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人物有哪些
Ⅰ 緬甸國的紙幣上印著的人是誰
昂山(Aung San,1915—1947年)緬甸獨立運動領袖、將軍,緬甸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著名民族英雄。1947年7月19日,昂山等6人在部長會議室舉行會議時,被緬甸愛國黨主席吳素所派殺手刺殺,其屍體於1948年4月11日從仰光市柔美里大廈遷入烈士墓地安葬。
1915年2月13日,出生於緬甸北部,入仰光大學後,成為學生運動的領導人。1936年2月與吳努一起領導學生罷課。1938年加入德欽黨,1939年至1940年任該黨總書記。1940年為反抗英國統治而尋求外國的支持,最終選擇與日本侵略軍合作。日本協助他建立了緬甸獨立軍。這支軍隊協助日軍擊敗了英軍及中國遠征軍攻佔了緬甸,導致中國遠征軍敗走野人山,傷亡慘重。並在佔領區實行法西斯統治。1943年至1945年昂山在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中任國防部長。1944年8月見日本敗局已定其又秘密成立反法西斯聯盟,任主席。1945年3月率緬甸國防軍倒戈進攻日軍,直至日本投降。1946年任緬甸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實際等於總理。1947年1月,率代表團赴英進行談判,於1月21日簽訂了「昂山——艾德禮協定」。根據協定,緬甸成立了以昂山為首的臨時政府。但時隔不久,英方在「臨時政府成立1年後,緬甸將完全獨立」的條款上採取了搪塞的態度,他公開譴責英政府背信棄義的行為,同年4月選舉制憲會議,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202個席位中贏得196席。同年7月19日,與其他6名部長同時遭刺殺。這一天,後被定為緬甸的「烈士節」。
Ⅱ 現在緬甸的總統叫什麼名字
現任的緬甸總統是吳登盛。
吳登盛1945年出生於緬甸南部。與軍政府許多高層人物相似,他從緬甸軍事學院開始軍旅生涯,最終步入政治和軍事舞台中心。吳登盛是緬甸政治轉型「七點民主路線圖」主要設計師之一,2004年他受命負責起草新憲法。2007年5月17日,總理梭溫因身體原因去職,登盛出任代總理。10月24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任命吳登盛為政府新總理。
2011年2月4日緬甸議會宣布總理吳登盛成為新一屆總統,任期5年。
Ⅲ 緬甸華人首富是誰有哪些比較厲害的人物主要從事什麼行業企業名字叫什麼和軍方關系如何有誰知道的
緬甸華人首富沒有人統計過,不過目前來看,應該屬於羅星漢,關於他的一些事跡可以上網路搜索一下,還有一些有名的人,如張奇夫、彭家聲、這些都比較有名。緬甸北部大部分的公路都屬於他的公司建造!有房地產和其他的一些事業。和軍方的關系嘛,非常好,他本來和毒品大王張奇夫被美國列為緬甸頭號黑名單人物。
Ⅳ 緬甸那支軍隊是好人
他就是緬甸1號人物、緬軍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
Ⅳ 20世紀30年代緬甸文學發展代表人物及背景是怎樣的
20世紀30年代初,仰光大學的師生在文學藝術界發動了一場歷時10年之久的「實驗文學運動」,它是緬甸新文學高漲的重要標志。緬甸文學的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1899—1942)、佐基(1908—)、敏杜溫(1909—)等。由於這些參加者社會地位的局限,「實驗文學運動」沒有明顯的反帝、反殖傾向。但是這些作家熱愛本民族的文明,提倡發揚緬甸文學的優良傳統。他們沖破了封建思想和舊的創作方法的束縛,寫出了許多風格清新、質朴、簡練,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佳作,一掃消閑文學的不良風氣,在緬甸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以德班貌瓦的創作最具代表性。他不僅發表了不少文章批評殖民者輕視緬甸民族文學的政策,而且擅長以一種介乎小說與特寫之間的文體來反映社會生活。如描寫區長大人乘坐的官船「崗哨號」所到之處,窮苦百姓驚恐萬狀生怕被抓去法辦的《「崗哨號」汽船》;揭露殖民主義教育實質的《失業者》;批判殖民者偽民主手段的《投票之前》等,都是緬甸現代文學中的名篇。
Ⅵ 緬甸吳瑞曼親中還是親美
今年11月8日,緬甸將舉行五年一次的大選。由於民盟是執政黨,且民眾對該黨主席昂山素季的支持猶存,預計民盟還將贏得今年的選舉。但因為民盟政府五年執政成果不彰,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問題繁多,將失去很多少數民族邦的選票,預計民盟所得選票和議會席位將不如2015年大選。在這個判斷下,緬甸的幾位政治人物結局如何?
