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怎麼穿軍裝
⑴ 緬甸人的生活習慣、風俗
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服飾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拓展資料
緬甸人: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總人口5141.9萬(2014年),主要民族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民族: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
宗教:
緬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約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入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經常參神拜 佛,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能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舉動,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入寺廟當一段時間 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民風淳樸、 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人
⑵ 印度和緬甸的風俗習慣禮節禮儀有那些區別
.緬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緬甸男人穿籠衣。要能接受當地人用手吃飯的風俗。要能習慣女士們滿臉塗粉末出現在你的周圍。緬甸人把一種植物磨成粉末,塗於臉上,用來防曬。
要能習慣緬甸人民張開「血盆大口」地和你說話。緬甸人很喜歡吃樹葉包的檳榔,所以很多當地人的牙齒都被染成了紅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於宗教不同,地區不同,禁忌也有差異。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聖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⑶ 緬甸人穿什麼服裝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
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
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3)緬甸怎麼穿軍裝擴展閱讀
緬甸人只有在極為正式的場合才會穿著西式的套裝、套裙和皮鞋。在日常生活之中,絕大多數緬甸人都喜歡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緬甸男子的著裝通常為:上穿對襟無領長袖短外衣,下穿以方格布縫制而成的類似於筒裙的沙籠,並且在正面用結子束好。
在他們的頭上,往往要裹上一塊素色的扎頭巾,名為「崗包」。緬甸婦女的著裝則大多是:上穿斜襟長袖短衫,內襯白色胸衣;下穿花布長身筒裙,並且在側面束住,但不用腰帶。她們的上衣往往透明或者半透明,出門在外時大多還要披上一條彩色披巾。
緬甸婦女很愛梳成又高又光的發髻,並且對各種金首飾倍加青睞。在緬甸的一些地區,婦女以脖子細長為美。於是那裡的女孩子自小開始,便不斷地往脖子上面套銅環,以便促使自己變得頸長。
由於天氣炎熱之故,緬甸人一般都不穿鞋襪,至多穿上一雙拖鞋罷了。緬甸的警察執行公務時頭戴鋼盔,婦女們臉頰上往往要塗上一塊用以裝飾的植物粉漿,人們不分男女老幼出門時大多挎上一隻布包。
女用筒裙與男用筒裙不同,常有一乍左右寬的黑色或紅色群腰,裙長也比男群長,穿時使裙底邊觸及腳面。赤足穿人字帶或其他各式拖鞋,也有穿高跟鞋鞋者。在正式場合則必穿料質較厚或精緻的長窄袖上衣,有的為表示更加鄭重則在上衣之上又加披各式紗巾或其他披巾。
著各種首飾,頭帶鮮花。不論年長年幼,不論居家出門,緬甸女性都喜歡在頭上戴鮮花。一般緬甸代表團出國訪問,男子往往在平時著西服,但逢對方接見、宴請等正式場合又換上了民族服裝。
緬族人的服飾與東南亞各國以及西南許多民族的服飾有不少相似之處,緬人的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先後曾有過不少的變化,但由於獨立以來歷屆政府都強調維護民族文化傳統,抵制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現在仍較好地保持了它的古老傳統與主要特色。
