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木姐怎麼找導游
A. 畹町(國家級口岸)詳細資料大全
畹町為全國最小邊境城市的國家級口岸,本地人口僅1萬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畹町
- 人口 :僅1萬多人
- 拼音 :wǎndīng
- 類型 :國家級口岸
簡介
讀音
wǎn dīng基本信息
畹町為全國最小邊境城市的國家級口岸,本地人口僅1萬多人。從這里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旅遊手續簡便:向中方旅行社交兩張照片和費用後,即由中方旅行社帶出境交緬方旅行社導游,返回時再由緬方旅行社交給中方旅行社。 畹町 在小龍江泛舟漂流,是當地最富情趣的一項旅遊活動,15公里遊程,沿江兩岸林木茂密,奇石甚多,頗具熱帶風情。九穀橋
九穀橋位於市區南緣的畹町河上,既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橋,也是滇緬公路出入國境的口岸橋和中緬兩國的友誼橋。橋頭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和邊防檢查站。每天早晨8時,這里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和開關儀式。 半個多世紀前的九穀橋,只是由兩根並排的木頭組成的簡易橋,走上去一顛一晃,令人提心吊膽。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後,重修了一座石拱橋。抗日戰爭期間,出國作戰的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和盟國援助中國抗戰的軍火物資都經過九穀橋進出。毀於抗日戰火的九股橋直到1946年才重建鋼架橋,1979年再次修葺加固,橋高9米,寬5米,長20米。名人訪問
1956年12月15日,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同緬甸總理吳巴瑞等貴賓步行從九穀橋入境,到芒市參加兩國邊民聯歡的盛會 ,1985年12月5日,泰國王姐來到九穀橋頭,觀光畹町口岸。 畹町距昆明840多公里,可從昆明各汽車客運站乘班車前往,也可乘飛機先至芒市在乘汽車前往。邊界談判
1960年7月12日至19日中緬邊界聯合勘察隊分別在中國的畹町、緬甸的戶板舉行雙方隊長第一次會議,制定了各隊勘察具體計畫。太陽當頂的地方
來意
畹町"系傣語,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畹町又名勐回,意為"大山窪子寨"。畹町人口二萬多,市區僅五千多人,是全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也是雲南的三個邊境開放城市之一。畹町市
畹町市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南與緬甸為鄰,西、北隔瑞麗江與瑞麗縣相望,東北與潞西縣接壤,是一個具有熱帶、亞熱帶風貌和民族特色的邊境口岸城市。全市面積95平方公里,國境線全長28.64公里,亦有邊境"袖珍城市"之稱。畹町市與緬甸九穀山水相依,雞犬之聲相聞,為西南陸路通往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通道,故又有"西南國門"之喻。畹町河對岸是緬甸的九穀鎮,兩國雞犬之聲相聞,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歷史沿革
畹町雖小,卻也飽經滄桑。100多年前,這里是一片豺狼出沒的荒野之地。一條羊腸小道,就是通往境外的"驛道";畹町河邊的一間破茅屋,權當過往商販飲馬歇腳的"驛站"。 明清 分屬勐卯安撫司和遮放副宣撫司。民國初沿之。民國二十一午(1932年)置碗叮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出海口,1938年秋滇緬公路(現雲南境內段稱昆碗公路)通車後,畹町為中方一側的終點。滇緬公路成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援助中國戰略物資的唯一陸上通道,畹町就成了中美英三國盟軍的大本營,物資的集散地,每天有成百上千輛軍從這里將物資運往內地,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從這里出入國境。 解放後 ,1950年為潞西縣人民 *** 畹町辦事處,1954年2月設畹町鎮(縣級鎮),直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85年1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畹町市。1999年2月8日,撤銷畹町市,設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副縣級)。行政區劃
畹町轄城關街道辦事處,和芒棒、混板兩鄉。共有16個自然村。市人民 *** 駐城關民主街。世居畹町的少數民族有傣族、景頗族、德昂族。傣族,分布在河谷、平壩地區的浪板鄉、芒棒鄉的回環、芒另、芒棒村,居住條件優越,生活較為富裕。景頗族,原住在崇山密林中的芒棒鄉的弄弄、拱東村, 1969年為方便生產遷入壩區。德昂族,多分布在芒棒鄉的回環、芒另、芒棒村和混板鄉的華我村。交通
