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總統府怎麼樣

緬甸總統府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3-29 04:45:29

⑴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遷過首都

首都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比如我們用「北京」指代中國,用「倫敦」、「巴黎」指代英國和法國等,所以,首都擔負著「國家形象」的重任,說它是一國象徵也不過分。有了這樣的身份按說應該穩定才對,事實上,大多數國家的首都是很穩定的,遷都只是出於無奈。然而,從18世紀末到今天的200多年裡,全世界相繼有1/3的國家遷了都,這些現象的背後隱藏著近現代首都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本文作者掌握著豐富翔實的資料,把近現代涌現出的遷都現象作了巡禮式的介紹,既有正史又有軼事,閱讀中我們會有窺探一國家務事的感覺。本來嘛,給首都搬家就是一件棘手的家務事。

從18世紀末到今天的200多年裡,世界歷史發生了諸多變化,世界經濟在飛速變革,人群與人群、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也隨著戰爭的消長而變幻莫測。在這個動盪的背景之下,我們對任何事都不能抱有足夠的信心認為它永固不變,比如說一個國家的首都。如果把國家視為一個生命體,首都就相當於神經中樞,在任何時候,首都都是國家最重要的地點,她的興衰反映了國家的命運,內外戰爭中首都被攻佔,往往代表著政權的更替,甚至國家的滅亡。所以,首都應該是穩定的,正如大多數首都所表現的那樣,一旦確定,就生根發芽,直到成為一國的象徵。

但是首都搬遷的事古今中外都有發生,在個別國家的某個時期,遷都之舉還頻繁進行。比如日本,在公元6世紀末到8世紀末的200年間曾七遷其都,平均28年搬一次家。歷史上一些大帝國在開疆拓土、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也會隨著形勢的發展而遷都——既為了鞏固已得到的戰爭成果,也為了建立突襲性的前進基地。這些,我們暫且不談。單說近現代世界各國已經或正在發生的遷都,就已經讓我們眼花繚亂了。

本文所說的「近現代」,把時間的上限基本定在18世紀末,時間的下限,則至當前。

在這期間,全世界發生過遷都的國家共有61個,將近現有國家總數(194個)的三分之一。這還僅僅就國家的「個數」而論,假若按這些國家的面積和人口——分別佔五大洲面積總和的71%與人口總和的74%,比值就高得多了。可見遷都影響非常廣闊,是牽動全世界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大動作。

把首都遷向國土的中央
近現代遷都的國家,雖然在遷都的動機與設想上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內遷」。

中國有「擇天下之中而王」的說法,這個「中」指的是交通的中心。在古代,國家的交通中心往往位於國土內部四通八達的一個地方,顯然,首都定在這里有利於上情下達,也有利於把各地資源匯集過來。所以,自古以來,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會把首都放在國境的內部,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也有不少國家的首都位於海岸線或國境線上,但是,一旦政治情況發生變化了,它們就會把首都向國境內部遷移。

但並不是說從來沒發生過首都外遷的事情。比如俄羅斯18世紀初把首都從莫斯科外遷到聖彼得堡,日本19世紀中把首都從京都外遷到江戶(即今東京),然而這類首都外遷的事後來再沒有發生過。

近現代各國首都的內遷,是指從沿海遷向內陸,或從邊境移向內地。

奈及利亞的首都內遷阿布賈,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與國內各地區的聯系,均衡內地與沿海的經濟發展,減輕原首都拉各斯人口過度密集的壓力;坦尚尼亞的新首都多多馬,位於國境中部,與全國各行政區的距離幾乎相等,交通便捷,既有利於中央政府的政治運作,又便於促進和推動地區間經濟的均衡發展。

所以說,首都內遷,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利於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地理位置——要麼彌補原首都位置過於偏遠的不足,要麼分散原首都的人口和環境壓力,從全國的范圍內找一個新的重心,用來平衡各地的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首都就像銀河系的軸心,它遷到哪裡,全國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重心就會偏向哪裡,它的位置,決定了國家各方面的布局。

因此,遷都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綱舉目張的事,目的就是以後不再遷都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每個國家在遷都之前都要做大量調研工作,尋找最適合建都的地點。在這個過程中,多數國家會普遍徵求社會各個階層的意見,有的國家,甚至出現過要求舉行全民公決的呼聲。