昂山素季
現任國務資政昂山素季一直有一個總統夢。可能從1988年她從英國回到緬甸時,就有擔任總統的抱負。但是,很遺憾,今年這個夢想應該還是不能實現。
緬甸憲法規定,國家總統人選不能是親屬是外國人或受外國勢力支持的人。昂山素季的丈夫、兒子都是英國人,且在軟禁期間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支持,明顯不符合擔任總統的條件。而且緬甸憲法還規定,總統必須有管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經歷,昂山素季從來沒有機會管理軍隊,包括民盟執政這五年,因為緬甸憲法還規定,軍隊只由總司令管理。
如果要通過修憲使昂山素季當總統,也不太可能。上述憲法條款的改動,需要獲得議會75%議員同意才能通過。在緬甸議會軍人佔25%的情況下,民盟尚不能掌握剩下75%的議員的意志,更不用說「超過75%」。昂山素季在執政初期,也想過拉攏軍隊的辦法,例如再次拉出她的父親——緬甸國父,也是緬甸軍隊的創始人,昂山將軍,直言軍隊需要忠於國家。但是,奈何緬軍基層特別是軍人議員的「政治思想工作」還比較到位,並不為所動。民盟今年轟轟烈烈的修憲,最後只修改了幾個無關痛癢的詞。
Ⅶ 緬甸戰役的相關人物
(1887~1975) 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於台北。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1月蔣被同盟國推舉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隨即應駐緬英軍請求,派遠征軍入緬甸支援英美盟軍對日作戰。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撕毀國共停戰協定,調160萬正規軍,於1946年6月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在人民解放軍有力反擊下,頭8個月被殲72萬人。1947年3月改為集中兵力向解放區東西兩翼的陝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蔣被迫於1948年1月和 8月先後採取分區防禦和重點防禦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起,國民黨軍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蔣遂於1949年 1月宣告「引退」,但仍在幕後指揮,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遂乘勝進軍,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 。蔣於12月敗走台灣省。1950年3月在台灣「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4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台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系他在台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他夢想有朝一日返回大陸,反對「台灣獨立」、「國際託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1883.3.19 ~1946.10.12)美國陸軍上將。生於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1904年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4~5月,在緬甸曼德勒以東地區指揮中國軍隊聚集日軍:1943年10月指揮中美聯軍和雲南遠征軍進行緬北戰役:1944年8月指揮部隊攻佔北緬重鎮密支那。1920~1923年赴華工作。1926~1929年在中國天津任駐華美軍營長、代理參謀長。1935~1939年任駐華武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指揮盟軍抗擊日軍入侵緬甸。1943年兼任東南亞盟軍最高副司令,在緬北反攻戰役中指揮盟軍與侵緬日軍作戰。因同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解放事業,與蔣介石發生矛盾。隨後蔣堅持要求撤換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羅斯福頒發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國內陸軍地面部隊司令,6月任駐沖繩美第10集團軍司令,8月接受琉球群島日軍投降。1946年3月任第6集團軍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來贊揚他是「最優秀的戰士」。遺著被後人匯編為《史迪威文件》。
