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帝去緬甸帶了多少人
Ⅰ 朱由榔為啥逃到緬甸從廣東退守南沙群島不好嗎
張獻忠被射死以後,大西軍亂成了一團。這個時候他的四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以及艾能奇聚集到一起開會,商量著接下來該怎麼干。
孫可望給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認為應該把大西軍帶去廣東,如果情況不對可以乘船出海,去海南,去南沙群島都可以避難。
可是李定國卻堅決表示反對:老孫啊,你想要走絕路我不攔著你。這意思很明白,乘船出海是絕對不可取的。而到了廣東則就退無可退了。
為此他們再次商量了一番,這才決定將大軍轉移到雲南。他們在雲南滅了沙定洲的叛亂,又與南明永曆帝交好,最後投靠了永曆皇帝,堅決抗清。
可以說,李定國的這個決定是非常妙的。為什麼他們不能去廣東呢?因為大西軍的航海技術不達標,而且孤懸海外沒有供給,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大陸早晚都是個死。
去雲南就不同了,因為雲南旁邊還有緬甸,還有越南、寮國、柬埔寨等等這些大陸。只要有陸地,那他們就有退路,而且隨時可以反攻回來。
同樣的道理,吳三桂南下的時候,永曆皇帝朱由榔退無可退,也只能從雲南改道前往緬甸,他是不可能去海南,去南沙群島的,去了那裡就徹底沒有希望了。
永曆帝最失敗的地方,那就是手裡實在是沒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兵馬。李定國跟他失散以後,他手裡就無兵可調了。
到了緬甸以後,人家一看你勢單力薄,當然不把你放在眼裡。你看吳三桂過去的時候多豪橫?為什麼?因為人家手裡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所以說不管是逃到南沙還是緬甸,如果自身不夠強大,逃到哪裡都是要受欺負的。只有自身強大了,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尊重。當然了,真正強大了的話,永曆帝也不用逃亡到緬甸了。
Ⅱ 果敢人到底是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果敢漢族人最早的祖先是明軍,後來又變成了土司,後來國民黨殘軍也去過果敢,有的還在果敢定居了,所以有一部分的果敢人,也是國民黨殘軍的後代。
九戶人家中有一位自稱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楊高學的軍官,是他帶領九戶和其他民族爭斗,後來開始了楊土司家族持續三百多年的統治。後來又有國民黨殘軍去了果敢,還有一部分人定居在了果敢,所以也就成為現在一部分果敢人的先輩。
Ⅲ 歷史上的南明永曆政權滅亡後,李定國去哪裡了還有,是不是有很多明朝遺民去了中南半島及東南亞
南明政權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出逃到緬甸,後來被緬甸獻給吳三桂,為防止出現變故,吳三桂請示清朝後將之就地處死。
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
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消息後,曾寫信給吳三桂,到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三(1662年1月22日),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
吳三桂還不算絕情,他在政治上對永曆帝朱由榔冷血,嚴密拘禁,在生活上卻給予了他們良好的待遇。永曆帝依然是以前的皇家裝束,頭戴「馬鬃瓦棱帽」,身穿「純絹大袖袍」,腰系「黃絲帶」,「舉止有度」,衣著講究。加上永曆帝身材魁偉,體態豐滿,相貌堂堂,年方39歲,顯出一副英武之氣,仍不失皇帝風度。他被囚禁在室內,經常端坐不動,不管誰來送飯,或有人來觀看,他都無動於衷,一語不發。有一名士兵看後,不禁贊嘆:「這才是真皇帝呀!」
