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長刀是什麼種類

緬甸長刀是什麼種類

發布時間: 2023-04-23 20:20:37

❶ 刀的種類有什麼

漢族傳統刀類 唐刀:唐刀 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短刀:刀的一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朴刀、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蝴蝶雙刀:激肆雙刀的一種,又名合掌刀。刀與前臂同長,可藏於袖中或靴中;刃寬厚利於格擋和反手刀。僅在刀尖前數寸開刃,利於垂直刺入人體。在洪拳、詠春拳等都有此刀的應用(一說為詠春八斬刀用刀系有別於蝴蝶雙刀的獨立刀種,其用刀較之蝴蝶雙刀要小。尚待考證)。 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瞎鉛賣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在抗日戰爭時期此刀仍然廣泛應用於肉搏。 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朴刀:出現於宋代,廣泛使用於清末。雙手持握,是大刀的一種,有觀點認為,該刀實際上是民間為了避開朝廷關於禁止持有長兵器而把長柄大刀改為短柄的產物。又名「太平刀」,在清末太平天國士兵中得到廣泛使用。 太極刀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苗刀:又稱「長刀」,我國傳統兵器(註:「苗刀」並非「苗族尖刀」,更不是太刀一類)。長五尺,刃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因其刀身修長形似苗而得名,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在戚繼光抗倭的時候曾被廣泛應用。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余,鐔長尺余,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一寸二分,刃長二尺,闊一寸三分。上銳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鐏長四寸。」現在所說的「片刀」大多數指薄刃砍刀。 儀刀:唐刀的一種(另一種為陌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為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為御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兵·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一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蜀刀:漢代軍的一種。刀首有環。《漢書·文翁傳注》:「刀凡蜀刀,有環者也」。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一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絞、格、攔、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磨逗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拍髀:因佩帶時拍髀旁,故名。《釋名·釋兵》:「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筆直,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隨身佩帶。《漢書·九六上·西域傳·婼羌》:「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 佩刀:多佩帶於腰間。《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葉刀:即「吳鉤」,按《中國古兵器大全(筱田耕一)》:「因刀刃形狀似柳葉,故此得名柳葉刀」「這種刀刃呈曲線的曲刀,是春秋時代由吳王下令製造的。」該書另提及,此刀實際有可能出自商周青銅時代。然最遲唐代柳葉刀就已明確產生,蓋因唐代李賀名詩《南園》為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明清時期作為士兵佩刀。 削:屬於書刀,指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為青銅或鐵製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於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刂,長尺,博寸。」 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鉤刀:其式樣與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鉤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鉤刀,夜伏田中。」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麻札刀:砍刀的一種,主要用來克制騎兵。平頭厚刃,專砍馬腿。《宋史·岳飛傳》:「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為軍,十軍為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種。「猨」通「猿」。《隋書·禮儀志》:「行各二人,執金花師於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為一料。」 腰刀:刀長約三飛,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藤牌。」 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為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龍鱗寶刀:全長三尺五寸,為歷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凈僧尼備此刀,明四海雲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滾珠寶刀:全長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廣會高僧備此刀,精此術也。 白楊刀:短刀的一種。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為宋行報仇,左執白楊刀,右據宛魯矛。」 少數民族用刀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數民族兵器。有謂:「蠻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謂吹毛透風乃大理刀之類。」大理刀有鐸銷,柄部飾金,極名貴。 雲貴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貴之,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一鞘兩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壯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身長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寬處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鋒,鋒與刃尖之間有三個凹形齒口,刃較為鋒利,鐵護手呈「S」形。柄以木製,長四寸半。銅制柄首呈棱形狀。 阿昌刀:按《龍泉霜雪(鍾少異)》:「雲南隴川縣門戶撒壩的阿昌族擅制刀,所產刀在西南地區享有盛名,世稱『戶撒刀』或『阿倡刀』」。平時可彎曲而系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製作考究,有木製、皮製、銅制、銀制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苗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苗家演練時常以筍笙伴奏。 環刀:元代蒙古騎戰用刀,其刀刃身略彎,柄小而稍扁,較犀利。 峒刀:少數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峒刀,西刀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一鞘二刀,與雲南刀同,但以黑漆雜皮為鞘。」 銛刀:古代婆羅門國用的短刀。《唐書·禮樂志》:「睿宋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銛刀,府身就鋒。」 傣族刀:少數民族兵器。在生產工具短砍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長刀。這種刀極為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衛的武器。 景頗尖刀:少數民族兵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製、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篾編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彎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銳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製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長不過一二尺,靶長乃三四寸。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鶚尾,以為飾。」 藏刀:少數民族兵器。又稱「西番刀」。短刀的一種。是我國藏族人民隨身攜帶且須臾不離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銳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裝飾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寬大藏袍作掩護,或突擊闖刺,轉腕變鋒,或逼身擒舉,使人防不勝防。常用招式有「氂牛闖陣」「雄鷹啄蹄」「騙馬蓋頂」「喇嘛祭刀」「舉羊勢」等,演練時,刀風嗖嗖,喊嚎慘人。 彝族短體插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多為彝族男性所用,平時將刀將於腰帶中。刀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鉛花銀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鋒居於內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與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優質,極為犀利尖銳。 [編輯本段]歷史考證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埤玉+卑 郭子橫《洞冥記》:「黃帝采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武部·刀》) 《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 曹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收入《漢魏叢書》中)p747。 《初學記·武部·劍》:《春秋繁露》:「禮之所興也,劍之在左,青龍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無刃,備儀容而已。」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唐代漸改為無環的裝柄刀,刀在軍事上的應用,已超了過劍。 《唐書·杜伏威傳》:「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制,傳統單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 滾雙寶刀(滾雙寶刀) ,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所用。 少數民族刀,鋒利無比,沉重,非常人所能使用。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里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❷ 平頭藏刀種類