首都內遷的地點,大多是(或靠近)該國的地理中心,非洲的奈及利亞、象牙海岸與坦尚尼亞的新首都就有這個特點。

而且,新首都的海拔大多比較高,從而具備了一系列天然優點:氣候溫和,溫差小,降水適中等。如坦尚尼亞的新首都多多馬位於國境中部的高原東側,海拔1136米,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600毫米。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中部,海拔1000米,氣候乾燥、溫和,年平均氣溫27℃,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再如馬拉維的新首都利隆圭,位於中央高原上,海拔1134米,受附近的馬拉維湖的調節,幾乎是四季如春。

巴基斯坦從1947年8月15日起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這個新國家獨立之初就面臨定都的重大抉擇。當時印巴剛剛實現分治,巴基斯坦衡量自己各省的條件,多數都不利於奠都其間,比如西北邊境省偏處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俾路支省自然條件差,經濟、文化水平低;旁遮普省雖然富裕,地理地位居中,但教派矛盾突出,它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拉合爾,與印度過於接近;東巴基斯坦省與國家的主體部分隔離,聯系極其不便,等於孤懸一方。總括看來,這些省份都不具備建都的應有條件。惟獨信德省的卡拉奇,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國際往來便捷,又是全國第一大城市,有自然形成的號召力。加之信德省政府明確表示,願意聯邦把首都設在本省,並且很快正式提出建都卡拉奇的建議。事實上,當時也只有信德省有能力、有條件承擔建都的任務。

建都卡拉奇的重大決策,就這樣確定下來。1948年7月23日,巴基斯坦政府頒布了有關法令,正式宣布卡拉奇為憲法首都。從定都開始到1959年9月,共有6任總督或總統和7任總理在卡拉奇供職。在這里展開了一系列政治活動:推動了各級行政機構的建立,鞏固了國防,安置了數百萬難民,為經濟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巴基斯坦在卡拉奇設都,也存在許多難題:首先是人口壓力大,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1941年,卡拉奇人口僅40萬左右,獨立後人口猛增,1950年就已超過百萬。隨著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住房、就業、衛生、交通乃至食品等問題愈益嚴重;其次,大量生活必需的水和食品需從外地調入,既難於滿足人口需要,又增加了交通運輸的壓力;第三,中央政府的設置,加重了卡拉奇的負擔,無形中限制了它作為進出口中心和國際海運樞紐等優勢的發揮;第四,卡拉奇商業氣息濃烈,整日人聲鼎沸,市況嘈雜,不利於政府日常工作的進行;第五,氣候炎熱、疾病多發,政府工作人員每年必須到氣候宜人的地方休假,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財政開支;第六,外省人與當地人齟齬不斷、中央政府和信德省政府之間也矛盾重重,在卡拉奇的歸屬問題上,中央政府和信德省政府之間的爭執尤其尖銳。制憲會議決定將卡拉奇從信德省劃出,組建為直屬中央的單獨的行政區域,信德省穆斯林聯盟理事會反對;經過反復協商,信德省當局作出讓步,將省的首府遷至海得拉巴。但在房屋交接、難民安置、信德省議會補缺選舉等問題上分歧猶在;第七,卡拉奇瀕臨阿拉伯海,作為首都,易於遭到攻擊,安全性差。

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都使得巴政府必須就首都所在,作出新的統籌安排。

1959年初,巴總統下令組織了有氣象、鐵路、水利、電力、農業等方面的官員和專家參加的委員會,對首都問題進行詳細的考察和論證,同年7月15日,正式發表了委員會起草的報告,明確認為不惟卡拉奇不宜作為首都,全國也沒有其他哪一座現成的城市可改建為首都。只有另起爐灶,平地起家,從頭建立一個嶄新的首都,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建都問題。國家批准了這個報告,並且立即開展新首都的選址工作。最後選在旁遮普省最北端、拉瓦爾品第附近的波特瓦爾地區營建新都。

這個地區位於波特瓦爾高原西北部,地勢起伏有致,在海拔503-610米之間,北有海拔1500米的馬爾格拉山為屏障,西部有淺丘偎依,東南部是林木繁茂的開闊地,小溪和河流縱橫交錯,為城市生活和農業提供了充足水源;基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干、雨兩季,平均年降水1143毫米,附近山上還會有雪,氣溫遠較卡拉奇適宜;自然資源豐富,有建築用的大理石礦,土地肥沃,糧食和蔬菜供應充足;公路和航運設施齊備,土地徵用費用低廉。

