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曾經淪為下列哪個

緬甸曾經淪為下列哪個

發布時間: 2023-03-22 22:31:10

① 緬甸有英國殖民地嗎

英緬戰爭前後三次,歷時62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於1886年最終佔領了緬甸全境,緬甸淪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② 帝國主義對西南的侵略與西南人民的反抗斗爭

江心坡、南坎的歷史類似香港
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只要是關心國事的,都知道中國有兩大片土地被帝國主義列強
所侵佔:一是被日本帝國主義所侵佔的東北三省,二是被英帝國主義所侵 占的西
南邊陲的江心坡地區及片馬邊城。這兩大片土地是當時灼燒中國人心靈念念不忘
的國恥家恨。抗戰勝利後,東三省收復,但西南這片約相當於整個安徽省面積 的
土地江心坡,則在一九六○年中國共產黨政權與緬甸劃界時被周恩來大筆一揮,
白白讓與了外人。與此同時出讓的還有現今雲南麗江縣境外的邊境重鎮——南坎
。對五十年代 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南坎和江心坡早已是被遺忘的地名。
江心坡地區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
,長約兩千里,闊約五百里,其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片馬是位
於恩 梅開江下游,內地與江心坡相通的一個邊境重鎮。這片土地是清朝雲南騰越
州所屬的大塘、止那等土司控制的地方。其地少數民族多與漢民族有深厚淵源,
如其中一 支濮曼族人自承是蜀漢時諸葛亮平南時所遺漢人士兵的後裔,至今仍祀
奉諸葛武侯。
一八五二年至一八八五年之間,英國發動三次侵緬戰 爭,緬甸淪為英國殖民
地,英帝國主義遂通過緬甸此跳板染指中國西南邊疆,於一九一三年武力占據片
馬,斷絕江心坡與中國內地之通道,並於一九二七年吞並江心 坡。但民國政府始
終未曾承認過,一九二九年中國政府雲南交涉署曾向英國駐滇總領事提出過抗議
照會,稱「查江心坡一帶仍屬我國領土,查此滇緬界務尚未勘定, 片馬交涉尚未
解決之際,緬甸政府復派兵經營江心坡一帶,並擄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親善
之旨。准函前由,相應照會貴總領事查照,轉電緬甸政府,迅將派往江 心坡以北
各地之私樁一律撤去,靜候將來中英兩國派出之大員會勘,以清□□,至紉睦誼
。」今日台灣發行的地圖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養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國版圖 中。

◆ 所割土地比台灣還大一倍

一九四八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仍霸佔江心坡地區不放,而後來上台的中國
共產黨政權政權則為了與緬甸交好向緬方表示願意放棄大片國土。一九五七年周
恩來與緬甸總理 吳努會談時表示承認當年由英國所劃定但原不被中國承認的中緬
國界線,即英人所劃的中印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三年後中國共產黨政權與緬甸
簽署邊界條約,僅收回片馬,江 心坡則一筆勾銷,同時並將江心坡以西與印度阿
薩姆省接壤的中國藩屬的孟養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並慷慨送給了緬甸。這兩片
土地相加比台灣還大一倍,是中國共產黨政權上 台後一次出賣的最大面積國土。
縱貫孟養西部,與邁立開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脈即是著名的野人山。抗戰
期間中國遠征軍在杜聿明將軍統領下與雹亮禪日交戰失利, 曾橫越野人山撤退到印度休
整,這一段鍵拿悲壯慘烈行程不輸於中共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九六○年的中緬邊界條約第二條稱「鑒於中緬兩國 的平等友好關系,雙方
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盂卯三角地(南坎指定區)所保持的「永租權關系」
,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方面把這個地區(面積約二二 ○平方公里,八十
五平方英里)移交給緬甸,成為緬甸聯邦領土的一部份。」一塊主權屬於中國毫
無爭議的國土南坎竟如此以他國的「實際需要」為由,輕易斷送 了。
◆ 南坎:中緬邊境的一顆明珠

就南坎的歷史來看,簡直就是第二個香港。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處一個城
市,其形勢猶如九龍之於新界。孟卯三角地是瑞麗江及支流南碗河交界處一個富
饒的 壩子,處中緬交通要道上,至今從緬甸入雲南,亦必由南坎度瑞麗江。由於
地處要沖,加上孟卯壩土地肥沃,出產富饒,今緬北最大產米區即在此,源塵因此南
坎中緬商 賈雲集,為滇西南及緬北一相當繁榮的商業小都市。五、六十年代國民