吳三桂也抽空見了他一面,但受到了永曆帝朱由榔大義凜然的譴責,使英雄一世的吳三桂也不由得膽戰心驚,再也不敢見了。永曆帝的戶部尚書龔彝置辦了酒餚,准備進獻給永曆帝,守衛的士兵不許。龔彝厲聲說:「我為臣子,面見我君。有何不可?況君臣大義,縱夷狄也不能忽略。我求見君面,何阻撓之甚?」守衛的士兵不敢自專,請示吳三桂,因為心中有愧,就准許進去探視。
龔彝把酒宴擺好,請永曆帝出來,向他行三跪九拜之禮後,恭恭敬敬地把酒端起奉上。永曆帝本不善飲酒,此時此境,有風蕭蕭之意緒,大為傷懷,頓時痛哭不已。龔彝伏在地上也涕泗交流,勸之再三,永曆帝勉強飲了三爵,龔彝再拜不止。突然一躍而起,用力以頭觸柱,腦漿迸裂而死。永曆猝不及防,一下子驚呆了,待反應過來後,即撲到他的屍體上,悲痛欲絕,哭昏了過去……
永曆帝和他的母親、妻子既已成了吳三桂的階下囚,生死已不由己,他們等待著最後的結果。在度日如年的日子裡,只有悲哀和眼淚伴隨著他們。
清軍中有一甲喇章京軍官,暗中聯絡一些滿人,准備劫持永曆帝,逃往陝西,奉為君主,「以成不世之功」。但由於處事不慎,走漏了消息。吳三桂非常恐慌,迅速逮捕了密謀起事的11名首犯,以最殘酷的磔刑處死。為防止夜長夢多,再生變故,吳三桂加速了對永曆的處置決定。
吳三桂上書清廷,直言如將永曆帝押送北京,可能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就地正法。吳三桂遂於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望日(1662年06月1日,清康熙元年),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執行絞刑。王皇後就在被清軍押解的途中,想著一代皇後,就這樣屈辱而死,心實不甘,與其受辱而死,不如悲壯而死。於是她與馬太後互相勉勵,在檻車中自相扼喉而死。永曆帝身亡處後改名為逼死坡。
據記載,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滿洲將領不贊成,愛星阿說:「 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安南將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於是,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維恭子抬到門首小廟內,用弓弦勒死。臨刑之前,年輕的朱慈炫大罵吳三桂:「逆賊!明朝負了你什麼?我父子倆負了你什麼?使我有此下場?」
行刑結束,隨即命昆明知縣聶聯甲帶領員役搬運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於北門外。次日,清兵至火化處拾取大骨攜回作證。雲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墳為借口,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南明最後一帝至此煙消雲散。死後廟號昭宗,謚號匡皇帝。清乾隆年間天地會上謚號出皇帝。
其實,永曆政權同弘光、隆武政權一樣,腐敗不堪,但永曆帝個人的一些品行,頗為人所稱道。他作風朴實,厭惡繁華,不飲酒,也無聲色之好,喜聞和談論忠義事,奉母至孝,待妻恩愛,他的這些美好的品質博得了人們的贊賞。又因為他和王皇後是一對賢伉儷,死得如此悲慘,頗能激起人們更多的同情,灑下更多哀傷的淚水。一些對新政權不滿的人,也就從中寄託著懷念故國之情。
Ⅳ 明朝命運最為波折的一位帝王,曾逃往異國他鄉,墓地至今下落不明。是誰呢
輝煌之時,人人巴結;落難之時,人人踩踏。這看起來很無情現實,卻是最有道理的話語。特別是帝王,天下皆歸其所有,千萬人巴結。然而,當國家危難存亡之際,又有多少人願意為帝王分憂?甚至有許多人都想取而代之,這更是不爭的事實。
南明永曆帝便經歷了這樣的人間冷暖,雖貴為帝王,命運卻著實凄慘,他有心治國,卻沒遇到一個盛景,於危難中擔起大業,還是難以力挽狂瀾,最終落得慘死下場,至今,他的帝王陵仍然是一個謎!