1959年9月,制訂新都建設規劃的聯邦首都委員會成立,包括了地形、地質、氣候、供水、通訊、電力、衛生、人口等16個部門,各對有關項目進行具體的分析,僅「地區歷史報告書」就長達300多頁,從石器時代一直寫到巴基斯坦獨立,足見工作進行的細致和深入。

1960年5月24日通過了遷都總體規劃,其中特別指出:「首都不應當是工業或商業中心,只應當是首都」,應該把新首都建成「一座花園和花的城市,使全城看起來像一塊美麗的地毯」。6月22日,總統下令成立首都發展局,具體負責新都的建設。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新都取名為「伊斯蘭堡」。

國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保護其國民不受外國的侵犯,因此,古代統治者除在首都集中大量的軍隊外,往往會選擇有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的地理區位作為首都。但在現當代國際環境下,國家已經不那樣擔心外敵的軍事侵入,所以凡是首都內遷,考慮較多的是政治、經濟乃至人口層面的問題,力求通過這種大動作,收到施政更加靈活、經濟均衡發展、人口分布趨於均勻等多重效果。但在某些國家,首都的內遷,似乎仍然包含軍事上的某種籌劃乃至國家安全的考慮。盡管目前有人認為,在現當代日益先進的軍事技術條件下,戰爭的真正致命打擊,往往是「垂直地」突然而降,並非是「水平地」緩緩推進,所以地上的平面「縱深」不拘大到多少公里,都沒有什麼實際保障意義,但有關「內地安全」的傳統構思,對某些國家首都的內遷,彷彿仍起一定的作用——至少在心理上蘊含著某種「安定」和「緩解」的潛在功能。

給首都搬家是個系統工程
遷都是件大事,有「牽一發動千鈞」的效果。不僅遷都國家的政治經濟格局將隨著新都的誕生而發生改變,其他國家也將依照新都的情況而改變與這個國家的聯絡方式,比如駐該國的使館要遷到新都啦,隨著該國政治經濟和人口分布的改變,對該國的經濟政策也要變化啦等等。因此,遷都實際上牽扯到許多人的現實利益,是個系統工程,由於眾口難調,實施起來就格外困難。

坦尚尼亞關於遷都多多馬的打算,早在上世紀60年代,也就是坦尚尼亞獨立建國之初,就已經有所醞釀了,只因費用過高,當時國力薄弱,無法承擔,所以只能紙上談兵,擱置了十多年,才得以正式提上日程。1973年9月,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現執政黨坦尚尼亞革命黨的前身)在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出了把首都從達累斯薩拉姆內遷多多馬的決議,並且計劃10年內搬遷完成,當時估計需花費2.28億英鎊。為了保證遷都工作的順利完成,中央政府還特別增設了主管遷都工作的首都發展部。

多多馬原是多多馬行政區的首府,坦尚尼亞遷都於此,主要出於戰略和發展國民經濟的考慮。它位於坦尚尼亞的中部,幾乎是全國的地理中心。但是它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理想,乾旱缺水,而且有的地方土地疏鬆易陷。「多多馬」一名,來自當地的主要居民戈戈(Gogo)族語言,意思就是「下陷」。但多多馬的農牧業發展良好,尤其交通發達,是東西向鐵路和南北公路交通的樞紐。把首都設在這里,既有利於國防,也便於中央政府的領導和施政,還有利於促進本地區和其他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30多年過去了,雖然多多馬的人口在2005年時已達到了40萬,但遷都的進程卻大大落後於計劃,新都的營建,遠沒有全部完成。

到上世紀80年代末,已搬遷到多多馬的黨政機關不足計劃搬遷單位的20%,已搬遷的政府工作人員佔全體計劃搬遷人員的百分比更低,僅10%。這之後的20多年間,遷都的速度也並沒有加快,不免給人舉步維艱的感覺。雖然總統府已經矗立在新都了,總統本人卻仍在達累斯薩拉姆處理國務。即使到2006年,坦尚尼亞中央政府基本上仍在達累斯薩拉姆運轉,各國使館全沒搬家,中國的大使也仍然原地駐節。以至於不明就裡的人,仍舊認為達累斯薩拉姆是坦尚尼亞的首都,甚至一般出版物(包括地圖集)也照舊把達累斯薩拉姆當作坦尚尼亞的首都來介紹。更何況多多馬固然在「日益成長」,但達累斯薩拉姆「成長」得更快:2005年時人口已經達到400萬。

