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怎麼引起緬甸戰爭
A. 1762年,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當時清朝強大綜合國力為何會鎩羽而歸呢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總體而言,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並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再加上緬甸的惡劣氣候讓清軍忍受不了,這才導致清軍沒有達到乾隆皇帝的戰略預期。
B.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歷史:歷史上每一場戰爭爆發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所以人們如果想要根據這些戰爭來了解當時的歷史,那麼就可以先去了解這些原因和背景,因為這樣能夠方便人們去理解。
三、清緬戰爭的結果
這場戰爭持續了比較久,而且戰爭的後面 雙方國軍都對這份合約不是很滿意,在乾隆53年4月的時候,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國家的壓力,主動改善了對華關系,而且還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所以這件事情才算結束,但是青免臨時的合約正式文本當時沒有被保留下來,然後雙方向各自國軍報的內容又有差異,因此雙方在戰爭結束交涉之後 還因為此件事情拖延了二十年。
C. 清朝和緬甸發生過戰爭嗎
發生過,在乾隆時期。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今泰國)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3)乾隆怎麼引起緬甸戰爭擴展閱讀: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便進入全盛時期,慾望也有所膨脹,雖然表面上保持與清朝的藩屬關系,但從沒向清廷納貢,反而從雍正朝晚期開始就有人員越過清緬邊境,對清朝境內的一些部落徵收傳統的貢賦——花馬禮。
對於一些不願屈服的清緬邊境上的部落,緬方常會派出小股軍隊越境進攻,以壓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當時,由於清朝正集結重兵平定西北地區的准噶爾部,無暇顧及南方邊境的這類小摩擦,雲南地方官府也對此採取聽之任之的綏靖政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屬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內的孟定和耿馬兩個土司部落徵收貢賦未果,便派出約2000多人的部隊(含土司部隊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進行襲擊,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燒了耿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從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緬屬土司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連年入界騷擾,雲南地方部隊只是進行了小規模的反擊。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騷擾規模升級,緬兵進入車里(今西雙版納)多處地方勒索錢糧和擄掠民眾。
乾隆帝終於發怒,開始對緬甸的侵略行為採取強硬態度,命令雲南軍隊進攻緬甸,以滅緬甸而後快。清緬戰爭打響後,在隨後幾年的戰事中,清廷主要對緬甸進行了四次戰爭。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對緬戰爭時,乾隆帝由於輕敵,只是命雲貴總督劉藻率雲南綠營應對緬甸。面對入侵的緬兵,雲南綠營只擒獲了5人,其他緬兵自動撤退,但劉藻卻向朝廷謊報軍情。