作者:o斗o轉o星o移o 2006-6-30 19:48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滇西南的另一個香港故事
黨孤軍中的李崇文和李文煥的游擊隊即駐扎在南坎附近的臘戍,據說對外聯絡、
收集情報及采 購給養都在南坎一帶進行。
但不幸南坎雖屬中國,但卻是被緬甸國土包圍的一塊飛地,垂涎南坎的英國
要求清政府割讓,被李鴻章所拒絕,但在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清政
府在英國的壓力下,被迫將南坎永久租借給英國。
根據該年中英兩國簽署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英國承認南坎為中國之地
,但由中國永久租予英國管轄,租價若干俟後再議。後議定英國每年付租銀一千
盧比給中國。據記載,英國付租直到緬甸獨立,後由緬甸付給,中國共產黨政權
上台後才中斷。
南坎之租借屬英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緬甸獨立後,該條約即
應廢除,中國也應理直氣壯要回,應如其後中國共產黨政權毫不猶豫收回香港一
樣。但想不到中國共產黨政權為「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竟主動放棄了。
◆ 中國共產黨政權承認麥線的緬甸段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有個麥克馬洪線爭端,緣因一九一四年當時印度的殖民政
府外務大臣英人麥克馬洪無視中印邊界傳統以喜馬拉雅山南坡為界,提出以喜馬
拉雅 山分水嶺劃界的麥克馬洪線,中國國民黨政府和現今的中國共產黨政權政府
均不予承認。由於緬甸當時為英國的印度殖民政府的一行省,此麥克馬洪線也就
劃到了中緬邊界北 部,蠶食了中國不少領土。但中國共產黨政權一九六○年與緬
甸劃界時,基本上承認了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 如果說當初中國被迫割地失土
,是因為中國積弱,對手英國強大,但在中國共產黨政權上台,緬甸獨立後,中
緬兩國的力量強弱己互相易位,緬甸己無力再繼續霸佔中國領 土,中國如果要收
復失土應無困難。一九五四年周恩來訪緬旬,緬甸總理吳努即向周自承,他對中
國懷有恐懼。同年吳努回訪中國,又向中國說,中國猶如大象,緬 甸猶如羔羊,
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提心吊膽。結果中國這只大象並未發怒,而且還
慷慨贈土,以致當時有關報導說「緬甸非常感動」。
中國共產黨這種奇怪反常的慷慨主要有兩個現實的政治原因:

一是當時中印關系非常緊張,中印邊境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因此中國共產
黨政權決定盡快解決與西鄰其他各國的邊界問題,除緬甸,中國共產黨政權對尼
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都作了領土讓步,不過尤以對緬甸犧牲最太。
◆ 出賣國土為消滅國民黨孤軍

第二個原因是國民黨李彌的一支孤軍在國民黨失去大陸政權後,撤退到緬甸
東部的中緬邊界地區打游擊。這只孤軍盛時一度反攻進入雲南,並曾佔領中緬地
區約三個台灣面積的大片游擊區。當時國民黨孤軍有可能和反對緬甸中央政府的
撣邦游擊隊合作,獨立建國。若是,中國西南邊陲將出現一個虎視耽耽的反共國
家, 這當然是中國共產黨政權極不願見到的前景。
台灣作家柏楊以鄧克保之名所著《異域》這部報告文學指出,孤軍出沒的緬
西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 「共產黨所以在去年(編按:一九六○年)匆匆的,喪
權辱國的和緬甸『劃界訂約』(編按:指一九六○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就
是企圖明確的顯示出來我們侵 佔了緬甸的國土,作為消滅和控告我們(編按:指
孤軍)的法律根據。」
對於這一賣國割地歷史真相,雲南人民至今仍有記憶,當地居民談起割江心
坡,讓南坎之事仍不勝惋惜,但中國共產黨政權對此卻諱莫如深,大陸所有歷史
、地理書籍均避口不談,甚至大陸學 者在海外發表的有關雲南邊境變遷的學術文
章對此也含糊其詞。雲南大學檔案系副教授萬家林、王文光九六年發表在日本出
版的《中國研究月刊》上的一篇有關文章 提到江心坡,說江心坡於清時被「英國
佔領,劃歸緬甸,解放後中緬重訂邊界時,才將片古崗(即片馬)收回」,竟然
迴避中緬劃界時中國放棄了大片土地的事實。
在保釣運動再起,香港九七回歸之後,重提中緬邊界舊事,不是要煽動民族
主義情緒以收復失地,而是要藉助此段歷史認清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所謂主權原則
是何等的功 利和虛偽。若知中國共產黨政權為其現時政治利益巳多次放棄或割讓
國土,我們就不難理解中國共產黨政權為何對釣魚台主權之爭表現軟弱。就如民
族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政權鞏固政權,凝聚民心的一種統治術,領土主權亦不過是
中國共產黨政權外交上討價還價一個籌碼罷了。兩者的動機皆不是人民的福祉,
而是統治者的權力。