平頭藏刀種類有長刀、短刀和小刀三種。平頭藏刀長刀,長刀最長的有一米多,屬於較好辨認的品種之一。平頭藏刀短刀,短刀約40厘米左右。平頭藏刀小刀沒型,小刀僅有十幾厘米長。平頭藏刀枯喚是所有西藏人的必備之物,是用以防身的利器,在沒察凱狩獵、分割食物時也常常用到。

❸ 刀都有什麼種類

1,短刀:刀的一頃灶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雀卜扮刀和雙刀之分。

2,蝴蝶雙刀:雙刀的一種,又名合掌刀。刀與前臂同長,可藏於袖中或靴中;刃寬厚利於格擋和反手刀。

3,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4,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弊備刀環。

5,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6,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7,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8,苗刀:又稱「長刀」,我國傳統兵器,長五尺,刃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因其刀身修長形似苗而得名,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在戚繼光抗倭的時候曾被廣泛應用。

9,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10,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❹ 大刀的兵器

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種類也頗多。如:刀口圓若半弦月者,名偃月刀;刀身寬大者,名寬刃刀;刀身細長者,名眉尖刀;還有屈刀、筆刀、鳳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各部分名稱為:刀頭、刀身(刀刃、刀背)、護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現代武術運動中,一般刀身約長55厘米,一面有刃,前銳後闊,棲長約165厘米,刀背凸牙有孔懸系紅纓。刀根與柄連接處有刀盤,柄貼盤部包有約20厘米的銅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鐵鑄。大刀在演練中都是雙手握持,以腰力發勁,一動一靜都表現出雄渾威武、勇敢果斷的氣勢。刀法內容豐富,靈活多變。其基本刀法為持、扎、劈、砍、撩、反斬、平斬、切。撲、擊。點、夾花、刺、抽、抹、單花、拖、拉、撥、拄、畫、掛、挑、削、絞、架、擋等。俗話說:大刀看刃,就是指動作差鎮時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種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還有手不離盤之說,即練習時右手不能離開刀盤下邊的定手處。大刀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岳勝刀等。對練套路有:大刀拆凳、大刀戰槍等。
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是因為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刀,其型制脫胎於宋代的「手刀」,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19世紀後半葉,隨著槍、炮等熱兵器的普及,大刀逐漸式微,只是作為輔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此起彼伏,各派無不爭相擴充勢力,一時間式器裝備成了大問題,大刀因為製造簡單、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為很多雜牌軍隊的主要武器。即使在 1920年代中後期,中國軍隊裝備逐漸現代化的同時,大刀仍作為一種主戰武器保留下來。其原因一是對敵人來說,遇上大刀就難免有被梟首示眾的厄運,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時步槍基本依靠進口,軍隊中刺刀多半配備不齊,國內也很少能自行補充,肉搏時只能以大刀對敵。因此,當日軍入侵之初,他們所面對的中國軍隊通常出現這樣一道奇怪的景觀:最原始的大刀與最先進的坦克同時出現在戰場上。 近代中國軍隊實際使用的大刀型制主要有砍刀型和馬刀型兩類。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刀身長短不一,護手和刀柄型式各異。抗戰早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別是「七·七事變」前後國民黨第29軍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范,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虛遲粗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制、鐵制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 76mm。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間自製的產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雖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頭部分的尖銳程度和翹起角度大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旦余分都不太銳利,因此不能刺殺,而只能捅、戳敵人。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1~2條血槽,一般比較淺,只起到加強刀身強度的作用。少數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設有鋸齒或穿有若干銅、鐵環,其目的是防止刀背處被對方兵刃劈壞。刀柄大多與刀身是一體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鍛成圓環狀,即為刀環(或稱後圈),但也有很多刀環是後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脫手外,還可以懸掛紅綢布,以壯氣勢。大部分刀柄和刀環上纏裹有棉布條,其纏法比較特殊,不熟悉者很難纏緊。還有一些刀柄上則由銅、鐵鉚釘固定有兩片護木,再在上面用棉繩逐圈纏絞牢固,一直纏滿刀環部分。無論是布條或棉線,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鮮血而打滑。刀柄的長短和寬窄因刀而異,刀環也有正圓、橢圓以及彎鉤形等不同形狀。至於護手,變化就更多了。除極少數是與明清腰刀一樣的可分離的圓盤形護手外,大多數大刀的護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見的是元寶形護手,其形狀變化也很多,後期的鐵制護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鍛成一體。還有一類反「S」形護手,上方向前彎曲,可以格擋順刀背削下的對方兵刃,下方向後彎曲以保護持刀者的手指。少數大刀的刀柄為傳統腰刀式樣,刀身末端穿過刀柄,後部以鉚接固定,不可拆卸。極少數大刀護手採用了西洋刀劍常用的全包式樣,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與傳統腰刀相似。清末用於行刑的大刀在刀頭、護手處多有鬼首形象,故稱為「鬼頭刀」,後來不再有這種紋飾,但此名稱仍留存後世,經常以「鬼頭刀」代指大刀。民國大刀上很少有專門的裝飾,也很少有製造者的印記。從現存實物來看,只有極少數刀身表面經過處理,耐蝕性較好。