遷都遲速與否,也能反映國家政治生活的根本特點。比如韓國和緬甸,兩國近期都發生了遷都事件,但他們一個是吵吵嚷嚷,久拖未決;一個是不動聲色,閃電搬遷。韓國的政治生活,半個多世紀以來,以美國式的民主制度為樣本,其根本特點就是互相「扯皮」,優點是「多數說了算」,誰也別獨斷專行,缺點是拖拖拉拉。緬甸自1988年以來由軍人掌權,政治生活具有「軍人說了算」的特點,一切無須跟誰商量,辦起事來當然「干凈利落」了。

早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執政當局就幾次萌生過遷都的念頭,後來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沉寂了下來。不料2002年,總統候選人盧武鉉在競選中舊話重提,保證一旦當選,將把行政首都遷到南方。彼時人們對這種表態並不認真對待,以為不過是吸引韓國中南部地區選民投票的「競選語言」。沒想到他上台後果然把推進「行政首都遷移」作為新政府的工作核心。在他的大力運作下,2003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建設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案》,200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新都地址的確定鄭重其事。先由專門成立的韓國新行政首都推進委員會在國內進行排查,2004年6月15日將初步圈選的4個新行政首都候選地公布於眾;再經80名專家組成的評估委員會全面評估,舉行了5次全國巡迴聽證會,最後才以得分最高(88.96分)的忠清南道的燕岐—公州為將來的新都所在地。

韓國新任總統在遷都大業上雄心勃勃,他的政府也及時、積極地開展各項工作。新址初步確定後,政府隨即提出一系列設想和規劃:准備2007年底開工建設,2012年起從首爾(當時稱「漢城」)分批遷移總統府和中央各行政機關;2030年新都建設全部完工;計劃建設用地83平方公里,其中綠地佔新都總面積的48%;容納人口50萬等等。前後所需時間是24年,所需經費接近400億美元,其中政府負擔1/4,其餘3/4由民間籌集。這些數字表明韓國遷都規劃的恢宏與遠大。

但這事一啟動就遭到了韓國各方的質疑和強烈抵制。部分在野黨議員認為,遷都是新任總統撈取選票的「政治秀」和謀求長期執政的策略。韓國最大的在野黨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來阻止遷都,數十名國會議員為反對遷都而徵求簽名。首爾的反應尤為強烈。首爾市和京畿道等方面聲稱誓死反對, 還採取一連串的行動:不斷掀起示威浪潮,市議會通過一項反對遷都的決議,打算提請憲法法院裁定國會通過的《建設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案》是否違憲,同時發起大規模簽名運動,要求政府就遷都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等。已有調查表明,韓國將近68%的人認為遷都關繫到國家的長遠大計,贊成通過公投以決定取捨。

公民投票迄今為止還沒有舉行,但反對「遷都」的政治團體和部分國會反對黨議員卻採取了行動,於2004年7月12日向憲法法院提起訴訟,這年10月21日開庭,由首席法官宣讀判決書,9名法官中有8名法官認為,遷都是關系國家命運和發展的大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建設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案》,沒有經過全民投票公決,因而違犯了憲法。宣判公布後,韓國陷入一片混亂。不少執政黨國會議員認為,憲法法院的判決不是依據法律,而是出於政治判斷,難以成立;總統府對此判決感到「震驚」,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而韓國最大的在野黨則對此判決拍手稱快,認為是法制的勝利;站在反「遷都」第一線的首爾市市議會對判決尤其贊不絕口。

判決後,圍繞「遷都」是否違憲的爭論將在法律層面畫上句號,如何應對成為現政府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從已經發生的事態看,韓國政府似乎不為所動,政府發言人發表聲明說,「將在聽取國民意見的同時,通過法律專家對憲法法院的判決進行重審,然後再拿出對策」,申明「不論憲法法院作出何種判決,政府的政策不會改變」。有關專家也認為,憲法法院雖然作出了判決,但不等於「遷都」就徹底失敗。扭轉這一局面有兩條出路:一是政府延請法律專家對憲法法院的判決進行重審,如果證據充分,可駁倒憲法法院的結論;二是就遷都問題進行全民公決,如果獲勝,「遷都」可名正言順地大力推行。