Ⅷ 緬甸「果敢王」彭家聲去世了,他有著怎樣的一生
“果敢王”彭家聲有著動盪不安的一生。雖然彭家聲家境很好,但是所處地區動盪不斷,從自己出生到死去,幾十年間從未真正享受過“和平”。而彭家聲也不是泛泛之輩,一直想要掌握果敢大權。在各方勢力競爭之下,彭家聲有過輝煌也有過沒落,只是這些精彩的經歷都隨著生命結束,變成了一個故事。
3、為什麼叫“果敢王”
在彭家聲被趕到雲南境地之後,碰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機遇,自身實力得到全面加強,重回果敢打敗了羅家和楊家兩大勢力。隨後他當選了果敢縣長,有了“果敢王”稱號。不過果敢的動盪,並沒有直接結束,受到地區和經濟問題的影響,爭斗一直在繼續。
Ⅸ 現在緬甸實際掌權的是誰
緬甸政府實質是軍政政府,軍隊首長當然就是國家權力掌控者咯。。
1948年3月4日,緬甸獲得獨立以來,實行的是多黨民主議會制。 1962年,奈溫將軍推翻了吳努政府,開始實行由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一黨執政的一黨制。 1963年初緬甸軍政府對地上眾多新老緬族政黨,如反法西斯自由同盟、聯幫黨、聯合工人黨等,進行黃鼠狼給雞拜年的「誠邀和談」,半年後就追殺圍剿無赦,大規模屠殺各政黨領袖。 1988 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政權以後,緬甸政治迎來了短暫春天。成立了以蘇貌大將為首的軍政府,取消舊的人民議會和國務委員會,成立了新的國務委員會,宣布解散原來的社會主義綱領黨,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議會制。 目前,緬甸主要民主黨派大約有10個,最大的是全國民主聯盟,國父昂山將軍的女兒昂山素季為該黨主席。 其次是緬甸民族團結黨,由原綱領黨重新組建而成。第三大民主黨派是撣邦民主聯合會。但是好景不長。 1990年5月,緬甸舉行多黨制民主大選,大選結果,大大出乎緬甸軍政府的預料,以昂山素季 為首的緬甸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但軍政府以必須先制憲才能交權為由,拒絕交權。緬甸人民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和激化。 軍政府悍然廢除聯邦憲法,那是1947年組成緬甸聯邦大家庭的唯一條約,殘忍殺害與拘禁各邦各族領袖,致使簽約的撣族、克倫族、克欽族、欽族、孟族等悲痛無比,憤怒抗爭。1963年,軍政府「邀請」撣邦獨立軍、撣邦解放陣線、克欽獨立軍及吉仁自衛隊等到仰光協商和平。至該年11月,軍政府賊喊捉賊,祭出「捍衛聯邦,反對分裂」大旗,至今一直在有組織的燒殺搶劫眾土族村莊,大打種族滅絕內戰,並用強奸少數民族婦女為戰爭手段——這些使得各族人民更深惡痛絕大緬族沙文主義、賊喊捉賊的卑鄙行徑與野蠻的強迫同化政策,以及要把內戰打到底的禍國殃民做法——這就是緬甸半世紀來大民族欺騙、屠殺眾小民族,眾小民族為求自保而堅持自決權的主要根源。 目前制憲大會已經召開了近7年半之久,但至今仍沒有達成一致,仍在斷斷續續召開,結束遙遙無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會議。軍政府答應,待國民大會結束、新憲法制定後,緬甸將按新憲法規定的程序再次舉行大選,然後,軍政府將把國家政權移交給大選獲勝者。近年來,軍政府一面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將各個民主黨派逐一瓦解、摧毀,一面組織 成立了「緬甸聯邦鞏固和發展協會」,作為自己的後備力量. 1997年11月15日,將法律與秩序委員會改名為緬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現政府有31個部,具體如下:農業與灌溉部、郵電通訊部、建設部、合作社部、文化部、國防部、邊境與少數民族發展部、教育部、能源部、財政稅務部、林業部、衛生部、內政部、移民與人口部、飯店與旅遊部、第一工業部、第二工業部、宣傳部、 勞工部、畜牧水產部、礦業部、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鐵道運輸部、宗教事務部、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科學技術部、體育部、經濟與商務部、交通部、外交部、仰光市發展委員 會(相當於部級)。
編輯本段經濟