③ 世界歷史上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有哪些【30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即1913年,屬於半殖民地國家的有波斯、中國、土耳其等。英國和沙俄長期爭奪波斯。1907年和1915年英、俄兩次協議,將波斯南部劃為英國的勢力范圍,北部劃為沙俄的勢力范圍。德、英、法等國長期爭奪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土耳其參加德國方面作戰,戰後它在北非和西亞的屬國都被英、法、意三國所瓜分,本土則淪為半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局限,同時由於西羅馬滅亡之後出現的人口稀少,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身之外的地區產生興趣的開始。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來的十字軍國家並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庭帝國後,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原屬拜占庭的許多領土,在東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後來大多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④ 緬王曼同





曼同(Mindon,1814—1878),緬甸雍籍牙王朝較有影響的一位國王。他在英國侵佔下緬甸後登位為王(1853—1878),進行改革,企圖擺脫深重的民族危機。在他死後7年,緬甸終於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弊察

曼同是緬王孟坑(1837—1846)的兒子,生於1814年。①在孟坑和他的胞兄蒲甘(1846—1853)在位期間,他受封於曼同鎮,故被稱為曼同王。

1852年4月,英國對緬甸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爭。6月,英軍北上進占勃固。蒲甘在位期間,朝 *** 敗。在遭到英國武裝侵略的緊急關頭,宮廷內部斗爭加劇。曼同王和他的兄弟加囊王聚眾反對蒲甘。1852年12月17日,蒲甘被迫退位,由曼同繼位為王。正是這個時候,英國殖民者於1852年12月20日在仰光宣布勃固地區為英國的殖民地。

面對英國侵略的威脅,曼同登位後,沒有像其他國王那樣對王室進行大屠殺。他沒有把蒲甘處死,而是讓蒲甘過隱居生活。在宮廷中,雖然曼同是對英主和派,加囊王是一位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但在合力推翻蒲甘以後,他們能很好地合作共事。曼同沒有指定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宣布加囊王為王儲,在其協助下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曼同不願意同英國殖民者簽訂割讓勃固地區的和約,也不採取措施去收復失地,幻想通過和平談判使英國侵略者自動歸還勃固地區。登位後,他下令緬軍停火,主動釋放戰爭期間被扣留的歐洲人,派遣兩位義大利神父到卑謬前線通知英軍:緬甸新森卜滑國王將盡快派出使者進行和平談判。然而,英軍卻把1852年12月20日在仰光宣布勃固地區為英國的殖民地的聲明副本交給這兩位神父轉交曼同,要曼同派人進行談判,締結一項和約,承認英國對勃固地區的佔領。

1853年3月,曼同派人到卑謬同英國侵略者談判。緬甸代表提出歸還勃固地區的要求。英國新任勃固地區的專員阿瑟·藩爾卻說,英佔勃固,已是既成事實。現在要辦的事情,只剩下締結和約,劃定上下緬甸之間的邊界了。英國以他們的軍隊可以稍為往南撤出一些地方為誘餌,引誘曼同締結和約,正式承認英國對勃固地區的佔領,曼同拒絕英國殖民者這一要求。印度總督大賀胥徑自宣布第二次英緬戰爭結束。這是由於英國忙於同其他歐洲國家在亞洲、非洲爭奪殖民地,忙於鎮壓亞非人民的反抗,不得不停止軍事行動。但是,英國的侵略野心不死,它要利用上下緬甸之間邊界沒有劃定這一情況繼續向上緬甸滲透。馬克思當時就指出這是暫時的休戰,它留下了一條危機四伏的邊界。

