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怎麼變成英國殖民地
① 緬甸是怎樣立國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年至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 二、緬甸遠古歷史 5000年前,緬甸的依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但緬甸族(緬人)是不是緬甸的土著居民。 緬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庄蹻入滇,擴地數千里,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國。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系(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 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 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 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 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ala、Wimala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三、緬甸古代歷史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蒲甘王朝歷代國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羅----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羅多----那羅帝因迦---那羅波帝悉都----醯路彌路----迦娑婆----烏婆那----那羅梯訶波帝----苴----鄒聶----那羅梯訶波帝。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吁(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吁王朝所滅。 15世紀末,原先逃到錫當河流域東吁(仰光-曼德勒之間)一帶躲避戰亂的緬族,大力發展農業,積蓄力量。東吁緬族首領明吉瑜宣布脫離阿瓦王朝,自立為王。1531年,明吉瑜之子達彬瑞蒂正式建立東吁王朝。在達彬瑞和繼任的第二位國王莽應龍在位期間,東吁王朝歷多次南攻北伐,終於實現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1546年遷都勃固。 東吁王朝世系如下:明吉瑜---達彬瑞蒂---莽應龍---莽應里---良淵候---阿那畢隆---彌利提波---他隆---平達格力---白莽---那羅伐羅---彌麗 提----娑尼---達寧格內---摩訶陀摩耶娑底波帝。 東吁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吁王朝聯合阿拉干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佔領,東吁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吁王朝滅亡。 四、緬甸近代史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佔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干)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佔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並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佔領了整個上緬甸。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整個緬甸淪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國將緬甸升格為「自治省」由英駐印度副總督兼任省督。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緬甸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的唯一一次選舉中,巴穆(Ba Maw)當選為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國內政治。 日本在1942年佔領緬甸。當日本戰事逐漸失利時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事實上卻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於是在此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二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翁山則在公元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翁山的繼承人大欽努(Thakin Nu)的領導下,英國議會終於在公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五、當代的緬甸 由於「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因此獨立後成為執掌政權的政治力量,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1962年。自由同盟政府宣布緬甸共產黨為非法組織,從此緬甸共產黨被迫轉入農村開展斗爭。這時,自由同盟內部發生分歧,主張同緬共和談的一派在遭到鎮壓後,加入了反政府的武裝行列。此外,由於緬甸特殊的民族問題,一些主要的少數民族也都建立起反政府武裝,一時間反政府浪潮幾乎遍及全國。 執政的自由同盟內部斗爭日趨尖銳,終於分裂為以吳努和德欽丁為首的「努丁派」,和以吳巴瑞與吳覺迎為首的「瑞迎派」。在1958年6月召開的人民議會上,努丁派以微弱優勢取得了暫時勝利。事隔三個月,吳努迫於內外壓力,不得不宣布將政權移交給以奈溫為首的軍人看守政府。1960年4月,吳努再次當選為總理,然而在貫徹其施政綱領時,處處遇到困難和阻力,人民生活不見好轉,社會混亂加劇。 1962年,奈溫趁吳努政府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宣布成立革命委員會接管政府。