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修路怎麼樣

緬甸修路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3-01 08:16:36

⑴ 距離那麼近!為什麼沒有緬甸到中國的火車

在亞洲的眾多國家裡面,還是有一些富有文化特色的國家,緬甸就是其中的一個,在緬甸有很多當地文化的建築,還特別適合我們去旅遊,而且緬甸在亞洲的位置跟我的國家非常的相信,中國人也非常喜歡去緬甸進行遊玩。而且緬甸也是一個有著多年歷史的文明國家,不過緬甸這個國家的發展卻不是很好,甚至被稱為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現在是以農業為主,有將近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從事農業的。他離我們中國這么近,但是卻不能夠乘坐火車到達緬甸,就是因為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從中國到緬甸的火車,鐵路非常難修第二,緬甸的不發達導致火車不能夠正常建設。


這就是為什麼緬甸這個國家離我們中國很近,但是卻沒有火車。

⑵ 永遠的行走:徒步滇緬公路-

這篇報道發自學者保羅·薩洛佩科沿人類祖先足跡穿越世界的徒步,旅程會持續多年,共三萬三千七百九十六公里。

在中國西南部,戰士的英靈仍鑄就著二戰時期的工程偉績。

雲南省騰沖國殤墓園內矗立著數千名中國陣亡將士墓碑

攝影:PAUL SALOPEK


撰文:Paul Salopek

地點:中國雲南騰沖

這是一條由戰爭造就的公路。

它始於緬甸北部,線纜般彎曲延伸至中國邊境起伏的山林之中,隨後延展至騰沖,一座曾被美國轟炸機炸平的貿易重鎮。

在騰沖附近,它繞過了一家因新冠疫情歇業的麥當勞,繼續向前,穿過遍布瓦頂的小村莊,那裡的農民在柏油路沿晾曬玉米。公路向右轉,繞過高聳的亞熱帶山脈,其中設立了自然保護區,最終消失在退休老師許本幀種植的一片布滿波紋紋路的棕櫚樹叢。

許老師已經一百歲了。

83年前,許本幀17歲時,他被招募至一個 由20萬名中國工人組成的軍團中,工具基本上只有鐵鍬和藤籃,卻幫助拯救了二戰中的中國——因為他們日夜兼程修建的正是著名的滇緬公路。

那是1938年,日本侵華軍隊封鎖了中國的所有海港,這個被圍困的國家迫切需要一條新的後方物資補給路線謀求生路。來自當地村莊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們每周七天拚命工作。

在當時這個地球上雨水最多、瘧疾最嚴重、地形最復雜的地區之一,他們開辟出一條717英里的卡車公路,通過英國統治下的緬甸把美國的軍火、食物和葯品運輸進來。大約2300名築路工人為此喪生。

許本幀在孫女李愛萍(音)的幫助下講述他的故事

攝影:Paul Salopek

在談到為中國抗戰所做的艱苦貢獻時,許本幀說:「我和其他的農村男孩一樣,沒什麼特別的。」他是一個儒雅的人,常常微笑,就像一些聽力受損的人有時會微笑一樣。他用水汪汪的眼睛盯著自己布滿皺紋的雙手。「當時很困難。」他最後終於說。

我徒步穿行於世界各地。

在過去的九年裡,我用腳步丈量衣索比亞的駱駝小道、沙烏地阿拉伯的朝聖之路和印度的高速公路, 作為「永遠的行走」這個全球「慢敘事」項目的一部分。我希望追溯史前人類的首次全球性遷徙。

歷史 是我的向導。 然而,在中國雲南見到許本幀時,我就像在徒步於羅馬街道,面對面遇到了一位真正的羅馬軍團的百夫長。我和這位年邁的師者談起今已淡出記憶、成為傳說的血腥沖突,詢問他從中得到了哪些教訓。