畹町橋位於畹町市區一側,乃祖國西南之門戶,滇湎公路之鎖鑰,中印公路之紐帶,三二0國道之終點。陳運和曾到此橋邊寫詩《畹町橋》贊畹町。它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緬甸臘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達印度,可謂一橋鎖關,四方莫開矣!因天設其險,史造其雄而名揚中外,世人矚目!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 ,為了打通國際交通線,我國滇西二十萬同胞毅然踏上築路征程,以血肉之軀築成滇湎公路,畹町橋也就開始了它的艱難使命,三千二百多名南洋機工日夜兼程,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畹町橋運往抗日前線,為了保護滇湎公路暢通和援助盟軍,十萬中國遠征軍將士踏過畹町橋出境抗日。畹町橋見證了中國抗戰的風雲歷史,承擔了拯救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 畹町河對岸是緬甸的九穀鎮,兩國雞犬之聲相聞,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許多邊民都有跨國姻親關系,如混板寨僅有50餘戶人家,跨國婚姻就有20餘戶。商業
許多緬甸人還到畹町經商,他們說緬語、賣緬貨、使用兩國貨市,有的連招牌也用緬文書寫。另外還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商人也雲集畹町,使畹町成了各國物資的集散地。美國、法國的化妝品,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的首飾及工藝品,緬甸的小食品、農副產品、珠寶玉器,中國的各種工農業產品在這里都可以買到。柚木林
畹町有全國罕見的柚木林,鬱郁蔥蔥的橡膠林,各種熱帶作物也很豐富。在小龍江泛舟漂流,是當地最富情趣的一項旅遊活動,15公里遊程,沿江兩岸林木茂密,奇石甚多,頗具熱帶風情。 畹町企業和盛緬泰珠寶
和盛緬泰珠寶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珠寶、玉石領域的價值創造與資訊傳播,旨在滿足眾多廣大加盟經銷商的廣泛需求。我們從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憑借獨特的行銷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幫助各種類型的客戶根據其不同的珠寶商業發展目標與需求,定製最佳的加盟連鎖解決方案,並根據客戶的服務需求,提供長期的推廣以及經營方案等服務。經過數年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擁有先進的行銷理念、多元化的產品款式和豐富的實務經驗。玉石珠寶業
和盛緬泰珠寶已擁有大量忠誠度極高的客戶,各地的加盟店正以每個月20%的速度持續增長,現已躍居國內同行佼佼者之列。為全國各地加盟、經銷商及世界各國消費者提供有力的商業資訊傳播平台;豐富和多元化的商品、合理的價格定位,使和盛緬泰珠寶成為消費者真正的珠寶搖籃,也是各界人士的創業首選平台。 作為專業的珠寶玉石加盟連鎖龍頭企業,和盛緬泰珠寶秉承「誠信、和諧、務實、創新」的企業理念,提出「和盛緬泰,創業首選」的發展口號,在拼搏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短短時間內,迅速躋身全國珠寶加盟連鎖領域前列,憑借優秀的人才,豐富的商品,真誠的服務,在同行業的廣大客戶中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與誰同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企業也是一樣,公司的強大僅僅依靠自身的發展是不夠的,和盛緬泰珠寶在緬甸、泰國開礦辦廠,並在中緬邊境瑞麗畹町設立中國加盟總部,藉助口岸等便利優勢,與緬甸、泰國多家大型珠寶玉石礦區、加工廠保持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目前,在全國各地發展了多家加盟商,並積極參與到行業領域的建設和完善。我們願與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為振興珠寶事業,推動這萬億珠寶市場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珠寶,玉石,翡翠,首飾,紅藍寶石,珍珠,鑽石連鎖加盟,讓您感受來自緬甸,泰國濃郁文化氣息。人口民族
2005年末,畹町經濟開發區總戶數4114戶,總人口12453人。其中:男6055人,女6398人;農業人口5604人,非農業人口6849人;漢族6865人,占總人口的55.15%;傣族3931人,佔31.56%;景頗族708人,佔5.69%;德昂族390人,佔3.13%。年內,遷入人口190人,遷出人口242人。經濟簡述
2005年,畹町經濟開發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3007萬元,比上年增10.6%。其中:第一產業2989萬元,比上年增7.8%;第二產業2733萬元,增23.2%;第三產業7285萬元,增7.4%。財政總收入4540萬元,比上年增5.2%;地方財政收入1913萬元,增22.1%;一般預算收入1159萬元,增24.2%。完成進出口總值81287萬元,比上年增22.7%。其中:進口總值44521萬元,比上年增14.9%;出口總值36766萬元,增33.7%。
B. 緬甸和中國有幾個口岸城市
1、中國瑞麗口岸