砍刀型大刀中有一個特殊的種類,那就是雙手刀,類似關公「春秋大刀」形狀的「青龍偃月刀」便是雙手刀中的一類,除刀柄更長外,其餘與普通大刀無異。不過,日軍所說的「青龍刀」則是對中國大刀的泛稱,並非僅指長柄大刀一種。
馬刀型大刀則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發展而來,並繼承明代「長刀」的特點,刀型較為細長,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較尖銳,並明顯向上彎曲,與日本刀較為相似,但刀柄與砍刀型大刀無異,多配用反「S」形銅制護手。其特點是可砍可刺、靈活輕便。 1933年的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就使用過這種馬刀型大刀。
此外,大刀中還有少數型制比較特殊的,如無極刀等。這種刀外形與漢代「環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長約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那樣寬,只略寬於刀柄,刀尖處像寶劍一樣為兩面開刃,而且刀尖較為圓鈍,直到靠近刀柄處才像傳統大刀那樣是單面開刃,刀柄長達264~333mm,也是雙手同時握刀。
大刀在製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數民間大刀都是按照菜刀的製法,以熟鐵打造,在刃口處鑲嵌鋼條,稱為「包鋼」。使用日久鋼口磨損後,熟鐵刀身就難以保持鋒利和堅固。當然也有全部用鋼或熟鐵打制而成的大刀,而鋼刀在當時就算是比較難得的好刀了。
國內大刀材料來源不一,工藝上也無統一規范,質量高低全憑刀匠經驗。這與當時國內基礎工業落後,民間沒有現代化的鋼鐵和機械工業有關,加上戰爭時期條件有限,大刀的製造不可能耗費太多時間和成本,造出的刀只要能砍殺敵人就行了,談不上什麼工藝。相當數量的大刀以今天的標准來衡量,都是粗製濫造,往往砍不了幾個敵人,刀口就會卷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礪。日軍所用的批量生產的由高碳鋼製造的機制軍刀,與中國土造大刀相比,雖然鋒利輕便,但質硬且脆,加上刀身較窄,對砍時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直接磕斷。除此之外,國產大刀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在質量,與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因為體型較大,長途攜行時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數大刀配有皮製刀鞘,鞘身後部上方敞開,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帶,使用者可以將套在鞘內的大刀像步槍一樣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霉爛,而且成本較高,所以多數大刀是沒有鞘的。為了便於攜帶,很多大刀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處留有小孔,用繩子一頭系在孔上,一頭系在刀環或護手處,然後再掛在身上。大刀的刃口一般不很鋒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會有多大妨礙。此外,還有將大刀豎著卷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後方的腰帶內等攜行方法。 大刀在抗戰中的主要對手是日軍的刺刀。在觀看了各種國產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後,國人往往會認為大刀是克制日軍刺刀的法寶,實際並不盡然,因為影視劇中很難再現比較真實的大刀與刺刀對拼的場面。例如電影《七七事變》中,有一段趙登禹師長與部下對練,最後用大刀將部下的步槍一劈兩半的情節,細心的觀眾很快就會發現,那支步槍根本沒有刺刀,持槍者也沒有任何拼刺的動作,只是將步槍當作棍棒來抵擋大刀的進攻,迅速落敗自然在所難免。真正的白刃戰中,槍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為主,目標在對方胸腹,而大刀限於其型制,以對敵上半身的劈砍為主,兩者各有利弊。大刀防禦敵方的直刺,只有將對方的槍身或刺刀格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辦到的。大刀的優勢在於刀重勢猛,砍上非死即傷,但其作用距離有限,必須盡量貼近敵人身體,因此最適合在工事、房屋、樹林等空間有限的環境中使用。而在開闊地形或沖鋒時,除非敵人在氣勢上被己方完全壓倒,否則持大刀者難以佔到便宜。同時,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較好的武術功底和身體素質,並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訓練則相對比較簡單。此外,大刀對使用者的腳法要求也很高,因為大刀相對帶刺刀的步槍來說比較短,短兵破長器,要點在於腳下疾速靈活,因此武術家常有「短見長,腳下忙」的說法。吳殳說:「大刀擊實之法則在斫其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轉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但是如果敵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戰初期日軍的體力和訓練水平普遍在中國軍隊之上),「擊實」之法將可能淪入最危險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敗。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戰斗中,大刀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作為輔助兵器也非常勉強。