⑷ 緬甸民族習俗
一、【飲食風俗】
緬甸人常用米粉、面條或炒飯作早點,也有喝咖啡、紅茶和吃點心的。午餐和晚餐為正餐,以米飯為主食。菜餚特點為油多、帶酸辣、味重隱局。常用各種幼果、鮮菜嫩葉信蠢作小菜,蘸佐料吃。進餐時將米飯盛在盤子里,用手抓著吃。隨著社會發展,用刀、叉、勺進食者逐漸增多。
二、【服飾風俗】
緬族的滑攜陪服飾與中國雲南傣族相似,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稱「籠基」,女裙稱「特敏 」。男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女上衣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場合,男人多戴緬式禮帽(緬語稱「崗包」,用細藤編胚、以粉紅或淺黃色紗巾裹扎而成)。緬甸婦女多留長發,挽發髻,戴鮮花,喜愛用緬語稱為「檀那伽」的香木漿塗在臉上,有清涼、防曬、護膚作用。緬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場合均穿拖鞋,軍人除外。
三、【宗教風俗】
緬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教)與中國的佛教(大眾部,俗稱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緬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誠,每天早晚均要念經一次,每逢緬歷初一、十五或齋戒日都要到寺廟朝拜、布施錢財、物品。遇有紅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請僧侶到家供齋或到寺廟布施。佛教傳入緬甸已有上千年歷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緬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
四、【姓名風俗】
緬甸人只有名字,沒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稱,以示性別、長幼和尊卑.對長輩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吳」(叔、伯之意),對晚輩則稱「貌」(意為弟弟)。一個人隨其年歲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稱發生變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齡小的稱其為「哥吞威」;比他年齡大的或長輩稱其為「貌吞威」;成年後的一般稱其為「哥吞威」;年長後或有一定社會地位後,尊稱其為「吳吞威」。婦女也同樣,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姑、姨、嬸之意),對晚輩或平輩稱「瑪」(意為姑娘、姐妹)卑稱或昵稱冠以「米」。如名叫「欽溫」的姑娘,小時有人叫她「瑪欽溫」或「米欽溫」,長大成人結婚後稱「杜欽溫」。凡是軍人,名字都冠以「波」或軍銜,軍官轉業後則冠以「吳」相稱。
五、【注意事項】
1、緬甸為佛教國家,視佛塔、寺廟為聖地。因此,任何人上至國家元首、外國貴賓,下至平民百姓,進入佛寺一律要赤腳(脫鞋、脫襪),否則就被視為對佛教不敬。
2、緬甸人忌諱撫摸小孩的頭。小孩兩手交叉胸前,是表示對大人的尊敬。
3、緬甸人時間概念比較強,每場活動前請提前或准時到場,千萬不要遲到。
⑸ 10月中旬去緬甸旅遊穿什麼適合
緬甸9、10月份天氣
9、10月份是緬甸的雨季,但是氣溫適宜,天氣涼爽
6月開始,緬甸的氣溫有所回降,平均溫度為30℃左右。但此時也進入緬甸的雨季,降雨一直持續到10月間,雖然此時是橡春緬甸全境普遍降雨最多的時候,但各地的集中降雨情況卻略有差異,中部地區在8月和9月多發降雨,而仰光等地區7月早茄起降雨頻繁。
緬甸9、10月份穿什麼
著裝建議長袖、襯衫陸如察、夾克、線衫。外出記得要隨身攜帶雨具。
⑹ 緬甸的文化
緬甸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參考資料:
http://www.world68.com(緬甸網站導航)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鳥:烏鴉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曾經為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遷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小城市彬馬那,並在彬馬那周圍建設了許多政府辦公設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彬馬那歷史以來就沒有作為首都使用過,只是當地的木材轉運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不過遷都以來,緬甸政府修建了許多仰光到彬馬那的高速公路,現在彬馬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元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年3月,梭溫總理訪問中國。