瑞麗1978年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口岸,地處市區東南部,位於市區與姐告邊境貿易經濟區中間,東南與緬甸毗鄰,東北與潞西、畹町鄰接,西北與章風、盈江、梁河、騰沖相鄰,國境線全長169.8公里,是雲南省邊境線上界碑和渡口最密集的地段。
少數民族群眾大多居住在邊境一線,各鄉鎮有大小不同的通道,經海關確定的正式通道為瑞麗姐告和弄島丙冒渡口。瑞麗口岸是中緬邊境人員、車輛、貨物流量較大的口岸之一。是祖國大西南沿邊開放的主要城市,是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2、畹町口岸
畹町是國家級口岸。從這里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旅遊手續簡便:向中方旅行社交兩張照片和費用後,即由中方旅行社帶出境交緬方旅行社導游,返回時再由緬方旅行社交給中方旅行社。
3、木姐口岸
木姐是緬甸的國家級口岸。木姐北面和西北方向是中國的瑞麗市,東面是果敢地區,南面是臘戍。木姐市區的西北方向是中國的姐告國門口岸。通過瑞麗大橋進入瑞麗主城區。
4、南坎口岸
5、九穀鎮口岸
棒賽鎮是緬甸撣邦木姐鎮區東部的一個邊境重鎮,與中國的瑞麗市畹町鎮隔河相峙。1934年以九穀為名建鎮。1953年緬軍圍剿盤踞九穀的中國國民黨殘兵時,九穀毀於戰火。大多數居民移居畹町,原九穀的定期集市轉移到畹町,從此畹町成為三天一小街、五天一大街的定期集市。
C. 請問去過緬甸的朋友們,我現在在西雙版納,這邊的導游說480元就可以到...
只能在邊界、木姐市裡一曰游吧,到別地方一曰游是不可能了,在木姐市裡也沒什麼地方去吧,
我看帶你去睹場、一些佛塔,市城裡看些緬甸玉吧,480元,還是會貴一些。護照是不需要吧,
D. 怎麼寫雲南景點的導游詞
雲南旅遊資源豐富,建成一批以高山峽谷、現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熱、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跡、傳統園林及少數民族風情等為特色的旅遊景區。我為大家整理了 導游詞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持。
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導游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部邊陲,與緬甸——一衣帶水,山水相連,是我國西南對外交往的一條重要陸路通道,邊境貿易在全國發展最快、規模最大。全州面積11526平方公里,人口98萬,轄瑞麗、畹町、潞西三市和隴川、盈江、梁河三縣。
德宏是金孔雀的故鄉,是很多著名電影外景的拍攝地。就拿芒令的迎客松(獨樹成林)來說吧,數十部影視片在這里拍攝過外景,如《邊寨烽火》、《孔雀公主》、《帶手銬的旅客》、《西遊記》等,王曉棠在這樹上打過鞦韆,劉曉慶在樹林中流連忘返......。境內的瑞麗江、大盈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奇觀很多。秀美的瑞麗江、亞熱帶雨林奇觀—扎朵河的雨林瀑布、圓你發財夢的南菇河淘寶場、全國最大的樹—榕樹王、橡膠母樹、迷人的凱濱亞湖、全國物種保留最多的森林—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只有探險家才能攀登的大娘山等等。
德宏的美還不盡如此。區內傣、景頗、阿昌、德昂、傈僳等多姿多彩、獨特奇異的邊疆民族風情,讓您目不暇接,傣族、德昂族的潑水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節、阿昌族的大包頭等,將使您耳目一新(詳見民族風情)。邊境貿易的發展,使來到這里的遊客能買到世界上最好最美而且最便宜的珠寶玉器;您可以看到一座城市、一條街、一個院壩,分屬兩個國家的奇觀。
潞西市(芒市)為州府所在地,是州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州的政治、經濟、 文化 中心,名勝古跡眾多,盛產優質大米,「芒市穀子遮放米」自古稱道。與省會昆明陸距778公里,空距427公里。
畹町市是全國最小的縣級市,僅1萬人口,是祖國西南邊關重鎮,國家級口岸。與緬北重鎮九穀隔河相望,畹町——九穀大橋跨越兩國邊境。
瑞麗市是我國最大的陸地口岸,三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犬牙交錯,與緬甸的木姐,南坎形成「一個壩子兩個國家三座城市」的地緣景觀。
隴川是阿昌族和景頗族相對集中的縣,熱情濃郁的民族民俗風情讓人深刻難忘。章鳳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省級口岸。
盈江是全州面積最寬、壩子最大,國境線最長的縣,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出境通道,明代古關遺址故地。大盈江旖麗多姿,凱浜亞湖山光嵐影,虎跳石落水洞雄奇險峻,銅壁關熱帶雨林古樸迷離,盡展原始自然生態景觀。
梁河縣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要沖,明清兩代中緬貿易的必經商道。有國家級重點文物——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宮殿式土司衙門「南甸土司衙門」。