由於大刀對抗刺刀時固有的弊端,當時國內有識之士曾對此進行過研究,並試圖從改進刀法上來加以克服。這里有幾個人不能不提。清代末年,河北鹽山縣武術家黃林彪從天津紀氏處習得雙手刀法,後傳於弟子馬鳳圖等。1925年前後,馬鳳圖在張家口察哈爾都統府任參議時,將部分雙手刀法改編成為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曾在西北軍中進行推廣。民國初年,天津人韓慕俠(1877~1954年)創辦武館, 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張學良對韓慕俠「尚武救國」的建議很感興趣,專門調撥1000名士兵組成武術團,任命韓為總教官。韓慕俠將「八卦形意」變通應用在大刀上,扇、砍、劈、剁、托、錯,動作簡單實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淪陷後,韓慕俠自斷左腕,拒為漢奸所用,其民族氣節令人欽佩。李堯臣(1876~1973年),河北冀縣人,清末鏢師。1931年,29軍副軍長佟麟閣聘請他為武術總教官,在山西陽泉練兵。李針對原有刀法比較復雜、未經良好訓練則很難發揮作用的弊端,結合傳統的「六合刀」法,改進創編了一套「無極刀」法,連劈帶刺,動作簡單有效。以大刀對付敵刺刀時,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時,刀斜向右下方,刀口朝自己,當對方刺刀直刺時,大刀斜向左上方掄動,以刀背磕開敵槍,同時刀鋒立即向前劈下,劈、砍連為一體,對手來不及回防,已經身首分離。李堯臣在29軍中抽調骨幹,由其直接教授,再由他們傳給全軍。29軍大刀隊在長城抗戰中所使用的正是這一套刀法。
但是,實戰畢竟不是武術對練,特別在對付以現代化裝備的敵寇時,這些刀法對於提高大刀這種原始兵器戰鬥力的有效性顯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證明大刀的有效性,盡管是突然發起的夜襲,而且進攻前還向敵軍營帳投擲了大量手榴彈,殲敵總數也不過800餘,29軍自身陣亡卻有近600人,王長海團副團長胡重魯,營長王鳳芝、蘇東元均在夜襲蔡家峪之戰中犧牲。雖然大部分傷亡是在撤退過程中發生的,但若換用其他任何一種兵器,取得的戰果恐怕也不會在大刀之下。
同樣是29軍,同樣是大刀,4年後的「七·七事變」中再未能取得類似喜峰口的戰績。長城抗戰結束後,29軍得以占據富庶的平津地區,斥巨資購入捷克等國製造的步、機槍等先進武器,裝備得以明顯改善,但練習大刀作為部隊傳統仍得以保留。「七·七事變」爆發後,軍長宋哲元組織抵抗,下達了「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的命令。7月11日夜,何基灃旅吉星文團再一次以大刀近戰肉搏,其中一名19歲陳姓戰士連砍日軍13名並生擒一名,終以兩個營傷亡近3/4的代價,奪回鐵路橋。但最終宋哲元存有媾和之心,並未主動積極地繼續進攻,雖然29軍取得些許戰果,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失利的命運。28日,駐平津的日軍增兵至3個師團,並進襲南苑、沙河。29軍官兵以大刀和血肉之軀與敵飛機、坦克相搏,一天即傷亡5000人,副軍長佟麟閣與師長趙登禹雙雙陣亡。當夜宋哲元率部向保定方向撤退,古都隨之陷落。30日,駐天津的29軍亦撤出天津南下。29軍丟失平津後士氣低落,不能再戰,只能轉至後方休整,大刀隊自此成為絕唱。
可惜的是,大刀作為抗戰精神的象徵,在一定程度上曾被過分濫用,後方媒體動輒出現「大刀報國」或「斬首××余」的字眼,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以夷制夷》中曾以「我斬敵二百、敵斬我二百」諷刺過這種現象。這種宣傳的後果是,普通民眾和士兵對大刀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往往產生不切實際的誤解。抗戰之初,曾多次出現過中國軍隊手執大刀在日軍機槍和炮火掃射之下集體沖鋒的例子,結果自然是白白地無謂犧牲。甚至有後方民眾將募集來的款項全部用來購置大刀,歷經艱辛送至前線,而部隊卻置之無用。
大刀的精神價值大於實戰價值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待抗戰全面爆發後,除了極少數例外(如由軍法處或督戰隊使用),國民黨正規軍中已不再裝備這種武器。正面戰場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劉汝明的68軍大刀隊以肉搏殲滅日軍300人,但隨後遭到日軍毒氣襲擊,中毒達400餘人。盡管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嚴重缺乏步槍,但1939年以後正面戰場上的肉搏戰中,國民黨軍隊幾乎全部改為使用刺刀。 人民軍隊同樣使用大刀。自從誕生之日起,鑒於敵強我弱的客觀環境,加之幾乎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我軍的武器多數依靠戰場繳獲,由於來源不穩定和數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梭鏢等原始冷兵器作為補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標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組成,刀尖直指藍天,象徵著當年紅軍以大刀創建洪湖根據地的歷史。紅軍中涌現出過許多與大刀有關的英雄群體和經典戰例,如強取白戰關等,徐海東、許世友、秦基偉等諸多開國功臣在紅軍時期也都曾有過靠大刀殺出血路或贏得勝利的經歷。
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同樣大量裝備和使用大刀,這里雖然有繼承紅軍傳統的因素,但抗戰初期部隊的迅速擴充導致武器匱乏則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從1938年秋到1940年7月,八路軍120師總人數擴張了10餘倍,進入晉南的4個連(老紅軍家底),數月內就發展成兩萬人的部隊,而且還有各種游擊隊、先遣隊等名目繁多的地方和半地方武裝。這些新部隊都需要武裝起來,而同期的作戰繳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只能大量使用大刀、梭鏢這樣的原始兵器。雖然其效力遠比不上槍械,但畢竟使得戰士們不至於赤手空拳,敢於並且能夠與日寇作面對面的斗爭,並通過戰斗不斷奪取敵人裝備來武裝自己。大刀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使得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成為可能。因為它簡單而且廉價,被擊毀的敵人汽車、鐵路道軌都是大刀的好原料,即使在毫無工業基礎的農村中也能大量製造,同時使用簡單,兒童和婦女也能使用,在素來有習武傳統的中國農村地區很容易推廣,比起槍支來更容易普及。
抗戰初期,我軍對大刀這種落後兵器的認識上也有過一些曲折。如1939年前後,因為部隊發展很快,新四軍軍部修械所奉命停止仿造步槍、刺刀,專門生產大刀和長矛。不久葉挺軍長發現這種情況後,下令恢復步槍和刺刀的生產,他說:「敵人使用飛機大炮,我們卻用大刀長矛,這不是白白送死,讓敵人取笑我們?」不過,大刀的生產後來並沒有停止,因為只有它的產量和成本才足以迅速武裝新編的部隊,而對於嚴重缺乏槍械和彈葯補給的老部隊來說,它也是戰時的重要補充。新四軍各師始終都把大刀作為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求從師首長到普通戰士,人人都熟習大刀,這在後來的多次戰斗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刀的使用戰術上相比國民黨軍隊更加靈活。他們常用的一種戰法就是一把大刀加上一支駁殼槍,遠者槍打、近者刀砍,日軍雖然訓練有素,但在近距離混戰中因不能隨便開槍,而對刀槍俱下的局面,反而居於下風。這種戰法比單獨拼刺刀或劈大刀要上算得多,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有一定效果,但應用不很普遍,因為有條件用駁殼槍的只有指揮員和警衛員等少數人。普通戰士常用的則是大刀加手榴彈的組合。陣地打阻擊時先將敵人逼進30m左右的近距離內,然後集中投擲一兩排手榴彈,待敵人遭到一定程度的殺傷後,再打上一兩個排子槍,當敵人的進攻被徹底打亂甚至開始敗逃時,戰士們再躍出戰壕,用大刀和刺刀來收拾殘敵。當和敵人近距離拉鋸戰時,常採用3人戰斗小組的形式,3人分執步槍、手榴彈和大刀,相互配合,遠了開槍打,稍近時投手榴彈,再近就用刀砍。進攻時也是先集中投擲手榴彈,將敵人逼出據守的工事或院落,然後迅速接敵並將敵分割,使敵人的重火力不能發揮,再以大刀與其肉搏。
