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四大軍閥哪個是國民軍過去的
⑴ 緬北的國軍,是蔣系,桂系,還是雲南地方武裝
緬北的國軍多是在1949年,在中國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擊敗的國民黨軍第8軍、第26軍殘部,他們從雲南潰逃到緬甸,進駐金三角地區,多是蔣系
⑵ 中國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在緬甸的歷史及現狀
1949年末,國民黨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相關資料
去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到芭堤雅時被安排參觀的一個景點,是「93師泰北民族村展館」。
國軍93師,原系東北軍所部,在國內戰爭中敗北,而逃亡金三角地區,最後定居泰北山區,迄已60年了。
館內陳列圖片和文字說明,將60年的風雨歷程,盡現參觀者眼前,且有實物和模型展示,以直觀地介紹他們的艱難困苦。尤其講解員是該師第三代傳人,其聲情並茂的講述,很能打動聽眾,以致整個參觀過程令人感到壓抑。
據說,93師後裔已多達數十萬人,除部分因戰功獲得泰藉身份外,多數仍無任何身份,只能圈禁在貧窮山區而不能外出謀生。我曾提問:你們第二、第三代那麼多人,都是純中國人嗎?答稱:是的。又問:當年當官的帶隨軍家屬可以理解,難道當兵的都有家眷可帶?答:出國前,在雲南等地邊境,每個士兵都「找」了姑娘結婚,然後外逃。
時間讓繁育已達數十萬的華夏子孫,脫離祖國,飄泊在外,寄人籬下。不是有首歌嗎?沒媽的孩子象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他們甚至連聯合國確認難民身份都不可得,境況堪憐啊!
也許,只憑講解員一面之辭難以足信?然而,你想呀,誰願意在陌生人面前自曝其「丑」?直覺讓我相信那是真的。因此,回來後一個多月來,我心中老掛著這檔事,他們畢竟是華裔呀!我想:如果祖國母親收留了他們,做子女的必更愛母親。以前在《博客日報》上看到多篇討論有關愛國的大作,竊以為能大度地接納流浪子孫回來,是感召人們愛國的有力舉措,效果肯定比說教強。
從走進93師民俗村開始,心情就十分沉重。看到村裡解說員那一身襤褸的迷彩服;看到那一雙年輕的卻滿是滄桑的眼睛;看到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聽到他們改不了的鄉音;聽到他們因為沒有國籍而不能上學悲哀處境;聽到他們為了獲得國籍而為泰國政府賣命的經歷;聽到他們無數次申請卻無能獲得一個國籍的心酸…… 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這一群中華民族的後裔,成了沒有家,沒有國的難民,流落異鄉,幾多悲苦,他們最大的盼望是祖國早日統一,台灣盡快回歸,那一天,他們也就回家有望了。
⑶ 國民黨四大軍閥簡介
1、袁世凱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閥,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變法中,他假裝支持變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們打著「實行君主立憲」的旗號,演出一場「逼宮戲」,後又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之後,他欺騙孫中山,殺害宋教仁,鎮壓了二次革命。當上了大總統後,又悍然恢復帝制,當上了中華帝國的皇帝。
2、段祺瑞
段祺瑞這只「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十六年間,他三次出任國務總理,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台期間,仍能呼風喚雨,待機而出。
他不搞陰謀,不搞謀殺,崇尚簡朴,為政清廉。同時,他又鎮壓人民,反對學生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製造了,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大慘案。
3、曹錕
曹錕1885年冊猜投奔袁世凱新建陸軍,很快成為「三洋三傑」之外的第三號人物。曹錕作為直系重要頭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圖謀副總統不成,後又拉攏奉系,打敗皖系,最終謀取了直系軍閥獨掌北京政權。
上演一「賄選總統」的丑劇。一年後在軍閥混戰中被囚禁,被迫提出辭呈。後長期寓居1938年天津病逝。
4、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綠林,當過胡匪,因而被稱為「胡帥」。由一個被清政府招撫的土匪頭目,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王」,他還曾問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並當上國家元首。「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就是他自己的寫照。因而他能統治中國東北達十三年,成為北洋軍閥中別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3)緬甸四大軍閥哪個是國民軍過去的擴展閱讀