幾個月後,緬兵再次以數千人兵力入侵車里,佔領了車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區。劉藻再派3000綠營兵圍剿,緬兵則採用游擊戰術,時而攻擊時而撤退,清兵雖然陸續收多處失地,但並沒有實質性的戰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隊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裡陷入緬兵埋伏,死傷多人。乾隆帝聞奏後暴怒,將劉藻革職,似降補湖北巡撫,劉藻因此而自殺身亡。
劉藻死後,乾隆帝又派楊應琚移任雲貴總督,指揮清兵趁緬兵撤退之際,大舉攻入緬甸,第二次對緬戰爭拉開序幕。是年四月,清兵佔領緬屬的兩個土司管轄地區。
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並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員,留下約800人駐防後退回。七月,為震懾緬甸,乾隆帝又命楊應琚利用雲南的綠營兵征服緬甸。
先後佔領蠻暮土和木邦司管轄地區。到了九月,楊應琚調集約14000兵准備進攻緬甸,並先派3300兵進駐遮放土司。清兵發動攻勢後,緬王孟駁派遣將領莽聶渺遮率1萬緬兵與清兵對抗。
交戰時,緬軍採取完全出乎清軍意料的部署,使用燧發槍等新型裝備,加之作戰環境適應強,清兵傷亡慘重。十一月緬兵攻入守備薄弱的騰越境內,並成功伏擊前來增援的數百清余兵。
十二月兩軍再次爆發大戰,緬軍主力利用騎兵發起突然襲擊,解求出被圍的緬兵並擊潰清兵。楊應琚只好與緬兵議和,接受緬方條件,雙方停戰。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戰事又起,雙方各有勝負,但楊應琚卻上表朝廷,稱屢獲大捷,前後殺敵上萬人。
乾隆帝了解真實情況後非常震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此次戰事,雖然清兵人數多於緬兵,但依然屢戰屢敗。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乾隆帝派朝廷大將明瑞接任雲貴總督,點滿洲兵3000人,四川和貴州綠營18000人,總兵力愈2萬人進攻緬甸,第三次對緬戰爭開始。
最初,由於兵力占優,清軍作戰比較順利,緬軍節節敗退。同年十二月,由於明瑞輕敵,導致他親率的1萬部隊被緬軍數萬人包圍,最後幾乎全軍覆沒,明瑞也戰死沙場。
明瑞軍大敗後,乾隆帝完全不理會緬甸陸續發來的求和文書,並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發動更大規模伐緬計劃,任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
點滿洲兵1萬5千人,貴州綠營1萬人,福建水師2000人,加上地方軍共3萬人參與第四次對緬戰爭。
戰爭開始後,福建水師被緬軍大炮擊退,不適應叢林作戰的陸軍因患熱帶病3萬人只剩1萬人具有戰鬥力,多名將領因病死亡。同時,緬甸也因國力重挫而無力再戰,於是雙方議和,戰火暫時熄滅。
四次對緬戰爭的失敗終於讓清廷頭腦清醒了一些,乾隆帝認識到緬甸這個已經滅掉了暹羅國的南方小邦變成了一個地區強國,不再指望滅掉緬甸。
但為了天朝上國的威嚴,乾隆帝最後出動了近4萬人進攻緬甸。不過,最後的這次較量變為一個拉鋸戰,兩國各有勝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雙方前線將領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幾經交涉,自行決定議和,商定緬甸名義上對清稱臣,不再侵犯清朝邊境,而清軍選擇撤軍。
雙方談判定議畫押後,互贈了禮物,這場延續多年、花費巨大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後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為應對鄰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兩國關系才真正正常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D. 乾隆時代遠征緬甸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結局怎樣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E. 關於清朝和緬甸,越南的戰爭