韓國的遷都雖然一波三折,但是政府好像並沒有放棄,而是放慢腳步,尋覓適當的對策,以便遷都計劃得以實施和貫徹。

關於緬甸的遷都,社會上雖然早有傳聞,但誰也說不準確。所以緬甸政府突然於2005年11月7日正式向外界宣布遷都,使很多人感到「意外」,不僅普通老百姓,即便政府很多公務員甚至政府高官,都不清楚事情的背景。隨後,緬甸外交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緬政府將行政首都內遷,各國駐緬使團也不知就裡。其實,緬甸政府醞釀遷移行政首都由來已久。據媒體報道,3年前已著手准備,現在不過是付諸實行而已。

緬甸的新首都已由緬甸政府先期確定了,它就是國境中部的彬馬那(現稱「內比都」)。彬馬那位於原首都仰光以北390公里的一個小盆地中,行政上屬曼德勒省。此前這里是個鮮為外界所知的小城。錫當河從市東流過,周圍有叢林滿布的山丘環繞,向南是比較寬敞的平川地。這里是緬甸少有的鐵路樞紐之一。

緬甸政府公布遷都命令後,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等10個中央政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據媒體報道,一夜之間,近千輛軍車駛入首都仰光,每個准備搬遷的部門前,均有數十輛軍車排成一字長龍待命。工作人員不斷將辦公傢具、設備、文件搬上車,人們都默不作聲地忙碌著。遷都令要求分三階段完成搬遷,除個別中央單位(如畜牧水產部),其他所有政府部門,必須於2005年12月中旬以前全都遷往彬馬那。

緬甸的新都不但已經選定,而且還分期進行了擴建,每期投入的經費達數千億緬元(據目前市場匯率,每1300緬元兌換1美元),現已完成三期工程,包括領導人辦公和住宿設施、政府各部辦公樓及住宅樓、巨大的地下及山中掩體、飛機場、火車站、醫院等,甚至還有高爾夫球場。環城公路與主要公路相連接,與仰光的車程僅7個小時,鐵路每天有列車往返。程式控制電話交換設備安裝完畢,可與世界各地通話。據說緬甸航空公司也已准備開通往返於彬馬那和仰光之間的航班。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由各大私營公司承擔,政府投入與實際的建設投入沒有直接聯系。因此,彬馬那的具體建設規模尚無法估計,根據實地施工人員的透露,工程建設規模容納緬甸政府數量有限的公務員綽綽有餘。

緬甸閃電式遷都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罕見的,這與吵吵嚷嚷、懸而未決的韓國式遷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致遷都的原因,兩國也有不同。

韓國的遷都是為了解決國家發展中遇到的難題。首先是為了緩解人口壓力——以首爾為中心、包括仁川和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面積不足國土的12%,卻幾乎集中了全國半數的人口和七成經濟力量。首爾市本身的情況更嚴重:面積(600平方公里)僅佔全國的0.6%;人口(現已接近千萬,60年來增加了10倍)卻佔全國人口的21%!給現首都的人口壓力「松綁」已經迫在眉睫。其次是為了均衡地區發展——首都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既影響了韓國整體經濟的均衡發展,又加劇了地區間的矛盾沖突。首爾遠離欠發達地區,而新首都地處韓國中部,相比而言更便於對周邊地區形成輻射,實現國家的整體繁榮。至於隨著美國調整駐韓美軍的部署,漢江以北的美軍,將撤往韓國中部,為了安全,把國家的首都相應作地理上的南移,也未嘗不是韓國遷都籌劃的背景之一。緬甸的遷都,輿論界的一般看法認為,國防方面的考慮是首要因素......

⑵ 緬甸總統府宣布移交政權,是否和美有關你是如何看待的

緬甸總統府這次發生的軍政府政變,其實和美國的關系並不大,美國也在這次政變發生以後表達了感到非常震驚。而之所以會發生這場政變很大原因就是軍政府掌握緬甸國家的實權,但是無法通過合法手段上台執政。

政變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弊大於利的,這些上層人物通過爭權奪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是受苦的還是底層百姓,這次正面以後,不少百姓都在家囤積糧食,害怕發生動亂。

