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交換給了中國多少土地
1. 近代共有幾個國家割佔了中國領土割佔了哪裡
①英國
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中英《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②俄國
中俄《愛琿條約》割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中俄《北京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中俄改訂條約》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割中國西部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
③中日《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
其餘的都是租借地 租界 勢力范圍,只是事實佔領,名義上主權仍是中國,都不是法律割讓
2. 緬甸領地是中國的幾分之幾
緬甸領地約是中國的14分之1
3. 緬甸與中國邊境線歷史
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周恩來代表與緬甸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劃定兩國邊界,其中包括正式放棄對果敢的主權,讓予緬甸。
1960年,中國政府與緬甸政府經過友好協商,簽訂邊界條約,結果如下:
1)、北段:尖高山以北、「麥克馬洪線」以西的領土。
中國政府承認中國與緬甸的邊界線是「麥克馬洪線」,把尖高山以北的原來屬於中國的領土,約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全部劃給緬甸了,只是把這個地區本來就屬於中國的片馬、崗房、古浪三個地方收回,約153平方公里的地區。
2)、中段: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
中國政府考慮到緬甸的兩個邦聯系的公路經過這個地區,如果中國政府把這個地區收回,讓緬甸的這二個邦的交通中斷,考慮到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系,這個地區全部劃給緬甸。
這是很滑稽的理由。
本來,大清皇朝時,就是這片土地的地主,雖然,大清政府被我們罵成最腐敗賣國的政府,但是,他們沒有失去原則,被迫出租那是萬不得已,但是,每年還有1000盧比的地租好收,現在到好,領導們嘴一張,250平方公里的領土就這樣送出去了。
香港也是被迫出租的,但是,我們在1997年收回來了,現在,這個被迫出租的地區,通過條約的方式永遠給出去了,沒有一點補償,就連那1000盧比的租金也沒了。
我們的政府的領導們還非常貼心,很擔心他們國家的二個邦的交通中斷,所以,才把這塊領土送給緬甸的。
3)、南段:阿佤山區,所謂「1941年線」問題。
中國承認「1941年線」,中國政府撤軍,只收回了南段班洪、班老轄區內「1941年線」割出來以東的一塊地區,大約為189平方公里。
4. 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的爭議領土有多少
中印邊界由於沒有正式勘界,沒有確切的長度,通常說是1700多公里(但這是傳統習慣線的大約長度)。 中印邊界現在實際是四段,即:東段(藏南段)、亞東錫金段、中段、西段(阿克賽欽、巴里加斯段)。除了亞東錫金段外,其它三段都有邊界爭議。爭議地區面積總共約12.5萬平方公里。除去我們控制的西段,印度共佔領我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六個北京、一個浙江省、兩個半台灣省,比英阿爭奪的馬島大10倍,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為我國總領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5. 新中國和緬甸的疆界怎麼劃分的
1、與緬甸劃界
1950年6月8日 —— 與緬甸建交。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1960年1月28日——兩國總理於1月28日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上簽字。
1960年10月1日——《中緬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
《中緬邊界條約》的主要內容有,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歸還中國;鑒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系,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關系,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同意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里)移交給緬甸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交換,同時為了照顧歷史關系和部落的完整,緬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轄區(面積約189平方公里)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線定界;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放棄1941年中英換文中規定的中國參與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1960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北京與緬甸總理奈溫在中緬邊界問題協定及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的簽字儀式上互致祝賀。
6. 中緬國界
A 中緬兩國通過置換領土和平解決邊界爭端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國境毗鄰,不僅在歷史、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兩國人民之間更是存在著源遠流長的兄弟般深厚友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6月8日與緬甸建交。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中國和緬甸有約2210公里的共同邊界,尖高山以南的邊界由中英之間的1894年、1897年和1941年的有關協議劃定,但實際控制線與條約規定不完全一致。中緬涉及懸而未決的邊界主要有三段。
第一段是阿佤山區一段:阿佤山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南段部分,英國和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中緬邊界條約對這一段邊界曾作以明文規定,但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英國殖民者為造成既成事實,於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班老兩個部落所轄地區,遭到當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即有名的「班洪事件」。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為壓力,脅迫當時的國民政府在6月18日以換文的方式在阿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國有利的邊界,即所謂的「1941年線」。由於不久爆發了太平洋戰爭,這條線上也沒有樹立界樁。
第二段是南畹河與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畹三角地區):勐卯三角地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段部分,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已明文承認。但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前,英國未經中國同意,擅自通過該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時,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該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後繼承了這一不平等的「永租」關系。
第三段是尖高山以北一段:尖高山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北段部分。這一段邊界過去從未劃定。英國曾在這一地段不斷製造事端,1911年初武裝佔領了片馬地區,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掀起風起雲涌的抗議運動。迫於壓力,英國政府不得不於同年4月10日照會當時中國政府,承認片馬、崗房和古浪三處屬於中國領土。但英緬當局仍然賴在這個地區,毫無道理地繼續侵佔這一地區。
針對中緬邊界存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不久,緬甸方面曾幾次向中國提出邊界問題。但因為新中國成立不久,解決邊界問題尚未提上日程。1954年11月至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中國,席間又談到兩國邊界問題。會談後發表公告指出:「鑒於中緬兩國邊界尚未完全劃定,兩國總理認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此項問題。」1955年11月,中緬雙方邊防部隊在黃果園因誤會發生了一次武裝沖突,兩國開始把解決邊界問題提上日程。從1956年初起,兩國就邊界問題開始進行多次接觸和磋商。