清朝乾隆年間發生的對緬戰爭,是因為當時緬甸剛又重獲統一,想要與中國爭奪現在邊界一部分地區的勢力和資源的控制權,緬方率先對清政府守軍發動了襲擊,並進入轄區騷擾。清政府為反擊,先後兩次調動軍隊深入緬甸境內。緬甸的中央勢力主要是在緬甸南方,清朝軍隊要長途經過各部族分立布滿山林的緬北地區。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又沒有得到當地部族的足夠幫助,兩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當時暹羅進攻緬甸,並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緬甸無暇威脅邊疆,維持了之後的長時期和平。
清嘉慶時期的對越戰爭,是由於越南內戰引起的。越南南部的叛亂政權,想要消滅北部受清政府支持正統朝廷,一路獲勝並迫近河內。越南朝廷向清廷求救,清廷調水陸兩軍增援,順利收復北部地區。不料叛軍在撤退後突然發動反擊,清朝軍隊疏於防範措手不及,遭到很大損失,不得以撤軍。最終叛軍獲勝,並統一越南。經過外交努力,越南新政權表示臣服清政府。於是清廷與新政權建立外交關系,並移原越南皇室於國內保護。
F. 乾隆皇帝攻打緬甸,其實是場敗仗,是對方不想打了而已
刀劍相爭的黃沙戰場之上,彌漫著戰士們的熱血。
冷兵器的摩擦交鋒是乾隆皇帝登上王位的有利武器。
「十全武功」的威名之後蘊藏著鮮為人知的生命和權力糾葛——緬甸之戰,敗的精彩,贏得曲折。
歷史 中的乾隆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 , 是中國 歷史 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和最長壽的皇帝 , 弘歷在位時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在乾隆晚年時期他為自己起了一個名稱——「十全老人」,象徵著他在位期間的十場戰役的 大獲全勝 。
然而乾隆自欺欺人的包裝無法改變戰爭結果的事實。
清朝進行過十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被命名為「十全武功」。
所謂「十全武功」指的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其中「降緬甸」卻是一場看似結果風光的 敗仗 。
清代的開國皇上憑借滿族的重型冷兵器打敗敵人在中國的 歷史 上佔有 一席之地 。
許多人都認為滿清朝 重武輕文 ,實際上恰巧相反,滿清的文官依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朝堂上關鍵的樞紐。
也正是 因為清朝後來對文官的重視,導致戰鬥力下降,和緬甸的斗爭中連連敗退 。
乾隆皇帝是雍正精心培養的皇位繼承人,雖然年齡尚且小,但是正是青年男兒,年少氣盛,不服輸的氣勁貫穿著他的整個皇帝生涯。
無論是 對外征戰擴增領土 ,乾隆皇帝都懷著清朝必勝的心情開疆擴土,雖然他在位期間,中國處於 歷史 上 最繁盛 ,領土最廣大的時期,但是也少不了乾隆皇帝傾盡清朝舉國之力,只為在戰爭中獲得榮譽的 狂妄之舉 。
而緬甸戰爭正是在清朝戰鬥力降低,領導人盲目追求勝利的情況下展開的,這樣的斗爭雖然維護了十全武功的名譽,但是究其根本,不過是 勞民傷財 ,損失性命的無意義戰爭。
乾隆初年,緬甸人雍籍牙在貢榜建立政權,後統一整個緬甸,史稱「貢榜王朝」也就是今天的緬甸。
緬甸高超的戰鬥技術和 蠻橫無理 的掠奪方式,讓他們在多次侵略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貪婪和慾望一下子就填滿了他們的內心。
1762年緬甸正式向清朝發動戰爭,一路北上攻佔到了雲南境內 。
雲南物產豐富,資源富饒,為緬甸軍人提供了很好的作戰後方,加上雲南多雨林,地形復雜,氣候濕潤,是作戰的強大後盾。
緬甸就以雲南為據點,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打算攻佔清朝,成就另一番天地。
緬甸軍勇猛無敵,嚇壞了許多長期處於安逸清閑生活狀態的清代將領。