1854年,曼同又派人到加爾各答同英印殖民當局談判,要求歸還勃固地區。大賀胥蠻橫地對緬甸使團說:「只要太陽還在發光,勃固就將仍然是屬於英國的」。

兩次談判失敗,曼同還要討好英國人,希望侵略者最終會發善心,把勃固地區歸還緬甸。他指定在緬甸的蘇格蘭商人托馬斯·斯皮爾、英國官員艾倫少校和拉特上尉為自己的顧問,希望斯皮爾充當緬甸和英印當局之間的聯系人。1853年,爆發了俄、土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不久英國也捲入這次戰爭之中。當時,下緬甸鬧糧荒,駐在下緬甸的英軍要靠印度運糧來供應。加囊王建議曼同利用這個機會收復失地。可是,曼同拒不出兵,反而向英軍供應糧食,甚至對人說:「我們不能在朋友的背後放暗箭」。1857年,印度爆發大規模的人民起義,大批駐緬英軍被抽調去鎮壓印度人民。曼同也沒有派兵收復下緬甸,反而捐贈1千英鎊給英印殖民當局「救濟難民」。曼同又對勸他出兵的人說:「我們不能乘人之危去傷害朋友」。

盡管曼同對英國殖民者表示友好,並沒有感動侵略者。英國鎮壓了下緬甸人民的反抗斗爭之後,在1862年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勃固三地合並為英屬緬甸,強化了它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曼同登位後,感此臘到舊都阿摩羅補羅狹小,又覺得遷都到這里以後緬甸蒙受了戰敗的恥辱,決定另建新都,1858年遷都曼德勒。1861年新都建成之後,他在加囊王的協助下實行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曼同頒布限制采邑主權力的法令,禁止采邑主征調勞力為自己服務;沒有完成國家稅收任務之前,不能在采邑內開征新稅。1861年,曼同宣布廢除采邑制,改由國家向王公貴族發放薪俸。由於大封建主的反對,加上行動不堅決,某些被廢除的采邑很快又恢復起來。曼同還企圖統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劃定明顯的區界。他任命一批官員,賦予他們監督各地稅冊的編制和監督各地行政官員工作的權力,以確保中央政權對各地的控制。

1862年,曼同實行賦稅改革。他廢除混亂的舊稅制,實行按戶計征的統一稅制——達達敏塔稅制。農民、手工業者、商人要向國家交稅,稅額為總收入的1/10。稅金統一由地方行政官吏收集,全部上繳國庫,由國家向官員發放薪俸。他們不得留下稅款私用,地方封建主也不得瞞報戶口數來偷稅漏稅。

曼同比較注意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發展工商業,希望民族經濟有所發展,國力有所增強。他選派90多人出國留學,學習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他鼓勵王室子弟學習英語,甚至把自己的兒子送去向英國基督教會頭子馬克博士學習英語。他的兒子密克耶親王對西方技術頗感興趣,被任命為工業大臣。曼同在外國技術人員幫助下,建立了鑄幣廠,鑄造有孔雀標志的錢幣,從1861年起在全國流通使用。他重申孟雲王(1782—1819)規定的度量衡制,派遣一批巡視員到各地市場監督執行。曼同還從國外買回一批機器裝備,興辦了50多間工廠。他採取措施,鼓勵寶石開采業的發展。

為了適應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曼同著手改善和發展國內的公路和內河交通。他從國外購回7艘內河輪船,發展伊洛瓦底江的航運事業。他組織人力,根據莫爾斯電碼編制出緬文的電報電碼,在全國開辦了電報業務。1874年,在曼德勒創辦緬甸第一份報紙《聚寶盆》報,每月出版3次,曼同親自為報社編輯規定了明確的許可權。

曼同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採取措施開墾荒地,疏通河道,開鑿人工湖,修築灌溉渠道等水利設施。為了增加收入,他允許上下緬甸通商,同意英國伊洛瓦底江輪船公司通航上緬甸。上下緬甸之間的貿易額從1858年的710萬盧比增到1878年的3,370萬盧比。為了改善同鄰國的關系和得到歐洲國家的援助,曼同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他派出僧侶代表團訪問曼谷,以示親善。暹羅的蒙庫王很快也派出僧侶代表團回訪曼德勒。1856—1857年間,曼同王派出使團訪問倫敦、巴黎、華盛頓,希望同歐美國家建交。1857年,美國派出使團訪問了緬甸。法國的代表在1856年到了緬甸首都,法國教官幫助訓練緬甸軍隊。

