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女人跳舞怎麼樣

緬甸女人跳舞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3-25 23:16:09

⑴ 緬甸盾牌舞有哪些特色

在14世紀,在邦亞王朝和阿瓦王朝統治的中部地區出現了士兵邊唱邊跳執盾牌而舞的盾牌歌舞——「加欽」和「雅都」贊歌。盾牌舞源於蒲甘時期軍中的盾牌戰術,表現戰爭的場景和戰士的機智、勇猛。盾牌舞在古代的作用是鼓舞士氣,鼓舞軍中將士英勇殺敵。該舞蹈皆為男子所跳,舞蹈表演時,舞者身著古代軍服,手持盾牌和刺刀。動作乾脆有力,體現軍人的氣勢,同時還伴有口中的號令,猶如沙場練兵,整齊有力。緬甸舞蹈多表現女性的美和歡慶氣氛,但盾牌舞是具有緬甸民族特色的男子舞蹈,同時也是歷史較為悠久的舞蹈。

⑵ 緬甸舞蹈的特點

古典戲劇舞蹈除一部分是由流行於民間的佛本生故事劇發展而來的以外,另一部分是18世紀從暹羅傳入緬甸的宮廷劇經再創作而形成的,是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宮廷劇中的舞蹈後來被稱為「暹羅舞」,是現代緬甸古典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動作柔軟、關節彎曲;舞姿、表情與節奏配合和諧;手腳造型對稱;動作之間無驟然停頓,連綿不斷,和緩從容,優雅柔婉。
緬甸民間舞以各種鼓舞為主。有瑞波大鼓、長鼓、兄弟鼓(雙鼓)、短鼓、象腳鼓、背鼓等鼓舞;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此外,民間還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偶像的舞蹈。
緬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時,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時,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獨立後的緬甸歷屆政府曾授予優秀舞蹈藝人以「著名藝術家」稱號。1952~1953年先後在仰光、曼德勒成立歌舞學校,專門培養現代緬甸舞蹈人才 。

⑶ 緬甸舞蹈是從哪些方面發展的

緬甸舞蹈的保存與發展,繼承了傳統的舞蹈文化特色,緬甸獨立以後重視教育,發展舞蹈文化產業。維持緬甸傳統舞蹈的特性並發揮積極的作用。文化部的教師和藝術家皆致力於保護和弘揚緬甸傳統舞蹈。到緬甸民間參觀和實地考察,進行文化交流,並且國家為其提供專項研究項目,還鼓勵緬甸舞蹈工作者參加東南亞舉辦的研討會及工作坊。國家提倡傳承緬甸舞蹈,並為地方機關提供支持和幫助,維護和促進緬甸傳統音樂、戲劇、繪畫、雕塑和攝影發展。自1993以來,緬甸的舞蹈工作者始終秉承著保護民族文化的原則與外國進行文化交流。作為現存文化遺產的緬甸傳統舞蹈仍以輝煌的傳統存在,緬甸崛起的新一代正在不遺餘力地保護現存的文化瑰寶。傳承緬甸傳統舞蹈特色的方法和方式正在積極地發揮著作用。來自緬甸文化部的教師和藝術家作為主力軍加入到保護和傳承緬甸傳統舞蹈的隊伍中。

獨立後的緬甸,歷屆政府都曾授予優秀舞蹈藝人「著名藝術家」稱號。1952—1953年,先後在仰光、曼德勒成立歌舞學校,專門培養現代緬甸舞蹈人才,緬甸也有專業的舞蹈團體。

仰光音樂舞蹈學院校成立於1952年,學制3年。設有聲樂系、器樂系和舞蹈系3個系。曼德勒音樂舞蹈學校也是於1952年成立,設有舞蹈系和音樂系。緬甸文化大學於1993年成立,也設有舞蹈學科。

舞蹈學院和戲劇藝術系都會把基礎舞蹈當作是一門必修課程。戲劇藝術系的所有學生都要在4年內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學習舞蹈和編舞。

緬甸國家舞劇團始建於1962年,該團在緬甸國內重大節日時的文藝演出及外國領導人來訪時的專場演出中受到好評,曾出訪中國、印度、泰國、孟加拉、尼泊爾、朝鮮、澳大利亞和蘇聯。緬甸國家歌舞劇團所表演的舞劇、劇目深受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在東南亞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

緬甸文化劇團由文化部組織管理,該劇團保留並演出緬甸傳統的舞蹈、戲劇和歌曲。由作曲家、舞蹈家和嫻熟的音樂家組成。劇團於1952年組建一直演出至今,並誕生了許多著名的藝術家,他們在50多年內已經顯著地創造表演了緬甸傳統的舞蹈和樂曲。據悉,參加第七屆亞藝節表演的藝術家都在每年的「緬甸傳統表演藝術比賽」中榮獲過許多獎章。