吳佩孚師從名儒,得中秀才,他讀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書,不少的兵法,在軍事上,他長於權術,善於臨時應變,打敗了許多敵人,曾得「長勝將軍」的稱號。吳佩孚在其戎馬生涯中州亂型還做了許多的詩詞,反映他得意時,失意時,苦悶時的心情。因此他稱為秀才軍閥是恰當的。
西王閻錫山經歷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幾個歷史重大變革時期。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陪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因此,閻錫山可謂名副其實的「不倒翁」。
⑷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4)緬甸四大軍閥哪個是國民軍過去的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⑸ 四大軍閥是那四位。
只有三大軍閥。
軍閥割據時期的三大軍閥是指: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一、直系軍閥
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許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直隸省是什麼意思,其實直隸省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康熙時期將其稱為直隸省。在 1928年6月20日,經國民政府決定,就將直隸省改名為了河北省。
因此直系軍閥也就是大多數都來自於河北省。而直系軍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這里的馮國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馮鞏的祖父。
二 、奉系軍閥
「奉系」的稱號是因為其領袖張作霖來自於奉天,故稱之為奉系。當時的東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皆屬於張作霖的地盤。他的兒子張學良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三 、皖系軍閥
皖是安徽的簡稱,因此所謂的皖系即指安徽一帶的軍閥。皖系的首領為段祺瑞,老家在安徽,而皖系的絕大多數將領也都來自於安徽,因此稱之為「皖系」。皖系佔領的省份有安徽、浙江、山東、孫姿福建這四個。
(5)緬甸四大軍閥哪個是國民軍過去的擴展閱讀:
除三大軍閥以外的軍閥:
1、晉綏系軍閥
晉綏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有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人。在北洋出身的軍閥之中,晉綏系勢力並不算強,但卻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軍閥之一,雖然後投身於國民政府,但仍然相對獨立,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後,閻錫山與晉系軍閥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晉綏系軍閥顧名思義,其勢力主要在山西一帶。
2、西北軍閥
西北軍閥以馮玉祥為首,有宋哲元、鹿仲麟、劉郁芬、張之江、李鳴鍾、孫良誠等人。早先是指馮玉祥統率的「國民軍」,後楊虎城率領的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西北軍閥算是北洋幾大軍閥中較弱的一個,尤其是馮玉祥,由於經常變換陣營,被戲稱為「倒戈將軍」。
3、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在西南軍閥中算是比較強勢的一位,主要轄滇、黔兩省,後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龍雲成為滇系軍閥首領,還有盧漢、胡若愚等人。滇軍內部較為統一,沒有明確的派系之分,這也是雲南在民國時期較為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4、桂系軍閥
桂系軍閥早期以陸榮廷為首,有沈鴻英、陳炳琨、莫榮新等人,最為強盛的時期曾控制著兩廣地區,但在後來內部發生矛盾,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取代了陸榮廷。李宗仁尺寬和白崇禧此後加入國民政府,稱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存在時間較長。
5、黔系軍閥
以劉顯世為首,有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等人,其主要勢力范圍在貴州。由於貴州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原因,導致黔系軍閥的依附性和掠奪性都比較強。1935年2月,被長征的紅軍在遵義地區擊敗,此後被蔣介石直接收編,黔系軍閥作為獨立力量就此消失。