怎麼寫雲南麗江導游詞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要去麗江古城游覽。我國有兩大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們分列一南一北,各具特色,北方是山西的平遙古城,南方是雲南的麗江古城。麗江古城由大研、白沙、束河三個相對獨立的城建單元組成,大研古城是它們的集中代表,所以人們也常常把大研古城叫做麗江古城。從地域來講,麗江大研古城是一座馳名中外的少數民族高原古城。
大研古城的位置→歷史
大研古城位於麗江盆地的中心。請看盆地西南角聳立著酷似書天巨筆的文筆峰,麗江盆地則像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硯台,古時「研」和「硯」相通,所以古城就叫大研,難怪人們說麗江文化昌盛是因為麗江鍾靈毓秀、地靈人傑。
古城形成於宋末元初,明清以來一直是滇西北商貿中心和連接滇川藏的茶馬古道重鎮,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了。古城面積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居住著6200餘戶人家,常住人口約有2.5萬多人,其中納西族人口約佔67%。麗江古城在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古城的選址
麗江古城除了同蘇州古城一樣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外,還在古城選址、街道布局、納西民居等方面別具一格。古城北靠金虹山,西倚獅子山,東南向著千頃沃野,地勢北高南低。這樣的位置,冬阻西北寒流,夏送東南暖風,使古城冬暖夏涼,氣候舒適宜人,我們身邊的玉河水則為古城提供了潔凈而充足的水源。可以說,古城的選址是十分科學的。
水車→照壁→水龍柱
我們面前的水車,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裡就有水車,今天在一些偏遠地方也還在使用。它可以用來舂米磨面,如果人住在高處或要灌溉的田地在高處,但水在低處流,還可以用它來提水。
水車旁是寫有江澤民同志題詞的照壁,古城裡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像這個樣子。照壁右側是水龍柱。龍是管水的,古城裡的土木建築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立了這個水龍柱,以表達古城人民免除火災的願望。千百年來,古城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古城,也請各位朋友像古城人民一樣愛護古城,不亂扔煙頭垃圾。
世界遺產徽記→石刻牆→巴格圖
再看世界文化遺產徽記圖案。外圈呈圓形代表地球、代表大自然;正方形內框為兩只手合圍,代表人類的創造;圓圈和方框內外密切相連,表示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麗江古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傑作。環繞圓圈的文字,分別是中文、英文、法文的「世界遺產」一詞。
右邊的這堵石刻牆,採用丹霞地貌區特有的砂岩雕成,是因整治古城外圍環境,於1999年建成的景觀。這堵巨型 浮雕 牆,高9米,長55米,名為「麗江古城盛世圖」,展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大研古城三個片區的古代日常生活場景。其代表性場景有白沙壁畫、束河四方街、大石橋、大研四方街,還刻有東巴象形文字、納西古樂演奏、男耕女織、古城民居大屋頂,是一幅濃郁的納西風情畫,稱得上是麗江的「 清明 上河圖」。
我們腳下是「巴格圖」,又叫青蛙八卦圖,是納西先民根據五行學說創造的占卜工具。圖案正中爬著一隻青蛙,背上似有占卜經文,腹部橫穿著一支箭,象徵五方五行五色八位。箭桿朝東,象徵「木」,木色青;蛙嘴朝南,嘴吐「火」,火色紅;蛙腹居中,化為「土」,土色黃;箭頭朝西,象徵「鐵」,鐵色白;蛙尾朝北,撒出「水」,水色黑。此外,蛙的左肢指向東南,右肢指向西南,左腳指向東北,右腳指向西北,加上東、南、西、北,象徵八方卦位。圖案周圍標有十二種動物形象,從正東方起的次序是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豬、子鼠、丑牛。這樣,木、火、土、鐵、水五行各配公母而得十,然後循環配與十二種動物而得六十序數。民間東巴祭司以青蛙軀體部位象徵宇宙空間方位,布局陰陽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八方八門,使之形成了特殊的占卜圖,用來解釋自然界,預測人類生活。巴格圖對研究納西先民的原始宇宙觀,乃至對研究八卦起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古城的布局
古城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可以說是以水為脈,隨勢自然。象山腳下的黑龍潭泉水流出千米長的玉河,玉河泉水在這里分為西河、中河、東河,在古城裡再分成更多的支流走街過巷,穿牆進院,流遍全城,使麗江古城富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審美情趣。古城的街道、房屋隨著水勢、山勢自然伸展,與我國許多古城的方正嚴整的棋盤式布局迥然不同,更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園林之美。以水為脈的布局也告訴我們,如果哪位朋友在古城中迷了路,那麼,只要逆流而上就能走出古城,走到入口這里。下面就請大家跟我沿著西河畔的新華街進入古城吧!