⑷ 緬甸阿迎舞是何時起源的

阿迎舞起源於阿瓦王朝,原是來自宮廷的一種歌舞表演。阿迎,緬語意為「悠揚嫻雅」。阿迎舞流傳於民間,經過長期的演變,形成了一種以女子獨舞為主,配有男子逗樂的說唱舞蹈。阿迎舞無固定的劇情,內容活泛自由,短小精悍,表演形式多樣,廣受歡迎,是緬甸民間各種祭祀、嫁娶活動中最常見的藝術表演形式。

據《東南亞傳統舞蹈述要》記述:緬甸傳統舞蹈是從古典劇、羅摩劇、阿迎戲中派生出的新葩。阿迎戲從《宮廷坐唱阿迎》發展到當代,已加進四五個男子說唱,其間穿插著女子的優美舞段。舞者說唱並行,需掌握傳統舞蹈從基礎到技能的技藝。這是緬人十分喜愛的藝術形式,在節日期間,人們常常觀賞多時不願離去。仰光電視台每天晚上黃金時段的歌舞節目中經常出現《阿迎戲》。許多大學生和著名的電影女明星都擅長表演《阿迎》。

18世紀緬甸王朝覆滅,藝術隨之衰敗,一些藝術工作者流落民間。阿迎舞也得以大眾化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阿迎舞的舞台採用了景片、燈光,服飾華麗;演奏器樂方面,緬樂西樂兼有;女演員五到六人,兼飾劇中男女角色,丑角二三人;劇目都是一些自編短小喜劇,或在故事情節中貫穿演出舞蹈,以動作表述角色,或演出某些古典名劇的片斷。有時也表演時下流行的歌曲,也跳現代舞。阿迎劇團小巧靈活,到處皆可搭台演出。到20世紀60年代,全緬此類劇團有六七十個,因此阿迎舞才能在緬甸廣為流傳並發揚光大。

阿迎舞中運用的音樂堪稱經典,緬甸舞蹈音樂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樂器和器樂。緬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是彎琴(緬語為桑柯),這是緬甸特有的弓形豎琴,我國唐朝時稱它為風首箜篌。彎琴的外形很美,高高聳起的彎曲琴頸頂端的金葉是菩提樹葉的象徵,它的共鳴體是用一塊木頭雕成的,形狀像一條船,上面蒙上一塊紅色的鹿皮,四周飾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紋,再加上飄舞在琴頸上的紅色飾帶和穗子,使這件樂器顯得十分雍容華貴,精緻典雅。這是傳統舞蹈中必不可少的演奏樂器。因緬甸舞蹈中出現的樂器種類繁多,因此舞蹈的節奏因樂器的節奏而變化,也有很鮮明的風格特徵。

⑸ 為什麼跳緬甸舞的時候,都要穿純白的白襪子而其他東南亞國家舞蹈都不穿啊。有什麼講究么

可能是緬甸的習俗吧
緬甸舞蹈可分為兩大類:古代戲劇舞蹈是從緬甸傀儡戲、古典戲劇及阿迎舞等古典藝術中產生的。16世紀緬甸文壇上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在18世紀的貢榜王朝時,為每一神都編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統的一整套神舞。
通過民間的跳神、拜神活動的傳播,發展成為宮廷傀儡戲。後來,傀儡戲中的一些節目和各種傀儡角色的不同的舞蹈動作被大量移植到現代緬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撥羅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稱為宮女舞,成為現代緬甸戲劇舞蹈演出時沿用的開場節目,傀儡舞中「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為現代緬甸舞的基本動作。

⑹ 緬甸舞蹈有哪些種類

緬甸的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具體可分為宮廷舞蹈、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

宮廷舞蹈是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舞蹈的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宮廷舞蹈取材於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緻、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柔韌性、節奏感的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近乎完美。

戲劇舞蹈早期的功能是祭祀,包括祭祀佛祖、天神、先祖,所接觸的人群是緬甸皇室的達官顯貴,舞蹈要求嚴格,結構嚴謹,雍容華貴。其中有一部分舞蹈素材來源於緬甸的佛教聖經——《本聖經》。《本聖經》又稱《佛本生經傳》或《佛本生故事》,佛教僧人用於講經,警示人們行善去惡,在緬甸流傳十分廣泛。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第4次佛教結集之時,開始以文字形式傳布於世,並傳播到所有信奉佛教的國家。以本生故事為題材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作品大量涌現,極大地促進了緬甸的文化發展,也為緬甸的戲劇舞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戲劇移植出來的舞蹈有傀儡舞、隱士舞、拜神舞、拔羅舞等。