6、湘系軍閥
以湯薌銘為首,有唐生智、譚延闓、何鍵、趙恆惕、程潛等人,勢力主要在湖南。在袁世凱死後,湯薌銘還想依仗黎元洪、段祺瑞繼續當湖南都督,但此後護國湘軍逼向長沙,湯薌銘隨即逃出長沙,湘系軍閥就此消失,湯薌銘此陵凱亮後投靠了直系軍閥。
7、粵系軍閥
早期以陳炯明為首,後以陳濟棠為首,是民國初期的軍閥之一,但存在時間較短,在北伐之前,廣東就已經被統一。
8、川軍
川軍的勢力主要在四川,但卻一直都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時期,派系林立,有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等人。
參考資料:網路-三大軍閥
參考資料:網路-軍閥
⑹ 緬甸四大家族將軍
緬甸四大家族將軍如下。緬甸四大家族:白所成為搭升首的白家。魏超仁為首的魏家。劉國璽陵豎為首的劉家。劉阿寶為首知汪老的劉家。
⑺ 緬甸有四大軍閥嗎
一方面,它不像越南那樣是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像泰國那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國際新聞報道較少,這可能是因為該國沒有太多的指導性報道。
直皖戰爭後,直奉之間在地盤和權力的分配上,矛盾日益尖銳,導致1922年4月爆發首次直奉戰爭。雙方在北京附近開戰,結果奉軍戰敗,退出關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後,仍採用消滅異己勢力,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先打起「恢復法統」的旗號,驅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復任總統。
軍閥特點
1、軍閥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使文化活動自由,讓新文化運動得以興起。如段祺瑞聘蔡元培做北大校長。
2、有輪流執政現象,不將對手趕盡殺絕。
3、以擴充軍隊為第一目的,嚴重阻礙中國現代化。
4、中國自北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後,軍人素質嚴重降低。從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後,袁世凱私心自用提拔行伍,造成軍中(上層軍官)76%文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軍閥 (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
⑻ 緬甸四大家族是誰看完就知道
1、「四大家族」在彭家聲於2009年離開果敢開始流亡之後,老街逐漸形成了以白所成、魏超仁、劉國璽、劉阿寶為首的四大家族。這四大家族幾乎控制著老街所有的賭場、礦產、地產經營。
2、要在老街做大生意,不跟四大家族搞好關系,基本就沒有可能,這一點很多老街人都清楚。
3、所謂的四大家族,首先便是白所成為首的白家。白所成任果敢自治區政府主席,其長子白應能任緬甸執政黨果敢自治區黨委書記,同時也經營著老街的百勝賭場。
4、魏超仁為首的魏家,其弟魏懷仁(魏三)控制著一個邊防營,算是四大家族中唯一一個還有一定軍權的,魏家也經營著老街赫赫有名的新錦江賭場。而魏家在雙鳳塔附近的宅子,曾一度是老街最好的建築。
5、果敢老街的首富劉阿寶,是四大家族中與緬甸中央政府關系最為緊密的。劉阿寶早年的財富積累與毒品息息相關,如今他旗下的福利來集團除了經營賭場,近年來在老街東城一帶的地產開發也極為迅猛。早年大毒梟劉明還活著時,老街東城一帶算是其勢力范圍。劉明死後,東城就成了劉阿寶的地盤。即便現在戰火連天,劉阿寶的福利來賭場還是照樣營業,盡管沒幾個賭客還敢冒著炮火去賭錢。
6、果敢自治區副主席劉國璽,他的家族以往主要從事礦山經營,如今他的兒子也准備進軍賭場業,可正在建設中的賭場,卻因這次戰亂而停工了。
7、這幾大家族的當家人,當年多是彭家聲的老部下,或與彭家關系緊密。在2009年「8?8」事件之後,他們與彭家分道揚鑣,彼此間的家族恩怨,也成了老街愛恨情仇的主線。在經歷了5年的安穩之後,「果敢王」彭家聲再次回歸,無論戰局如何,老街現有四大家族的局面,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⑼ 四大軍閥
北洋軍閥四大派系。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首領:仿世段祺瑞。
直系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州攜支。首領:馮國璋,副首領:曹錕。
新直系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直系軍閥曹錕部。首領:曹錕,副首領:吳佩孚。
奉系軍閥,北冊大伏洋軍閥旁支,奉天舊軍。首領:張作霖。
國民黨新軍閥四大派系。
中央軍,黨軍,原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領袖:蔣中正。
西北軍,新直系分支,國民軍系,原國民軍聯軍。領袖:馮玉祥。
晉綏軍,山西地方軍閥,原北方國民軍。領袖:閻錫山。
新桂系,舊桂系演變而來,原國民革命軍第七軍。首領: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