「只有掌控力量才能守衛和平」,許本幀重復著那句老話。

他坐在村中的院子里,向孫女揮了揮他那蒼老的百年老手,這是說要上茶。然後他自豪地給我看一支鋼筆,是多年前兩名來訪的美國空軍軍官贈送給他的,作為二戰期間中美友誼的紀念品。

騰沖國殤墓園內的一座青銅雕塑

為了紀念二戰期間幫助修建滇緬公路的當地人民

攝影:Paul Salopek


一些 歷史 學家將滇緬公路(Burma Road)視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偉大的工程壯舉。

但公路不止一條。 其中一條公路完全屬於中國,是從汗水中煉出來的一條路。

其高級工程師之一譚伯英一開始堅信這個工程會失敗。在一本已被遺忘的回憶錄《修築滇緬公路紀實》中,譚伯英記述了一張巨大的碎石地毯是如何被徒手小心翼翼地鋪過三座野山山脈,最終成了寬23英尺、長600多英里的路基。 「這千千萬萬的石頭都是一塊一塊鋪上的,這幅景象比我能想到的任何東西都更清晰地展現了數十萬名默默無聞的勞作者在建設中所付出的巨大的集體努力。」

譚伯英回憶說,上百人的工人隊伍拖著粗糲的石灰石壓路機來把土壓實。在陡峭的山坡上,這些五噸重的圓柱經常從工人的手中掙脫。「沒能躲開的(工人)會被壓扁致死……這也有時也發生在小孩子身上,小孩喜歡往山下跑,爭著要比這些被釋放的巨獸跑得快;因為畢竟是孩子,他們喜歡在工作時玩耍。」

這條緊急補給線從雲南省省會昆明開始建設,最終到達盟軍在緬甸臘戍的鐵路終點站,大概平均每英里有三個人死於建設。

倉促訓練後,中國志願者駕駛數以千計破爛不堪的車在這條路上行駛了三年。然後,在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切斷了這條路線。於是,第二個機械化的修路階段開始了。

美國很想讓中國繼續對抗共同的敵人,於是部署了數千名士兵來鏟開一條從印度到中國的平整新路,以繞過抗日作戰前線。這條新的中印公路長達1079英里,同樣代價高昂。施工過程中,平均每英里大約有一名美國士兵死亡,主要是因為疾病和事故。

昆明的二戰 歷史 學家戈叔亞說:「有些人說建得太晚了。」他指出,美國建的路在1945年初開通,就在日本人被廣島和長崎原子彈轟炸後投降的前幾個月。(溫斯頓·丘吉爾比較否定這條路,認為它是 「一項巨大的、費力的任務,在對它的需求消失之前,它不太可能建完。」)

戈叔亞估計,只有六七十輛美國陸軍卡車開過了騰沖段——美國人在雲南修建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一個崎嶇的北部分支。我從這里開始行走。

我徒步94英里(151公里)穿越了滇緬公路。

我從古老的邊陲小鎮騰沖跋涉到保山,保山曾是一個小型後勤中心,曾被日本人炸毀,而現在是一個250萬人口的城市。

今天,這條路在寧靜的市集小道上蜿蜒,連接著一座座瓦頂村莊。它的最後幾英里埋在高速公路嶄新的混凝土之下,高速公路因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而激增。不過,戰時的路面偶爾也會冒出來。 抬頭看看懸崖邊的公路切口,岩石上經常會看到一種石痕,那是由早已消失的修路工人揮動數千把鎬頭所敲成的。 八十年前由美國軍隊匆忙架設的攜帶型 「貝雷橋 」仍然橫跨在中國的幾條河流峽谷上。

我還能看到昔日修路的工人們。

比真人大的青銅雕像刻畫了一批批竭盡全力的村民們:一個重復出現的形象是一群精瘦的光膀子男人拉著巨大的石磙。 有些人看起來很像年邁的許老師。

騰沖國殤墓園里的兩座墓碑,用來紀念兩名陣亡的美國士兵

墓園內一共有19座盟軍將士墓碑

攝影:Paul Salopek


走滇緬公路,現在是一個有意思的時間點。

也許美國和中國是現代政治和經濟的競爭者,也許這兩個超級大國的關系遇到了困難。但是,從1942年到1945年,在雲南省,這個部分被日本人佔領的通往東南亞的戰略門戶,兩國軍隊曾並肩作戰和犧牲。