五花石街道
可能有的朋友已注意到我們腳下的鋪路石,這叫五花石。古城裡鋪的都是這種美麗的砂礫石板,經過千百年人馬的踩磨,已經相當光滑。這樣的街道旱不灰、雨不泥,如果是在陣雨過後進古城,街道被 雨水 沖刷得乾乾凈凈,就像一條五彩斑斕的「花道」伸向遠方,簡直美不勝收。這種五花石是花崗石的一種,古城裡鋪的都是這種石頭,難怪日本客人說:「你們麗江人真闊氣呀!」
小橋→流水→人家
大家看,我們左邊是西河,它流向四方街,流向木府,我們的右邊是隨著山勢而建的納西民居。這里玉水瀅瀅,垂柳依依,木橋座座,瓦屋鱗鱗,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據統計,在古城3.8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有石拱橋、石板橋、櫟木橋365座。麗江古城既是一座水城,也是一座橋城。水,對古城來說,是脈絡,是血液,水使古城充滿活力,水給古城平添秀色。可以說,沒有了水,麗江古城將失去一半的嫵媚。
遊客們,在這古城裡,除了這水給古城帶來活力外,還有一個給古城帶來活力的方面,那就是居民。直到今天,以納西族為主的各族人民仍然工作和生活在古城裡。他們自然祥和的生活,使古城古風猶存而又生機盎然,因此人們又把麗江古城譽為「活著的古城」。大家隨時可以見到納西大媽們,身著寬腰大袖上衣,腰系百褶圍腰,背披七星羊皮,在經商,在娛樂。她們年輕時披星戴月地勞作,現在則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她們有時在古城中聯袂而行,成為與古城十分和諧的一道風景,請各位注意觀察。
四方街
遊客們,現在我們到了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廣場,它是由成排連接的鋪面圍成的一塊近似長方形的廣場街面,街場佔地約有6畝。為什麼叫四方街,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廣場的形狀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也有人說是因為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四方街為什麼這樣有名呢?如果說我國北方有一條世界聞名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話,那麼,我國南方也有一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它是藏區以及麗江的馬匹、毛皮、葯材等特產和南方的茶葉、絲綢、珠寶等商品的一條貿易通道,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而四方街則是這個重鎮的貿易中心。
古往今來,白天,這里商賈雲集,買賣興隆,並且自然地歸行劃市,連周圍的幾座橋都成了一些商品的專賣地,如科貢坊前的這座橋叫「賣豌豆橋」,西南角的這座橋叫「賣鴨蛋橋」。到了夜晚,特別是節日的夜晚,這里又成了各族兒女的歌壇舞池,人們燃起篝火,在這里對唱山歌,跳起鍋庄、阿麗哩、蘆笙舞,通宵達旦。如果你巧逢這樣的盛會,也會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明代木公土司的詩句「一匝蘆笙吹未斷、踏歌起舞月明中」,就是這種盛況的真實寫照。
也許大家已注意到四方街並不水平,而是向東稍有傾斜,這是為什麼呢?四方街就如納西 諺語 所說的,是個除了雞轡頭什麼都有賣的熱鬧集市,沒幾天就會有許多垃圾,古城又沒有固定的清潔工,古城人民就根據地勢,巧妙地利用西河水自然沖洗街場。做法是:下午集市散了,人們就用三塊鋪板在街頭河上一閘,西河水就漫上河岸流向街場,四周店鋪的主人則用棍子乘著水勢挑撥,污水流入東河,去灌溉千頃農田。利用河水自流洗街,既干凈,又免了掃地之勞,這在我國的城市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科貢坊