圖片:永曆帝與身邊的大臣們劇照
緬軍一路追殺,一直殺到永曆帝居住之處,永曆帝見無路可退,面如死灰,想要上吊結束性命,這時,身旁的侍衛趕忙勸阻,「如果陛下堅持自盡,那太後身在異國他鄉,又年事已高,她該怎麼辦?陛下就這樣命喪黃泉,該如何面對地下的高皇帝?」
一番話讓萬曆帝警醒,打消了自盡的念頭,隨後,永曆帝等人被軟禁了起來,之後,緬甸還斷絕了食物的供給,所幸,附近的僧人出於好心,自發為他們送水送食物,永曆帝等人才得以續命。
沒多久,莽白卻又派使者送來金銀錢財,並表示之前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緬甸的亂軍所為。永曆帝當然知道這是虛假之詞,不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然憤怒,永曆帝也只得忍氣吞聲,表示相信。
Ⅳ 果敢人到底來自哪裡
在毗鄰中國雲南省,位於中國和緬甸之間的禪邦高原,有一塊面積僅有2700平方公里,30萬餘人口的土地。理論上,它是屬於緬甸的國土。
但是,在這塊區域的人民說著漢語,90%以上的人是華人,流通的是人民幣,甚至連手機的信號都是移動、聯通,可以說,除了歸屬地不同,這塊土地與中國國內沒有任何區別。這塊與眾不同,與中國淵源極深的土地,就是果敢。
明朝中南半島所設宣慰司
一直到1852年,英國侵佔緬甸,將緬甸置為英國殖民地,並在1897年與一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後,中國才失去了這片領土。也從那時候開始,緬甸的華人開始被稱為了果敢人,而罌粟,也就是鴉片的原材料,成為了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
第三,則來自於國民黨的潰兵。三年解放戰爭,國民黨一潰千里之後,位於雲南的部分國民黨殘兵退往了緬甸,這部分國軍殘兵,就是國民黨李彌兵團的殘部。
正是這支國民黨潰兵,在中南半島上創造了大名鼎鼎的金三角,甚至還多次擊敗了緬甸政府軍,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在異域揚我國威。最終,由於沒有支援,這支孤軍在多方勢力的共同打擊之下失敗,有一部分人選擇加入了緬甸,這其中也包括去往果敢,最終生活在果敢地區的國軍後裔。
Ⅵ 那些流落緬甸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流落緬甸的中國人有四支:
一是果敢族:約14萬人,生活在以果敢為核心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轄1縣、1市、2鎮、15個鄉。第一特區設1縣1市1經濟特區,即果敢縣、老街市、清水河經濟特區。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
三是華族:首批定居緬甸的華人,據說是在幾個世紀前移入緬北克欽邦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是從雲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個廣東籍商人經新加坡來到緬甸曼德勒王朝古都。1885年英國侵佔了整個緬甸,並把它並入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後發生大規模移民潮,大量華人通過海峽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緬甸。目前華族占緬甸總人口的3%,
緬甸華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數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華人人數已達19萬4千至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 。他們創辦華文報章、華校、並設立社團。1950年,仰光有4家華文日報、3家周刊、而全緬甸也有超過200所學校。
四是勐穩族,主要以居住在緬甸北撣邦貴概大勐宜。是早年從德宏芒市一帶遷徙出去的漢族,目前人數大約為一萬左右。
Ⅶ 明朝滅亡後,一人領著兩千多文武大臣逃入緬甸境內,後面怎麼樣了
明朝滅亡後,永慶帝曾帶領著兩千多名文武大臣逃往緬甸,目的在於復興明朝,只可惜他不僅目的沒有達成,而且最終還被吳三桂押回了雲南被處死。談起明朝末代那段歷史,人們自然會想到“崇禎”、“吳三桂”等歷史人物,盡管明朝的落敗是歷史所趨,但是很多人還是會為如此強大朝代的滅亡感到十分的惋惜。
永曆帝的逃亡之行必定是會留下痕跡的,很快清軍就逐漸地逼近了緬甸。在那個時期,緬甸的實力是不能與清軍相匹的,漸漸地緬甸就開始不待見永曆帝。並且緬甸一方開始對永曆帝的人開始下手,殺害了不少大臣。面對國王為了討好清廷,將永曆帝獻給了吳三桂。面對永曆帝的存在,吳三桂自然是忌憚的,最後以絞刑處死了他。永曆帝的去世,象徵著南朝最後一個王朝也就這樣結束了,清朝也就漸漸地登上了歷史舞台。
Ⅷ 永曆皇帝在緬甸有多慘
永曆皇帝在緬甸的情況:永曆皇帝被安排到城外的一塊空地,緬甸分配一些木料、草料給永曆帝君臣蓋起了一間間茅草屋,就這么居住下來。永曆帝甚至拿出自己的玉璽換取糧食填飽肚皮。
永曆皇帝在緬甸的處境時很窘迫的,因為是逃跑,所以沒有帶很多的錢財和干糧。而他的隊伍又浩浩盪盪,足有2000人之多,吃飯和居住就成了大問題。
永曆帝生平
南明的永曆帝朱由榔,他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也有個桂王的稱號。但自從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盡後,南明政權又被打的七零八落,可控制區域只剩下湖廣、雲貴等一部分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1646年,朱由榔只能登基稱帝,此時的他沒有軍隊和民心,所以南明在清朝的軍事打擊之下一直被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