這場在中國叫做「抗日戰爭」的沖突不亞於一場生死存亡之戰。在日本對中國大陸的長期而殘酷的佔領期,被殺害中國公民人數的估算高低不等,大概是1400萬至3500萬。 對於在二戰中總共損失了41萬8500人的美國來說,太平洋戰場上的中緬印戰區並不出名,但對牽制數十萬日本軍隊來說至關重要。

「羅斯福總統去世時,這里舉行了公開的追悼會,全鎮的人都參加了。」騰沖市有一個巨大的戰爭墓園,墓園副主任伯紹海說:「許多雲南人仍然感謝美國人民在戰爭期間的支持。」

騰沖的這個紀念性公墓是很不尋常的,有兩個原因。

首先,它的3000塊墓碑紀念的是國民黨抗日軍人;其次,19名美國士兵被列入死者行列。這些美國人是幫助中國從日本人手中奪回騰沖的顧問。

在1944年夏天,數以萬計的中國軍隊在湯普森沖鋒槍等美國武器的武裝下,用竹梯翻越騰沖的古城牆來發起襲擊。美國的空中火力,包括來自著名的飛虎隊的志願飛行員,在石頭城牆上炸出洞來讓軍隊通過。

今天在雲南,中印公路並不經常被稱為中印公路。

這條路也被稱為 「史迪威公路」,以促成了這條路的修建的美國將軍約瑟夫·史迪威(外號「酸醋喬」)命名。 標示這條路的龐大灰色巨石上用中文刻著他的名字。在熱帶陽光下,這塊石頭是個遮陽的好地方。

許老師完成了他在滇緬公路的修建任務並倖存下來後,加入了中國軍隊。

他被派去守衛美國空軍使用的一條跑道。他談起這件事時,像是談到升遷一樣,盡管他的戰友中有130到380萬人死於戰爭。

「我眼看著他們把炸彈裝進嵌板,」許老師說,他嘶啞的聲音甚至現在還浸透著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純真。「我想像不了它們有多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墜機點遍布雲南西南部的叢林——這就是第三條「滇緬公路」:空中補給。 去年,就在邊境附近的緬甸境內,一架老式美國貨機從河底被發現。Facebook上一張圖片展示著當地農民在被淹沒的機翼上行走,彷彿走在某個被遺忘的史前生物的骨頭上。

我繼續行走。

我走過因疫情而空空盪盪的史迪威度假酒店;走過路邊的史迪威餐廳;還走過了怒江——彼時,中國的男孩們曾用竹筏橫渡怒江、突破前線。

在滇緬公路沿線的保山城外,矗立著一家茶館,兩百多年來一直為旅行的人提供茶水——而且只賣茶,別的沒有。這棟木結構建築被燒木材的煙熏得發黑。它在戰爭中倖存下來。

牆上掛著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上的美國大兵在雲南某地笑著抿茶。鄰桌的一個農民粗聲粗氣地堅持要我站起來看看那張照片。我照做了。 但他還一直叫我看,要更努力地看,彷彿他想讓我牢牢記住。

(譯者:璋煜)

美國學者保羅目前正在中國境內行走,並與SMG合作拍攝紀錄片《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該系列片將於2022年登陸東方衛視,敬請期待!

⑶ 大瑞鐵路進入施工,這條鐵路為何被稱為最難修建的鐵路

大瑞鐵路之所以被稱為最難修建的鐵路,就是因為這條鐵路全長330公里,需要穿過22座山,穿過82條河流,大瑞鐵路是一條建在地下面的鐵路。

大瑞鐵路是中國緬甸鐵路的最重要干線,是中國連接東南部國家的重要環節,作為一帶一路的連接者,大瑞鐵路建成以後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⑷ 臨滄,有點迫不及待......