⑶ 曾是西方「寵兒」的昂山素季,為何會淪落為棄子

因為昂山素季讓西方都失望了,所以她也從西方的寵兒變成了棄兒。她曾經獲得過西方授予的諾貝爾和平獎,而且她也是被西方推上緬甸的政治高壇,西方還曾經花費力氣為昂山素季造勢,宣稱她就是東方的曼德拉。其實西方花費這么多心思給它貼上這些標簽,就是讓她去奪取緬甸的國家政權,同時讓緬甸屈服在西方的陣營下。但是這些都不是西方想要的結果,他們本來是想要昂山素季鼓動人民去削弱緬甸軍方的權力。要緬甸的政府淪為西方的傀儡棋子。他們也暗示過昂山素季,但是昂山素季都拒絕了,這就讓西方都失望了,所以他們就用一些手段來敲打昂山素季,讓她明白到她已經變成西方眼裡的棄子。

⑷ 緬甸軍隊領導人由誰來任命

緬甸軍方的「發家史」
在緬甸民眾眼中,軍方一度是救國家於水火的英雄。

1945年,緬軍在昂山將軍的領導下,與盟軍聯合,對日本法西斯發起反攻,從日本手中收復了緬甸大部分領土。

緬甸於1948年1月4日正式宣布獨立。

來源:Wikipedia
隨後又發生了緬甸內戰。

在內戰中,緬軍成功解圍叛軍占據的首都仰光,平息內戰。當時面臨分裂和崩潰的緬甸得以倖存。

1962年,就像屠龍的英雄一樣,緬甸軍政府正式上台。

可惜。屠龍的英雄,最終也難逃變成惡龍的命運。

在軍隊掌控下的緬甸,因為腐敗、治理效率低下,從一個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富裕國家,淪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因為對軍政府不滿,民眾發起了多次抗議,而軍隊在民眾中的聲譽也迅速下滑。

不過,無論聲譽如何下滑,因為建國時的英雄偉業,軍方一直是緬甸政治不容忽視的力量。

軍方試圖挽回威信
2008年,民主化進程開始,緬甸舉行憲法公投。

順應民意,軍政府於2011年3月30日正式向以吳登盛為首的新政府移交權力,實現了由軍政府到民選政府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權力變更的同時,政府制定了有利於軍方的憲法。這意味著,軍方權力仍不可小覷。

據此憲法:軍隊可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擁有議會兩院25%的議席。而且,國防部、內政部、邊境事務部等三個部門的部長,由國防軍司令提名。

為了挽回自己的威信,緬甸軍方並非沒有努力做出改變:

國防軍總司令在「臉書」上開了個人賬戶,定期發布軍隊和他自己的活動信息;軍方安排了專門的新聞發言人,加強對媒體的公關工作。

緬甸洪災發生時,軍隊被派去參加救災工作。當時,國防軍穿著軍服的士兵們在洪水中扶老扶幼,轉移民眾財產。這些照片和視頻通過社交網路進行廣泛傳播,引起了緬甸網民的關注。

2016年9月16日,緬甸軍事法庭對七名涉嫌殺害無辜村民的現役軍人作出判決,剝奪其軍職,處以監禁五年。

軍隊公開承認部屬犯有罪行並接受審判,這在緬軍歷史上是很少見的。這表明緬軍正積極尋求改善其形象。

這樣的例子不少,緬甸軍方試圖打造一種全新的形象,以合法選舉上位。

軍方當然不能直接上台,但是軍方支持了一個叫鞏發黨的政黨,希望通過它的上台來重回權力王座。

軍方合法上台的失敗
但是,軍方合法上台的進程並不十分順利。

2015年11月,緬甸在經歷政治轉型後舉行第二次大選。

在這次大選中,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贏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鞏發黨輸了。

緬甸軍方還是沒有回到它的「王座」上。

當時很多人擔憂:軍方是否會拒絕接受選舉結果,並武力控制國家。

但出人意料的是,國防軍總司令向民盟和昂山素季表示祝賀,並支持鞏發黨(支持軍方的政黨)將權力移交給民盟。

盡管軍方高層對民盟執政表示不歡迎,但隨著政治轉型期的到來,許多政府官員、軍人及其家屬都希望杜昂山素季和民盟能夠給緬甸帶來改變。

政變還是來了
2020年換屆選舉能否如2015年般順利交接權力,最近一直是緬甸研究專家關心的事情。

而2015年沒有發生的政變,終於還是發生了。

在1月29日,國際上便有聲音擔心政變。| 來源:CBC
2月1日接受采訪時,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博士後亨凱表示:軍方接管緬甸政權,破壞了民眾對軍方的好感,強化了民眾對民盟的支持。此後,緬甸軍隊再難以公平方式同民盟競爭,也幾乎無法重獲執政合法性。