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大事年表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由仰光遷都至彬馬那。
中文全稱: 緬元
幣值換算
1緬元=100分
幣值: 1、5、10、25、50分及1緬元
文字介紹
國旗:
左上方深藍長方形中的白色圖案由稻穗和14個齒的齒輪組成,分別象徵農業和工業。齒輪外有14顆星圍繞,代表該國14個省、邦。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深藍色象徵和平。
國徽:
中心為一個14齒的齒輪,上繪緬甸地圖。齒輪由稻穗環繞。稻穗兩旁各有一頭獅子,獅子被譽為國獸,是吉祥的標志。圖案頂端為一五角星,兩邊飾有緬甸花卉。底部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輔幣名稱: 分
⑺ 佤邦軍如何區分上下級
今天,我們軍方的軍銜和制服,看一下整個武裝力量的軍銜體系是如何建設的。總體上講,緬甸武裝力量三個軍種的軍銜結構都有美式軍銜的特點,他們將軍銜劃分為「軍官軍銜」和「其他軍銜」。其中,其他軍銜包括准尉、軍士和兵等人員,軍官軍銜區分為將官、校官和尉官三個等級。
在軍官軍銜方面,敏昂萊的軍銜是高級上將(Senior General),相當於美軍的五星上將。在歷史上,原來的軍銜體系中,上將是最高級別的軍銜,保留一種名譽軍銜「最高上將」(Superior General),尊稱為「gyoke」。
陸軍將官軍銜包括准將(Brigadier General)、少將(Major General)、中將(Lieutenant General)、上將(General)、副高級上將(Vice-Senior General)和高級上將(Senior General),一共六個級別,而其校官只區分為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區分為上尉、中尉和少尉,足見該國對於將官的重視程度。其實,將官等級區分得細致了,也便於軍方領導人實際控制。另外,緬甸海軍只編制有1.9萬人,空軍人數也不多,因此這2個軍種的最高軍銜僅是上將。
盡管軍銜採用美軍體系,但是軍官軍銜肩章標志卻仿照英國軍裝制服的樣式。軍官的大檐帽也能夠區分軍銜,將官帽的帽檐上有2道月桂花環標志,上校和中校的帽檐有1道月桂花環,少校以下的帽檐上沒有花環。另外,中校及以上軍官的使用金色的頦帶,少校以下軍官使用黑色的頦帶。
三軍的其他軍銜分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二級准尉和一級准尉7個等級士官和士兵軍銜;空軍和陸軍人員分為八個軍銜。其他軍銜都使用袖標標志。
在軍裝制服方面,緬甸陸軍配發有淺卡其色禮服、綠色野戰勤務服,海軍使用藍色,空軍使用深卡其色。
曾裝備過四色大花偽裝樣式的迷彩服,的一名女上尉(左)和一名女兵,士兵合適軍銜臂章標志。
目前,已經裝備了叢林數碼迷彩服,官兵們可以佩戴寬邊叢林帽或卷檐帽在野外執勤。另外,緬甸陸軍盡管已經配備了先進的叢林數碼迷彩服,但是並沒有專門的作戰靴或迷彩服,很多士兵執勤時腳上穿的仍然是高腰解放鞋。
⑻ 11月去緬甸穿什麼衣服
1、11月份氣候怎麼樣
20-27度左右。緬甸屬熱帶季風性氣候,一年可分為涼、干、雨三季,11月份的時候屬於涼季,平均氣溫在20-27度左右,天氣晴朗,陽光充足。 2、11月去緬甸穿什麼衣服
夏裝+薄外套11月份的時候,緬甸氣溫還是比較高的,出行只需要帶上夏裝和薄外套即可,但是要注意坐夜車大巴、火車等交通工具,要帶上長衣長褲,或是稍厚的外套,因為這些夜車往往把冷氣開到最大,會讓人感覺很冷。參觀佛塔時,需要注意著裝,上身不能過於暴露肩、胸、肚臍等部位,下身不能露出膝蓋以上部分,最好穿長褲和保守的短袖衫。另外因為無論是進入佛塔寺廟還是水上工坊都需要經常拖鞋脫襪,游覽參觀時最好穿上拖鞋,這樣穿脫比較方便。 3、11月去緬甸旅遊合適嗎
合適。緬甸全年可分為涼、干、雨三季,最適宜旅遊的是涼季,即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間,11月份也屬於涼季,這時天氣晴朗、陽光充足,也是旅遊的旺季,最適合出行。 4、11月去緬甸有什麼好玩的
在仰光大金塔前聆聽裊裊梵音
