,當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加封昭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王弟。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王突告駕崩,當今王上以先王無嗣,按王族繼承法規定宣布登基繼承大統,號稱拍昭裕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陛下,簡稱拉瑪九世王。1950年,王上自國外回泰京都,三月欽命舉行先王火葬御禮,同年四月甘八日賜定於十八涌宮殿舉行大婚慶典,敕令冊封詩麗吉?吉滴耶功女親王為王後,號稱頌緣拍拉·尼詩麗吉王後。1951年4月5日王後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醫院院盆,誕生第一位公主,稱號昭華鳥汶樂叻查干耶?詩麗越他那攀哇哩公主。1952年7月28日皇儲太子誕生。1955年4月6日拍貼公主誕生。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誕生。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家,皈依佛門,為期十五日,守戒於玉佛寺,政務方面敕命王後代為主政。還俗之後,鑒於王後秉政期間諸事有條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後為正王後之位。溯自1946年,王上秉政以來,愛國愛民之聖懷,為國為民之聖務包羅萬象,幾乎日無稍懈,宣慰四方,視察民瘼,垂詢當地官府軍警詳情,賜問各地民教衛生情況及生活實況。節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倫耶勒陛下於1946年6月9日登基以來,至今已五十年,他是泰國有史以來在位世界最長的一位盛世明君。幾十年來,王上以他超人的智慧,聖躬不屈不饒的毅力,為泰國的民主自由和繁榮進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績。王上以堅定的決心,高度的熱誠和德澤廣被的親和力,把全國經濟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團結成一體,朝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總目標。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滿五十周年之日,泰國全體臣民都以歡欣鼓舞的心情,熱烈舉行盛況空前的崇慶活勤,以頌揚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愛民若赤、聖澤廣被和偉大仁政,表達全國萬民感戴王恩浩盪的赤誠。
⑤ 2022年緬甸礦區開放了嗎
沒有。
隨著翡翠市場的發展,緬甸礦區陸續封礦,各類翡翠價格一路飆漲。根據相關報道,緬甸預計到2023年再開放礦區。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⑥ 2022年可以進入緬甸嗎
2022年可以進入緬甸。
計劃在2022年第一季度向外國遊客重新開放旅遊業務,首批開放主要面向東盟國家遊客。吳泰昂表示,緬甸旅遊部門正在與泰國方面討論「旅行泡泡計劃」,同時計劃旅遊業在2022年第一季度首先對越南、寮國和柬埔寨遊客開放,預計在這一階段迎接30萬名遊客。
吳泰昂提到,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一年多來,緬甸旅遊業遭遇前所未有的低谷,在外國遊客數量、旅遊收入、酒店入住率等多方面受到顯著影響。目前緬甸境內有一半的酒店暫停營業,有約9萬套客房可以正常接待遊客。
緬甸介紹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
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准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准。
⑦ 緬甸歷史(分裂的時候有幾個境內著名的國家)寮國歷史(分裂要著名的),還有越南,柬埔寨,泰國
緬甸第一分裂時期境內的主要國家有邑盧沒、夫甘都盧、敦忍乙、撣國、驃國等,驃國被南詔國滅亡,驃國居民逃入蒲甘,和緬人融合建立蒲甘王朝,並最終統一緬甸大部;緬甸第二分裂時期境內的國家有阿拉干、東吁、阿瓦、白古等,後由東吁國統一緬甸全境,建立東吁王朝。
寮國於公元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1707—1713年逐步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和占巴塞王國,後均被暹羅征服。
越南分裂時期為十二使君之亂。這是越南北部經過中國一千餘年統治正式脫離中國的開始。吳朝國君吳昌文死後。群雄競起,各據郡邑自守。吳昌熾據平橋、矯公罕據峰州、阮寬據三帶、吳日慶據唐林、杜景碩據杜洞江、李圭據超類、阮守捷據仙游、呂唐據細江、阮超據西扶烈、矯順據回湖、范白虎據藤州、陳覽據布海口,號十二使君。後由丁部領統一越南,建立丁氏王朝。
柬埔寨和泰國沒有史料記載很明顯的分裂時期,朝代更迭一般較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