大刀對日軍之所以有威懾作用,主要是因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相信生死輪回,雖然武士道「教義」讓他們並不畏懼戰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屍。而且日本人相信靈魂存於頭部,一旦丟失了頭顱,靈魂便不能歸國,永遠只能做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在戰場上有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家崗戰斗中,新四軍四師26團某部一排長王康率部堅守一段交通溝,打退敵人多次沖鋒後,部隊傷亡殆盡,王康將自己拴有紅綢的大刀插在溝沿上,准備與敵最後一搏,沒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軍竟被嚇住,直至戰斗結束再也未敢發起進攻,最後奇跡般地保住了陣地。
當敵後根據地渡過了最艱苦的歲月,開始局部反攻之後,隨著繳獲日益增多,正規部隊裝備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大刀很快被淘汰下來,即使是民兵等地方武裝,在有了足夠的槍械後,也將包括大刀在內的各種原始冷兵器逐步替換,到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很少使用。不過大刀並未完全消失,解放初期直至1960年代初,大刀在一些地方仍作為民兵護秋、抵禦野獸的工具在使用。隨後大刀逐漸轉換角色,由武器變為舞台道具,其「亮相」頻率在文革期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當時的電影戲劇中甚至成為中國革命和紅色武裝的一種象徵。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男人保衛他們的家園和女人的故事。
日本軍刀鋼質好,硬度高,韌口薄,殺徒手之人好用,忌諱刃口相格;中國大刀厚重,須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戰場上砍人亦砍刀…… 國民黨第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起兵於貧瘠的西北地區,裝備相對較差,因此強調肉搏訓練,加之民風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在軍閥混戰時期西北軍的大刀隊就頗有名氣。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被南京政府收編,縮編為第29軍,但在待遇補給方面受到歧視,因此大刀作為補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來。
1933年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 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友軍各部聯合抗擊敵寇。當時29軍武器裝備低劣,可謂「有兵無槍,有槍缺彈」,每人只有「大刀一把,手榴彈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軍在喜峰口等地與優勢日軍展開拉鋸戰,多次肉搏,傷亡慘重。於是29軍採用迂迴夜襲戰術,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出500餘人組成大刀隊,親自率領,乘夜從兩側插入敵後,直撲日軍宿營地。雖然事後報道「夜殺敵千餘」有所高估,但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27、28聯隊各一部及騎兵第4旅團第 2聯隊猝不及防,的確在夜襲中遭受重創,很多敵人在夢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隨後日軍援軍到來,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地,大刀隊邊戰邊撒,戰至12日下午2時方才撤回,我軍只有30餘人生還。此役即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雖然總體來看,29軍在長城抗戰中的戰績並不盡如人意,但29軍的大刀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打破,一掃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接連喪權失地、「戰必亡國」論調盛行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正在上海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年僅23歲的孫默心(麥新)聞訊後熱血沸騰,當即作成《大刀進行曲》一首:「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29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29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沖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當時歌詞上還附有「獻給29軍大刀隊」的副標題。他的作品隨即傳唱大江南北,成為抗戰時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戰歌。自此29 軍大刀隊和大刀一並成為全國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禦外侮的象徵。何香凝曾賦詩一首贊曰:「殺敵何須更渡海,數萬倭奴引頸待。鋼腳夜眼青龍刀,捷音傳來齊喝彩。二十九軍民族光,撻汝倭國軍閥狂。國仇重重何日忘,誓到東京飲瓊漿。」
喜峰口大捷為大刀樹立了威名,甚至奇跡般地「逼退」了盤踞青島的日寇。1937年3月,日本海軍陸戰隊1500人以保護日僑為名登陸青島,膠東局勢緊張。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方面直接出兵可能會引起更大紛擾,因此經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同意,國民政府軍委會抽調稅警總團第3、5分團以緝私為由增兵青島。4月初稅警團進駐市郊,雖然他們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軍隊之一,但考慮到日軍對中國軍隊的大刀印象深刻,特地在公開操練中有意加上了大刀操,以加深日人的畏懼心理。「七·七事變」爆發後,稅警團立即開入青島市區,迅速佔領全市戰略要點,士兵們背著大刀沿街巡邏,見日人後故意解下大刀,申明「一旦開戰,先拿爾等祭刀」,並宣稱「華北、上海既已開戰,稅警總團決意死守此地,誓與青島共存亡」,駐青島日軍考慮到數萬僑民及產業的安全,不久被迫將僑民撤離青島。