仰光的瑞光大金塔是可以與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一起,被譽為「東南亞三大古跡」的著名景點。宏偉壯觀的大金塔表面貼了厚厚的金箔,全部都是虔誠的信徒捐獻出來的。在緬甸,男女老少,不管身份地位,都會將所得積蓄換做純金葉供奉給大金塔,人們把這看做一種榮耀。因此,大金塔每天都有很多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信徒前來朝聖,在前年古塔和佛祖面前,安心靜坐,耳邊偶爾想起裊裊梵音,彷彿穿越千年,給你的心靈帶來一絲絲平和與寧靜。在曼德勒烏本橋前賞最美日落烏本橋是一座百年歷史的古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全柚木構造橋梁,是每個旅行者在緬甸必去之地。烏本橋最美的時候正是日落時分,夕陽西下,柔和的余暉灑向平靜的東塔曼湖,橋上行人熙熙攘攘,構成一幅美麗的剪影畫面。包上一條長尾船,船夫盪著在湖中滑行,並會非常專業將你帶到一些超美的取景地點,拍下屬於你的永恆記憶。在蒲甘高空上欣賞佛塔林日出如果要問最好的欣賞日出角度是哪裡,清晨的熱氣球絕對是絕佳的選擇之一。Balloons over Bagan公司提供熱氣球飛行服務,在遊客當中非常受歡迎。當你有幸等到一個一個無風無雨,雲層不厚的時刻,在熱氣球中看著萬佛之城逐漸的離開自己的腳下,身旁的陽光溫暖的灑在身上,那種感覺,絕對會令你終生難忘。在茵萊湖畔觀單腳劃船的漁夫茵萊湖上單腳劃船的茵達族漁夫絕對是景區的一大奇觀。穿著籠基的漁夫們,一隻腳穩穩立於窄窄的小木舟一端,另一隻腳繞在單木槳上,以肩膀和單腳轉動木槳劃船,雙手則撒開一個雞籠狀的漁網來捕魚,這種獨特的劃船法可以解放漁夫的雙手。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劃船方式已經成為茵萊湖的一道亮麗風景,不過這僅限於男人,女子劃船還是要雙腿盤坐在船尾以手持槳。更多關於11月去緬甸穿什麼衣服,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67746161800708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⑼ 三月去緬甸穿多少衣服
去緬甸穿什麼衣服合適呢?在此為您去緬甸旅遊的衣物攜帶提供一些建議。緬甸大部份位於北回歸線以南,除了少數高山區外一年可分為涼、干、雨三季。大部分地區終年炎熱,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涼、熱、雨3季。年平均氣溫20~25°C。涼季:每年10月至翌年 2 月為涼季,此時,天氣晴朗,陽光充足,是緬甸五穀豐收的季節,同時亦是旅遊旺季,一般而言仰光以南月平均溫度在攝氏30上下,其餘地區則在15~25度間。乾季:每年3~5月是緬甸氣溫最熱的季節,月平均30以上,亦可高達40多度,在此乾旱季節,亦是深居簡出的季節。
緬甸人的節日大多與雨有關,如4月中旬的潑水節(新年),及5月中旬的祈雨節。雨季:每年6 月中旬以後多吹西南季風進入雨季,尤其是7月、8月更是大雨滂沱,此時萬物欣欣向榮,但緬甸人民則在8月某日開始「守夏」,是為禁歡節。因此,前往緬甸主要旅遊城市進行遊玩不必因為需要攜帶厚重的衣物而發愁,幾套夏裝,一件外套,即可開始您的緬甸之旅。在緬甸,多數人口都信仰佛教,許多習慣都與佛教有關,進入寺院要赤腳,不可穿鞋和襪子。因此,前往緬甸旅遊攜帶一雙易於穿脫的鞋襪也很有必要。另外,緬甸人民的觀念相對保守。所以建議您在緬甸旅行時,除了在海濱,不要穿過於暴露、性感的衣物。
⑽ 緬甸紙幣上那些穿軍裝的人是誰啊。
緬甸國父昂山將軍
(AungSan,1915—1947)緬甸獨立運動領袖。將軍。1915年2月13日,出生於緬甸北部,自幼受家鄉人民反英斗爭的影響,入仰光大學後,政治上逐漸成熟,成為學生運動的領導人。1936年2月與吳努一起領導學生罷課。1938年加入德欽黨,1939—1940年任該黨總書記。1940年為緬甸獨立而尋求外國的支持,曾與日本人接觸。日本人協助他建立緬甸獨立軍。這支軍隊跟隨日軍前進,接管佔領區的地方行政。1943—1945年昂山在巴莫傀儡政府中任國防部長。1944年8月秘密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任主席。1945年3月率緬甸國民軍協助盟國作戰,直至日本投降。1946年任緬甸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實際等於總理。1947年1月,率代表團赴英進行談判,於1月21日簽訂了「昂山——艾德禮協定」。根據協定,緬甸成立了以昂山為首的臨時政府。但時隔不久,英方在「臨時政府成立1年後,緬甸將完全獨立」的條款上採取了搪塞的態度,他公開譴責英政府背信棄義的行為,同年4月選舉制憲會議,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202個席位中贏得196席。同年7月19日,與其他6名部長同時遭殺害。這一天,後被定為緬甸的「烈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