繼後,組建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宣布了《企業國有化法令》,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然而,在奈溫執政的二十多里,緬甸經濟並沒有多少起色,反而出現不少新的困難和問題。 1988年,奈溫在各方壓力之下辭職,以蘇貌為首的軍政府成立了」國家法律秩序恢復委員會」,接管了聯邦政府。緬甸的官方名稱由Union of Burma改為Union of Myanmar。 蘇貌許諾舉行多黨民主大選,於是160多個政黨取得了合法地位,其中以昂山素季(緬甸國父昂山之女)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影響最大。1990年,軍政府許諾的全國民主大選如期舉行,綱領黨改名後的「民主團結黨」獲票極少,而「全國民主聯盟」則以壓倒多數取勝。但是軍政府至今還沒有交出政權。 軍政府於1997年11月改組,成立」全國和平暨發展委員會」,繼續執掌政權。軍政府於1999年7月再度重新改組,目前軍政府的重要領導人物是譚水(Than Shwe)、貌艾(Maung Aye)、欽牛(Khin Nyunt)、溫明(Win Myint)等。 參考文獻: 學說連線
② 英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英緬戰爭指英國侵佔緬甸,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各次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18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逐漸向緬甸推進。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而派出登陸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
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佔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
12月30日恢復談判。
1826年2月24日締結和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薩姆、卡恰爾和賈伊蒂各公國的內政,南部的若開區和丹那沙林區劃歸英國,同意償付100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總督到任視事,簽訂緬英通商條約。
第二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這支分艦隊借口保護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隻緬甸商船,炮擊岸防工事。
同時,還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再作更大的讓步。在遭到緬方拒絕後,英軍於4月5日從海上炮擊馬塔班港。英軍的炮兵占絕對優勢。雨季過去後,英國高德文將軍統率的「阿瓦」加強集團軍開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軍攻佔卑謬,但隨後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戰計劃規定只佔領下緬甸。
因此,這次戰爭實際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戰結束的。第三次英緬戰爭是英國又一次進行侵略而引起的。為了徹底兼並緬甸,英國利用英商貿易公司就緬甸政府處以罰金問題提出控訴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口實。
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
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了的英軍還是發起了進攻。
11月14日,英軍佔領明赫拉邊防炮台,直撲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
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一個獨立省劃歸印度。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③ 緬甸曾是印度的一個省,為何後來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緬甸是印度的一個省是英國殖民的結果,隨著二戰的結束和獨立運動的爆發,緬甸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開啟民主化進程,成為獨立國家。
從1947年開始,緬甸各邦簽署《彬龍協議》團結起來開始向英國施壓,經過不斷的施壓和抗爭,在國際社會獨立運動大爆發的背景下,1948年1月4日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緬甸獲得獨立,至此緬甸作為一個獨立國家開始行使國家主權。
④ 緬甸成為東南亞最亂國家,少數民族武裝猖獗,英國是混亂的源頭嗎
緬甸現在是被公認的東南亞最亂的一個國家。民族內部的矛盾,國家內部的矛盾,總是在緬甸這個地方此消彼長。但其實在古代緬甸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強國,尤其是在清朝時期,如果對還珠格格這部電視劇細心觀察過的小夥伴們,其實我們發現爾康就是被緬甸王朝俘虜,而且最後娶了緬甸的公主。
⑤ 緬甸以前屬於英國嗎
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緬甸位於中南亞半島,和我國、寮國、泰國相鄰,南臨印度洋孟加拉灣,西部和孟加拉國及印度接壤,總面積67萬平方公里。
緬甸早在1044年成立國家,先後經歷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代封建王朝,曾長期為我國的藩屬國,具有悠久的國家歷史。後來,直到英屬聯邦整合完成,在1824年到1885年,三次英緬戰爭後,才淪為英國殖民地,被並入英屬印度。
在英國殖民者登上南亞次大陸之前,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國區域內,分散著大大小小數百個公國,即使印度最強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兒帝國時代,所統一的疆域也僅為印度北方部分地區。