「因而這次軍方接管權力後,緬甸的政治轉型進程只會全面倒退,不可能回到之前政治轉型的框架。」

⑸ 印度的總統府怎麼樣

在市中心的頓西納小山上,聳立著一座豪華雄壯的宮殿,原名「維多利亞宮」,曾是殖民時代的英國駐印度的總督府。現在,這里是印度政治和國家權力的中心——總統府(Rashtrapati Bhavan)。

印度總統府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杜爾巴茄顫」會議。會上決定將英屬印度殖民地的首都從加爾各答遷往德里,這樣,興建新德里的計劃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新首都選址確定在德里的西南方,緊挨古城。隨後,大規模的建設工程旋即展開。

1929年,維多利亞宮正式竣工;1931年,人們在裡面召開了盛大的落成慶典。為了修建這棟富麗堂皇的建築,印度人整整花費了17年;巧的是,在總統府完工後的第18年,印度終於獨立了。而彼時,大英帝國的總督依然占據在這棟建築里。直到1950年,印度確立了共和制,並任命了第一任總統後,大英的總督終於被印度的總統取代,總督府也隨著更名總統府。

⑹ 緬甸勸返不會對家人有影響嗎

緬甸勸返會不會對家人有影響還是看相關的國家通知政策
背景
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等被軍方扣押。隨後,總統府宣布將國家權力移交給敏昂萊。2021年2月1日上午,緬甸軍方電視台宣布,緬甸副總統敏瑞就任代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結束後,緬甸會重新舉行大選,國家權力也會移交給新當選的政黨。2月2日,據緬甸軍方消息,被扣押緬甸各省邦首席部長和議員將於2日獲釋。
2020年11月8日,緬甸舉行大選,執政黨民盟獲得了476個民選議席中的396席,絕對優勢勝出,取得繼續執政資格,第二大黨鞏發黨則獲得了33個聯邦議席,比上屆大選少了9個議席。

⑺ 敏昂萊與中國關系是什麼

敏昂萊與中國是正常外交關系。

2021年2月,敏昂萊出任緬甸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 、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

緬甸對華交往:

1、2019年4月9日下午,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在八一大樓會見了來華訪問的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2、2019年4月10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來華訪問的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3、當地時間2019年12月8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緬甸曼德勒會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4、當地時間2021年1月12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緬甸內比都會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7)緬甸總統府怎麼樣擴展閱讀:

敏昂萊的執政經歷

1、敏昂萊20世紀70年代在仰光大學法律繫念書時,與當時盛行的政治激進主義完全沾不上邊。當其他同學忙於參加街頭示威之際,敏昂萊選擇申請進入緬甸國防大學,他在1974年第三次提出申請才被錄取。

2、2011年3月30日就任緬甸聯邦共和國國防軍總司令。民盟2015年11月贏得緬甸25年來首次民主選舉之前,敏昂萊從未與昂山素季一對一會面,然而在民盟於11月大選確定大勝之後,敏昂萊很快就承諾會尊重大選結果。

3、選後這幾個月來,軍方與民盟一直為3月底政權交接後的政治合作制定框架,敏昂萊和昂山素季也已會面了至少三次。敏昂萊深知過去軍方名聲不佳,試圖改善軍方形象。敏昂萊致力於凸顯軍方可在當前民主轉型中扮演推動者角色。

4、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電視台消息:緬甸總統府宣布將國家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⑻ 緬甸是不是真的很亂

是的,緬甸自取得國家獨立以來, 一直存在著多股少數民族地方武裝。

1948年,緬甸自取得國家獨立以來, 一直存在著多股少數民族地方武裝。1961年2月5日成立的克欽獨立軍是數十股民族地方武裝之一,也是比較強大的力量之一。這些民地武雖然有不同的訴求,歷史長短不一,力量大小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割據在緬甸邊境地區,曾長期與中央政府對抗,成為緬甸歷屆政府的棘手問題。