為了保護緬甸人民的宗教和文化傳統,曼同在上緬甸大力振興佛教,以振奮緬甸的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他要求和尚嚴守教規,設立摩訶丹溫大臣職務,監督和尚的修行。違反教規的和尚,交給圖丹馬會議進行審理。他對佛教領袖塔塔納班十分尊重,奉為「國師」,跟他共商國事。曼同建立對佛教經典的考試制度,對成績優異者給予榮譽稱號和發給薪俸。他鼓勵上緬甸的和尚到英國佔領的下緬甸去,向人民宣傳佛教。曼同還組織人力對佛經進行校訂和注釋。1871年,在曼德勒舉行了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2,400名高僧利用5個多月時間,集中對三藏經進行了校訂。最後,把這部巴利文經典完整地刻在733塊石碑上,並加上詳細的注釋。由於召開了這次大會,曼同得到了「第五屆佛經結集的護法者」的尊銜。

曼同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階級進行的一次改良主義運動。它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緬甸在遭受外國侵略的情況下要求發展民族經濟的願望。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緬甸社會面臨的問題。

在曼同進行改革的過程中,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有所發展。曼同的兒子敏貢和敏孔登對曼同指定加囊王為王儲深感不滿。1866年8月2日,他們發動政變,殺了加囊王,曼同也險些喪命。

加囊王被殺,使曼同在實行改革方面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政變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敏貢親王政變失敗後被英國當局送到印度,他在緬甸宮廷內外還有一批支持者和同情者。曼同遲遲不宣布加囊王的兒子為王儲,又引起忠於加囊王的軍官的不滿。他們當中一些人攜帶武器進入農村,進行反 *** 的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曼同急於想從國外購買武器,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不顧國家民族利益,對英國作出重大的讓步。給英國人以治外法權,答應降低過境貨物關稅,讓英國人監督緬甸海關,放棄國王對外貿易的壟斷權(寶石、柚木、石油除外),同意英國勘查從八莫到中國雲南的商路。但當曼同要從印度購買軍火時,英印殖民當局則下令禁止出售。曼同想從意、法兩國購買軍火,英屬緬甸的殖民當局卻揚言不讓軍事裝備過境。

七十年代以後,英國加緊侵略緬甸,曼同和英印殖民當局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1871年,英國當局決定,今後有關緬甸的事務歸印度總督處理。1872年,英國在倫敦接待緬甸使團時,由印度事務大臣帶引去見英國女王,把獨立的緬甸視為英屬印度的一個小土邦,引起了曼同的強烈反感。

英國利用上下緬甸邊界沒有劃定這一情況,不斷對上緬甸進行滲透。為了掠奪紅克倫地區的柚木林,英國派人進入這個地區測量,並煽動這個地區的首領鬧「獨立」。英國這一行動激怒了曼同,他在1873年向這個地區派駐了軍隊,宣布緬甸對這個地區擁有主權。可是,1875年,印度總督派福賽斯到緬甸談判時,他又在英國的壓力下,承認這個地區的「獨立」。到1878年,英緬關系實際已中斷,曼同王爭取緬甸同歐美國家建交的努力也毫無結果。

曼同在繼承人問題上一籌莫展。他擔心過早指定王儲會被殺害,一直未敢指定自己的繼承人。王後和大臣譚達們紀密謀擁立錫袍為王。1878年,曼同臨終前提出由良淵親王、宋砌親王、密克耶親王共同攝政,遭到王後和權臣的反對。曼同一死,他們就擁立錫袍為王。錫袍大肆逮捕和殺害王室人員。良淵和良宇親王躲進英國駐扎官的官邸,被英國人送到加爾各答。英國利用這些親王來干涉緬甸內政,對錫袍施加種種壓力。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侵緬戰爭。錫袍失敗被俘,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⑤ 最近緬甸戰爭怎麼樣

雖然世界在提倡和平發展,但還是有很多的國家不停地發生戰爭。戰爭分為對內和對外,很多人其實都明白只有和平才能穩定的發展。在沒有對外戰爭的情況下,應該是注重發展自身,提高綜合國力。但還是有些國家國內局勢動盪不安,民族之間不團結,經常發生內部戰亂。而我們的鄰居緬甸就已經發生了70年的內戰,至今戰火都還沒有停止。