1956年10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應邀訪華。期間,周恩來同吳努就中緬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中緬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中國政府依據調查研究的結果,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就中緬三段未解決的邊界問題說明了情況,並提出了原則性建議。
關於阿佤山區一段:中國政府認為,「1941年線」是英國人趁人之危造成的,中國人民對於此是不高興的。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提出來的要求按照國際慣例應予以尊重。為了促進這個問題公平合理的解決,中國政府准備把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地區,同時,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就此問題達成最後協議並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進駐中國部隊自「1941年線」以西撤出的地區,但緬甸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
關於勐卯三角地區:中國政府指出,緬甸繼承的英國對該地區的「永租」關系,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系是不相稱的,中國政府願意同緬甸政府商定如何具體部署對勐卯三角地區「永租」關系的廢除。
關於尖高山以北一段:中國政府根據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調查,提出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部分,可以按習慣邊界線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應歸還中國以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即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同時,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和古浪撤出,在這一地區最終劃界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緬甸政府可以進行行政管理。
這公平合理地照顧到了雙方的利益,吳努主席對此原則性建議非常滿意。1956年11月9日,中緬在聯合新聞公報中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到1956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撤軍工作順利進行,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後,中國總理周恩來與緬甸領導人不斷進行深入具體的討論。雙方達成一致:鑒於緬甸在勐卯三角地區修建的公路對緬甸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願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把「1941年線」以西的班洪和班老部落管轄區劃給中國,從而糾正兩個部落被「1941年線」分割為中緬兩部分的不合理狀態。
1957年7月,中國第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專門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周恩來作了專題報告,會議就中緬邊界問題作出了決議,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條件日趨成熟。
1958年9月26日,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取代吳努擔任總理。奈溫對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態度積極,並應邀於1960年1月24日至29日來華繼續商談兩國邊界問題的解決。兩國總理於1月28日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上簽字。
最終,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1960年10月1日《中緬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有:
1、根據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和友好互讓精神,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歸還中國;
2、鑒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系,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關系,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同意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里)移交給緬甸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交換,同時為了照顧歷史關系和部落的完整,緬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轄區(面積約189平方公里)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3、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線定界;
4、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放棄1941年中英換文中規定的中國參與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中緬邊界問題的談判及解決,不僅有利於中國邊疆的穩定和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和平,同時也為亞非國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樹立了良好的範例。
7. 我國曾有一塊領土在別國領土中間,直到1960中國才主動放棄,為何
眾所周知,我國的領土達到96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領土第三大的國家,與十幾個國家相鄰。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邊界的領土一直與其他國家存在爭議問題。盡管有些邊界領土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但是還是有一些領土存在不小的爭議。
在1960年以前,中國就有一塊飛地,處在緬甸的包圍之中,與中國的陸地並不相鄰。在60年,中國和緬甸就邊境問題進行磋商時,中國才將這塊土地主動放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有小編為您細細道來。
這塊飛地就是南坎地區,總面積為220平方公里,環境優美,佛寺古剎遍布,物產豐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南坎位於中國雲南省瑞麗市的南岸,與中國隔江相望,周邊全是緬甸的領土。
當然,對於中國來說也是略有遺憾的,中國因此少了一個瑞麗江南岸的歷史文化名城。各位讀者對60年中國的做法有何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8. 1960年的中緬邊界線究竟是如何劃界的呢
是偉大的周同志將江心坡和南坎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送給了緬甸,占緬甸現有領土1/4強,使得緬甸長期與我國友好往來與合作,促進兩國共同發展
9. 歷史上中國一共失去了多少土地都是被哪些國家瓜分了
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從1840年到1949的1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入侵,損失了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過,中國歷史上失去的土地遠遠不止這些,那麼今天我將盤點下中國曾經失去的土地。
朝鮮地區。這里說的朝鮮是朝鮮半島北部,這里最早的政權——箕子朝鮮、衛滿朝鮮、高句麗都是中國的東北民族建立的。漢武帝時期,滅衛滿朝鮮,設置漢四郡,後來逐漸被高句麗吞並。唐朝滅高句麗之後,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不過可惜的是,隨著新羅的北進,導致朝鮮逐漸淪陷。新羅是韓國第一個政權,是三韓之一的辰韓建立的。明朝時期,韓國高麗王朝和李氏王朝不斷北侵,將疆界線推到了鴨綠江—圖們江一線,明朝無可奈何,只好承認。
那麼這些土地的總面積大概有多少呢?大概算了一下,差不多在400萬平方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