這是科貢坊,原來是為這個小巷裡楊家的「一門三舉」而建的。麗江在清朝的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實行「改土歸流」,即由原來的土司統治改變為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統治,麗江從此就由封建領主社會進入了封建地主社會。社會制度的變革極大地激發了民間子弟的讀書熱情,從「改土歸流」到清末廢除科舉180年的時間里,麗江先後出了六十幾位舉人和七位進士。「一門三舉」在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不足為奇,可在麗江這樣一個長期由土司統治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卻是一樁具有轟動效應的大喜事,於是官府和民眾捐資在這里建了一座兩層的科貢坊。清朝末年,這個小巷裡又出了麗江最後一位進士和庚吉,於是鄉親們在被燒毀後的原址上重建科貢坊,並且升為三層。實際上,從「改土歸流」到清末取消科舉,光古城就有兩家「一門三舉」。現在,人口只有三十多萬的納西族,卻擁有成百的專家教授;每年的高考錄取人數,按人口平均數在省內也一直名列前茅。可以說,納西族是一個崇尚文化、善於學習的民族。好了,大家可以在四方街活動30分鍾,也可以買一些土特產和紀念品,30分鍾後在這里集合。下面我們前往「納西四合院」參觀。
納西民居→四季博古
納西族的善於學習也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設上。古城民居在廣泛吸收漢、白、藏等民族建築文化的同時,也把本民族的建築文化和審美意識融其中,形成了許多具有納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等,並在門樓、前廊的設置和天井鋪地、門窗隔扇等方面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目前,整個麗江古城(包括白沙、束河)的重點保護民居共有140戶,而大研古城裡就有112戶。現在我們就進入「納西四合院」參觀。這是四合五天井,四合就是東南西北四方房屋,每相鄰兩房之間有一個小天井,加上中間的大天井共有五個天井,所以叫四合五天井。這四方房屋的樓上樓下都是相通的,所以又叫「走馬轉角樓」。大家看,這四方房屋的前檐柱下都墊有很高的五花石柱礎,既保護了柱腳,又很美觀,卻不利於房屋的防震抗震,而麗江可是一個多地震區啊!主人難道不懂得這一點嗎?大家說呢?原來,這種「走馬轉角樓」有一個特點,就是相鄰兩房有一棵前檐柱是共用的,兩房的山架斗在同一棵柱子上,建築上稱之為「同梁合柱」。這種結構,不僅省了一棵柱子,還使房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所以主人才用那麼高的柱礎。
如果問這個四合院里哪一部分最富有納西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門和六合門上的窗芯——「四季博古」。雖說這些也是學習漢族、白族文化的結果,但是到了現在,已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納西族這樣居家必有六合門,必有四季博古。這六合門,可裝可卸,方便靈活,開則為門,關則為窗,平時只開中間兩扇,遇有紅白二事、客人較多時,六扇門均可卸下來。所雕的窗芯稱為四季博古,構圖內容多為四季花卉、博古器物,以寄託納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祿壽禧、耕讀傳家的美好意願。大家看,這叫「松鶴同春」,寓「春」和「壽」;這是「喜鵲爭梅」,寓「冬」和「禧」;這是「鷹立菊叢」,寓「秋」和「福」;這是「鷺鷥采蓮」,寓「夏」和「祿」;這是「孔雀玉蘭」、「錦雞牡丹」,請大家展開聯想,看看它們有何寓意。
麗江紫禁城「木府」
現在我們就順著木府的護城河前往木府。姓木的土司曾統治麗江四百多年,在占盡天時地利的獅子山麓,營造了規模宏大的土司府衙,被人們稱為木府,護城河從北、東、南三面環繞著木府。大家會說,這也算護城河嗎?原來護城河是又寬又深的,「改土歸流」後,隨著土司勢力的衰落,護城河就越來越小了。
麗江古城還有一奇,那就是古城沒有城牆,這是為什麼呢?請大家回答。我來提示一下:土司姓木,而且歷代土司熱心於學習漢文化,也講究文字避諱,請大家從漢字上去考慮。對了,木家居住的地方如果築了城牆,就如同「木」字加了個框,成了「困」字,這當然不行。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就請大家見仁見智,議論一番吧!