2020年12月30日,雲南大(理)臨(滄)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雲南省臨滄市結束不通鐵路的 歷史 。

臨滄是雲南發展亮眼的一隅,喜事連連。早在2020年10月,雲南臨滄市政府就與緬甸商務部緬甸貿易促進局共同簽署了《共同舉辦中國—緬甸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意向書》。 隨著中緬清水 河邊境經濟合作區的不斷推進,臨滄將很快成為緬甸與中國貿易的主要區域。

臨滄市委書記楊浩東曾說:「我們有民族文化的優勢,但弘揚不開來、發展不起來、開發不出來;我們有好山好水,有好果子、好甘蔗、好堅果、好茶葉,但加工跟不上,技術跟不上,工業跟不上,產業鏈短、附加值低;我們有區位優勢、邊境優勢,但基礎設施不行,城鄉建設不行,鐵路不到,高速公路不到,有邊不活、有邊不富。」

著急有兩種,一種是恨鐵不成鋼,一種是迫不及待。

臨滄的著急,顯然是後者。

文丨喳喳

編輯丨崔赫翾 瞭望智庫

1 黃金路口

19世紀末,西方列強的勢力已逼近雲南,英國佔領了緬甸,妄圖從西部入滇。英國人戴維斯4次徒步考察雲南後寫下了一本書——《雲南:聯結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他對所到之處的民族分布、氣候物產、人文地理等都做了詳細記錄,這其中就包括緬寧(今臨滄臨翔區)。 戴維斯的考察目的是:從緬甸修一條至雲南,再經中國的雲南、四川,與已經立項的漢口成都線相接的鐵路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一直是英國工商界的夢想。

為何被偏愛?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因為用中國地圖看雲南,雲南是中國的邊疆,臨滄更是邊疆中的邊疆。與中東部省份相比,雲南的地理位置相當不理想。不僅遠離國內主要政治和經濟中心,而且重巒疊嶂。即使本省各地交通也需頗費周折:大理往西,玉溪往西南到現在也尚未修通鐵路。

但若是用世界地圖看雲南,它位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 「三亞之樞紐」, 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6個、二類口岸7個。亞洲6條大江獨龍江(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金沙江(長江)、元江(紅河)、南盤江(珠江),均可在雲南形成自然的「國際大通道」。 雲南在「三亞」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中心樞紐地位和作用。

從經濟通達來說。從雲南向東可與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圈相連;向南延伸,可通過建設中的泛亞鐵路東、中、西三線直達河內、曼谷、新加坡和仰光;向北可通向四川和中國內陸腹地;向西可經緬甸直達孟加拉國吉大港溝通印度洋,經過南亞次大陸,連接中東,到達土耳其的馬拉蒂亞分岔,轉西北進入歐洲,往西南進入非洲。

位於雲南西南部的臨滄,若是放在世界參考系中亞洲的中央,處於整個中南半島的制高點,俯瞰總人口有數億之多的超大地理板塊——中南半島的紅河三角洲、湄公河大平原、依洛瓦底江平原。

對外,臨滄是中國進入印度洋最近的陸上通道。 從昆明陸路出發經臨滄清水河至緬甸皎漂進入印度洋距離為1633公里,比從德宏瑞麗口岸、西雙版納打洛口岸通關路線分別縮短140公里和223公里。

對內,從臨滄至大理至四川攀枝花,可以連接長江經濟帶進入「渝新歐」國際大通道;從臨滄至文山至廣西防城港,可以連接珠江經濟圈,進入太平洋連接海上絲綢之路。

除了地緣優勢,《國家地理》對於臨滄有一句評論很中肯:七彩雲南,五彩在臨滄。彩雲之南的秘境,則在臨滄。

這里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地理分水線的十字路口,年均氣溫為18.5 ,森林覆蓋率達68.78%,有「亞洲恆溫城」的美稱。