雲南總督劉藻也曾經奮力抵抗,可無奈長期處於平和的狀態, 實戰經驗不夠豐富 ,很快就在狡猾威猛的緬甸軍手中敗下陣來,他不敢上報朝廷,更不敢繼續留在雲南軍中,便披著他的一身鎧甲自殺了。
自此,雲南的清軍一下子 群龍無首 ,更別提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雖然雲南戰事吃緊,但是這並不妨礙乾隆皇帝內心對緬甸的輕視,長期的 剛愎自用 讓他瞧不起外來民族的驍勇善戰,在乾隆眼中,大清帝國無所不能,而緬甸不過是 魯莽跳腳小人 ,對強大的大清帝國無法構成任何威脅。
楊應 琚 在乾隆的審批下接任雲南督軍,繼續和緬甸斗爭。
楊應琚空留一身勇敢的武功殼子, 內部卻膽小怕事又善於逃避責任 。
他打不過緬甸軍,也害怕因此丟失自己的名利和才華,就向乾隆皇帝謊報軍情。
一位將領,一個皇上,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為了自己的名利撒下 彌天大謊 ,一個還沉浸在謊言中,為自己國家的所向披靡 沾沾自喜 。
再大的謊言也包不住緬甸軍日益向紫禁城進發的腳步,謊言很快 敗露 。乾隆皇帝大驚失色,惱羞成怒,他既失去了天子的威嚴,也丟失了他引以為傲的面子。
乾隆皇帝只好開始 重視 緬甸戰爭,以免砸了自己王朝的招牌。
為了彰顯自己對此次戰爭的重視,也為了表現大清帝國依然人才濟濟 ,乾隆皇帝派出了自己的侄子明瑞出征。
皇室的人才從小就被精心培養,戰場上更是一條血氣方剛的漢子,只可惜被 寄予厚望 的明瑞並沒有如乾隆所願,把緬甸軍徹底打敗。
相反,他還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在這無情的戰場上。
老官屯的一場惡戰,讓明瑞再也無法看見紫禁城華麗的磚瓦。
痛失兩名大將和一位親人,對於驕傲的乾隆皇帝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打擊,更是一種 徵兆 ,標志著乾隆皇帝為了自己的自尊必然會想方設法贏得此次戰役的勝利。
緬甸軍人駐扎在老官屯,憑借那裡 易守難攻 的地勢,和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讓清軍沒有一絲一毫勝利的可能。
加上老官屯出現了一種極易感染的病症,當時的醫學技術無法根本治癒,這樣的情況弄得 人心惶惶 ,就連當時乾隆所派去的又一親信傅恆也染上了疾病。
多次失敗的打擊加上猛將的不斷夭折,讓乾隆皇帝不得不隱藏他所向披靡的 驕傲之心 ,重新審視這次的戰爭。
可是從頭到尾,清朝都不是最大的贏家,這就像是光輝 歷史 中的一個 污點 ,讓力求完美和榮譽的乾隆皇帝 耿耿於懷 。
1976年,乾隆皇帝似乎對緬甸戰爭已經沒有興趣,看起來他好像已經不在乎他也中了這些 蠻夷之族 。
實際上,雖然乾隆驕傲自大但是此時此刻,金川內大小戰事湧出,乾隆分身乏術,只能暫時放棄一雪前恥的機會。
不過在他的內心深處,緬甸戰爭依然是他 不可言說的痛楚 和 恥辱 。
緬甸和清朝的關系,就像是 拉緊的弓 ,隨時隨地都有崩壞的可能。他們互不順眼,卻又無可奈何,一方 覬覦 清朝的領土,一方這是一場長期的戰役,也是一次 歷史 成功的角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得到消息,孟雲發動 宮廷政變 ,繼承緬甸王位。與此同時,清朝與緬甸的仇敵暹羅的「曼谷王朝」建立朝貢關系。
緬王孟雲為避免 腹背受敵 ,決定和清朝恢復友好。
此時此刻,對於乾隆來說簡直是 天賜良機 ,可以血洗曾經的黑暗和恥辱。
緬甸似乎知道自己在劫難逃立刻表示出前所未有的 謙遜 。
乾隆五十三年,孟雲派出使者,向清朝稱臣納貢,並表示「 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緬國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 」。
一番真摯的進言說的乾隆皇帝身心舒暢,虛榮心和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滿足,瞬間打消了他多年的心病。
乾隆皇帝也有著比較清晰的判斷和看法,雖然緬甸願意臣服,但是清朝的國力早已不像可以承受戰爭那樣 雄厚 了,緬甸願意主動低頭,已經是清朝這么多年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歲月無常 , 時境過遷 ,誰能想到當年在中國的雲南領土上有著赫赫威名的緬甸軍,也終於臣服在了清朝之下。
