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打嘴仗
『壹』 緬甸果敢為什麼打仗
語言不通,溝通不暢,就和烏克蘭西部與東部打仗一樣。
『貳』 緬甸在果敢發生戰爭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 為什麼和果敢
1、緬甸先天不足。
例如緬甸主體民族——緬族從未征服過北方的山地民族。
緬甸主體民族——緬族人口在國家中只佔68%。
緬甸有一百多個少數民族。
2、緬甸地緣方面的問題
緬甸在獨立的時候,昂山將軍曾許諾緬甸少數民族都可以獨立建國。
緬甸北部全是山地和熱帶雨林,民族眾多,清繳困難。
3、緬甸北方民族,各個都有武裝,這些武裝叫做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
4、挑起事端的原因如下:
現在由於緬甸進行了選舉,所以是全國民主聯盟執政。而且這個執政黨上台後就要精兵簡政,作為軍隊自然不幹。挑起事端未必不是軍隊顯示存在
中國在緬甸有輸油管道,而民地武挑起事端,未必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中國。
民地武後台就有美國和日本支持的武裝,攪亂局勢,是不是要在中國周圍挑起事端,遏制中國發展!
『叄』 緬甸戰亂不斷,這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這跟緬甸的政治體系有關系,緬甸行使的是共和制,這也就導致了緬甸的戰亂是不斷的。但是由於受到周邊大國家的影響,並且歐美國家的干涉,導致了緬甸內部民族對立,分裂傾向嚴重,地方割據勢力混雜。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是無法做到安居樂業的,因此緬甸的經濟是難以發展只能勉強維持的。就導致了緬甸的惡性循環,國內戰亂不斷。
而克欽族的最大後台就是美國人,美國一直在利用克欽獨立軍,搞亂緬甸北部局勢。緬甸內有民族叛亂,外有大國干涉,經濟自然不能發展,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內外交困之下,緬甸已無力回天,只能是勉強維持而已。地方幾乎是完全自治的政體。東部地區軍閥割據。再加上現在羅興亞人的關系。緬甸中央政府幾乎無力處置。地方實力派也根本不聽聯邦政府的政令。
『肆』 為什麼緬甸常年戰爭不斷
緬泰戰爭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吁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沖突。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佔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1584年 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佔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並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第三階段(1665~1759) 這一時期,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四階段(1759~1810) 1752年,緬甸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泰國的獨立。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漸次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緬甸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泰國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沖突,其影響和范圍日益縮小。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
『伍』 緬甸,這個國家為什麼戰亂不斷
緬甸這個國家自己本身實力就很弱,就會有許多外國參與進來干涉國家內政,而且緬甸這個國家內部民族分裂也很多,所以也是基本戰亂不斷,國家領導沒有實力,外國干涉國內政治,自己國內還在打內戰,所以這個國家戰亂一直都不停息。
緬甸早期的時候發生軍事的政變,奈溫將軍為首的軍政府執政。在軍政府時期,緬甸中央政府對其他少數民族鎮壓俞發變本加厲,大搞緬族的「大民族主義」長期以來,緬族受大民族主義影響,極力壓制其他民族政治、利益訴求,以維持統治;
『陸』 緬甸民眾以燭火、敲擊等方式抗議,為什麼要抗議
因為緬甸國內發生了軍事政變。緬甸總統被軍方扣押。國內民眾通過這一途徑反抗。
『柒』 為什麼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
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原因:民族復雜各有武裝,且和解進程實現未果。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按地理劃分為8個大族群。緬甸共有7個省和7個邦,緬族占緬甸人口的六成左右,主要生活在緬甸的7個省,剩下7個大的少數族群分別生活在7個邦。撣族主要生活在撣邦,而撣邦中又有33個民族,包括果敢族。
緬族掌握國家的主要政治和經濟資源,少數民族多數生活在邊境地區,那裡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滯後,不少少數民族擁有武裝力量並各自占據一片地盤,有的還建立特區實行自治。
比如,果敢族在果敢地區建立了「撣邦第一特區」(現果敢自治區),其軍隊稱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
另外一支由克欽族人在上世紀60年代為爭取獨立而組建的反政府武裝名為「克欽獨立軍」。1994年與政府停火,成立「克欽邦第二特區」。
隨著緬甸民主進程的推進,2008年緬甸通過了新憲法。為保證2010年大選順利進行,緬甸中央政府著手收編少數民族武裝。
有些武裝比較順利地與中央政府達成和解,有些則進行了強烈抵抗。
(7)緬甸為什麼打嘴仗擴展閱讀: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在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英國殖民緬甸時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措施,曾造成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分裂。
1947年2月,為了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成立幾個國家的圖謀,緬族與主要少數民族在彬龍會議上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但殖民者留下的陰影還是讓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與中央政府對抗。
