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為什麼打緬甸
Ⅰ 國軍和日軍怎麼會在緬甸打起來
實際上這種演算法是到了1939年之後階段,當時計算戰鬥力的時候基本按照日軍一個大隊打國軍一個師計算有以下原因1、編制問題,到了39年,正面戰場基本穩定下來的時候,國軍的編制已經很不足了,即便是中央軍的嫡系師,如36、87、88之類的,只有4000-6000人,至於雜牌軍,一個師能有2000人就不錯了而日本一個大隊的人數在800-1000人之間雙方的兵力對比充其量是1:4考慮人員素質以後,就能發現差異更大。國軍的士兵基本都是臨時拉來的,而日軍都是百戰精兵(順便說句題外話,解放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共軍打國軍也要集中數倍的人員,可到了渡江戰役之後,一個連、一個營往往敢於挑戰對方更大規模的部隊,就是明證)2、裝備和訓練差異,國軍裝備太差,師一級也就是有點小口徑火炮,很多還沒有。至於槍械,質量更差,無法壓制對方火力而日軍大隊有大隊跑和其他重武器士兵訓練也是日本人強,這么算下來自然是日本人狠3、戰術因素國軍的主動性太差,不敢主動出擊,只是被動等著對方來攻擊,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被各個擊破
Ⅱ 我的團長我的團 為什麼會在緬甸這是什麼戰爭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Ⅲ 日本進攻中國路線 日本為什麼進攻緬甸
中國:北路從東北向華北,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南下進攻蘇魯豫皖,一路西晉進攻山西。進攻蘇魯豫皖的部隊與中路淞滬會戰後進攻南京的部隊匯合,西進進攻湖北。南路,則是在進攻廣州,香港。北、中、南三路軍隊,在抗戰正式爆發的2年內,日軍佔領了中國東、中部最富庶的地區,國民政府被迫西遷重慶。
東南亞:日本法屬印支事件之後,沿中南半島南下,攻下緬甸、寮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兵鋒最遠處道道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並長期佔領巴布亞紐幾內亞。
太平洋:41年底,偷襲珍珠港,暫時取得了西太平洋的控制權。
遠東:38年挑起「諾門坎事件」慘敗後轉而進攻阿留申群島。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日本佔領緬甸後,在緬甸實行殖民統治。許多緬甸人民積極展開與日本的斗爭,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不過,緬甸國內也有很多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希望緬甸獨立的人士,如緬甸歷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昂山。他在抗日戰爭前曾在日本組織和訓練緬甸獨立義勇軍,因此對日本持一定的好感。他在抗日戰爭中參加了日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的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然而,他在利用日本人的支持得到獨立後,政策卻出現了大轉變,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開始反攻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即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並在獲得英國的承認後,在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由於日本人早先對緬甸獨立所做出的幫助,昂山率領的緬甸政府在戰後對日本持一種比較同情的態度,可以從戰後賠款等問題上體現出來。
Ⅳ 為什麼當年國軍抗戰時期國內戰事都沒有解決卻組織遠征軍去緬甸打仗很不理解
你好,因為當時日軍已基本佔領東南亞,日軍把通向中國運輸戰略物資的道路基本上都封鎖了,只剩下滇緬公路,幾乎所有的抗戰物資都從這里運進來,這條路如果斷了,物資跟不上,抗戰也就麻煩了,所以只有派遠征軍入緬作戰才能保護這條路,才能為抗戰勝利提供物質保障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為什麼要佔領緬甸
緬甸是日軍東南亞作戰的重要目標。日軍為了保證馬來亞作戰的側翼,鞏固印度支那、泰國佔領區;切斷美英對中國進行補給的滇緬公路,配合中國戰場的日軍作戰;脅迫蔣介石投降;威脅印度,迫使印度脫離英國,同時企圖將緬甸作為長期占據南亞地區的北翼據點,掠奪緬甸的豐富戰略資源,遂於1942年1月初發動緬甸戰役。
Ⅵ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因
1、將日軍主力引出國門。
2、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
3、打通滇緬公路,馳援怒江防線
4、迫於美國和英國的壓力,為了獲取更多的援華物資。
Ⅶ 中國當時在抗日期間為什麼還派遠征軍去緬甸
為了打通滇緬公路獲得國際援助。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 ,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
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派遣軍隊入緬與英軍協同作戰。
(7)抗日為什麼打緬甸擴展閱讀:
滇緬公路的價值意義:
第一,從戰略意義上看,滇緬公路在抗戰初期搶築成功,對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妄想是一個有力的回擊,而對於中國來說,滇緬路成了維系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大批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打破了日軍的封鎖戰略。
第二,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從物資上給抗戰巨大的支持。據統計,縝緬公路貨量1939年為27980噸,1940年為61934噸,1941年為132193噸。
在運入外國援華物資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為償還物資的鎢、銅、錫等有色金屬及桐油等物資,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三,滇緬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於後方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戰時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內遷的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第四,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
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遠征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滇緬公路
Ⅷ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會進攻緬甸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敏者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檔盯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行拿和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Ⅸ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緬甸之戰是怎麼回事呀
中國遠征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是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
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
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
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Ⅹ 緬甸戰場中國為何要出兵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陷後,日軍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對中國整個海岸線的封鎖,中國不可能從海上得到所需的戰略物資補充,各國華僑和友好國家政府所捐贈的物資也運不進來,而中國抗日戰爭又急需大量的戰爭物資。中國出兵緬甸就是在這處情況下發生的。
由於中國經濟不發達,加上一直在還當年不平等條約欠下的外債,中國經濟實際上長期處於窮困狀態,抗日戰爭進行的非常不理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急需得到外國援助,而美國政府也擔心蔣介石因為打不下去而投降, 這樣日軍就會提前在太平洋與美軍發生沖突,所以美國決定向中國提供援助,中國出兵緬甸政是為了打通陸上交通線,將美國運到印度的特資,運回國內。
由於第一次出兵緬甸失利,中美不得不開通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駝峰航線氣候惡劣,損失嚴重,成本巨大,當時為了使老蔣能撐下去,美國也是不惜血本。到第二次遠征緬甸成功後,這種局面就大為改觀,美國的戰略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