被詩人贊為「眾神之河」的瀾滄江流經臨滄東部306.6公里,在此段流域上建成的三座百萬千瓦級大電站——漫灣、大朝山、小灣電站,形成了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瀾滄江高峽百里長湖景觀。

這里不僅是國家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還擁有很多「最」的頭銜:雲南重要的蔗糖和酒業生產基地,居於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產地和滇紅茶、大葉種蒸青綠茶的誕生地、中國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中國最大的澳洲堅果基地。

2 被鎖住的風華正茂

就是這樣一個處於黃金十字路口的秘境,2019年臨滄市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排位:

地區生產總值759.26億元,居全省第11位;

全部工業增加值121.85億元,居全省第11位;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691.66億元,居全省第12位;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4元,居全省第15位;

【註:排位共16個市州】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並沒有讓臨滄人享受到「坐擁核心」帶來的便利。臨滄車牌「雲S」是雲南省最形象的車牌:臨滄的路就像彎彎曲曲的「S」,鎖住了裡面的希望和外面的世界。

磅礴的大山一方面饋贈了臨滄豐富的生物、礦產、 旅遊 等資源,另一方面,這樣的天塹扼住了通向外界的便捷。許多投資商也感嘆:「臨滄資源豐富,交通不便,遠離市場,成本太高。」

交通不便自古有之。

「從一個深谷中穿過,兩岸的山崖非常陡峭,幾乎無法攀登。除河床外,幾乎沒有一寸平地」。是戴維斯對於臨滄的最初印象。1894年2月,戴維斯沿南茶馬古道來到了緬寧青龍橋。由16根鐵索構成的青龍橋是茶馬古道順下線上的咽喉要塞。《鳳慶縣志》記載:「青龍橋,位於縣城北43千米的瀾滄江上, 歷史 上是通往巍山、下關的唯一重要橋梁。」

【註:順下線即順寧(今鳳慶縣)到下關的茶馬古道】

艱難行走的經歷,讓戴維斯打消了在這里修建鐵路的主意。

解放前臨滄僅有孟定遮哈連接彌渡的一條殘缺便道,保山連接鳳慶的一段公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路交通。解放後,214國道是臨滄市外出的主要通道。距離省會昆明近十個小時的車程,出行難、運輸難是長期以來當地發展的最大短板。

臨滄不是沒有機會。

百年前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曾規劃在臨滄建立「歐亞第三大陸橋」,把臨滄作為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把孟定作為「滇緬鐵路的最佳入境」。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打破日軍的層層封鎖,保證從印度洋方向供給抗戰物資,1938年12月,國民政府開工建設了從昆明經臨滄孟定出境到緬甸臘戍的滇緬鐵路。

鐵路要開鑿43條隧道,76次跨過河流。幾萬工程技術人員和30萬民工揮著鐵鍬、鋤頭施工,靠著手工繪制施工圖,人背馬馱施工材料。當時雲南絕大多數男性青壯年已參軍打仗,所以勞工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婦女和孩子。

不僅如此,西線所經臨滄地區其管轄8個縣中的6個縣被定為「高瘧區」。飲水、環境已污染。疾病、飢餓、沉重的勞動,使得許多人喪失了生命。當年倒在滇緬鐵路上的大約有十萬人,相當於每隔八米就會有一具屍骨。西線工程主要沿南汀河而下,無數人的屍體被拋進了南汀河。南汀河成了一條死亡之河。

四年時間,滇緬鐵路基本完成線路工程量的50%(路基土石方的56%、隧道完成了52%、橋梁完成了45%。)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得手後,轉而將東南亞作為戰場。當時鎮守緬甸仰光的英軍不敵日軍,緬甸仰光落入日本手中。仰光的失守,讓原本協助中方獲得緬甸的物資的滇緬鐵路成為了日軍長驅直入中國的利器,國民政府不得不將已修好的基礎工程炸毀。

歷史 的機遇就這樣一閃而過,臨滄成了雲南未通鐵路的市州之一。

3 八出省,五齣境,快!