木府快到了,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牌坊上寫著什麼?「天雨流芳」,對。這「天雨流芳」四個字,原是明代的木公土司寫的,後來散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納西族書法家、雲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李群傑先生補書的。這四個字,既可以用漢語解釋,同時它又是一句納西話。用漢語可解釋為「皇恩浩盪像春雨一樣滋潤著神州大地」;在納西語里,「天雨流芳」是「去看書吧」的意思,真可謂一語雙意,別出心裁。
木府到了。據說木府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這種僭越本分的做法,在等級森嚴的古代是決不允許的,因此,木氏土司從不讓外人進去,連徐霞客也不例外。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的邀請,在1639年明朝末期來到麗江,遠望著樓閣巍峨的木府,在他的《徐霞客游記》里寫下了「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感嘆,這句話已寫在東邊的照壁上。
這座石拱橋形似馬鞍,叫金鞍橋,又叫玉帶橋。這座橋之特殊在於它的長寬之比,一般的石拱橋,長比寬要長,這座橋則不然,它長僅3米,寬卻達9.6米,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木氏土司出巡或者回府,總是八抬大轎以示顯赫威嚴,橋太窄當然不行,還同時考慮到這橋與高大的忠義坊之間的呼應協調。
木氏土司對中央政府忠心耿耿,上貢不斷,特別是明朝萬曆年間,據說木增土司曾用馬幫馱著萬兩金銀,萬里迢迢到京城進貢,明神宗大受感動,欽賜「忠義」二字,並下聖旨建這忠義石牌坊。土司對朝廷的忠義還可以從木府大門的 對聯 上看出來,「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閑」。這副對聯來自木泰土司所寫的納西族第一首漢文詩《兩關使節》,意思是皇帝的詔書一來,就好像離太陽更近了,感到十分溫暖;如果好久沒接到朝廷的文書,那麼,就覺得天上的白雲都懶散了。請大家進木府參觀。
仁壽橋→大石橋→阿溢璨
現在我們前往百歲坊、大石橋、阿溢璨游覽。大家看,在臨街的房屋中,有的不是正面朝街,而是山牆一面朝街,對這一點,與梁思成齊名的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1938年來麗江考察時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請大家想一想山面朝街的優點。由於中式建築不太高大,屋坡又長,如果正面朝街則採光不足,所以山面朝街的優點是採光好。
仁壽橋到了。這是中河,這里本來只有櫟木橋,清朝後期這個巷道里一戶納西人家出現過一位長壽老人,叫年世光,他活了108歲,一時傳為佳話。於是,官府和街坊捐銀建了這座仁壽橋,又叫百歲坊橋,並在東邊五六十米處建過一座木製的百歲坊,這個巷道也就叫百歲坊了。
現在我們到了大石橋。這座橋建於明代,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它是古城中最大的石拱橋,是古城的東、西兩個部分的交通要道。「大石橋」名符其實,它又是四方街集市的延伸,曾經是麻布的專賣地,所以又叫賣麻布橋。
游到這里,大家對古城可算是一飽眼福啦。如果大家還想一飽口福的話,可別忘了抽個時間到附近的街巷裡品嘗麗江粑粑和雞豆涼粉,它們可是麗江最著名的風味小吃。您既可以來個麗江粑粑酥油茶,或者來一個麗江粑粑雞豆涼粉,這雞豆涼粉還可以趁熱蘸粑粑,也可以涼拌了吃。不論哪種吃法,都能讓你余香滿口,回味不已。
現在我們前往阿溢璨。麗江古城開始是由中河兩岸的若干村落發展、連接而成,阿溢璨是最早的村落之一。我們面前的泉水井叫阿溢璨水井,井水甘冽純凈,據說還有養顏益壽的功效。井旁的碗是為方便行人喝水而放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麗江民風之淳樸。在過去,古城裡有鄉規民約,晚上十點前後到第二天的早上十點前後,是居民到河裡打飲用水的時間,任何人不得在河裡浣洗或扔垃圾。假如過了這段時間還要打飲用水,就要到散布在古城中的單眼泉水井或三眼井裡去打,這就保證了古城居民的生活用水。
大研古樂會→東巴宮
我們左邊東大街有著名的大研樂會和東巴宮,他們的古樂演奏各有特色。麗江目前有十幾支這樣的古樂隊活躍在城鄉。這里演奏的古樂分為「白沙細樂」和「麗江洞經音樂」兩個部分。「白沙細樂」是土生土長的納西音樂,是我國四大古樂之一,有篤、一封書、三思吉等調子,曲調舒緩深沉,纏綿悱惻。「麗江洞經音樂」原來是宮廷和道教音樂,有一江風、山坡羊、水龍吟等曲牌,由於麗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納西人民對古樂的鍾愛,許多在中原地區已經失傳的曲牌,卻在雲嶺深處的麗江保存了下來。經過在麗江幾百年的流傳,已具有比較濃郁的納西韻味,所以叫「麗江洞經音樂」。納西古樂的演奏以「三古」著稱於世。哪三古呢?古樂曲、古樂器、古稀老人。在古樂演奏中,除了傳統的笛子、雲鑼、古箏等等以外,還有波伯、蘇古篤等在外地難得一見的古樂器,加上演奏者多是白髯飄飄的耄耋老人。在古色古香的氛圍里聆聽古樂,會覺得古風拂面,超凡脫俗,油然而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感覺,從而起到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作用。今晚我們要去聆聽納西古樂,到時候再作詳細介紹。
