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軍隊退守緬甸為什麼放下武器
Ⅰ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為何會集體投降
當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後,福王朱由崧趁機登基賀大,成為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當時,由多爾袞率領的15萬清軍盯液正對南明虎視眈眈。
此時,南明卻有90多萬軍隊,在人數上遠遠超過清軍的15萬凱拍物。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南明的軍隊人心不齊,漸漸背叛了朝廷,最後集體向清軍投降。
為了防止清軍南下,史可法在安徽、江蘇等地設立了江淮四鎮。這四個鎮的軍隊加起來一共有四十多萬人。當時朝廷沒有多餘的金錢供養他們,只好讓各鎮的軍隊在當地徵收賦稅。後來,這些軍隊還負責了當地的民政。就這樣,江淮四鎮名義上雖然是南明的官員,但實際上是各自佔地為王的“軍閥”。
後來,當清軍南下後,除了黃得功外,江淮四鎮的其他三個軍閥都向清軍投降了。不久,黃得功戰死了,他的屬下隨之也投降。而擁有重兵的左良玉也病死了,他的兒子左夢庚隨後也向清軍投降。
至此,連江淮四鎮在內的90多萬南明軍隊全部向清軍投降,也宣布著南明弘光政權的落幕。
Ⅱ 中國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在緬甸的歷史及現狀
1949年末,國民黨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相關資料
去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到芭堤雅時被安排參觀的一個景點,是「93師泰北民族村展館」。
國軍93師,原系東北軍所部,在國內戰爭中敗北,而逃亡金三角地區,最後定居泰北山區,迄已60年了。
館內陳列圖片和文字說明,將60年的風雨歷程,盡現參觀者眼前,且有實物和模型展示,以直觀地介紹他們的艱難困苦。尤其講解員是該師第三代傳人,其聲情並茂的講述,很能打動聽眾,以致整個參觀過程令人感到壓抑。
據說,93師後裔已多達數十萬人,除部分因戰功獲得泰藉身份外,多數仍無任何身份,只能圈禁在貧窮山區而不能外出謀生。我曾提問:你們第二、第三代那麼多人,都是純中國人嗎?答稱:是的。又問:當年當官的帶隨軍家屬可以理解,難道當兵的都有家眷可帶?答:出國前,在雲南等地邊境,每個士兵都「找」了姑娘結婚,然後外逃。
時間讓繁育已達數十萬的華夏子孫,脫離祖國,飄泊在外,寄人籬下。不是有首歌嗎?沒媽的孩子象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他們甚至連聯合國確認難民身份都不可得,境況堪憐啊!
也許,只憑講解員一面之辭難以足信?然而,你想呀,誰願意在陌生人面前自曝其「丑」?直覺讓我相信那是真的。因此,回來後一個多月來,我心中老掛著這檔事,他們畢竟是華裔呀!我想:如果祖國母親收留了他們,做子女的必更愛母親。以前在《博客日報》上看到多篇討論有關愛國的大作,竊以為能大度地接納流浪子孫回來,是感召人們愛國的有力舉措,效果肯定比說教強。
從走進93師民俗村開始,心情就十分沉重。看到村裡解說員那一身襤褸的迷彩服;看到那一雙年輕的卻滿是滄桑的眼睛;看到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聽到他們改不了的鄉音;聽到他們因為沒有國籍而不能上學悲哀處境;聽到他們為了獲得國籍而為泰國政府賣命的經歷;聽到他們無數次申請卻無能獲得一個國籍的心酸…… 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這一群中華民族的後裔,成了沒有家,沒有國的難民,流落異鄉,幾多悲苦,他們最大的盼望是祖國早日統一,台灣盡快回歸,那一天,他們也就回家有望了。
Ⅲ 明朝時為什麼對緬甸作戰
南明時還有李定國和白文選對緬甸的作戰。
Ⅳ 為什麼明朝,日本,泰國,緬甸軍隊,差不多都是同時裝備的火槍,但是明朝早早的滅亡了,泰國緬甸後來也
明代人類已經進去風帆火器時代,火器已經在世界開始普及,並不是只有緬甸和日本,永樂安南戰爭和鄭和下西洋也促進了火器傳播,而日本和中國古代交流密切火葯和火器傳入日本不足為奇,火葯在宋代就已經在戰爭中廣泛使用了,到明代日本火葯也發展了幾百年,發展出自己的鐵炮也正常。明朝滅亡和火槍沒有關系,而是天災+財政政策和腐敗問題導致稅收不上來沒錢賑災和支付軍餉。日本因為是相對封閉的島國也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是最晚被西方開國的,也是最早從開國中覺醒的。為啥日本最早從開國中覺醒,除了日本人善於學習先進文化之外,很重要的是當時日本的幕府統治,幕府雖然統治日本其實確無法全面控制日本,國內一大堆反對勢力,日本雖然結束戰國,但國內割據並沒結束,所以為了推翻幕府只能尋求外來幫助,而當時的大清早已有2次鴉片戰爭,也只能學習西方了,倒幕運動勝利後,自然迎來大改革飛速發展。泰國緬甸因為長期被西方殖民西方勢力在東南亞過於強大加上國內封建勢力過於強大自身改革困難重重
Ⅳ 緬甸一場政變為什麼會成為大明的最後催命符
公元644年,清軍攻破山海關的大門,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不得不自殺。弘光帝、永曆帝等明朝皇族宗室相繼在南方建立政權,以延續明朝,稱為南明。據史書記載,永曆皇帝對內得到了李定國、沐天波等忠臣的支持,對外得到了葡萄牙和緬甸國王的支持。然而,一次政變直接導致了南明政權的滅亡,究竟是什麼呢?