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乾隆皇帝的努力,但是實際上這不過是 歷史 的玩笑 ,把兩個國家捲入了無限的政治紛爭之中,從而角逐出無可厚非的冠軍。
乾隆是榮譽的奴隸,緬甸是領土的追求者 。
他們被戰爭成就,也在權力中迷失自己。
雖然乾隆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這也無法抹殺他在緬甸戰役中所表露出的 盲目自信 ,以及因為他的驕傲而受到的重大損失。
歷史 是一把雙刃劍,讓乾隆更加明確的認識到戰爭的損失和多面性,這也為他晚年的多種有意義政策實施而鋪展了理論基礎。
緬甸之戰, 敗有淚水和離別之痛 ,贏有 歷史 教訓和未來榮光。
G. 為何清朝在早期,對緬甸的戰爭多次失敗
清朝和緬甸的戰爭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歷時長達7年之久。戰爭期間大清投入六萬多的兵力,緬甸約五萬多的兵力,從傷亡情況來看大清死傷大約兩萬士兵,緬甸大概一萬五,可見清朝軍隊損失更大。從結果來看,清朝軍隊四次出兵皆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花費白銀近一千萬兩,雖然最後同緬甸達成議和,但乾隆中期清朝還算鼎盛,竟然收拾不了緬甸小國,屬實有些丟人。
議和
從表面上來說,清朝和緬甸的戰爭只是乾隆一次任性的揮霍,但也使得當時的東亞整體環境仍然能夠以滿清為宗主國,乾隆在對緬甸戰爭中加重了對雲南的防務,對後來英帝國從緬甸入侵雲南起到了一些阻擋作用。但是因為乾隆表面上征服了緬甸,保住了清帝國最後的榮光,沉迷於天朝上國夢境的滿清不思進取,最終為近代的危機埋下了隱患。
H.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大清國力空前強大,為何最終卻無法打敗一個小小的緬甸
作為大清朝最自戀的皇帝,沒有之一,乾隆皇帝認為自己功在千秋,是一個十全皇帝,在位期間多次平定各類叛亂,擴充大清朝的版圖,實現了大清帝國強盛的巔峰。所謂盛極必衰,清朝在乾隆年間達到最強盛的地步,乾隆以後,或者說乾隆晚年以後,大清就開始衰敗,只不過這種衰敗是不可能被史官記載到史書里的。
乾隆帝完全可以停兵議和,允緬入貢。可是,他仗恃「大清國全盛之勢」,硬要一錯到底,堅不允降,而且竟有意要滅掉緬甸。這個行為蠻橫無理,欺人太甚。困獸猶斗,何況新緬王懵駁,繼承開國之君瓮藉牙的寶貴遺產,擁有大批猛將和剽悍士兵,久經征戰,他又善用計策,當然會動員緬甸人民武裝反抗,打一場保家衛國的全面戰爭,擺脫亡國亡族的危險。乾隆帝這次征緬的不正義的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他不能取勝,必將失敗。
I. 與緬甸的四次戰爭,乾隆說了什麼,導致大敗,暴露大清衰亡真相
這句話就是「騎射乃建國根本,我們不能忘卻」,乾隆大概的意思是說,面對緬甸這種小國,根本不需要去引進西方先進的火炮,用大清的鐵騎完全可以壓垮它,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清朝在跟緬甸進行的這十餘年戰爭中沒有取得過一次勝利,而且還有著四次慘敗。
要不是後來緬甸內部出現了問題,再加上國內資源不比清朝豐富,我想緬甸斷然不會再講和的協議上簽字的,甚至會侵佔中國南方大部分的領土。
J. 清朝乾隆時期的越南戰爭是怎麼回事呢
清越戰爭,也就是安南之役,是乾隆時期發動的對外戰爭之一。清王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經發動過一場進攻越南的戰爭,清軍打出的旗號是扶持黎朝復國,但是由於孤軍深入、將士驕縱,所以南下越南的清軍先勝後敗。
戰後,清朝扶持越南的黎朝復國失敗,而西山朝則完全統治了越南。此後,越南西山朝雖然也想進攻廣西,但是由於兵力不足、准備不充分以及皇帝阮文岳去世等原因,終究沒有能力北上。
乾隆皇帝認為大清兵強馬壯,有義務維持周邊藩屬國的秩序。同時,乾隆覺得黎朝已經統治越南300多年了,對大清一直忠心耿耿,所以在1788年的年底就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等率軍2萬進攻越南,打著扶持黎朝復國的旗號。清軍雖然出兵數萬,但實際上除了挑夫和馬夫,真正的戰兵只有一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