遊客要進來、產品要出去、生活要跟上,必須修路、修路、再修路。

先說臨滄鐵路。

大臨鐵路於2015年12月6日開工建設,2020年12月30日正式通車。

這條202公里的鐵路作為雲南「八出省五齣境」鐵路網的重要通道,北端將通過廣大線、成昆線連接昆明、攀枝花地區,向西南通過規劃中的臨滄至清水河鐵路連接清水河口岸,向東南通過規劃中的臨滄至普洱鐵路連接正在建設中的玉磨鐵路,更是努力把雲南建設成為 強大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之間的戰略紐帶,「大循環、雙循環」重要支撐的新引擎。

昆明到臨滄553公里,曾經開車需要9到10小時,大臨鐵路將這一行程縮短至3個半小時。而在臨滄到清水河口岸的臨清高速全線通車後,兩地的車程將從現在的4小時縮短到2小時內,屆時將和昆曼大通道無縫銜接,泛亞鐵路中西線也就此連通。

我們可以設想,從我國沿海城市運貨到歐洲,如果搭雲桂高鐵到昆明,再從昆明到臨滄,經孟定清水河口岸入緬,再經臘戍到印度洋邊的皎漂港,再跨海到歐洲,比從馬六甲海峽一路繞海而行縮短行程兩千多公里。

除此之外,大臨鐵路還可被視為臨滄鐵路交通「黃金十字架」的縱向軸。

橫向軸則是雲南省基礎設施「雙十」重大工程新開工項目猴橋至防城港沿邊鐵路雲南段。按規劃,這條線路橫向連接雲南與南亞東南亞互聯互通的「五齣境」鐵路國際通道,將成為中國陸上連接太平洋、印度洋兩個大洋最近的通道,也是孫中山「貫通桂滇兩省,將來在國際上必見重要」夢想的實現,意義堪比橫貫華夏大地的隴海鐵路。

再說臨滄的高速公路。

2017年雲南打響縣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攻堅戰,臨滄開工建設11條(段)667公里高速公路,當年12月,臨滄機場高速建成通車,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018年12月,孟定至清水河段高速公路試運行通車,打通了通向南亞東南亞的「最後一公里」。

2020年1月21日,雲鳳高速公路雲縣縣城至鳳慶縣城段正式實行試通車,這是臨滄全市通車的第一條縣域高速公路。也是在這一年,臨雙、鎮清、雲鳳3條高速全線通車。

還有路經臨滄鎮康、耿馬、滄源三縣的雲南沿邊高速公路,一旦建成,將與大臨鐵路、沿邊鐵路形成高速公路和鐵路的「黃金十字架」交會。

最後說臨滄的航運。

臨滄全市有航運里程447.6公里,建成碼頭10個,還是雲南4個擁有雙機場(臨滄機場、滄源機場)的市州之一,隨著臨滄機場T2航站樓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鳳慶通用機場開工建設,再加上正在推進的永德通用機場、孟定支線機場、雲縣通用機場,不遠的將來,臨滄將擁有6座機場!

「臨滄將全力構建以航空為先導、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水運為補充的立體綜合交通網路。」臨滄市委副書記、市長張之政表示,憑借「飛燕型」綜合交通網路推窗向洋,「振翅」騰飛的臨滄,將進一步釋放「面向南亞、肩挑兩洋、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創造綜合交通網路的「臨滄精彩」。

4 產業重構大變局

路不僅僅是路,還是基礎產業、基礎經濟。

《共同舉辦中國—緬甸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意向書》中,中緬清水河邊境經濟合作區是繞不開的詞彙。清水河作為臨滄孟定縣中緬邊境的一個國家一類口岸,這其中必然暗藏巨大的樞紐潛力。

早在2013年9月28日,國務院就正式批准在臨滄市設立邊境經濟合作區,定名為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實行現行邊境經濟合作區的政策。這是自199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瑞麗、畹町、河口3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以來,雲南獲批的第4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