❺ 亞洲古兵器圖說的目錄

導 言
第一章 中國台灣少數民族之兵器
一、概述
二、槍
三、弓箭
四、魚骨槊
五、刀劍
1、北部高山人之刀
2、中部高山人之刀
3、南部高山人之刀
4、雅美人之刀
六、防禦武器
1、甲衣
2、戰盔
3、盾牌
第二章 日本兵器
一、概述
1、石兵
2、銅兵
3、鐵兵
二、刀劍
1、名稱與源流
2、種類
3、徽銘及流派
4、歐人對日本刀劍之研究
三、巴什福德·迪安之日本兵器研究
1、盔甲
2、刀劍
3、長兵
4、弓箭
5、槍銃與炮
6、戰馬之武裝
第三章 朝鮮兵器
第四章 越南兵器
一、漢代以前之越南古兵
二、銅鼓
1、概述
2、西鏈喚方、者對銅鼓之研究
3、銅鼓之源流
4、銅鼓時代之古兵器
三、漢代以後之越南兵器
第五章 緬甸兵器
第六章 泰國兵器
一、概述
二、長兵
三、短兵
四、射遠器及護身具
第七章 馬來兵器
一、原始時代之石銅兵器
二、馬來兵器之獨立性
三、克力士劍
四、刀
1、短刀
2、長刀
五、長兵
六、射遠器
七、達雅克人之兵器
第八章 菲律賓兵器
第九章 尼泊爾兵器
第十章 印度兵器
一、上古時代之石銅兵器
二、冷兵器時代之兵器
1、短兵
2、長兵辯大
3、射遠器
4、防禦武裝
5、土著各族之兵器
三、印度之兵器史及戰史
1、上古及亞歷山大時代
2、阿拉伯征服時代
3、帖木耳時代
4、印度近世戰史之始
5、莫卧兒帝國時代
6、莫卧兒帝國之覆亡及印淪為殖民地
四、塔頓之印度古兵器研究
第十一章 伊朗兵器
一、概述
二、長兵
三、短兵
四、射遠器
五、衛體武裝
第十二章 土耳其兵器
一、概述
二、長兵
三、短兵
四、射遠器
五、衛體武裝
第十三章 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兵器
一、阿富汗兵器
二、克什米爾兵器
第十四章 西伯利亞兵器
第十五章 高加索兵器
一、上古時代之石銅兵器
二、上古時代之鐵兵
三、歷史時期之鐵兵
1、長兵
2、短兵
3、射遠器
4、衛體武裝
第十六章 埃及兵器
一、石兵
二、銅兵
附錄亞洲古兵器製造考略
導言
第一章 日本古兵器之製造
一、日本古兵器製造之源流
二、日本刀劍之製造技術
1、冶鐵
2、制刃
3、淬火
4、磨礪及其他
三、日本刀劍之裝飾
第二章 伊斯蘭諸族古兵器之製造
一、花紋鋼之冶煉
二、古兵器之裝飾質料
三、喬克博士之花紋鋼刃製造技術研究
1、花紋鋼之性質與獲得花紋之條件
2、花紋鋼之技術特性測試
3、研究結論
四、夏爾·畢丹之花紋鋼兵器製造研究
1、對喬克研究之補充意見
2、不同地區之花紋鋼兵器製造
第三章 馬來古兵器之製造
一、馬來古兵器製造之源流
二、馬來克力棚灶凱士之製造技術
1、制刃
2、帕莫花紋
3、柄鞘裝飾
三、馬來制兵質料之性質
四、克力士以外之馬來兵器製造技術
第四章 緬甸古兵器之製造
一、緬甸之傳統冶鐵技術
二、緬甸刀之製造
圖版說明
圖片目錄
圖1台灣高山族石兵
圖2台灣高山族石兵
圖3台灣土著之舊兵器
圖4台灣高山族護身具
圖5日本舊石器時代之石兵
圖6日本新石器時代之兵器
圖7日本石銅時代之石兵
圖8日本石器時代之骨角牙製品
圖9日本各地出土之石器時代兵器
圖10日本各地出土之銅器時代兵器
圖11日本各地出土之銅鐵刀劍
圖12鳴鏑矢
圖13日本古代佩刀式樣
圖14日本出土之古刀劍環頭
圖15日本古代甲胄
圖16日本古鐵胄
圖17日本古代甲胄
圖18迪安所藏12世紀日本甲胄
圖19日本古代甲胄
圖20日本甲胄與刀劍各部分名稱示意圖
圖21日本出土之古刀
圖22日本古代各種刀形及柄鞘形
圖23日本花紋名刃
圖24日本古兵器之徽銘
圖25大和時代以前之刀劍
圖26蕨手
圖27朝鮮古青銅兵器
圖28朝鮮出土之銅鐵兵器
圖29朝鮮出土之銅鐵兵器
圖30越南東山出土之石兵
圖31柬埔寨出土之原始時代兵器
圖32空首斧錛之比較
圖33東山出土銅斧裝柄形式之假設
圖34越南出土之銅鐵兵器
圖35越南東山出土之銅兵
圖36越南銅鼓紋飾
圖37越南東山等地出土之銅鼓
圖38越南東山出土之銅鼓模型
圖39越南東山出土之青銅兵器
圖40緬甸出土之新石器時代石兵
圖41緬甸土著之胄與雙刀