2、沖突可能不利於緬甸就說服歐美國家取消對緬制裁一事所做出的努力。歐盟和美國都以緬甸政府同少數民族武裝組織達成和平協議作為取消制裁的前提。

3、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相互指責對方首先採取軍事行動,造成了沖突的升級。《緬甸新光報》3日發表文章,指責克欽獨立軍不斷破壞公路、鐵路運輸,攻擊警察哨所,並表示緬甸軍隊沒有主動發起進攻。

⑼ frontier怎麼讀

frontier怎麼讀:英 [ˈfrʌntɪə],美 [frʌnˈtɪr]。

雙語例句:

1、Afrontiergunslinger who was quick on the draw。

拔槍飛快的邊陲槍手。

2、The northernfrontierwas overrun by invaders。

北部邊境被入侵者佔領。

3、They drove towards the Germanfrontier。

他們朝德國邊境開去。

4、His novel of the Americanfrontier。

他寫的關於美國西部邊疆開拓的小說。

5、Please give our best wishes to thefrontierguards。

請向邊防戰士們致意。

⑽ 緬甸政變為何頻繁

當地時間2月1日上午,緬甸軍方電視台發表聲明,宣布由軍方接管政權。


同時,緬甸總統府發出202101號命令, 國家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部門授權移交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掌管,並規定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為期一年。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總統溫敏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被軍方扣押。


緬甸軍方通過旗下電視台表示,他們扣押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和總統溫敏等領導人,是為了應對去年選舉中存在的「選舉舞弊」;目前,溫敏已將國家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當天中午,昂山素季的臉書賬號發表了一份聲明,敦促緬甸民眾反對當天上午發生的「政變」和任何回歸「軍事獨裁」的做法。


據外媒報道,緬甸首都內比都的大街上和大城市仰光的市政廳外已經部署了不少士兵。


緬甸軍方已控制了仰光、曼德勒、勃固等多地的政府和部門,緬甸國家電視台也已被軍方控制,各個頻道均中斷播出。


那麼,這一事件對緬甸客戶都有哪些影響呢?

通訊中斷


據外媒報道,緬甸首都內比都、仰光等多地電話和網路線路已被切斷,新華社記者的緬甸兩個當地運營商的電話卡已經無法正常使用了。


通訊雖然在稍晚時候有所恢復,但信號不太穩定。此時聯系不上客戶是大概率事件。



所有銀行暫時關閉


緬甸銀行業協會當地時間2月1日上午發布通告,宣布緬甸國內各銀行全部暫停營業。緬甸銀行業協會當天早些時候召開緊急會議,認為由於緬甸進入緊急狀態後支付系統和通信系統大范圍中斷,無法支持各銀行取款業務。重新開業具體時間待網路恢復後通知。


有部分銀行除了提款機服務,部分網上銀行服務、支付服務也已暫停。緬甸中央銀行則表示,正密切關注事件,當多間銀行可以提供服務時,會通知大眾。



民眾搶購


當地時間2月1日早上,在緬甸軍方宣布接管政權之後,仰光、曼德勒等多地出現大批民眾搶購大米、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情況,同時銀行的自動提款機前也排起了長隊。



航班暫停


受緬甸軍方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影響,緬甸仰光國際和國內出入口均於當地時間2月1日早上5時30分關閉,全部航班取消。不少已經接受新冠病毒檢測准備乘機的旅客受阻。



與政府合作項目暫停


一家駐緬甸的中資企業員工指,由於事發地是內比都,而大部分中資企業都在仰光,所以受影響不大。目前員工情緒比較穩定,項目正常運轉,部分需要與當地政府對接的工作事宜受到影響。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經商處在中資企業微信群通知稱,請中國公民做好應急准備,不要驚慌,有情況及時向使館反映。


泰緬邊境關閉


當地時間2月1日上午,泰國北部與緬甸邊境一陸路口岸暫時關閉,該口岸位於泰國北部清萊府美塞縣和緬甸大其力交界,是泰國與緬甸最重要的邊境口岸之一。緬甸方面突然暫時關閉該口岸,造成泰緬邊境貿易和人員往來受阻。泰國軍方表示,已經部署增加該口岸軍力以便應對突發。


據緬甸當地華商說,對緬甸民眾來說,疫情期間收入降低導致犯罪率升高,現在又面臨政治動盪,生活上無疑是「雪上加霜」。目前緬甸國內情況較復雜,有要出貨緬甸的外貿人,請一定要全面掌握當地動態,注意貨款安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