隨著臨滄邊合區的建設發展,臨滄邊境貿易大幅增長,尤其是孟定清水河口岸近年來增速更快。2011年至2016年,進出口貨運總量由8.78萬噸增長到107.1萬噸;邊民互市由1.5億元增長到30.5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由6.5億元增長到42.7億元,到了2019年,進出口貨運總量已經上升至148萬噸。

清水河口岸已成為中緬貿易第二大口岸、邊民互市貿易總量最大口岸。

在全球產業重構的大格局下,發達經濟體不斷向發展中經濟體轉移產業,國內同理。

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深入推進,中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如火如荼,雲南就是其中之一。雲南在「兩型三化」和聚焦八大重點產業的背景下,部分產業也將向毗鄰的東南亞、南亞各國轉移,各國產能又將在邊境地帶形成一個產業聚集地。

隨著大臨鐵路、墨臨高速公路、臨清高速公路等項目的建設完工,清水河口岸的優勢將更將明顯。而運輸成本還會降低。臨滄將因此迎來新的機遇。

無論是帶動經濟高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還是推動經濟 社會 跨越發展——都得益於工業的振興。臨滄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工業上不去,量小質弱致使臨滄綜合經濟實力、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都受到極大制約。但匯聚著最優質綠色農產品、礦產、能源資源的臨滄,工業經濟無疑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臨滄應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強力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建立起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如何做?

第一, 應著力培育具有一定規模、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

第二, 提高產業集中度,以促進集約化生產和提高工業深加工能力為重點,努力做強做大蔗糖、茶葉等傳統支柱產業,加快以酒為主的飲料、林紙、生物葯業等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提升產業效益,形成規模大、檔次高、品牌優的產業集群。

第三, 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嚴格限制高污染、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發展,推進節能技術進步,提高臨滄市工業企業節能、降耗、減污、增效水平,促進工業的科學化發展。

古有茶馬古道的輝煌印記,前有滇緬鐵路的國家戰略,現在有「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

臨滄,未來大有可為!

參考資料:

庫叔福利

⑸ 雲南自駕不容錯過!滇緬公路,用手指刻出的千里生命線

「修公路喲,大建樹;鑿山坡喲,就坦途;造橋梁喲,利濟渡......」——《滇緬公路紀念歌》


說起雲南的美景,很多人立刻會想到大理的風情,麗江的浪漫,昆明的閑適,瀘沽湖的野趣......但是,有一個地方,無論你去過與否,都應該知道且記住,它就是——滇緬公路。



這是一條中國榮譽之路,也是一條橫跨中國、緬甸絕美風光的神秘自駕線。一路上,有雪山、峽谷,有森林、湖泊、有白族、景頗族、納西族等特色少數民族村寨,等著你沿著公路,一路向西,一路去感受雲南的壯美和 歷史 的厚重!




什麼是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是一條起於昆明,一路跨越漾濞江、瀾滄江、怒江三大江。翻越雲嶺、怒山、高黎貢山等橫斷山脈,縱橫滇西河谷。一路上,你能領略到最雄渾瑰麗的中國。同時,它也是我國抗戰時期最著名、最重要的一條公路,被譽為「抗戰生命線」。


雖然如今的滇緬公路已經不復當年,但行駛在這條險路上,依然能感受到當年人修路的艱辛。


重走滇緬公路,感受不可遺忘的 歷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很快就佔領我國的沿海城市,海岸交通被日軍封鎖。國際上援助的物資和軍火都不能運輸到內陸。在危難情況下,中央政府決定修建「滇緬公路」。



築成之後,大部分國際援助都是通過滇緬公路運到中國的。可以說,沒有滇緬公路,中國很可能撐不到美國參戰。不過,在人們津津樂道談論滇緬公路的時候,很少有人清楚這條路是怎麼來的,以及滇緬公路背後的故事。