民族之間的矛盾導致了緬甸發生了70年的內戰還不停息,更加說明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只有平等才能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團結,只有團結才能發展,國家才會進步,人民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⑥ 英緬戰爭是怎麼回事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標。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後,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張做准備。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的聯系,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里,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佔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英緬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唯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攻仍遭失敗。1826年2月,英軍長驅直入,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至此,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第二次英緬戰爭起於1852年。英殖民當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緬戰爭勝利後,侵略野心惡性膨脹,不但不滿足於割地賠款,還想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在與緬甸進行多次締結商約的談判未果後,以緬甸整治仰光港口,懲處英商違法犯罪活動「虐待英商」為借口,派分艦隊進至緬甸沿海地區,掠走緬甸商船,殺害緬方船員,炮擊岸防工事,進行海上封鎖。同時,還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挾緬方作出更大讓步。緬方拒絕了英方無理要求,英國將領戈德溫遂於4月初率2萬餘人從丹那沙林向緬甸發起進攻。此次緬甸政府沒有像第一次英緬戰爭那樣組織積極抵抗,英軍僅用了8個月就侵佔了下緬甸地區。不堪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各族人民展開了長期頑強的斗爭,英殖民當局用了5年時間才控制了這一地區。1862年,英國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個地區合並組成「英屬緬甸」,加強了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防止別國插手,於1885年10月22日,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部分答應了英方要求。盡管如此,早已准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1月14日,裝備精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發起進攻。由於緬甸政府沒有必要的思想和軍事准備,英軍未遇多大抵抗,僅用了14天就佔領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屬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各地抗英斗爭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佔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斗爭鎮壓下去。中國人民曾協助緬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斗爭,最後戰死疆場。

英緬戰爭對緬甸的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斷了緬甸封建專制王朝獨立發展的進程,使緬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英國大量掠奪緬甸資源,擴大殖民侵略打開了通路。縱觀3次英緬戰爭,緬甸之所以失敗,固然有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技術上都比不上英國殖民主義者等原因,但戰爭指導上的失誤則是緬甸失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緬甸統治階級內部缺乏堅持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未能組織有效的抵抗。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尚能積極備戰,組織抗擊英軍入侵,雖然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很大,但在3個方向上均給英軍以重創,迫使敵進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戰爭,付出了慘痛代價才佔領了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地區。而這次戰爭的失利也在於,緬甸統治集團內部對戰和問題始終未形成一致意見,總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在英軍進攻的緊要關頭,主和派就佔了上風,使緬甸政府喪失繼續抵抗的信心,被迫簽約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表現得更為軟弱,既無必要的思想和軍事准備,又無實際組織大規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協苟且偷安。結果,英軍在兩次戰爭中分別只用了8個月和14天就佔領了下緬甸和上緬甸。而戰後英軍用了10年的時間才平息了各地抗英游擊戰爭,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規模浩大的抗英斗爭能有一個堅強統一的領導,緬甸一定能夠打敗英國侵略者的。

其次,緬甸統治者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缺乏統一運籌能力。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英軍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在戰略上採取聲東擊西,先在阿薩姆挑起戰火,吸引緬軍主力於西線,而後乘緬甸南線兵力空虛,利用海上優勢,以1萬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陸,輕而易舉地拿下了仰光。此時,緬軍在西線集結了6萬多人的部隊,並在班都拉的率領下主動出擊入侵之敵,一舉攻佔了吉大港地區的兩個重鎮,引起了敵極大恐慌。這時緬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隊在南線牽制英軍,阻敵北上,並指揮主力部隊乘勝向吉大港、孟加拉方向進攻,必將扭轉被動局面。可緬甸統治者卻舍近求遠,急將主力調回南線。6萬大軍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用了4個月時間,行程500多公里,趕到仰光前線,對英軍發起總攻。而英軍則利用這段時間調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優勢武器裝備,以逸待勞,很快就擊退了緬軍的進攻。此役,緬軍傷亡5000多人,英軍只損失不到400人,使緬方在軍事上遭受嚴重挫折,已無力挽回敗局。

再次,緬甸統治者對英國殖民者的侵略企圖缺乏警惕和戒備。英殖民當局為擴大殖民統治,總是以談判、經商、探險等和平手段為掩護,深入對方境內進行偵察、間諜活動,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做准備。對此緬甸政府缺乏應有的防備,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如:早在1795—1811年,英國就通過東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進入緬甸,一方面企圖誘迫緬甸當局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緬甸社會各方面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殖民擴張出謀劃策。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英印政府佔領下緬甸後,即加緊向上緬甸滲透,英印駐緬甸總督親自率代表團到上緬甸訪問。他們在上緬甸逗留長達兩個月,雖未達成任何協議,卻收集到了大量的緬甸的政治、經濟、交通、資源、氣候等重要情報。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拿著事先繪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緬軍要塞分布和地形圖作戰,掌握了戰場主動。