在緬甸,緬族雖然是主要民族,但並不佔絕對優勢,其他的主要勢力是南方的孟族,北方高原的撣族(就是傣族),西北地區的克欽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北部的佤族,此外還有欽族、克耶族、克倫族和若開族等等,很多部族都割據一方,並不服從政府領導。
1988年以來,緬甸軍政府實行新的民族和解政策,截至2011年年初,先後有40支武裝與政府實現和解,有的完全放棄了武裝,有的被改編成民兵或編入中央領導的邊防軍。
『捌』 緬甸為什麼要打內戰
很復雜,首先,緬甸有16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佔了70%的人口並且占據了緬甸的中央平原,其他各少數民族分布在周邊山區。緬族受大民族主義影響長期以來壓制其他民族政治、利益訴求,以維持統治,因而緬甸各民族獨立主義、分離主義嚴重。「緬甸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反政府武裝。」
其次緬甸在歷史上經歷過三個封建王朝以及英國殖民統治和日據統治,1945年日軍戰敗,緬甸重回英國統治。戰後民族獨立浪潮席捲亞非拉殖民地,受此影響,緬甸獨立浪潮頓起,1947年緬甸自治,1948年緬甸正式獨立,在緬甸獨立斗爭中各民族因各自利益不同,因而對獨立斗爭態度並不相同,且緬甸歷經數十年戰亂,民間武器泛濫,各民族皆有自己的武裝,故民間武力紛爭不斷。
緬甸獨立後成立緬甸社會主義聯邦。1958年發生軍事政變,奈溫將軍為首的軍政府上台。緬甸在軍政府執政時期對其他少數民族鎮壓俞發變本加厲,緬族的大民族主義也最嚴重,因而在軍政府時期緬甸反政府活動最為活躍。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緬共,緬共於20世紀90年代分裂為四部分,相互對立爭奪地盤,又相互聯合對抗緬甸政府的討伐。
毒品的爭奪,緬北地處金三角,毒品種植歷史悠久,而緬北同樣也是緬甸內戰的主戰場。緬北也是世界上武裝派系最多的地方,國民黨殘兵、佤邦、克欽獨立軍等等。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而爭斗,爭斗導致擴軍,擴軍需要軍費,為了籌集軍費種植毒品,然後爭奪地盤,繼續擴軍,陷入惡性循環。
當然最根本的就是貧困,緬甸發生過多次軍事政變,局勢動盪,政府官僚腐敗無能,經濟發展長期滯後。就連緬族人民都難以生存更何況其他少數民族。貧困導致民眾對國家沒有歸宿感,為了生存自然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總而言之,緬甸局勢混亂原因有5:貧困、毒品、軍閥割據、中央政府對各少數民族鎮壓導致民族獨立分離主義盛行、政治派系之間的爭權奪利。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最主要還是以上五點。
『玖』 為什麼緬甸總是經常發生內戰
緬甸內戰不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緬甸的土地上存在著太多的民族,這些民族對於利益的分配始終沒有達成統一,因此緬甸核心和北部的少數民族長期發生戰爭。
由於緬甸北部都是高原、山地,緬甸政府的軍隊始終沒法徹底消滅這些盤局在復雜地勢里的武裝力量,在內戰後期,西方列強和印度的不法分子也對北部的少數民族力量投入了金錢、裝備上的支持,面對這樣的局面,緬甸軍隊始終沒有拿下內戰的勝利。
『拾』 緬甸為什麼總打仗
其實,緬甸的問題其實並不復雜,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緬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矛盾無法解決。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緬北地區如果敢、佤邦、撣邦少數民族區域等,長期是以一個割據的形態出現。這些地區控制了緬甸近一半的國土,有著較強的經濟和政治獨立性,甚至於一些地區還有這獨立的工業體系,這使得他們有了和緬甸政府分庭抗禮的資本。
這也是為何當這些區域罌粟種植業泛濫的時候,緬甸政府卻沒能做出有效的管控,原因就是他們管不了,這些地方的人不聽政府的。而罌粟種植由於其暴力,在一些地區內部甚至成為了支柱型產業,當地的政府不僅不管,還會適當的給予保護,這無疑是導致了武裝販毒集團的滋生和蔓延。由此可見,緬甸政府在緬北影響力有多弱!
這也是各方爆發沖突的原因的前提,因為如果緬甸政府軍能夠占據絕對的優勢,問題早就解決了。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一個歷史原因了。
首先在歷史上,緬甸就是一個相對分裂的形勢,占據著平原河谷的緬族,因為其豐富的資源和宜居的環境,在人口上處於優勢。而在緬北地區撣族、克倫族、克欽族等少數民族。雖然人口處於劣勢,但依靠著山地優勢,他們一直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
誰也不能征服誰,即使是在英國人來後,這樣的矛盾依然沒能解決。當然,英國人巴不得這樣的矛盾存在呢,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控制緬甸嘛。挑起民族矛盾不就是英國人最喜歡乾的嗎?當初的「印巴分治」害死多少人?
所以英國殖民時代,這樣的民族矛盾不僅沒能解決,反而還加大了。
後來緬甸為了尋求獨立,由昂山將軍提倡組建聯邦政府,這原本是解決雙方矛盾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因為首先昂山將軍是當時獲得各方勢力認同的唯一領袖,而且聯邦政府和極大的保持緬北地區各方勢力的獨立性。但是不幸的是,昂山將軍被刺殺。雖然此時的緬甸相對比較統一,那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英國,他們都想獨立。
在英國人走後,矛盾再次爆發,分離主義在緬甸大行其道。緬族控制的中央政府當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於是軍政府出現了。接下來就是武力征服與鎮壓,緬族希望通過武力來獲得國家的統治權。而邊緣少數民族勢力也不憚一戰,因為或許只有戰爭,才是保證其存在下去的最好方式。因為在工業化時代,他們只會被占據了更好地域的緬族逐漸的而拉開距離,最終被碾壓。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一直打下去,一次來延緩雙方差距拉開的速度。說不定他們能在失敗之前,拿到自己想要的權益。
如此一來,緬甸內戰便已不可避免,著一打就是幾十年。當然了,至於為何會打這么就,主要還是緬甸政府內部不團結,軍政府和昂山素季領導的民主派至今還在明爭暗鬥。國家遲遲不能走上正軌。不然,以雙方的地緣差距來看,緬北是堅持不了多久的。至少在中國停止支持緬共武裝力量的時候,緬甸就應該可以實現和平。
所以,當今緬甸亂局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國家意識形態不能統一,各大勢力盤踞,分歧太多。當然,緬甸軍隊也是菜,數十萬軍隊面對總人口不過十餘萬的果敢地區,這么久了都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