你也許想不到,這條路實際上是由當時居住在周圍各民族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勞工」鑄造的。



都是男人先爬到懸崖上,鑿打炮眼,一層一層的炸開山石,然後底下的老人、小孩、女人,就在下面挑走碎石,然後敲成小塊,再鋪到路面上。整個過程他們所用到的工具就是鋤、斧、刀、箕等原始工具。


他們共翻越 6 座大山,穿過 8 處懸崖峭壁、跨過 5 條大江大河,用最淳樸的方式,鑄造出這條最偉大的公路,為抗戰救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後,由於塌方、疾病、勞累和墜落懸崖,不少於 3000 個築路工人獻出寶貴生命……



當你自駕於滇西地區高山深谷,在或臨江蜿蜒或沿山盤旋的滇緬公路上行駛,路況難免顛簸,卻能夠感受最厚重的 歷史 文化以及遼闊的自然景緻。



滇緬公路自駕行

不如趁這個季節,天氣正好,微風不燥。出發吧,去滇緬公路,遇見巍峨雄輝的絕美風光,追憶那段盪氣回腸的 歷史 。



沿著滇緬公路,去往風景秀麗的和順古鎮、詩密娃底、下勐劈再去到邊境小城芒市祭奠中國遠征軍......感受不一樣的「彩雲之南」。



和順古鎮 小徑通幽



和順古鎮臨近騰沖,它的風情人文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溫暖和順。這里有最寧靜的山水田園和悠閑的老時光,走在小鎮的街巷,去邂逅安靜的高牆大院和可親知禮的人家。



在古鎮,節奏可以慢下來,時間充沛的話,可以擇一個客棧住下,閑時曬曬太陽,親近自然,再逛逛和順圖書館、滇緬抗戰博物館、鍾天寺、龍潭...享受一段如詩歌畫卷一般愜意的生活。




詩密娃底 夢中的小香格里拉



途中,一定要去一趟詩密娃底,去看看還沒有被開發的「世外桃源」。這里水流潺潺,有2000畝碧綠的草場。澄凈的天空,成片的白雲下,牛羊在這里悠閑散步,時光溫柔地彷彿靜止了。



這里不僅有天然草場、沼澤秘境等原生態的寶藏風景,更有獨特的人文風俗。從詩密娃底草場沿著公路再走十幾分鍾,將來到一個住著傈僳族朋友的原始村寨—— 下猛劈



「上刀山、下火海」,「嘟達比賽」,他們依然保留著原始、生猛、神秘,傳統的民族習俗。




芒市 邊境小城



預留一天的時間逛逛傳說中的「黎明之城」——芒市。這里充滿東南亞異域風情,熱烈又浪漫。



聽勐煥銀塔傳出的梵音繞著銀塔飛向蔚藍天空,祈求上天的庇佑。逛一逛勐巴娜西大花園,靜靜的感受這一切,靈魂都被熨帖了些許沉靜。



龍陵 紅色教育基地



龍陵,還遺留不少當年抗日戰爭遺跡,有抗戰紀念館、松山戰役舊址、日軍碉堡、慰安所舊址、日軍司令部舊址、軍政班舊址,是一場極好的紅色之旅。



走一趟怒江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橋梁——惠通橋,這里過去是保山通往德宏乃至境外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滇緬公路重要橋梁之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走過滇緬公路,你可以領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如今,80多年過去了,仍有不少人,懷著敬畏之心,重走這條公路。他們穿越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和湍急河流,只為緬懷和致敬曾因築路付出血汗的人們。用腳步丈量的方式,致敬這條用手指刻出來的公路。



在 歷史 面前,我們都應該懷有一顆謙卑和敬畏的心。如果有機會,不妨去雲南,尋找鐫刻在高山大地上修路者的紀念碑,走一回真正的英雄之路。


- END -

文案@夢青

編輯@小雨貓

⑹ 雲南的滇緬公路還在繼續用嗎拜託了各位 謝謝

是的,還在繼續使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8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2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9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