過去,這附近有許多客棧,有的專門接待茶馬古道上往來的藏族馬幫。有馬幫就得有草料,我們面前的這塊空地叫賣草場,這里既賣騾馬的草料,也賣編草席草鞋的稻草、山草等等。這條街上有好幾家土特產和木雕商店,歡迎大家參觀選購。
現在我們已走到了東河邊。大家還可順道去東大街參觀「金鑰匙文化宮」與「和志剛書齋」。
金鑰匙文化宮
在古城東大街「金鑰匙文化宮」內掛著一把巨型鑰匙,它是2002年為麗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5周年而做的,純銅打制,高2002毫米,寬716毫米,厚72毫米,重800餘斤,象徵著麗江古城800多年的歷史。鑰匙手柄正面刻有世界文化遺產標識,標識右下刻有金鑰匙的納西象形文字,左有音譯「涵紫谷」字樣,再往下是納西族東巴祭司頭上戴的五幅冠示意圖案,也是暗喻麗江古城曲折的街道水系。馱載巨型鑰匙的神龜象徵健康長壽,顯得穩重如山,也象徵「涵紫谷」這一納西文化的厚重和悠遠。
「麗江金鑰匙」是由麗江嘉和有限公司於2002年8月8日投資260萬元開發研製,並獲國家專利的麗江標志性旅遊紀念品。目前投放市場的金鑰匙,已有純金、純銅、純銀、銅合金、銀渡金等不同質地、不同規格、不同包裝的二十多種產品。近年來,麗江嘉和公司還把「金鑰匙」作為一種對人的誇獎和評價,獎給那些能乾的人和長壽的人。
和志剛書齋
和志剛是納西族殘疾人書法家,被譽為口書奇才。他的口書作品筆墨渾厚酣暢,獨具「雄鷹折翅、志在藍天」的風格。和志剛於1968年出生在麗江白沙古鎮一戶納西農家,11歲時不慎觸電,導致雙臂高位截肢,但他人如其名,志堅毅剛,投入多於常人數倍的努力讀完高中,同時用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苦練書法,用嘴咬住筆桿,練出一「口」好書法。和志剛於2003年榮獲「中國第十四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位於古城東大街的「和志剛書齋」也被列為麗江市青少年 教育 基地。
世界遺產麗江古城標志碑
這座標志碑的整體造型以納西族東巴文的「人」字為基礎,碑上嵌著世界遺產徽記和納西族神話 傳說 中人類始祖的造像,突出「以人為本、創造歷史」的寓意,體現「各族兒女與山河日月同輝」的主題。東巴經《崇搬圖》中說,經過洪水浩劫之後,世間僅有崇忍利恩一人存活下來,後來他與天界仙女襯紅褒白成婚,並從天上帶著谷種、牛馬,來到麗江過上農耕生活。襯紅褒白生了三個兒子,長子說的是藏族話,次子說納西話,三子說白族話,他們分別成了藏族、納西族、白族的祖先。
遊客們,今天我們跨過了古城的西河、中河、東河,不,我們跨過了上千年的時間隧道,從「清明上河圖」中走了出來,即將匯入現代都市的車水馬龍,希望麗江古城的小橋流水美景和豐富的民族文化給大家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
貴州導游詞 相關 文章 :
1. 貴州導游詞
2. 貴州導游詞精選範文
3. 貴州導游詞
4. 貴州的導游詞的範文分享
5. 導游詞大全
E. 畹町這個地方怎麼樣
畹町這個全國最小的邊境袖珍城市為國家級口岸,本地人口僅1萬多人。從這里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旅遊手續簡便:向中方旅行社交兩張照片和費用後,即由中方旅行社帶出境交緬方旅行社導游,返回時再由緬方旅行社交給中方旅行社。
在小龍江泛舟漂流,是當地最富情趣的一項旅遊活動,15公里遊程,沿江兩岸林木茂密,奇石甚多,頗具熱帶風情。
九穀橋位於市區南緣的畹町河上,既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橋,也是滇緬公路出入國境的口岸橋河中緬兩國的友誼橋。橋頭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和邊防檢查站。每天早晨8時,這里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和開關儀式。
半個多世紀前的九穀橋,只是由兩根並排的木頭組成的簡易橋,走上去一顛一晃,令人提心吊膽。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後,重修了一座石拱橋。抗日戰爭期間,出國作戰的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和盟國援助中國抗戰的軍火物資都經過九穀橋進出。毀於抗日戰火的九股橋直到1946年才重建鋼架橋,1979年再次修葺加固,橋高9米,寬5米,長20米。
1956年12月15日,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同緬甸總理吳巴瑞等貴賓步行從九穀橋入境,到芒市參加兩國邊民聯歡的盛會。1985年12月5日,泰國王姐來到九穀橋頭,觀光畹町口岸。
畹町距昆明 840多公里,可從昆明各汽車客運站乘班車前往,也可乘飛機先至芒市在乘汽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