英國人來到後,通過整合瓦解,各個擊破,直到1858年,印巴分治前的英屬印度殖民區才整合完成。正如丘吉爾所說,英屬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
可以看出,殖民時期,英屬印度能夠整合一體,緬甸之所以能成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全是英國人一手造成的,和印度並沒有什麼關系。二、獨立時緬甸和印度處於平等地位。
雖然緬甸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並入英屬印度,但是早在二戰爆發前,緬甸就脫離英屬印度,單列為英屬緬甸,在大英殖民體系中,和英屬印度不再是從屬關系,而是平等地位。
二戰爆發後,以昂山為主的緬獨立派和日本合作,成立緬甸獨立軍。配合日軍切斷英美援華物資通道,將英軍趕往印度。在協助日軍佔領緬甸之後,宣布獨立。
日軍潰敗之時,在取得英國人接受緬甸獨立的承諾後,昂山轉而和英國人合作。1947年的《彬龍協議》,緬甸各族同意高度自治前提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948年,英國承認緬甸獨立。
在印度獨立之際,緬甸的獨立運動已經開展多年,才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脫離,不可能願意再次被印度統治。
⑥ 英國侵緬戰爭
逐步蠶食的英國侵緬戰爭
19世紀20~80年代,英國為了征服緬甸,先後進行了三次殖民戰爭。第一次戰爭從1824年開始,到1826年結束。
19世紀20年代拿破崙帝國解後,英國加緊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1834年 3月 5日,英印總督以緬甸威脅英屬印度安全為借口,對緬宣戰。英軍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先在西線阿拉乾地區挑起沖突,吸引緬軍主力,然後以主力乘虛在緬甸南部沿海登陸,向北進攻,攻佔全緬甸。緬軍統帥部未能識破英軍的陰謀,計劃集中主力向西出擊,企圖迅速攻取吉大港和達卡,把英軍逐出孟加拉,因而忽略了本土特別是南部沿海的防禦。1824年 5月,緬軍統帥班都拉率領緬軍主力橫渡納夫河,於拉穆地域大敗英國殖民軍,從而震動了加爾各答的英國殖民當局。但就在這個時候,由坎貝爾指揮的 1.1萬名英軍,經海陸直達緬甸南部沿海,在仰光登陸後,攻陷了該城。班都拉聞訊,立即回顧救援。12月,緬軍在仰光地區與英軍展開激烈交鋒,受挫後退守德努漂城。1825年 4月初,英軍開始向德努漂城發動猛攻,班都拉不幸在激戰中壯烈犧牲,緬軍被迫撤至楊達波防守。10月,雙方進行停戰談判。1826年2 月24日,緬甸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楊達波條約》,割讓阿拉干、丹那沙林,放棄對阿薩姆和曼尼普爾的主權,賠款1000萬盧比。
第二次戰爭是1852年進行的。1837年 3月,孟坑緬王即位後,宣布不承認《楊達波條約》,英國決定再次入侵。1852年,英國海軍分艦隊以保護英商為名,劫掠緬甸船隻,並對岸防工事開炮。 4月 5日,英海軍又對馬達班港進行炮擊。12日,戈德文指揮 2萬英軍在仰光強行登陸,隨即乘船溯伊洛瓦底江北上,於10月 9日佔領卑謬。12月,英國宣布下緬甸並入英印殖民地。
1885年又進行了第三次戰爭。英國乘緬甸內戰之機,以緬甸迫害英商為借口,再次挑起戰爭。1885年11月,由普倫德加斯特指揮的 1.1萬英軍,分成水陸兩路,沿伊洛瓦底江北進。14日攻佔要塞城市敏赫拉,28日佔領緬北重鎮曼德勒,緬王錫袍被俘。1886年 1月 1日,英國宣布整個緬甸為英國的殖民地。
⑦ 緬甸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屬於哪個國家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⑧ 緬甸曾是英屬印度一個省,為何獨立時卻與印度分開了
因為印度和緬甸合並之後,曾經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鬧過巨大社會矛盾。這種矛盾發展到最後,讓英國人不得不將緬甸從英屬印度中獨立出來。
首先英屬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是兩個概念。在英國殖民者還沒到東、南亞之前,現在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的土地上分布著上百個國家,這些國家在本質上都是獨立的。直到英國經過多年的戰爭將這片土地打造成為英屬印度。因此,英屬印度和印度本來就是兩個概念。緬甸之所以能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全是英國人強行捏在一起的。
對於當時的英國人來說,只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那管外面洪水滔天。於是宗教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甚至朝著民族矛盾發展下去,正是因此,英國人不得不將二者分開治理。
⑨ 哪個國家侵略了緬甸
歷史上緬甸曾經很強,曾長期統治暹羅(泰國)。
明末清初時,清軍為了追擊明永曆帝,曾攻入緬甸,緬甸被迫交出朱由榔。
清乾隆時,清軍再一次入侵緬甸,重創緬甸,此次戰事曾被弘歷得意地算為其「十全武功」中的一件。
進入近代,英國在佔領印度後不斷蠶食入侵緬甸,最終緬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被並入英屬印度。
1942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從南部和泰國入侵緬甸,擊敗了英印軍隊和入緬作戰的10萬國民黨遠征軍,佔領緬甸。
二戰後,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1950年年初,在雲南戰敗的國民黨殘軍約3萬人逃入緬甸,擊敗緬軍,長期割據中緬邊境和泰老緬三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後來解放軍應緬甸政府請求,發動勘界戰役,入緬作戰,擊潰國民黨殘軍主力,緬甸也向聯合國控訴,台灣被迫出面,由美國派遣飛機將大部殘軍接運回台灣,剩餘的殘軍遂變為職業販毒武裝,直到80年代,才向泰國投降。
現在印度在鎮壓其阿薩姆邦等東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分離武裝時,經常越界進入緬甸境內,為此時而和緬甸有小規模沖突。
⑩ 緬甸曾淪為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英國。 1885年,英國發兵滅緬甸,1886年1月1日並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貢榜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