緬甸士兵隨後追到皇帝的住所,幾乎殺死了他所有的追隨者。這場政變被稱為是「咒水之難」。之後,緬甸國王看到永曆帝大勢已去勢,毫不猶豫地將其獻給吳三桂,最終南明朝政權崩潰。
Ⅵ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政權為什麼不逃到東南亞一帶呢
一南明政權在緬甸被滅亡了
實際上,在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當清軍把把雲南的昆明攻下,明朝皇統南明政權碼肢就逃到緬甸,被當時緬甸的國王王莽達收留。當吳三桂攻下緬甸之後,王莽達的弟弟王莽白就趁機發動政變,殺死兄長王莽達之後就繼承王位。
在1662年1月22號,篡位的王莽白就直接把南明的永曆帝交給吳三桂,這樣明朝的皇統就徹底滅亡。在這里,可以看到是南明政權逃往海外,也就是潛逃東南亞的最後機會,可是這最後機會也就在這一次消失了。
當崇禎皇帝在北京逝世明朝滅亡之後,朱家的眾多王爺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番明爭暗鬥,就是這一種窩里斗消耗了明軍抵抗清軍的力量。如在南明政權建立初期,明軍對抗清軍的勢頭是良好,當時如果南明能把握機會完全可以翻盤奪回江山,可惜窩里斗錯過了大好時機,導致最終覆滅,明朝朱家統治徹底滅亡!
Ⅶ 永曆皇帝朱由榔的最後一天怎麼過的呢
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生於北京,卒於1662年6月1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帝王,是明萬曆皇帝的孫子,明光宗朱常洛之侄,1646年襲封桂王。1646年至1662年在皇帝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當年十二,吳三桂率軍兵臨緬境,李定國白文選戰敗,白文選自木邦投降,李定國逃往景線。緬甸王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消息後,曾給吳三桂寫信,不久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徹底滅亡。1662年,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後改為逼死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終年40歲。有一部老電視劇叫《長河東流》,詳細的記述了這段歷史,大家可以看看。
Ⅷ 永曆帝逃往緬甸,清廷都想放棄了,吳三桂為何非要出兵擒拿呢
畢竟吳三桂是前明降將,當初降清,也是為了對付李自成,所以才降了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清朝對他的信任是有限的,不是兵力吃緊,實在是對於南方鞭長莫及的話,也不至於讓他擁兵自重,並且鎮守雲南的。
所以吳三桂打算以永曆帝作為投名狀,來表示自己對清廷的忠心,以達到世鎮雲南的目的。
清廷自然是投桃報李,在吳三桂擒獲永曆帝以後,晉封其為親王,表示對他的進一步重用。
當然清廷這樣做,也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畢竟開國初期,久經戰事,國家已經殘破不堪,財政亦是困難,所以才允許野心勃勃的吳三桂在雲貴一帶獲得半獨立的地位。
等到康熙帝親政以後,出於集權想法,自然不會容忍吳三桂這樣半獨立存在的異姓王。所以康熙十二年,康熙帝撤藩,吳三桂自感被清廷所騙,亦是不甘心放棄自己苦心經營十幾年的大好局面,於是便是造反了。
而吳三桂之前主動擒獲永曆帝的行為,終究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出來,可謂是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吳三桂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造反的,清廷直接將吳三桂當年的“三患二難”奏疏公布天下,使吳三桂在政治上再難占據優勢,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Ⅸ 」南明弘光臨時政府為什麼會覆滅
後來在1644年的松錦大並羨戰,清軍大勝,破城,俘虜洪承疇,多鐸亦立了戰功,晉豫郡王。後多鐸和阿濟格隨同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滿、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漢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出發,向山海關進軍,准備進取中原。
清軍抵達遼河唯薯時,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遣其副將楊坤至清軍營乞兵請降。清軍與吳三桂部合流後,率精兵18萬直逼北京城。李自成倉皇撤出北京,多爾袞則率軍進入北京。多鐸與阿濟格率八旗精銳繞過北京尾隨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至固關,隨即返京。1644年,多鐸晉為親王,恢復了原有的爵位,隨即命為定國將軍,統領清軍南征,連克懷慶、孟津、陝州、靈寶等城。1645年絕山拍,豫親王多鐸率軍進攻河南。出虎牢關,並分兵由龍門、南陽三路合圍並攻陷歸德後,率其八旗大軍橫掃河南大半地區,河南諸州縣皆為其收降。
河南戰場,多鐸大軍捷報頻傳。清廷獲悉中原已定,詔褒多鐸功,賜嵌珠佩刀,鍍金鞋帶,以示嘉獎。
接著,江北諸鎮先後被多鐸所率軍隊佔領,河南將領史可法急速退守揚州。多鐸揮師南下,強渡淮河,用了12天的急行軍,兵臨揚州城下。隨即強攻揚州城7日,揚州軍民勢單力薄,但仍拚死抵抗,使得清軍攻城受阻。在此情形下,多鐸數次派人,連發信函,企圖招降明軍統帥史可法,但均遭史可法嚴詞拒絕。
多鐸下令用紅衣大炮攻城,摧毀了城內軍民的頑強抵抗,史可法自殺未成,被俘。豫親王多鐸再次勸降,又遭史可法拒絕。攻陷揚州後,多鐸的軍隊出兵攻陷江南各地,南明臨時政府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清軍一到,便都放棄抵抗,迅速投降。清軍繼續推進。
多鐸部隊的前鋒抵達南京城下,23萬守衛的南京軍隊全部放下武器投降。多鐸率軍開進南京城,「承製受其降,撫輯遺民。」南明弘光臨時政府就此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