圖42緬甸藝術刻花鐵刀
圖43緬甸藝術刻花鐵匕首
圖44泰國古兵
圖45馬來新石器時代石兵
圖46馬來群島出土之石銅兵器
圖47馬來銅兵及其他古兵器
圖48馬來之舊式長兵
圖49馬來特有之長兵
圖50馬來特有之短兵
圖51馬來糙面花紋克力士劍
圖52馬來常用兵器之器型
圖53馬來土著之舊兵器
圖54馬來克力士劍之藝術
圖55馬來克力士劍之柄形
圖56馬來匕首之握持
圖57馬來舊式火器
圖58馬來護身具
圖59婆羅洲達雅克等土著之刀
圖60菲律賓土著之舊兵器
圖61菲律賓土著之舊兵器與火炮
圖62尼泊爾舊兵器
圖63印度原始時代之石兵
圖64印度新石器時代之石兵
圖65印度新石器時代之石器
圖66中印度出土之紅銅兵器
圖67印度銅石並用時代之銅兵
圖68印度銅石並用時代之銅兵
圖69倫敦各博物館所藏之印度古兵
圖70倫敦各博物館所藏之印度古兵
圖71印度特有之短兵
圖72印度西北地區之舊兵器
圖73印度信德地區之舊兵器
圖74印度舊式火槍
圖75印度穆斯林甲胄
圖76印度馬赫拉塔人戰盔
圖77印度古代之戰盔
圖78中印度及安達曼島土著與非雅利安人之兵器
圖79南印度土著及達羅毗荼人之兵器
圖80印度東北部土著及阿薩姆山民之兵器
圖81莫卧兒帝國時代之印度兵器
圖82伊朗舊石器時代之石兵與骨兵
圖83伊朗新石器時代之石兵
圖84蘇美爾?阿卡德時代之石兵
圖85蘇薩Ⅱ式陶器時期之石兵
圖86伊朗古代之石兵與銅兵
圖87伊朗古代之青銅兵器與石鏃
圖88伊朗古代之青銅兵器
圖89伊朗古代之銅兵與護身具
圖90伊朗古兵器
圖91伊朗古代甲胄
圖92土爾扈特銀花柄鞘小刀
圖93土耳其之舊式兵器
圖94土耳其之舊式兵器
圖95土耳其舊式燧石槍
圖96土耳其舊式大炮
圖97土耳其古代甲胄
圖98布哈拉騎士
圖99阿富汗土著之直形長刀
圖100清代西北回部所貢兵器
圖101西伯利亞出土之石銅兵器
圖102高加索原始時代之石兵
圖103高加索銅器時代之兵器
圖104高加索銅器及鐵器時代初期之兵器
圖105高加索出土之青銅殉葬兵器
圖106高加索鐵器時代之兵器
圖107高加索之鐵兵與銅鐵合制兵器
圖108高加索鐵器時代之兵器
圖109埃及舊石器時代之石兵
圖110埃及新石器時代之石兵
圖111埃及新石器時代之石兵
圖112埃及石銅時代之石兵
圖113埃及歷史時期之銅兵
圖114埃及各歷史時期之銅兵
圖115埃及各地出土之銅兵
圖116古埃及戰士之兵器
圖117古埃及戰士之武器裝備
圖118裝備各種武器之日本士兵
圖119日本刀刃各部分名稱示意圖
圖120日本古代之鑄鐵
圖121日本刀劍之鍛造與銼磨
圖122日本刀刃之組合
圖123日本刀加熱淬火前之敷土
圖124日本刀之花紋
圖125日本各種名刃花紋示意圖
圖126日本各地所產名刃之花紋
圖127日本刀各部分缺點示意圖
圖128日本刀之磨礪與試驗柄
圖129日本刀之刃尖形式
圖130《古刀銘盡大全》所示之不同柄形
圖131《本朝鍛冶考》所示之刀劍各式刃槽
圖132刀刃各部分之吉凶名稱
圖133日本刀各部分形狀之比例圖
圖134花紋鋼之切面圖
圖135第7~10號試樣之刀形
圖136對試樣進行壓力測試示意圖
圖137第7~9號試樣之物理性能測試
圖138第10~11號試樣之物理性能測試
圖139第12號試樣之物理性能測試
圖140花紋鋼刃之鐵碳平衡圖
圖141馬來克力士劍與柄鞘各部分名稱示意圖
圖142克力士刃體之製造
圖143克力士之各種柄形
圖144克力士之各種鞘形
圖145克力士之木質內鞘形式
圖146緬刀之形制
圖版一波斯及印度精美刀劍
圖版二波斯及印度精美短劍
圖版三台灣高山族甲胄及附件
圖版四夏爾·畢丹所藏日本古兵器
圖版五佛羅倫薩斯梯伯特博物館所藏日本古兵器