⑦ 緬甸歷史(分裂的時候有幾個境內著名的國家)寮國歷史(分裂要著名的),還有越南,柬埔寨,泰國

緬甸第一分裂時期境內的主要國家有邑盧沒、夫甘都盧、敦忍乙、撣國、驃國等,驃國被南詔國滅亡,驃國居民逃入蒲甘,和緬人融合建立蒲甘王朝,並最終統一緬甸大部;緬甸第二分裂時期境內的國家有阿拉干、東吁、阿瓦、白古等,後由東吁國統一緬甸全境,建立東吁王朝。
寮國於公元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1707—1713年逐步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和占巴塞王國,後均被暹羅征服。
越南分裂時期為十二使君之亂。這是越南北部經過中國一千餘年統治正式脫離中國的開始。吳朝國君吳昌文死後。群雄競起,各據郡邑自守。吳昌熾據平橋、矯公罕據峰州、阮寬據三帶、吳日慶據唐林、杜景碩據杜洞江、李圭據超類、阮守捷據仙游、呂唐據細江、阮超據西扶烈、矯順據回湖、范白虎據藤州、陳覽據布海口,號十二使君。後由丁部領統一越南,建立丁氏王朝。
柬埔寨和泰國沒有史料記載很明顯的分裂時期,朝代更迭一般較為完整。

⑧ 近代哪些東南亞國家被淪為了歐洲殖民地,。。又有哪些國家被淪為了日本殖民地

印尼在16世紀中葉淪為荷蘭殖民地,
緬甸19世紀初期淪為英國殖民地
越南、柬埔寨、寮國19世紀末期淪為法國殖民地
馬來西亞、新加坡19世紀初淪為英國殖民地
菲律賓16世紀末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9世紀末淪為美國殖民地
泰國與中國一樣,是半殖民地
二戰時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都成被日本入侵殖民過

⑨ 緬甸以前屬於英國嗎

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緬甸位於中南亞半島,和我國、寮國、泰國相鄰,南臨印度洋孟加拉灣,西部和孟加拉國及印度接壤,總面積67萬平方公里。

緬甸早在1044年成立國家,先後經歷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代封建王朝,曾長期為我國的藩屬國,具有悠久的國家歷史。後來,直到英屬聯邦整合完成,在1824年到1885年,三次英緬戰爭後,才淪為英國殖民地,被並入英屬印度。

在英國殖民者登上南亞次大陸之前,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國區域內,分散著大大小小數百個公國,即使印度最強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兒帝國時代,所統一的疆域也僅為印度北方部分地區。

英國人來到後,通過整合瓦解,各個擊破,直到1858年,印巴分治前的英屬印度殖民區才整合完成。正如丘吉爾所說,英屬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

可以看出,殖民時期,英屬印度能夠整合一體,緬甸之所以能成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全是英國人一手造成的,和印度並沒有什麼關系。二、獨立時緬甸和印度處於平等地位。

雖然緬甸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並入英屬印度,但是早在二戰爆發前,緬甸就脫離英屬印度,單列為英屬緬甸,在大英殖民體系中,和英屬印度不再是從屬關系,而是平等地位。

二戰爆發後,以昂山為主的緬獨立派和日本合作,成立緬甸獨立軍。配合日軍切斷英美援華物資通道,將英軍趕往印度。在協助日軍佔領緬甸之後,宣布獨立。

日軍潰敗之時,在取得英國人接受緬甸獨立的承諾後,昂山轉而和英國人合作。1947年的《彬龍協議》,緬甸各族同意高度自治前提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948年,英國承認緬甸獨立。

在印度獨立之際,緬甸的獨立運動已經開展多年,才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脫離,不可能願意再次被印度統治。

⑩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馬來西亞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被任何國家所殖民。
但歷史上馬來西亞或現有的領土的一部分曾被幾個國家所殖民:
1511年:葡萄牙
1641年:荷蘭
1785年:英國
1942年:日本
1945年:英國
1957年:馬來亞(西馬)(馬來半島)獨立
1963年: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加入馬來亞,並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1]。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1]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1]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1]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島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1]二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1]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7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8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