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景頗族有什麼節日
⑴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
景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傳統節日主要有目瑙縱歌節、能仙節、嘗新節、採花節、新米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活動,也是景頗族最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能仙節悉碼是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嘗新節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舉行,節日當天,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獲的糧、菜、瓜果做飯。採花節一般在春節舉行,青年男女帶著食物,一同上山找睜早哪適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說笑嬉鬧。新米節是慶祝豐睜散收的節日,每當田裡稻穀成熟時,家家戶戶都要用新米製成食物,邀請族人到自己家做客。
⑵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簡述
1、景頗族的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2、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祭典活動。「木代」是景頗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著財富和幸福拆悶,能夠給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擁有祭祀權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腦是山官裂櫻顯示威望和權勢的象徵,舉行次數越多、規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過去,目腦主要為祭祀、慶祝豐收、慶祝戰爭或拉事 的勝利而舉行。舉行目腦時,山官統轄之下的村寨須籌集豬、牛等祭品進行供奉,犧牲和耗費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腦並不普遍,一個山官轄區一般數年或數十年才舉行一次。目腦以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形式呈現,內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諸神保佑轄區居民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的意蘊。因此,山官舉行目腦之際,百姓均踴旅源彎躍參與。
3、1983年4月,目腦縱歌被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確定為景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由州縣或鄉的人民政府組織,於每年的正月舉辦。節日期間,成千上萬的景頗族男女身著盛裝,從崇山峻嶺、蒼蒼莽林中歡歡喜喜地匯集到舉行目腦縱歌盛會的廣場。景頗族各個支系的人們都把木腦縱歌奉為最神聖、最庄嚴的節日,把參加目腦縱歌盛會視為莫大的幸福和樂趣。節日期間,除傳統的目腦縱歌舞會之外,主辦者還會舉辦各類文藝演出,組織商品展銷、科普知識宣傳和召開各種類型的招商引資會議。
⑶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
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傳統節日有目瑙節、撒種節、嘗新節、 新米節、 採花節、 能仙節。
目瑙節
「目瑙縱歌」,景頗語意為「大夥跳舞」。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腦作為一種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其由來已久,歷史上,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
每逢目腦節日,村村寨寨的景頗人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從四面八方湧入目腦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歡快而不失庄嚴古樸的特色。廣場中央高豎著四根長約4米的目腦柱,亦稱雌雄柱,中間兩根為陰,外面兩根為陽,上面皆繪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右邊柱上往往繪以蕨菜花紋,象徵團結奮進;左邊常畫回紋構成若干個四方形,並塗以不同顏色,表示景頗族的遷徙路線;中間兩根柱子之間,交叉著兩把長刀,為景頗民族驍勇強悍、堅強剛毅性格的具體標志。目腦柱的左側立著一個方形架子,上層是吹嗩吶的座位;前面掛著一個兩米長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徑一米多的大芒鑼,供跳舞時伴奏用。廣場四周用竹籬笆圍起,目的是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擾。舞蹈開始時,鼓樂齊鳴,人們由兩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腦舞路線的老人身穿大龍袍,頭戴飾有孔雀、野雞羽毛和野豬牙齒的目腦帽,手持長刀領頭,後面跟著背銅炮和持長刀的隊伍,婦女們拿著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後,歡歌雀舞,熱鬧非凡。參舞者少則百多人,多則幾千人,從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其間舞者跳累時可自動退場憩息片刻,而後又繼續登場舞蹈。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撒種節和嘗新節,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隴等縣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
相傳在遠古時代,阿昌族人民中有個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獲季節,她總是不厭某煩小心翼翼地將各種穀物良種選留下來,轉送給各村寨的人民。由於幫助大家提高了耕種技術,她受到人們深沉的愛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獲前逝去,為了彌補老人未能穿新、嘗新而逝的最大遺憾,人們在她靈前敬獻香噴噴的飯菜和新衣。以後,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獲的糧、菜、瓜果做飯,這樣就形成了嘗新節。來年春天人們又將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種節。
新米節
新米節景頗族有趣的慶豐收節日。每年農歷八九月間,當田裡稻穀成熟時,家家戶戶都要歡渡「新米節」。
新米節的前一天,主人家就開始准備。他們背著插滿鮮花的籃子,然後揀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擺在鬼門旁邊。然後,便向各家發出熱情的邀約,請他們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頭歡歡喜喜地來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來客。主賓互致問候完畢,就要准備新米節的飯食了。婦女和小姑娘炒穀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飯,上山采野菜。小伙們歡歌結伴,下河捉魚。按景頗族的傳統規矩,新米節這天不能殺雞宰豬。宴飲開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禱儀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魚、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願,盼望人畜平安,風調雨順,祛災除禍。如能如願,將來一定殺牛供祭。
在新米節的儀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長者講述穀子的來源。據說在很久以前,景頗族種植穀子,但谷魂卻上了天,地上的穀子長得不好,家狗見狀日夜吠叫,終於把谷魂叫到了地上,從此,景頗族種植的穀子茁壯豐茂。
因此,景頗族對狗另眼相看。新米節這天,要先給狗吃飯,其次才是牛,然後才給老人吃。新米節這天,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面和主要總結農事,討論下種的適當時機。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藝,旱地播種的方法和時限,開荒的設計。輪種的學問等。新米節是一個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個促進農業技術交流的節日。
採花節
景頗語稱「思鮮鮮」或「吉達」、「寧打」等,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屆時,同寨或鄰寨的青年男女相約在一起,帶著粑粑絲、米飯、雞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適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說笑嬉鬧,舉行打「煬碟」等各種游戲。情侶們則談情說愛、互贈禮物,其餘男女老少,則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給年輕人聽,歌詞多為吉利之語。飯後,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樂。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約,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調,盡情娛樂,直到深夜。
能仙節
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