圖版六霍爾施坦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版七霍爾施坦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版八霍爾施坦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版九霍爾施坦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版十霍爾施坦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 版 十 一霍爾施坦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 版 十 二霍爾施坦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 版 十 三夏爾·畢丹所藏馬來刀
圖 版 十 四夏爾·畢丹所藏馬來克力士劍
圖 版 十 五菲律賓土著之舊式甲胄
圖 版 十 六倫敦莫爾伯勒宮所藏尼泊爾古兵器
圖 版 十 七倫敦桑德靈厄姆宮所藏印度古兵器
圖 版 十 八倫敦莫爾伯勒宮所藏印度古兵器
圖 版 十 九倫敦莫爾伯勒宮所藏印度古兵器
圖 版 二 十夏爾·畢丹所藏印度古兵器
圖版二十一伯爾尼歷史博物館所藏伊朗古刀
圖版二十二夏爾·畢丹所藏伊朗古兵器
圖版二十三古突厥戰士及裝備
圖版二十四古突厥戰車
圖版二十五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所藏土耳其戰盔
圖版二十六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所藏土耳其甲胄
圖版二十七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所藏土耳其甲胄
圖版二十八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所藏土耳其甲胄
圖版二十九托普卡珀宮所藏戰馬蒙面甲
圖 版 三 十托普卡珀宮所藏土耳其長刀
圖版三十一夏爾·畢丹所藏高加索古兵器
圖版三十二劍廬所藏伊斯蘭護身具
圖版三十三劍廬所藏伊斯蘭古兵器
圖版三十四劍廬所藏舊式火器之彈葯壺
圖版三十五劍廬所藏燧石槍
圖版三十六劍廬所藏燧石銃
圖版三十七劍廬所藏伊朗古刀劍
圖版三十八劍廬所藏高加索刀劍
圖版三十九劍廬所藏土耳其馬刀及腰刀
圖 版 四 十劍廬所藏土耳其長刀
圖版四十一劍廬所藏土耳其長刀
圖版四十二劍廬所藏土耳其短劍
圖版四十三劍廬所藏印度馬刀及腰刀
圖版四十四劍廬所藏印度短刀及異形刀
圖版四十五劍廬所藏印度短劍
圖版四十六劍廬所藏琺琅柄鞘短劍
圖版四十七劍廬所藏阿富汗及布哈拉刀
圖版四十八劍廬所藏暹羅緬甸及布哈拉刀
圖版四十九劍廬所藏馬來刀劍
圖 版 五 十劍廬所藏東非各民族刀劍
圖版五十一日本刀之鮫鞘及其飾品
圖版五十二第3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版五十三第5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版五十四第7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版五十五第8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版五十六第9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版五十七第10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版五十八第11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版五十九第12號試樣之金相顯微圖
圖 版 六 十加熱後之第5號試樣金相組織變化圖
圖版六十一加熱後之第8號試樣金相組織變化圖
圖版六十二大馬士革刀劍上之花紋與銘文
圖版六十三馬來克力士之刃形與花紋

❻ 刀的種類是什麼呢

刀的種類是:

1、九環刀:

環首刀環首刀誕生我國西漢時期,是由鋼經過反復折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