1963 年初緬甸軍政府宣布「國有化法案」,所有工商業經濟命脈都要由民族資本家與外僑手中,無償收歸「國有」。緬甸軍政府用社會主義之名,行排外肥己之實,做起打家劫舍的強盜本行! 1963年2月23日所有外資銀行,僑資銀行一律由軍政府的聯邦銀行接管。 1964年1月緬甸兩大出口商品——大米與木材,分別由軍政府的農業局與林業局獨家經營。 1964年3月2-19日,全國工商業12,212家(95%為外僑所有)被收歸「國有」。電台播音剛停,各廠店各企業門口就有兵士奔來,鐵門一拉,宣布里內所有東西都已屬於「國家」,並規定立即據實上報所有財產物業等,否則坐牢十年。 1964年5月17日宣布流通的100元、50元大鈔作廢,對民族資本家與外僑再來一次毀滅性打擊。全緬流通貨幣共為2,230百萬元,民族資本家與外僑所持的大鈔占流通貨幣的97%, 攜帶不方便的10元、5元小鈔只佔3% 。華僑等正當財產被無償沒收,正當工作生活被無理禁止,完全違背了聯合國人權宣言的最低要求——生存權,華僑求生不得,求救無應,成了絕地孤兒。 自從緬甸軍政府掌政40年來,緬甸長年名列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Ⅹ 緬甸華人的政治地位
獨立前,華人曾經出掌國家要職,例如李遐養爵士榮任巴特勒(Harcourt Butler)爵士與英尼斯(Charles Innes)爵士當政時出任農林部長。李氏祖籍廣東台山,緬甸土生,曾留學英國,執業律師;還有木匠阿灼,原名曹鸞翔,初抵緬甸時一貧如冼,但後來卻成了著名的承包商,被委為立法委員。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推行國有化與本土化政策,華人不再享有政治地位。
1964年緬甸推行國有化運動,許多華裔商人被迫離開緬甸,華人創辦的學校與報社都被迫關閉。1967年6月,緬甸還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排華暴亂,憤怒的暴民在仰光唐人街殺人放火,華人商店與住家被掠奪一空,許多華人丟了性命。暴亂蹂躪了好幾個城市。
由於緬甸推行歸化政策,職業限制政策,又取締華校與華文報刊,使華人謀生困難,紛紛加入緬籍。但緬甸的法律很嚴,只有那些在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爆發前在緬甸居住的家庭成員才能取得公民權,其他人只能申請特別外人登記卡。登記卡持有人可以居住在緬甸,但不能享有與土著同等的權利。許多華人乃花錢買公民權證書。至今沒有加入緬籍的華人不到10% 。
緬甸華人作為一個種族集團,並不像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那樣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在緬王時代,他們是純粹的商人,在英國殖民時代亦如此。但由於在戰前殖民政府推行種族代議制,所以在仰光市議會里有一兩個華人代表。在二戰期間,一些華裔特別是混血兒,積極同緬甸各族一起共同抗日,因此戰後當上公務員、技術員、醫生、軍官,但參政的華人仍鳳毛麟角。1962年奈溫軍人政權上台後,華人從政受到限制。奈溫(秀貌)本人是混血華裔,其他還有革命委員會第二號人物兼國防軍副總參謀長昂季(陳天旺)、原緬甸總統山友(San Yu)、奈溫政權的功臣礦業部長尼尼博士、教育部長陳友才……等。華人對緬甸經濟的貢獻是很大的,華人利用自己的海外通商網路,幫助政府促銷農產品。50年代中,華人響應政府的號召,把進出口的大部分讓出來給緬甸人經營,自己從商業轉向工業,開辟了新型工業發展的新紀元,維護了民族團結。
吳敏素在《工商業中的緬甸人》一文中曾指出:「戰後緬甸工業發展是由華僑完成的。」1962年,緬甸國防軍副總參謀長兼陸軍總司令昂季准將在新年賀詞中說道:「我們對居住在緬甸的中國人,對他們一百幾十年來對緬甸經濟建設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估。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工作建設於斯。因此,我們從來不把居住在緬甸的中國人當做普通的外國人看待。」
70年代中,緬甸放寬公民出國打工的限制,華人為緬甸創收了不少外匯,並進口了不少汽車和生產設備。1989年緬甸改革開放以後,華人在中緬邊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有今天的繁榮,離不開華人的作用。
今天的華人社會已與往日不同。緬甸華人本身變了,外國環境也在變。在一些人眼裡,華人和緬甸人根本沒有什麼區別,膚色和長相大同小異,風俗習慣也已毫無差別。華人家庭一般比較富裕,幾乎都有汽車,有些甚至有兩三部。他們勤快,會賺錢,受到善待。緬甸對外開放以後,利用中國大陸、港、澳、台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華人資金發展經濟的心情非常迫切,隨著其他國家、地區華人資金的流入,緬甸華人的社會經濟地位也相應提高。
隨著形勢的發展,緬甸已放寬了對華文教育的管制。在緬甸實行對外開放10周年之際,中文報紙《緬甸華報》在仰光出版發行,這是30多年來緬甸首次出版發行中文報紙。作為緬甸權力核心的「戰略研究中心」向華人提出:「你們要有思想准備,要是把『華僑中學』交還給你們,你們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