緬甸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緬甸國旗上的稻穗是稻文化的象徵,緬甸內陸地區的舞蹈具有農耕文化的特徵。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沿海地區的人們的舞蹈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標志。緬甸的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民間舞蹈可直觀地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感情。緬甸民族眾多,風俗多樣,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喪嫁娶、慶賀豐登的歌舞形式各有不同。民間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圖騰的舞蹈。緬甸的民間舞蹈大都以鼓作為道具,用來慶賀豐收、舉辦婚嫁、喪事等活動。緬甸的民間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燈舞、瑞波大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鈸舞、神舞、多那耶神獸舞等。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

緬甸的舞蹈動作以精緻、靈敏、動靜相稱為特點。緬甸各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緬甸的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自11世紀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緬甸推崇佛教以來,被稱為「萬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舉行歌舞儀式慶祝。

⑺ 緬甸舞系無論是民間舞模仿什麼動作

緬甸的傀儡舞是由人通過模仿傀儡的動作來表演的一種舞蹈。因為模仿對象是木偶,因此對舞蹈演員的動作柔韌性、協調性要求較高。此舞原為祭祀先祖的舞蹈,表達世人對逝者的思念,同時希望得到鬼神的庇佑。早期的傀儡戲則是以人手持提線,木偶由線牽引,演員通過擺動木偶進行劇情表演的。木偶高1米以上,最初,木偶身上有13根提線,後來發展到60多根。舞蹈表演時木偶的手指、關節、頭頸、眼睛、下頜、腳趾都可以隨意舞動,靈活逼真程度極高。據史料記載,到阿瓦王朝時期(公元1364—1555年),緬甸戲劇已形成獨特風格。緬甸古時唯木偶戲可搭高台演出,故又名「高戲」,15世紀已出現。緬甸木偶是牽線型的,一種說法是從中國南部傳入,另一種說法是貢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時的劇務大臣吳多首創。傳統有28偶像,有動物、神仙及帝王將相等人物。初期僅有一白幕,無道具。操縱木偶者和演唱者由2人分擔。演出分三部分,首先表演開天闢地和動物舞蹈。其次表演宮中活動、王子公主相愛等。最後表演佛本生故事或自編劇目。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木偶舞台出現了女演員,偶像增多。魁梧奇偉的方相,就是最早的傀儡。傀儡最高可達一兩丈。在緬甸,可以搭台在皇宮演出,而人演戲只能在平地,高過皇帝是不可以的。於是從傀儡模仿人演變到人模仿傀儡,這在緬甸和泰國尤其常見。因此傀儡舞的發展也與時俱進。
緬甸傀儡劇至今仍保持著台前敬佛之禮儀,即在面對觀眾的場地中立一木竿,上纏椰枝、番櫻桃枝,另立一竹竿,上掛燈火,後側設一橫竿,上掛道具服飾,虛擬空間設置高僧寺院、金鑾寶殿、公主寢宮等,顯然受古代宗教傳統戲劇表演之影響。
傀儡戲中普遍伴以舞蹈表演或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據《緬甸古典民間舞》記載:「緬甸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是從緬甸傀儡戲、古典戲劇及阿迎舞等古典藝術中產生的緬甸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三十七神舞》在祭祀這些神祇時,產生了神歌。《三十七神舞》就是在貢榜王朝中期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按每一神歌頌揚的神的身份、歷史和功績創作的舞蹈。由於《三十七神舞》舞藝高難,包括軟舞、健舞、技巧舞等。因此,現在農村的拜神儀式上,能表演完整的《三十七神舞》的神婆已屬罕見。」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緬甸古典戲劇舞蹈與民間舞蹈都與緬甸戲劇文化有密切關系。16世紀,緬甸文壇上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在18世紀的貢榜王朝時,為每一位神都編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統的整套娛神舞蹈。通過民間的跳神、拜神活動的傳播,發展成為宮廷傀儡戲。後來,傀儡戲中的一些節目和各種傀儡角色的不同的舞蹈動作被大量移植到現代緬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撥羅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稱為宮女舞,成為現代緬甸戲劇舞蹈演出時沿用的開場節目,傀儡舞中的「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為現代緬甸舞的基本動作。源自稻田勞作的古代鼓舞,源自佛教故事和傳統宗教的《三十七神舞》、《多耶耶舞》等,都是當代緬甸舞蹈的先河。
傀儡舞要求手腳造型對稱,以求與傀儡的造型形似;動作連綿不斷,休止節奏較少。舞姿從容、優雅,動作節奏利落,柔軟度高,尤其是對手型及手位的要求極為精準。舞者的發型叫水發。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7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